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关于明朝军事制度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9:02:58
各位坛友,请教个问题。
就是明朝中后期,原本的卫所制度已经衰落,出现了新的团营制度。
那么,在整个明朝疆域中,所有的军事编制都是按照这个模式的吗?
就比如“总督~巡抚~总兵~参将~游击~把总”
如果不是,那么是不是这两种模式是并存的?
就比如:
“三边总督~陕西巡抚~榆绥、陕西、宁夏镇总兵”这种模式。
那么,在陕西境内,不属于边镇管辖范围的府州,他们实行怎样的军事制度,与三边总督、陕西巡抚是怎样的关系?各位坛友,请教个问题。
就是明朝中后期,原本的卫所制度已经衰落,出现了新的团营制度。
那么,在整个明朝疆域中,所有的军事编制都是按照这个模式的吗?
就比如“总督~巡抚~总兵~参将~游击~把总”
如果不是,那么是不是这两种模式是并存的?
就比如:
“三边总督~陕西巡抚~榆绥、陕西、宁夏镇总兵”这种模式。
那么,在陕西境内,不属于边镇管辖范围的府州,他们实行怎样的军事制度,与三边总督、陕西巡抚是怎样的关系?
没有人回答吗?
那换一种问法。
比如实行“总兵~参将~游击~千总~把总”的军事架构中,其兵源是募兵而得还是原有的卫所兵?
而不设总兵的地区是不是还按照“都指挥使~指挥使~千户~百户”编制。而且这些地区直接受巡抚节制。
这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才算中后期吧?我记得于谦首创的团营制度,然后英宗复辟之后那是尽废于谦之制度重新搞卫所,三大营,到宪宗上台又全部重新搬了回来,到了世宗又换来三大营制度。你问的问题稍微有点大有点广,不好回答。

先说兵源肯定是募兵为主,卫所兵在永乐末年尤其是土木堡之变之后,无论是见于正史还是小说,都是纯搞笑角色,有遇蒙古兵,一堆大老爷们相拥而泣,有全军连10分之一能够走得动的都集合不了,在京师更是搞笑上天,蒙古人都打进来,还有大量京营士兵在市集上贩卖,杂耍,喝茶聊天的,土木堡之变时期的明军卫所兵,除了西南边疆战事极其频繁而战斗力尚存,基本成为了一个挂职头衔,就是上上下下为了吃饷。

但是来源的不同,并不导致战时的编制不同,无论是卫所兵还是募兵,都需要编练成营,因为原先这些兵并不是在一种真正的军事制度下集结的。
换句话说,都指挥使是正二品大员,卫指挥使是正三品,千户只是正五品而已,这些都是分权机构,将集结,训练,后勤保障,出征编练等等权力分割,这个制度有效的保障终明一代基本没有将军造反,只有兵变。

真正的军事制度是由:直属/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这个系统负责训练和一部分后勤保障工作,兵部负责调兵权利和人事任免权,战时皇帝派亲信太监做监军这三部分构成的。

所以我觉得你说的是战时的编制,这个话题你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朝都不同,每次大的战役,每个方向都不太一致,前中后期也都不一致。

谢谢解惑,可能我问的不够严谨。
总兵~参将~游击~把总是募兵制的产物,后期很多军头还要身兼卫所制的官职
总兵~参将~游击~把总是募兵制的产物,后期很多军头还要身兼卫所制的官职
看了些资料,确实如此。不过我现在困惑的是,比如有战事的地区或者重防的地区,它常年保持着战时编制“总兵~参将~……”,而原来的卫所官称几乎成了虚职。实际上成了一个队伍,两套班子的模式。那么,在那些比较太平的地区,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有熊氏 发表于 2013-3-28 17:00
看了些资料,确实如此。不过我现在困惑的是,比如有战事的地区或者重防的地区,它常年保持着战时编制“总 ...
明代大规模募兵制始于嘉靖年间,一般边军和重要战略要地有募得的战兵驻守,明末始大规模驻防,明末是明代代募兵最盛之时有总兵官50多员,比如山东就有刘泽清等总兵。

可能我说的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补充!
有熊氏 发表于 2013-3-28 17:00
看了些资料,确实如此。不过我现在困惑的是,比如有战事的地区或者重防的地区,它常年保持着战时编制“总 ...
说几点明朝军制的基本概念:
一、于谦举行的团营,是针对三大营(京营)进行的整编。
二、卫所制下的军人叫“军”,中后期募兵制推广,征集的军人叫“兵”,不能“军”、“兵”不分。
三、“军”与“兵”也不是完全区别的。譬如隆庆年间,挑选北直隶卫所的达官军精锐组织“忠顺营”,用以防边。这些原本属于卫所的达官军舍,就具有了“兵”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