苏联——"螺旋" 计划米格105空天战斗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16:11:18


苏联航空航天事业可谓群星璀璨,随便找个军迷,都能说出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名字:科罗廖夫、切洛梅、扬格利、格鲁什科、米申、米高扬、图波列夫......,然而不少人却很少知道苏联有翼载人航天器的先锋。他,就是洛吉诺-洛金斯基 。

苏联有翼航天器之父——  洛吉诺-洛金斯基,又是一个乌克兰人   

        洛吉诺-洛金斯基,全名Глеб Евгеньевич Лозино-Лозинский,俄历 1909年12月25日(公历1910年1月7日),生于基辅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位律师,当十月革命开始时,洛吉诺-洛金斯基跟随全家居住在克列缅丘格。在这里,他从七年级毕业后就进入一个职业学校,在那里他学了两年高级钳工技术。这段经历锻炼了他的动手技能,为他后来的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26年他进入哈尔科夫力学和机械制造学院,主修工程。1930年毕业,获得工程师文凭,随后被分配到哈尔科夫涡轮发电机厂。工作后第一次参与的项目是国内第一个高功率涡轮蒸汽轮机冷凝器的设计和制造。
       1932年进入哈尔科夫航空工程研究所,成为航空航天设计师,在图波列夫领导下工作.自那时起,这个年轻人的一生就和飞翔再没有分开。
       在航空研究所,他一开始作为一个引擎专家,参与研制了苏联的第一个加力式喷气发动机,该发动机为图波列夫重型轰炸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在工作中他利用了自己在设计制造蒸汽透平中的经验为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很好参考,也使得自己脱颖而出。当时他的兴趣也转移到了火箭动力上来。
       卫国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他进入著名的米高扬设计局,从那时起,他连续参与了从米格- 9”到"米格- 31"战斗机的研制开发和组织生产。1971年成为首席设计师,直接参与研制前线型战斗机"米格- 29"的工作。并成为高速高空截击机"米格- 31"的主要设计师。洛金斯基后来被授予“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
       期间除了参与米格系列战斗机研制外,他还是一个著名项目的负责人,这就是著名的苏联“螺旋”有翼载人航天器计划。
       1962年,苏联空军提出了高超音速有翼空天飞行器的五年发展计划。1965年,科罗廖夫将这个项目交给了米高扬的第155试验设计局,而这个项目负责人的任务就落在了55岁的洛吉诺-洛金斯基的肩上。这是一种两级空天飞行器,被命名为“螺旋”。它包含两部分:高超音速母机(GSR)和军用飞船(OS)。其基本设想是:起飞借助于滑跑车,在时速达到380-400千米时,“螺旋”和滑跑车脱离,飞向空中。在高超音速母机(GSR)达到预定速度和高度时,军用飞船(OS)脱离母机,飞向轨道。

        该计划被命名为“50-50计划”,其中的“50号产品”为单座军用空天飞机,而“50-50”号产品”为高超音速载机。“50”这一数字表示为即将到来的伟大十月革命50周年献礼,并计划在此时进行首期亚音速试验。高超音速载机由图波列夫设计局负责研制,它应在极大的速度(M5.5~6)和24~30公里的高度上释放这架10吨重的空天飞机。
       军用飞船(OS)是一种单座有翼战斗飞行器,可以安装不同任务模块,执行昼间照像侦察、雷达侦察、截击空间目标等任务,还可以安装上面级,检查敌对的空间飞行器。所有型号都重8800千克,其中侦察型号载有500千克战斗载荷,截击型号载有2000千克战斗载荷。根据射向和倾角的不同,军用飞船(OS)的轨道高度从130到1350千米不等。任务要在环绕飞行的两三圈内完成,在第三圈离轨着陆。机动能力靠船上发动机实现,使用液氟和阿米酚。军用飞船(OS)以大攻角重返大气层,依靠优异的气动设计,它可以在大气层内飞行4000~6000千米,偏航机动1100~1500千米。

       军用飞船(OS)的良好操纵性使它可以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降落,苏联境内设有备用降落场,如果主降落场不能使用,军用飞船(OS)在第三圈可以选择在备用降落场着陆。军用飞船(OS)采用第36试验设计局研制的“36-35”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让人很难相信的是,在着陆速度不超过250千米/时的情况下,同其他耐用的苏联飞行器一样,军用飞船(OS)可以在简易的第二级机场跑道降落。
       计算表明,该系统的有效载荷重量约为其发射重量的12.5%,且有85%的发射重量返回地球,而当时科罗廖夫设计的320吨重的联盟火箭只能将发射重量的2.5%送上太空,返回地球的只有2.8吨重的着陆器。同时,“螺旋”不光能返回,它还可以再次飞行,而且无需航天发射场。当时制造了试验型轨道飞机,并进行了首批计划内的飞行。在返回大气层时,它就像飞机一样,可在半径为600~800公里的范围内选择着陆点。它的用途极为广泛,既可作为航天轰炸机或侦察平台,也可作为航天武器载机或作为有人驾驶的救援机,同时还可作为截击机或只是作为技术验证平台。

       设计师洛吉诺-洛金斯基1966年6月29日确定了“螺旋”(VOS)的初步设计方案,可复用高超音速母机(GSR)采用有翼宽体设计,水平起飞,重52吨,设计局代号“50-50”,它背负代号“50”的载人军用飞船(OS)。整个飞行器重达115吨。
       在这一设计中,高超音速母机(GSR)装有四台使用液氢的发动机(VRD)。高超音速母机(GSR)起飞后不断加速,飞行到6倍音速(1800 米/秒),高度28~30千米时,第二级也就是军用飞船(OS)脱离,靠自身动力飞向预定轨道,母机则飞回发射场。
       VR型号是R-39-300,使用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时,高超音速母机(GSR)可以将军用飞船(OS)送入130~150千米高的极轨道,或者将5吨有效载荷送入750千米轨道。如果使用液氧/液氢作为推进剂,则可将10.3吨有效载荷送入750千米轨道。由于直接将液氟作为推进剂难度太大,设计师们决定军用飞船(OS)的动力研制分三步走,先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技术成熟后用液氟和液氨,充分积累使用经验后再用阿米酚替代液氨。
       设计师们认为这种全新的飞行器应当具有如下特性:

-进入轨道的有效载荷重量不小于系统起飞重量的9%;

-降低成本,射入轨道的有效载荷每公斤花费要比使用同类推进剂的火箭低3~3.5倍;

-具备多用途、高度自动化和快速再瞄准能力;

-高超音速母机(GSR)对地面设施的低依赖性;

-将机场减少到可能的最低数量;

-快速到达全球任何地区;

-军用飞船(OS)不仅在空间,而且在进入大气层和着陆时都具备有效的机动能力;

-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降落的能力,在返回时选择主降落场或备用降落场的能力。
        受技术能力的限制,高超音速母机(GSR)一时出不来,设计局决定先研制实验型军用飞船(OS),既然指望不上先进的高超音速母机(GSR),那就用科罗廖夫的“联盟”火箭发射。同时,设计人员已经看到进一步完善技术方案的途径,第一步就是大大提高推进效率,研制超燃冲压发动机,使系统全面可重复使用成为可能。  
       1967年开始制造有人驾驶轨道飞机的缩比试验器。在这些1/2和1/3模型中,代号“105.11”的模型用于亚音速大气层试验,“105.12”用于超音速研究,“105.13”用于高超音速研究,但这一项目于1969年6月被中止,当时的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认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谈”。
         1974年6月30日,在火箭发动机专家格鲁什科的支持下,“螺旋”计划恢复实施,并拟进行轨道飞机的亚音速飞行试验。1976年10月11日,该轨道飞机完成了第一次飞行,一年后的11月27日也完成了“米格-105”试验机从图-95KM型机上在5000米高度上的第一次投放,总共进行了8次试飞,从而确定了该空天飞机的亚音速气动性能和各系统在大气层中飞行的性能。

       该军用飞船(OS)呈平底形状,采用升力体式机身,前部较大并向上翘起,因此该机又被戏称为“套鞋”。这种几何形状可大大降低机身在再入大气层时的受热程度。该机的独特之处是其可变式机翼。机翼安装时与水平面呈60度角,在起飞、轨道飞行和再入大气层时用作垂直安定面。在再入大气层并将速度降低到亚音速后,机翼转至水平状态,从而增加了升力。机身、机翼和巨大垂直尾翼的后掠角度分别为78、55和60度。“米格-105”安装有科列索夫研制的RD-36-35K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轨道发动机由19台大小不一的发动机组成,以进行轨道粗定位和精确机动。该飞机长8.5米,高3.5米,重4220公斤,翼展7.4米。

        随着美国航天飞机的逐步实现,苏联70年代后决定终止该项目,全部转为研制类似美国航天飞机的“BURAN”计划,也就是著名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项目,螺旋计划遂宣告结束。但是计划中不少的成果都应用在后来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上。洛吉诺-洛金斯基甚至幻想着借助“暴风雪”号的研制而让“螺旋”获得新生。这是后期的设想:以"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为载机,内部安装旋转式支架,放入5架空天战斗机,如同左轮手枪一样的发射!其想象力之丰富,几乎就是《星球大战》的再现。

      
设想中的"螺旋"航天飞行系统,注意主要是庞大的高超音速母机,真正的战斗机只是很小的部分

GIF 动画不能上传吗?










苏联航空航天事业可谓群星璀璨,随便找个军迷,都能说出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名字:科罗廖夫、切洛梅、扬格利、格鲁什科、米申、米高扬、图波列夫......,然而不少人却很少知道苏联有翼载人航天器的先锋。他,就是洛吉诺-洛金斯基 。

苏联有翼航天器之父——  洛吉诺-洛金斯基,又是一个乌克兰人   

        洛吉诺-洛金斯基,全名Глеб Евгеньевич Лозино-Лозинский,俄历 1909年12月25日(公历1910年1月7日),生于基辅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位律师,当十月革命开始时,洛吉诺-洛金斯基跟随全家居住在克列缅丘格。在这里,他从七年级毕业后就进入一个职业学校,在那里他学了两年高级钳工技术。这段经历锻炼了他的动手技能,为他后来的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26年他进入哈尔科夫力学和机械制造学院,主修工程。1930年毕业,获得工程师文凭,随后被分配到哈尔科夫涡轮发电机厂。工作后第一次参与的项目是国内第一个高功率涡轮蒸汽轮机冷凝器的设计和制造。
       1932年进入哈尔科夫航空工程研究所,成为航空航天设计师,在图波列夫领导下工作.自那时起,这个年轻人的一生就和飞翔再没有分开。
       在航空研究所,他一开始作为一个引擎专家,参与研制了苏联的第一个加力式喷气发动机,该发动机为图波列夫重型轰炸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在工作中他利用了自己在设计制造蒸汽透平中的经验为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很好参考,也使得自己脱颖而出。当时他的兴趣也转移到了火箭动力上来。
       卫国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他进入著名的米高扬设计局,从那时起,他连续参与了从米格- 9”到"米格- 31"战斗机的研制开发和组织生产。1971年成为首席设计师,直接参与研制前线型战斗机"米格- 29"的工作。并成为高速高空截击机"米格- 31"的主要设计师。洛金斯基后来被授予“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
       期间除了参与米格系列战斗机研制外,他还是一个著名项目的负责人,这就是著名的苏联“螺旋”有翼载人航天器计划。
       1962年,苏联空军提出了高超音速有翼空天飞行器的五年发展计划。1965年,科罗廖夫将这个项目交给了米高扬的第155试验设计局,而这个项目负责人的任务就落在了55岁的洛吉诺-洛金斯基的肩上。这是一种两级空天飞行器,被命名为“螺旋”。它包含两部分:高超音速母机(GSR)和军用飞船(OS)。其基本设想是:起飞借助于滑跑车,在时速达到380-400千米时,“螺旋”和滑跑车脱离,飞向空中。在高超音速母机(GSR)达到预定速度和高度时,军用飞船(OS)脱离母机,飞向轨道。

        该计划被命名为“50-50计划”,其中的“50号产品”为单座军用空天飞机,而“50-50”号产品”为高超音速载机。“50”这一数字表示为即将到来的伟大十月革命50周年献礼,并计划在此时进行首期亚音速试验。高超音速载机由图波列夫设计局负责研制,它应在极大的速度(M5.5~6)和24~30公里的高度上释放这架10吨重的空天飞机。
       军用飞船(OS)是一种单座有翼战斗飞行器,可以安装不同任务模块,执行昼间照像侦察、雷达侦察、截击空间目标等任务,还可以安装上面级,检查敌对的空间飞行器。所有型号都重8800千克,其中侦察型号载有500千克战斗载荷,截击型号载有2000千克战斗载荷。根据射向和倾角的不同,军用飞船(OS)的轨道高度从130到1350千米不等。任务要在环绕飞行的两三圈内完成,在第三圈离轨着陆。机动能力靠船上发动机实现,使用液氟和阿米酚。军用飞船(OS)以大攻角重返大气层,依靠优异的气动设计,它可以在大气层内飞行4000~6000千米,偏航机动1100~1500千米。

       军用飞船(OS)的良好操纵性使它可以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降落,苏联境内设有备用降落场,如果主降落场不能使用,军用飞船(OS)在第三圈可以选择在备用降落场着陆。军用飞船(OS)采用第36试验设计局研制的“36-35”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让人很难相信的是,在着陆速度不超过250千米/时的情况下,同其他耐用的苏联飞行器一样,军用飞船(OS)可以在简易的第二级机场跑道降落。
       计算表明,该系统的有效载荷重量约为其发射重量的12.5%,且有85%的发射重量返回地球,而当时科罗廖夫设计的320吨重的联盟火箭只能将发射重量的2.5%送上太空,返回地球的只有2.8吨重的着陆器。同时,“螺旋”不光能返回,它还可以再次飞行,而且无需航天发射场。当时制造了试验型轨道飞机,并进行了首批计划内的飞行。在返回大气层时,它就像飞机一样,可在半径为600~800公里的范围内选择着陆点。它的用途极为广泛,既可作为航天轰炸机或侦察平台,也可作为航天武器载机或作为有人驾驶的救援机,同时还可作为截击机或只是作为技术验证平台。

       设计师洛吉诺-洛金斯基1966年6月29日确定了“螺旋”(VOS)的初步设计方案,可复用高超音速母机(GSR)采用有翼宽体设计,水平起飞,重52吨,设计局代号“50-50”,它背负代号“50”的载人军用飞船(OS)。整个飞行器重达115吨。
       在这一设计中,高超音速母机(GSR)装有四台使用液氢的发动机(VRD)。高超音速母机(GSR)起飞后不断加速,飞行到6倍音速(1800 米/秒),高度28~30千米时,第二级也就是军用飞船(OS)脱离,靠自身动力飞向预定轨道,母机则飞回发射场。
       VR型号是R-39-300,使用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时,高超音速母机(GSR)可以将军用飞船(OS)送入130~150千米高的极轨道,或者将5吨有效载荷送入750千米轨道。如果使用液氧/液氢作为推进剂,则可将10.3吨有效载荷送入750千米轨道。由于直接将液氟作为推进剂难度太大,设计师们决定军用飞船(OS)的动力研制分三步走,先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技术成熟后用液氟和液氨,充分积累使用经验后再用阿米酚替代液氨。
       设计师们认为这种全新的飞行器应当具有如下特性:

-进入轨道的有效载荷重量不小于系统起飞重量的9%;

-降低成本,射入轨道的有效载荷每公斤花费要比使用同类推进剂的火箭低3~3.5倍;

-具备多用途、高度自动化和快速再瞄准能力;

-高超音速母机(GSR)对地面设施的低依赖性;

-将机场减少到可能的最低数量;

-快速到达全球任何地区;

-军用飞船(OS)不仅在空间,而且在进入大气层和着陆时都具备有效的机动能力;

-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降落的能力,在返回时选择主降落场或备用降落场的能力。
        受技术能力的限制,高超音速母机(GSR)一时出不来,设计局决定先研制实验型军用飞船(OS),既然指望不上先进的高超音速母机(GSR),那就用科罗廖夫的“联盟”火箭发射。同时,设计人员已经看到进一步完善技术方案的途径,第一步就是大大提高推进效率,研制超燃冲压发动机,使系统全面可重复使用成为可能。  
       1967年开始制造有人驾驶轨道飞机的缩比试验器。在这些1/2和1/3模型中,代号“105.11”的模型用于亚音速大气层试验,“105.12”用于超音速研究,“105.13”用于高超音速研究,但这一项目于1969年6月被中止,当时的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认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谈”。
         1974年6月30日,在火箭发动机专家格鲁什科的支持下,“螺旋”计划恢复实施,并拟进行轨道飞机的亚音速飞行试验。1976年10月11日,该轨道飞机完成了第一次飞行,一年后的11月27日也完成了“米格-105”试验机从图-95KM型机上在5000米高度上的第一次投放,总共进行了8次试飞,从而确定了该空天飞机的亚音速气动性能和各系统在大气层中飞行的性能。

       该军用飞船(OS)呈平底形状,采用升力体式机身,前部较大并向上翘起,因此该机又被戏称为“套鞋”。这种几何形状可大大降低机身在再入大气层时的受热程度。该机的独特之处是其可变式机翼。机翼安装时与水平面呈60度角,在起飞、轨道飞行和再入大气层时用作垂直安定面。在再入大气层并将速度降低到亚音速后,机翼转至水平状态,从而增加了升力。机身、机翼和巨大垂直尾翼的后掠角度分别为78、55和60度。“米格-105”安装有科列索夫研制的RD-36-35K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轨道发动机由19台大小不一的发动机组成,以进行轨道粗定位和精确机动。该飞机长8.5米,高3.5米,重4220公斤,翼展7.4米。

        随着美国航天飞机的逐步实现,苏联70年代后决定终止该项目,全部转为研制类似美国航天飞机的“BURAN”计划,也就是著名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项目,螺旋计划遂宣告结束。但是计划中不少的成果都应用在后来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上。洛吉诺-洛金斯基甚至幻想着借助“暴风雪”号的研制而让“螺旋”获得新生。这是后期的设想:以"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为载机,内部安装旋转式支架,放入5架空天战斗机,如同左轮手枪一样的发射!其想象力之丰富,几乎就是《星球大战》的再现。

      
设想中的"螺旋"航天飞行系统,注意主要是庞大的高超音速母机,真正的战斗机只是很小的部分

GIF 动画不能上传吗?



米格105空天战斗机4.gif (98.23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4-18 22:16 上传






长得像是一只皮鞋。。。
我觉得像拖鞋。。。
我觉得像鹅头。。。
躯体在莫尼诺呢吧
好丑,不像毛子的邪恶
这玩意儿要成了 就真的星球大战了
太可惜了,没有坚持下去,如果69年没有终断研究,一股脑坚持下去,搞不好毛子又会书写一段有关空天一体化的传奇故事,我倒是觉得毛子跟着老美搞什么暴风雪有点误入歧途的感觉。
老毛总是那么邪恶有想像力
863的一个参考物
性能和x37B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