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李云龙识文断字 平型关大捷胸部中弹立战功(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21:10:15
真实李云龙识文断字 平型关大捷胸部中弹立战功


2013年04月08日  来源:现代快报 






1944年李云龙和夫人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李云龙(左一)在朝鲜战场上
李云龙(左)在朝鲜战场上
李云龙(右三)与战友
   李云龙(1919-1965):福建长汀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6年入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宣传员,八路军115师教二旅5团营教导员,鲁南军区5团政治处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8纵特务团、教导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34军100师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33军100师副政委等职,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高炮第63师政委,舟嵊要塞区岱山守备区政治委员、舟嵊要塞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5年因病逝世,安葬于雨花台功德园。
  说起李云龙,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电视剧《亮剑》中那个耿直刚烈的男主角。电视剧里的人物当然是虚构的,不过,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华大地上,确实有过不少“李云龙”。他们之中,有一位恰好与电视剧的男主角同名——也叫李云龙。
  从14岁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到1965年因病去世,李云龙一生与军队结缘。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红小鬼,到成长为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李云龙的故事是一部真实版的“亮剑”。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客家少年参加红军,识文断字当上宣传员
  1919年,李云龙出生在福建长汀县,是客家人,祖辈一直很重视文化。小手工业者出身的李家,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好,但还是将李云龙送进私塾学习。
  长汀是福建的边远山区,但由于地处闽、粤、赣三省的边陲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929年3月,红军入长汀,在这一带建起了苏维埃政府。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少年李云龙萌发了参加红军的想法。1933年2月,14岁的李云龙来不及与亲人告别,就跟着红三军团走了。这一走就是20多年。
  在红三军团里,李云龙曾担任过司号员。后来,因为他上过私塾,还写得一手好字,就被安排去当宣传员。1934年初冬,红军战略转移,离开中央苏区。李云龙也跟随红三军团北上。
  长征途中,李云龙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湘江战役。湘江战役发生在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余人。
  长子李冀闽记得,父亲生前曾跟他谈起过湘江战役,“说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说起被鲜血染红的湘江,他那种凝重肃穆的表情我永远无法忘记。”
  万水千山只等闲,拉着马尾巴走出草地
  长征途中,李云龙跟随红三军团参加了遵义战役、土城战斗、会理战斗等许多重要战役。除了惨烈的战役和战斗,长征途中,李云龙还时刻要准备与病魔搏斗。部队进入四川以后,由于条件恶劣,再加上水土不服,李云龙全身溃烂,几乎失去了行动能力。但是,顽强的毅力一直支撑着李云龙。
  1935年8月底,部队进入了环境险恶的草地,《第三军团史》中这样记载草地行军的情景,“天空不见飞鸟,地上没有走兽,到处是一丛丛野草,一个个泥潭,一片片散发腐臭气味的黑色污水。时而骄阳似火,热浪袭人;时而浓雾弥漫,天昏地暗;时而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时而漫天飞雪,冰雹骤降。红三军指战员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地理和气象条件下,艰难地在草地上行进。稍一不慎,踩进泥潭,就很难拔出脚来,有的指战员甚至被泥潭吞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种强度的行军,对于瘦小体弱的李云龙来说,更显得艰苦,时任十团政委的杨勇,就“命令”李云龙拉着他的马尾巴一步一步向前挪,终于挪出了草地。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顺利结束,李云龙所在的红三军团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四师,为实现新的任务而战斗。
  此时的李云龙,虽然年仅16岁,但战争和苦难已经将他锤打成一名优秀的军人。而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也化作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也就是在到达陕北的第二年,李云龙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平型关战役立战功,胸部中弹光荣负伤
  1937年8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和第七十四师合编而成115师,李云龙成为115师的一员,于1937年8月30日由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
  当时,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在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
  9月25日零时开始,战士们顶着狂风暴雨,涉急湍山洪,在拂晓前到达了指定地区,把全师主力布置在平型关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缘。343旅的686团位于白崖台附近,左侧是685团,右侧是687团,口袋底是第33军的独立8旅,115师第344旅、687团断敌退路并打援敌,688团作为预备队。这一部署使得进攻平型关的敌人完全处于包围圈伏击之中。
  25日晨5时半左右,敌第一辆汽车进入伏击圈,聂荣臻传令:沉住气,无命令不许开火。等板垣师团第21旅团千余人及汽车、大车300余辆进入伏击圈后,115师某团5连连长曾贤生率全连首先向敌冲杀,用手榴弹炸毁敌人最后一辆汽车。敌人拼命冲杀,反复争夺公路两侧制高点——老爷庙。激烈的战斗持续到27日白天,板垣师团21旅遭歼灭性打击。
  平型关战役中,李云龙跟随115师343旅686团2营参战,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胸部中弹。战斗结束后,李云龙被送到后方医治。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医生为了防止伤口感染,就将纱布塞入他的胸腔消毒,如此反反复复,直到伤口最终愈合。
  组建炮兵第63师,抗美援朝击落233架敌机
  解放战争中,李云龙曾担任100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100师师部与淞沪警备司令部高射炮指挥所合并改编为上海城防高炮第3师。1951年1月,以高炮第3师机关及直属队和华东高炮第12团为基础,补充其他单位和部队组建炮兵第63师。
  1951年3月, 63师接到紧急入朝的命令,李云龙率领63师的战士们,离开了繁华的大上海一路北上,到达朝鲜后便担任了保卫永柔机场的任务。4月7日夜里,部队刚刚进入阵地,就击落了一架美式B-26轰炸机。首战告捷,使全师上下士气大振。 4月8日,63师又击落敌机五架,击伤二架。
  此后,为保卫我交通运输,上级下令将高炮63师调往中坪和阁岩一线执行防空任务。在这里,63师同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52 年3月,63师转战“东线”,再次与敌人的“空中绞杀战”展开较量,一举击落敌机13架,击伤95架。4月24日,配合20兵团参加“夏季战役”,击落敌炮兵校正机六架。63师在战斗中越打越硬,越打越强,取得了击落敌机233架的辉煌战绩。
  亲人的回忆
  少年离家参军
  与母亲一别二十年
  回忆起父亲,长子李冀闽感慨,与父亲相聚的岁月实在太短,“我的童年时代,父亲南征北战,无暇照顾家庭。到了十几岁,我外出求学,与他也是离多聚少。”
  李冀闽对父亲的记忆定格在1965年。那一年父亲46岁,李冀闽20岁。
  如今距离父亲去世已经整整48年了,但让李冀闽觉得安慰的是,父亲的形象从来不曾模糊,“他说过的话,他走路的样子,他微笑的样子,我都清晰地记得。”
  空暇的时间,李冀闽搜集着和父亲有关的点点滴滴,他将那些资料收集起来,一段一段拼接起来,不经意间,竟然也有十几万字了。每读这些文字,李冀闽都仿佛看到了父亲——那个瘦弱的福建少年,怀着革命理想参加了红军,从此,他一往直前、义无反顾,在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终于盼来了革命的胜利。他写信到千里之外的家乡,询问亲人的消息。年迈的母亲得知儿子还活着,顾不上写一封信,便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赶来团聚。见面时,千言万语却都化作了静默和泪水……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4-08/4710311.shtml

真实李云龙识文断字 平型关大捷胸部中弹立战功


2013年04月08日  来源:现代快报 






1944年李云龙和夫人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李云龙(左一)在朝鲜战场上李云龙(左)在朝鲜战场上李云龙(右三)与战友   李云龙(1919-1965):福建长汀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6年入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宣传员,八路军115师教二旅5团营教导员,鲁南军区5团政治处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8纵特务团、教导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34军100师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33军100师副政委等职,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高炮第63师政委,舟嵊要塞区岱山守备区政治委员、舟嵊要塞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5年因病逝世,安葬于雨花台功德园。
  说起李云龙,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电视剧《亮剑》中那个耿直刚烈的男主角。电视剧里的人物当然是虚构的,不过,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华大地上,确实有过不少“李云龙”。他们之中,有一位恰好与电视剧的男主角同名——也叫李云龙。
  从14岁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到1965年因病去世,李云龙一生与军队结缘。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红小鬼,到成长为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李云龙的故事是一部真实版的“亮剑”。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客家少年参加红军,识文断字当上宣传员
  1919年,李云龙出生在福建长汀县,是客家人,祖辈一直很重视文化。小手工业者出身的李家,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好,但还是将李云龙送进私塾学习。
  长汀是福建的边远山区,但由于地处闽、粤、赣三省的边陲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929年3月,红军入长汀,在这一带建起了苏维埃政府。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少年李云龙萌发了参加红军的想法。1933年2月,14岁的李云龙来不及与亲人告别,就跟着红三军团走了。这一走就是20多年。
  在红三军团里,李云龙曾担任过司号员。后来,因为他上过私塾,还写得一手好字,就被安排去当宣传员。1934年初冬,红军战略转移,离开中央苏区。李云龙也跟随红三军团北上。
  长征途中,李云龙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湘江战役。湘江战役发生在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余人。
  长子李冀闽记得,父亲生前曾跟他谈起过湘江战役,“说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说起被鲜血染红的湘江,他那种凝重肃穆的表情我永远无法忘记。”
  万水千山只等闲,拉着马尾巴走出草地
  长征途中,李云龙跟随红三军团参加了遵义战役、土城战斗、会理战斗等许多重要战役。除了惨烈的战役和战斗,长征途中,李云龙还时刻要准备与病魔搏斗。部队进入四川以后,由于条件恶劣,再加上水土不服,李云龙全身溃烂,几乎失去了行动能力。但是,顽强的毅力一直支撑着李云龙。
  1935年8月底,部队进入了环境险恶的草地,《第三军团史》中这样记载草地行军的情景,“天空不见飞鸟,地上没有走兽,到处是一丛丛野草,一个个泥潭,一片片散发腐臭气味的黑色污水。时而骄阳似火,热浪袭人;时而浓雾弥漫,天昏地暗;时而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时而漫天飞雪,冰雹骤降。红三军指战员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地理和气象条件下,艰难地在草地上行进。稍一不慎,踩进泥潭,就很难拔出脚来,有的指战员甚至被泥潭吞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种强度的行军,对于瘦小体弱的李云龙来说,更显得艰苦,时任十团政委的杨勇,就“命令”李云龙拉着他的马尾巴一步一步向前挪,终于挪出了草地。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顺利结束,李云龙所在的红三军团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四师,为实现新的任务而战斗。
  此时的李云龙,虽然年仅16岁,但战争和苦难已经将他锤打成一名优秀的军人。而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也化作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也就是在到达陕北的第二年,李云龙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平型关战役立战功,胸部中弹光荣负伤
  1937年8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和第七十四师合编而成115师,李云龙成为115师的一员,于1937年8月30日由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
  当时,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在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
  9月25日零时开始,战士们顶着狂风暴雨,涉急湍山洪,在拂晓前到达了指定地区,把全师主力布置在平型关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缘。343旅的686团位于白崖台附近,左侧是685团,右侧是687团,口袋底是第33军的独立8旅,115师第344旅、687团断敌退路并打援敌,688团作为预备队。这一部署使得进攻平型关的敌人完全处于包围圈伏击之中。
  25日晨5时半左右,敌第一辆汽车进入伏击圈,聂荣臻传令:沉住气,无命令不许开火。等板垣师团第21旅团千余人及汽车、大车300余辆进入伏击圈后,115师某团5连连长曾贤生率全连首先向敌冲杀,用手榴弹炸毁敌人最后一辆汽车。敌人拼命冲杀,反复争夺公路两侧制高点——老爷庙。激烈的战斗持续到27日白天,板垣师团21旅遭歼灭性打击。
  平型关战役中,李云龙跟随115师343旅686团2营参战,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胸部中弹。战斗结束后,李云龙被送到后方医治。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医生为了防止伤口感染,就将纱布塞入他的胸腔消毒,如此反反复复,直到伤口最终愈合。
  组建炮兵第63师,抗美援朝击落233架敌机
  解放战争中,李云龙曾担任100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100师师部与淞沪警备司令部高射炮指挥所合并改编为上海城防高炮第3师。1951年1月,以高炮第3师机关及直属队和华东高炮第12团为基础,补充其他单位和部队组建炮兵第63师。
  1951年3月, 63师接到紧急入朝的命令,李云龙率领63师的战士们,离开了繁华的大上海一路北上,到达朝鲜后便担任了保卫永柔机场的任务。4月7日夜里,部队刚刚进入阵地,就击落了一架美式B-26轰炸机。首战告捷,使全师上下士气大振。 4月8日,63师又击落敌机五架,击伤二架。
  此后,为保卫我交通运输,上级下令将高炮63师调往中坪和阁岩一线执行防空任务。在这里,63师同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52 年3月,63师转战“东线”,再次与敌人的“空中绞杀战”展开较量,一举击落敌机13架,击伤95架。4月24日,配合20兵团参加“夏季战役”,击落敌炮兵校正机六架。63师在战斗中越打越硬,越打越强,取得了击落敌机233架的辉煌战绩。
  亲人的回忆
  少年离家参军
  与母亲一别二十年
  回忆起父亲,长子李冀闽感慨,与父亲相聚的岁月实在太短,“我的童年时代,父亲南征北战,无暇照顾家庭。到了十几岁,我外出求学,与他也是离多聚少。”
  李冀闽对父亲的记忆定格在1965年。那一年父亲46岁,李冀闽20岁。
  如今距离父亲去世已经整整48年了,但让李冀闽觉得安慰的是,父亲的形象从来不曾模糊,“他说过的话,他走路的样子,他微笑的样子,我都清晰地记得。”
  空暇的时间,李冀闽搜集着和父亲有关的点点滴滴,他将那些资料收集起来,一段一段拼接起来,不经意间,竟然也有十几万字了。每读这些文字,李冀闽都仿佛看到了父亲——那个瘦弱的福建少年,怀着革命理想参加了红军,从此,他一往直前、义无反顾,在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终于盼来了革命的胜利。他写信到千里之外的家乡,询问亲人的消息。年迈的母亲得知儿子还活着,顾不上写一封信,便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赶来团聚。见面时,千言万语却都化作了静默和泪水……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4-08/4710311.shtml

真李云龙是政委,对小说李云龙太打脸了。

这个名字太普通了,能找到一大堆同名同姓的。
G军也有一个将领叫李云龙
不是叫王近山么= =
http://baike.baidu.com/view/45511.htm
这只是同名而已,真正的抗战时期李云龙的原型是王近山
平型关的描述很失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