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烟雾之战:50年代800多人曾命丧烟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17:54:18
http://history.huanqiu.com/globaltimes/2013-04/3789795.html
       北京市日前公布2013年清洁空气计划,将通过69项具体措施改善空气质量。污染治理不能靠朝夕之功,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努力。美国著名城市洛杉矶上世纪40年代发生世界闻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后,为让空气干净起来,洛杉矶的“烟雾之战”持续了数十年,时至今日仍难言大功告成。

  日本人动用化学武器?

  1943年7月26日,同盟国与轴心国激战正酣,洛杉矶遭遇“毒气攻击”。《洛杉矶时报》当时报道说:“浓烈的烟气沉降在市区,能见度只有三个街区。不断有工人和市民抱怨眼睛刺痛、咽喉损伤。”当时正值二战,许多人下意识地认为,日本人动用了化学武器。

  洛杉矶人很快缓过神来,烟雾不是来自外来攻击,而是空气出了问题。洛杉矶当局倒是行动迅速,次日就将矛头指向一家丁二烯工厂。这家工厂被迫关闭。但烟雾并没有就此散去,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8月,洛杉矶市长弗莱彻·鲍伦立下誓言,将在4个月内“彻底终结”这一问题。

  鲍伦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这一年开始,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洛杉矶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到五六十年代,甚至一年有200天烟雾弥漫。“这是一座典型的‘烟雾城’,阳光再也不直射人的皮肤,你在正午时分走在洛杉矶街头,抬头甚至无法找到太阳,看见的只有终日不会散去的烟雾,没有人愿意上街,即使走上街的人也都戴着口罩和眼罩……”这是1952年《洛杉矶时报》描述的场景。

  烟雾缭绕下的洛杉矶人的生活非常“有特色”。一些人不管是开车,还是步行,都戴上防毒面具,甚至还有人这样全副武装地去参加朋友聚餐。妙龄女郎在街头拭泪的场面很常见,纯粹是因为被空气呛得眼泪直流。于是,旨在培养公民精神的童子军运动也增添了新内容,他们在烟雾天来到街头帮人们擦去泪水。还有人兜售号称装有新鲜干净空气的气球,每个售价50美分。

  有时候,空气污染特别严重,以至于父母不敢将孩子送往学校,运动员只能在室内训练,农民沮丧地看着柑橘和甜菜枯萎,幼儿和老年人因为呼吸短促和头痛而涌入医院。就连远离洛杉矶市100公里以外、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还有许多人被烟雾夺走了生命。在1952年12月和1955年9月发生的两起较为严重的污染事件中,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老人达800多人。

  治污深入寻常百姓家

  实际上,早在1903年,洛杉矶就曾出现过烟尘遮天蔽日的现象,不明真相的民众还误以为发生了日食。之后当地政府采取了一些控制烟尘排放的措施,但洛杉矶的空气质量从1939年起持续恶化,到1943年更急转直下。

  由于很多人头疼、眼睛痛、呼吸困难,洛杉矶人掀起抗议活动。人们纷纷指责当局不作为,甚至批评白宫对地方政府的宽容让人心寒。妇女选民联盟、农民、家长纷纷站出来大声疾呼。甚至,在50年代,是否关注空气污染并对此采取行动,成了洛杉矶优秀市民的衡量标准之一。

  1943年,洛杉矶县管理部门率先任命了一个烟雾委员会来研究这一问题。4年后,加州州长厄尔·沃伦签署法案成立“洛杉矶空气污染控制区”。但在该控制区成立之初,人们对洛杉矶烟雾的成分及源头一头雾水,只是将矛头对准那些显而易见的污染源。排放烟尘的工厂、产生二氧化硫的炼油厂、排放氮氧化物的电厂、垃圾焚烧厂,甚至动物粪便处理厂都在管控之列。

  这场“烟雾之战”还深入到农民的果园和市民的后院。原来,橘农为了保护果园不受虫害和霜冻,一直都采用烟熏的办法。果农烧的是电动机润滑油、旧轮胎或其他垃圾,使用的烟熏罐数量超过百万,在治理烟雾过程中自然首当其冲。市民自家的后院垃圾焚烧炉也被取缔。仅1947年一年,洛杉矶就有30万私人焚烧炉被关闭。取缔私人焚烧炉一开始引起不小的反对声浪,人们认为炼油厂才是真正的“老虎”。

  为争取大众支持,1951年,洛杉矶还有一项创新之举——邀人见人爱的海伦·斯坦利出任“驱除烟雾小姐”。在迪士尼经典动画片《仙履奇缘》中,灰姑娘造型的模特就是海伦。

  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仍未获得预期效果,烟雾天依然出现,人们依然报告头疼、眼痛。最后一位名叫阿里·詹·哈根-史密特的科学家解开了谜团。1952年,哈根-史密特发现石油挥发物(碳氢化合物)同二氧化氮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一起,在紫外线作用下,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的有机化合物,这就是洛杉矶烟雾的成分。斯密特由此被称为“烟雾之父”。

  但一开始并未弄清楚大气中碳氢化合物究竟从何而来。烟雾控制部门重点限制石油提炼厂,但于事无补。后来科研人员才发现,汽车尾气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类似烟雾。真相大白于天下。

  全力净化汽车尾气

  1943年,洛杉矶已经有250万辆各种型号的汽车,每天消耗1600万升汽油,由于汽车汽化器的汽化率低,每天有1000多吨碳氢化合物进入大气。虽然研究证明,汽车尾气比工业废气更能直接导致光化学污染,但洛杉矶并没有限制和禁止人们驾车出行,因为既然政府允许汽车商生产,自然不能限制和禁止市民购买和使用。

  在五六十年代,洛杉矶开始大规模控制汽车排放,要求污染严重的老爷车强制改装或更换,绝大部分机动车辆进行了减少排放的处理。此外,还要求汽车制造商按照新的排放标准生产新型汽车。1959年,加州成立机动车污染控制管理局,负责尾气监测和污染减排设施认证。1975年,要求汽车加装催化转化器,减排效果十分显著。

  在进行汽车排放控制的同时,洛杉矶率先在美国开始汽油清洁化处理行动,减少汽油中能够参与光化学反应的烯烃成分。从7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逐步淘汰汽油中铅的使用。1990年,加州环保部门又提出低排放/零排放汽车项目,要求汽车制造商生产电力或零排放汽车。这一提议于1996年得到全美7大汽车制造商响应。1998年,洛杉矶所在的南加州的人口是1955年的3倍,机动车数量是当时的4倍,但空气质量已经大为改观。2007年,洛杉矶的空气质量终于达到清洁空气的标准。

  时至今日,空气虽大大改善,但南加州在美国仍然是因污染而死亡风险最高的地区。这还得赖汽车,洛杉矶全城7成地区经常“浸泡”在汽车尾气中。
http://history.huanqiu.com/globaltimes/2013-04/3789795.html
       北京市日前公布2013年清洁空气计划,将通过69项具体措施改善空气质量。污染治理不能靠朝夕之功,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努力。美国著名城市洛杉矶上世纪40年代发生世界闻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后,为让空气干净起来,洛杉矶的“烟雾之战”持续了数十年,时至今日仍难言大功告成。

  日本人动用化学武器?

  1943年7月26日,同盟国与轴心国激战正酣,洛杉矶遭遇“毒气攻击”。《洛杉矶时报》当时报道说:“浓烈的烟气沉降在市区,能见度只有三个街区。不断有工人和市民抱怨眼睛刺痛、咽喉损伤。”当时正值二战,许多人下意识地认为,日本人动用了化学武器。

  洛杉矶人很快缓过神来,烟雾不是来自外来攻击,而是空气出了问题。洛杉矶当局倒是行动迅速,次日就将矛头指向一家丁二烯工厂。这家工厂被迫关闭。但烟雾并没有就此散去,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8月,洛杉矶市长弗莱彻·鲍伦立下誓言,将在4个月内“彻底终结”这一问题。

  鲍伦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这一年开始,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洛杉矶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到五六十年代,甚至一年有200天烟雾弥漫。“这是一座典型的‘烟雾城’,阳光再也不直射人的皮肤,你在正午时分走在洛杉矶街头,抬头甚至无法找到太阳,看见的只有终日不会散去的烟雾,没有人愿意上街,即使走上街的人也都戴着口罩和眼罩……”这是1952年《洛杉矶时报》描述的场景。

  烟雾缭绕下的洛杉矶人的生活非常“有特色”。一些人不管是开车,还是步行,都戴上防毒面具,甚至还有人这样全副武装地去参加朋友聚餐。妙龄女郎在街头拭泪的场面很常见,纯粹是因为被空气呛得眼泪直流。于是,旨在培养公民精神的童子军运动也增添了新内容,他们在烟雾天来到街头帮人们擦去泪水。还有人兜售号称装有新鲜干净空气的气球,每个售价50美分。

  有时候,空气污染特别严重,以至于父母不敢将孩子送往学校,运动员只能在室内训练,农民沮丧地看着柑橘和甜菜枯萎,幼儿和老年人因为呼吸短促和头痛而涌入医院。就连远离洛杉矶市100公里以外、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还有许多人被烟雾夺走了生命。在1952年12月和1955年9月发生的两起较为严重的污染事件中,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老人达800多人。

  治污深入寻常百姓家

  实际上,早在1903年,洛杉矶就曾出现过烟尘遮天蔽日的现象,不明真相的民众还误以为发生了日食。之后当地政府采取了一些控制烟尘排放的措施,但洛杉矶的空气质量从1939年起持续恶化,到1943年更急转直下。

  由于很多人头疼、眼睛痛、呼吸困难,洛杉矶人掀起抗议活动。人们纷纷指责当局不作为,甚至批评白宫对地方政府的宽容让人心寒。妇女选民联盟、农民、家长纷纷站出来大声疾呼。甚至,在50年代,是否关注空气污染并对此采取行动,成了洛杉矶优秀市民的衡量标准之一。

  1943年,洛杉矶县管理部门率先任命了一个烟雾委员会来研究这一问题。4年后,加州州长厄尔·沃伦签署法案成立“洛杉矶空气污染控制区”。但在该控制区成立之初,人们对洛杉矶烟雾的成分及源头一头雾水,只是将矛头对准那些显而易见的污染源。排放烟尘的工厂、产生二氧化硫的炼油厂、排放氮氧化物的电厂、垃圾焚烧厂,甚至动物粪便处理厂都在管控之列。

  这场“烟雾之战”还深入到农民的果园和市民的后院。原来,橘农为了保护果园不受虫害和霜冻,一直都采用烟熏的办法。果农烧的是电动机润滑油、旧轮胎或其他垃圾,使用的烟熏罐数量超过百万,在治理烟雾过程中自然首当其冲。市民自家的后院垃圾焚烧炉也被取缔。仅1947年一年,洛杉矶就有30万私人焚烧炉被关闭。取缔私人焚烧炉一开始引起不小的反对声浪,人们认为炼油厂才是真正的“老虎”。

  为争取大众支持,1951年,洛杉矶还有一项创新之举——邀人见人爱的海伦·斯坦利出任“驱除烟雾小姐”。在迪士尼经典动画片《仙履奇缘》中,灰姑娘造型的模特就是海伦。

  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仍未获得预期效果,烟雾天依然出现,人们依然报告头疼、眼痛。最后一位名叫阿里·詹·哈根-史密特的科学家解开了谜团。1952年,哈根-史密特发现石油挥发物(碳氢化合物)同二氧化氮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一起,在紫外线作用下,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的有机化合物,这就是洛杉矶烟雾的成分。斯密特由此被称为“烟雾之父”。

  但一开始并未弄清楚大气中碳氢化合物究竟从何而来。烟雾控制部门重点限制石油提炼厂,但于事无补。后来科研人员才发现,汽车尾气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类似烟雾。真相大白于天下。

  全力净化汽车尾气

  1943年,洛杉矶已经有250万辆各种型号的汽车,每天消耗1600万升汽油,由于汽车汽化器的汽化率低,每天有1000多吨碳氢化合物进入大气。虽然研究证明,汽车尾气比工业废气更能直接导致光化学污染,但洛杉矶并没有限制和禁止人们驾车出行,因为既然政府允许汽车商生产,自然不能限制和禁止市民购买和使用。

  在五六十年代,洛杉矶开始大规模控制汽车排放,要求污染严重的老爷车强制改装或更换,绝大部分机动车辆进行了减少排放的处理。此外,还要求汽车制造商按照新的排放标准生产新型汽车。1959年,加州成立机动车污染控制管理局,负责尾气监测和污染减排设施认证。1975年,要求汽车加装催化转化器,减排效果十分显著。

  在进行汽车排放控制的同时,洛杉矶率先在美国开始汽油清洁化处理行动,减少汽油中能够参与光化学反应的烯烃成分。从7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逐步淘汰汽油中铅的使用。1990年,加州环保部门又提出低排放/零排放汽车项目,要求汽车制造商生产电力或零排放汽车。这一提议于1996年得到全美7大汽车制造商响应。1998年,洛杉矶所在的南加州的人口是1955年的3倍,机动车数量是当时的4倍,但空气质量已经大为改观。2007年,洛杉矶的空气质量终于达到清洁空气的标准。

  时至今日,空气虽大大改善,但南加州在美国仍然是因污染而死亡风险最高的地区。这还得赖汽车,洛杉矶全城7成地区经常“浸泡”在汽车尾气中。
当公知们关注雾霾、死猪、奶粉的时候,怎么不看看美国历史上的恶劣的环境污染?怎么不说说民主国家制造的疯牛病、口蹄疫、塑化剂、激素鸡?一定是“体制问题”。
Gary3 发表于 2013-4-8 19:05
当公知们关注雾霾、死猪、奶粉的时候,怎么不看看美国历史上的恶劣的环境污染?怎么不说说民主国家制造的疯 ...
不是号称摸着石头过河么,明明外国人过河的时候掉坑里了,我们在后面看到了,也跟着跳进去,然后说,这是必然阶段??
普通人只能用脚投票.
我们不应该等到那一天才清醒,及早行动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