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在华销量之殇 李书福无法施加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8 16:51:34
时光仿佛一下回到了两年前。
2011年的“两会”期间,完成收购沃尔沃轿车壮举不久后的李书福,在接受采访时首次公开了和沃尔沃管理层的分歧:他认为沃尔沃轿车传统的低调、安全的风格,在中国没有前途,因为中国的有钱人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豪华”。
2013年3月,又是一次“两会”。李书福再次对围着自己的媒体说,沃尔沃在中国卖不过奥迪宝马,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于造型和内部设计太“北欧”了,有必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创造性工作”。
时间过去两年,但相同的问题仍被提出。是什么阻碍了李书福的豪车设想落地沃尔沃?吉利究竟对沃尔沃有多大的控制力?
两年前,沃尔沃轿车刚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脱离福特,期望能够在新东家帮助下尽快实现复兴。两年后,沃尔沃仍然艰难、有所反复地地走在复苏路上,2012年全球销量同比下降了6.1%,2012年上半年的税前利润更是大降84%。
两年前,广阔的中国市场被当作沃尔沃复兴的“救命良药”。两年后,雄心勃勃的在华生产计划仍未落地,中国销量还出现了超过10%的大幅下滑。
李书福终于行动了。2012年10月19日,他更换了沃尔沃全球CEO兼总裁,由独立董事萨缪尔森取代了对消极应对中国豪车需求的雅各布;10天前,2013年3月1日,他又更换了沃尔沃中国区的一号人物,由拉尔斯·邓取代沈晖负责日常事务管理。
“你能保证按照我说的原话完整报道吗?”在被问到人事调整的意义时,李书福迟疑了一下,然后反问腾讯财经。显然,他不愿被外界解读为自己出现了用人失误。
李书福的团队中,谁能像杨元庆帮助柳传志一样,帮助李书福一起拯救沃尔沃?同样的“蛇吞象”,吉利可以从联想与IBM的整合中学到什么?
在华销量之殇
李书福确实应该着急。
根据沃尔沃轿车官方公布的数据,2012年,其在中国市场销量约为4.2万辆,远低于预期目标的6万辆,同比下滑10.9%,远高于其在全球市场6.1%的下滑幅度。
来看沃尔沃的主要竞争对手。奥迪和宝马2012年在华销量分别为41万辆和33万辆,同比增速高达30%和40%;相对较差的奔驰,也卖出了19.6万辆,同比增长1.5%。
相比而言,沃尔沃在基数本来就低的情况下,还出现了大幅的销量下滑。这与李书福的预期相差太远。
2011年2月,李书福曾高调公布沃尔沃轿车在华五年战略,宣称要在2015年达到20万辆的销量,占据20%中国豪华车市场份额。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一半,任务却只完成五分之一。
对于2012年在华业绩的滑坡,沃尔沃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受S40退市,以及进口豪华汽车品牌之间激烈的价格竞争影响。
而这两个表面原因反映出的,正是沃尔沃参与中国豪车市场竞争的两大软肋:国产化不力;产品线不够丰富,缺乏中国特色。
目前,沃尔沃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型共有八款,其中只有两款车在中国生产,S40和S80L。这两款车早在福特将沃尔沃轿车出售给吉利之前,便已由长安福特代工。
然而,由于代工协议到期的问题,以及S40要被新推出的V40车型代替,S40最终在中国退市。此外,S80L的代工协议也存在不确定性,产能因此受到限制。
与此同时,已经历时三年的大庆、成都工厂落地生产计划迟迟没有通过政府的审批,这导致沃尔沃在华销售主要依靠进口。相对比的是,销量最好的奥迪,国产车型的销量占到了近80%。
国产化不力、依赖进口带给沃尔沃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降低成本,这便掣肘了沃尔沃参与豪华车的价格竞争。由于2011年的爆发增长,各大豪华车品牌普遍在2012年加大了在华供应,这导致价格促销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但沃尔沃却在这方面无法紧跟对手脚步。
国产化之外,另一个软肋,在于产品线乏善可陈,并且缺乏中国特色。
在最高级别的D级车上,宝马拥有7系,奥迪有A8L,奔驰有S级,但沃尔沃则仍是空白。而这一级别的豪车,恰恰是中国车主对“豪华品牌”的定位所在,由此,沃尔沃甚至不被中国富人们视为“ABB”(奥迪宝马奔驰)的同级品牌。
原本,沃尔沃可以凭借C30、S40的价格优势吸引年轻消费者,但随着“ABB”放下身段,由旗下原有的高端车型改造推出低排量、手动档的型号,以20-30万元价格抢夺中端市场,沃尔沃也逐渐丧失了优势,且这两款车目前已经退市,取而代之的V40又失去了S40的国产优势。
“差不多的价格,还是宝马的品牌更吸引人,我也能开豪车了。”一位新晋宝马1系车主对腾讯财经笑称。
此外,在原本最能发挥出安全性能的SUV市场,沃尔沃目前也仅有XC60这款车型有较大竞争力。
有经销商认为,沃尔沃在产品更新节奏上总是慢了一拍。在“ABB”不断增加中国元素的同时,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特点设计和引进产品上,沃尔沃也做得远远不够。
控制力之殇
这些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暴露的。
事实上,在并购之初,李书福就早早地看到了国产化、产品更中国化的重要性。为此,他把大庆、成都的工厂视作在华战略的首要之策,也不惜直接向媒体抱怨沃尔沃管理层不重视中国车主的“豪华”需求。
既然早已清楚问题所在,为何迟迟没有解决?恐怕,这要归咎到吉利对沃尔沃的控制力上。
“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并购之初,李书福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不断强调二者之间不需要整合。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沃尔沃的品牌不被仍带着低端标签的吉利拖累;另一方面,则为了稳定刚被并购的沃尔沃管理层和员工的军心。
这样的表态是有必要的,但表态之外,具体的影响施加不够,也给沃尔沃带来了负作用。
国产化是并购完成后李书福最重视的工作。2011年“两会” 期间接受腾讯财经专访时,李书福有些兴奋地讲起大庆和成都的工厂,说沃尔沃原来的体制(隶属福特)和中国的政策法律,决定了沃尔沃不能在中国大规模发展,但是在被吉利并购之后,“现在它可以在中国大规模发展了。”
一语成谶。被吉利并购的沃尔沃轿车,一个中国公司的100%全资子公司,却在长达三年的审批过程之后,仍然被当作一个外资品牌,还没有获得两个工厂生产开工的一纸批文。
按照200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外资进入中国汽车行业,需要找到一个中方合作伙伴,成立股比不超过50%的合资公司,并且推出一个自主品牌。
纠结了一年之后,2011年,吉利放弃了政府开绿灯的奢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书福不得不在沃尔沃轿车和吉利的合资协议上的甲方乙方处,分别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而李书福当初不断对外强调“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亦不排除起到了负面作用。一位长期观察吉利沃尔沃的观察人士向腾讯财经指出,李书福过于强调沃尔沃的独立性,若能早点向政府展示自己对沃尔沃的控制力,或许能改善这个痛苦的过程。
但实际上,并购初期,李书福却只能通过公开矛盾的方式,施压沃尔沃管理层重视中国市场需求。而且,他也没有十分坚持自己的意见,很快向斯蒂芬·雅各布为首的管理层妥协。
“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一切还需要董事会商议决定。”“反复讨论之后,我认为他们讲的有道理,不能为眼前利益而损伤沃尔沃的品牌形象和长期利益。因此,我支持他们。”
双方都有所让步,但让步更多的是讲求实际的李书福。并购完成后,除了在董事会增加一些中国面孔外,李书福并没有对管理层进行大幅调整。
接近李书福的人士曾向媒体透露,在沃尔沃董事会的决策机制中,股东吉利的话语权也并不占优势。
全部11名董事会成员中,来自吉利的有3位,分别是董事长李书福、副总裁张芃,以及吉利集团的CFO李东辉。
上述人士透露,自并购以来,李书福本人基本没有参加过董事会的日常会议,通常由副董事长奥尔森代为出席。而张芃的背景是BP(英国石油),在沃尔沃这样的老牌汽车公司董事会中,属于“人微言轻”。此外,李东辉的主要背景在财务方面而非决策。
对于李书福“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表态,前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也有所不解。他在2011年发表评论说:“为什么要置沃尔沃于不管呢?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要并购沃尔沃呢?”
杰克·韦尔奇认为,这种情况下,并购方就可能错失了技术交流的机会,失去了财务部门提升成本效益的机会,失去了人力资源部门开发人才的机会。
正因为对沃尔沃控制力的缺失,李书福不得不在两年之后,仍在问相同的问题:沃尔沃何时才能更“豪华”?
人才储备之殇
另一个角度来看,迁就雅各布为首的管理层,也是当时没有其他办法的选择。
雅各布出身大众汽车,20多年职业生涯几乎都在大众度过,在2010年出任沃尔沃全球CEO兼总裁之前,担任大众汽车北美区CEO兼总裁。
“当时吉利刚刚收购沃尔沃,首先要达到的目标是稳定人心,它需要一位既懂汽车又了解美欧市场的西方人来管理,雅各布作为一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符合这样的条件。”一位沃尔沃中国内部人士这样解释当时为何选择雅各布。
除了稳定军心,更重要的是,李书福当时没有足够的“自己人”能管理好沃尔沃。
李的确召集了一批人才,胜利地帮助他完成了“蛇吞象”的收购。但这些人才,有的主要擅长领域在收购上;有的主要经验在于帮助外资品牌开拓中国市场,并没有全面统筹沃尔沃的把握。
现任沃尔沃全球董事、副总裁张芃是并购核心团队中最早加盟吉利的,2006年追随李书福之前,张在BP(英国石油)担任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以及集团财务与内控高级顾问。
随后加盟的袁小林、沈晖、童志远、王召兴,都是为了这个惊人的并购而挖过来的人才。袁小林是张芃在BP的同事,2008年加入吉利之前,在BP负责重大并购项目;王召兴是2008年从海尔集团挖来的创业元老;沈晖和童志远则是在收购达成的过程中火速加盟,当时沈担任着菲亚特集团中国区董事、副总裁,而童志远则短暂地担任着华泰汽车总裁,在此之前是北京奔驰高级执行副总裁。
在并购完成后,根据各自的长项,当过外交官的袁小林留在了瑞典沃尔沃总部,担任董事长办公室负责人,张芃接替了最初的沈晖,和李书福一起进入全球董事会,袁张二人主要负责吉利和沃尔沃的衔接工作。而沈晖、童志远以及王召兴则发挥自己的长项,携手负责并购之后的中国业务,为沃尔沃开拓“第二本土市场”。
事实上,在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中,吉利一直以擅长挖人、敢于挖人而著称。除了并购沃尔沃轿车时挖来一批骨干力量之外,在2011年、2012年的整合阶段,吉利也连续通过挖角进行人才布局。
2011年4月,李书福挖来了有华晨宝马、金杯通用经历的李东辉担任吉利集团CFO。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李进入了沃尔沃全球董事会,并在近期担任了吉利刚刚全资收购的伦敦出租车公司锰铜的董事长。
2012年,李书福又连续从北京奔驰、一汽奥迪挖来了付强和柳燕,负责沃尔沃在中国的销售。孙晓东也从PSA加盟吉利集团,负责吉利的品牌战略。
“不得不说,吉利太会挖人了。”一位自主品牌车企人士对腾讯财经感叹。但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吉利的人才总是请来的,而不是培养的?
与吉利并购沃尔沃同被当作中国企业“蛇吞象”最典型案例的,是联想集团对IBM PC业务的全面并购。
在并购完成后,联想先后经历了两次CEO的更迭,史蒂芬·沃德和威廉·阿梅里奥都是全球著名的职业经理人,但最终和柳传志一起力挽狂澜的,仍然是其一手培养的杨元庆。
今年1月份,联想集团宣布将分拆成Lenovo和Think两大业务集团。其中,负责Lenovo业务的刘军,1993年加入联想时24岁,迄今已经20年。如今,刘已经被视为联想集团内杨元庆之后的“二号人物”,以及柳传志的联想控股的“第三代掌舵者”。
在人才储备上,自己培养与挖角,未必有一定的优劣之分。李书福主要靠挖角,有其客观必然性。
联想并购IBM PC业务时,柳传志已经带领子弟兵在计算机领域拼打了20年,在国内早已坐上头把交椅,几乎具有垄断地位。
而吉利并购沃尔沃轿车时,距离其获得首张民营企业造车许可证还不到10年,并且在中国市场份额微乎其微,品牌上也刚刚开始努力去低端化。相比而言,吉利是条比联想小太多的蛇。
除了人才储备上远落后联想,吉利还要在并购后同时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开拓工作,难度更高。而联想,由于国内PC市场的饱和及不可撼动,可以全力应对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
差异还出现在领导人在文化融合上的努力。杨元庆等高管一开始就下决心掌握英语,现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的乔健,在只能蹦几个英文单词儿的情况下,就被派驻到了并购后的IBM工作。
相比而言,李书福更多地是直接从市场上挖来英语、业务熟练的高手,然后立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他本人,除了曾经有过用台州味儿的“I love you”打动沃尔沃工会谈判人员的神来之笔外,一直未能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
吉利挖来的人才,确实帮助李书福做了很多事情。但他们当中,何时会出现属于李书福的杨元庆、刘军?
连续下手求变
李书福已经连续下手了。
去年10月19日,因为中风而暂时离开岗位的雅各布,发现自己再也不用回沃尔沃上班了。
在坚持造小车还是造更大更长的豪华车的争议上,李书福没有再妥协。更何况,沃尔沃出现了利润的大幅缩水,全球和中国市场销量的大幅滑坡。
他选择了独立董事汉肯·萨缪尔森萨接替雅各布的CEO兼总裁职位。在宣布人事任命的新闻稿中,李书福说:“萨缪尔森将带领公司在全球积极变革,提高销售和盈利能力,并加速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发展和布局。”
关键词:变革、盈利、中国。
萨缪尔森甫一上任,就向媒体公布了他的几项打算:提升品牌——不仅是安全,也同时要成为设计的典范;推出新品——更豪华的大型运动多功能车XC90和S80升级版提上日程;改造文化——像宝马、大众那样的更快速反应能力。
今年2月份,李书福宣布,吉利和沃尔沃汽车(微博)将共同在瑞典哥德堡设立一个研发中心。尽管仍然强调两个品牌的独立性,但这是沃尔沃与股东吉利在知识技术分享上的最大项目。
国产化获得最终审批也出现曙光。一周以前,吉利内部人士向腾讯财经透露,具体日期没法判断,但“这次应该是真的快了”。
而李书福则没有正面回应腾讯财经对此的询问。他有满腔牢骚,但又欲言又止:“审批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人,打交道的过程未必那么顺利……但中央的政策都是好的。”
欲言又止的李书福,继续在动作。
3月1日,调整进一步深化到沃尔沃中国区。李书福任命拉尔斯·邓为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全球经管会成员,全面负责沃尔沃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日常管理与运营;沈晖继续担任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但不再管理企业的日常运营,二人同时向萨缪尔森汇报。
针对这一任命,李书福对腾讯财经解释说,沈晖已经为沃尔沃中国成功地组建了优秀的班子,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接下去的沃尔沃中国已经进入如何制造出优秀产品的历史阶段。这与对雅各布的评价如出一辙。
“每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用人策略,每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人才需求。”李书福说。
但是萨缪尔森已经62岁,而拉尔斯·邓取代的,正是李书福一手挖来的得力干将。迄今为止,也并没有外界公认的李书福“第一助手”出现。
柳传志对杨元庆、郭为、赵令欢等“帅才”的培养,成为了中国企业人才制度的范本。
而李书福比柳传志年轻近20岁,他还有很长的时间培养属于自己的,能够掌舵沃尔沃的得力助手,甚至接班人。
很显然,帮助李书福做好中国市场的国际化人才,机会会更大。(腾讯财经刘中盛 发自北京)
http://finance.qq.com/a/20130312 ... 012&ptlang=2052时光仿佛一下回到了两年前。
2011年的“两会”期间,完成收购沃尔沃轿车壮举不久后的李书福,在接受采访时首次公开了和沃尔沃管理层的分歧:他认为沃尔沃轿车传统的低调、安全的风格,在中国没有前途,因为中国的有钱人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豪华”。
2013年3月,又是一次“两会”。李书福再次对围着自己的媒体说,沃尔沃在中国卖不过奥迪宝马,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于造型和内部设计太“北欧”了,有必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创造性工作”。
时间过去两年,但相同的问题仍被提出。是什么阻碍了李书福的豪车设想落地沃尔沃?吉利究竟对沃尔沃有多大的控制力?
两年前,沃尔沃轿车刚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脱离福特,期望能够在新东家帮助下尽快实现复兴。两年后,沃尔沃仍然艰难、有所反复地地走在复苏路上,2012年全球销量同比下降了6.1%,2012年上半年的税前利润更是大降84%。
两年前,广阔的中国市场被当作沃尔沃复兴的“救命良药”。两年后,雄心勃勃的在华生产计划仍未落地,中国销量还出现了超过10%的大幅下滑。
李书福终于行动了。2012年10月19日,他更换了沃尔沃全球CEO兼总裁,由独立董事萨缪尔森取代了对消极应对中国豪车需求的雅各布;10天前,2013年3月1日,他又更换了沃尔沃中国区的一号人物,由拉尔斯·邓取代沈晖负责日常事务管理。
“你能保证按照我说的原话完整报道吗?”在被问到人事调整的意义时,李书福迟疑了一下,然后反问腾讯财经。显然,他不愿被外界解读为自己出现了用人失误。
李书福的团队中,谁能像杨元庆帮助柳传志一样,帮助李书福一起拯救沃尔沃?同样的“蛇吞象”,吉利可以从联想与IBM的整合中学到什么?
在华销量之殇
李书福确实应该着急。
根据沃尔沃轿车官方公布的数据,2012年,其在中国市场销量约为4.2万辆,远低于预期目标的6万辆,同比下滑10.9%,远高于其在全球市场6.1%的下滑幅度。
来看沃尔沃的主要竞争对手。奥迪和宝马2012年在华销量分别为41万辆和33万辆,同比增速高达30%和40%;相对较差的奔驰,也卖出了19.6万辆,同比增长1.5%。
相比而言,沃尔沃在基数本来就低的情况下,还出现了大幅的销量下滑。这与李书福的预期相差太远。
2011年2月,李书福曾高调公布沃尔沃轿车在华五年战略,宣称要在2015年达到20万辆的销量,占据20%中国豪华车市场份额。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一半,任务却只完成五分之一。
对于2012年在华业绩的滑坡,沃尔沃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受S40退市,以及进口豪华汽车品牌之间激烈的价格竞争影响。
而这两个表面原因反映出的,正是沃尔沃参与中国豪车市场竞争的两大软肋:国产化不力;产品线不够丰富,缺乏中国特色。
目前,沃尔沃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型共有八款,其中只有两款车在中国生产,S40和S80L。这两款车早在福特将沃尔沃轿车出售给吉利之前,便已由长安福特代工。
然而,由于代工协议到期的问题,以及S40要被新推出的V40车型代替,S40最终在中国退市。此外,S80L的代工协议也存在不确定性,产能因此受到限制。
与此同时,已经历时三年的大庆、成都工厂落地生产计划迟迟没有通过政府的审批,这导致沃尔沃在华销售主要依靠进口。相对比的是,销量最好的奥迪,国产车型的销量占到了近80%。
国产化不力、依赖进口带给沃尔沃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降低成本,这便掣肘了沃尔沃参与豪华车的价格竞争。由于2011年的爆发增长,各大豪华车品牌普遍在2012年加大了在华供应,这导致价格促销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但沃尔沃却在这方面无法紧跟对手脚步。
国产化之外,另一个软肋,在于产品线乏善可陈,并且缺乏中国特色。
在最高级别的D级车上,宝马拥有7系,奥迪有A8L,奔驰有S级,但沃尔沃则仍是空白。而这一级别的豪车,恰恰是中国车主对“豪华品牌”的定位所在,由此,沃尔沃甚至不被中国富人们视为“ABB”(奥迪宝马奔驰)的同级品牌。
原本,沃尔沃可以凭借C30、S40的价格优势吸引年轻消费者,但随着“ABB”放下身段,由旗下原有的高端车型改造推出低排量、手动档的型号,以20-30万元价格抢夺中端市场,沃尔沃也逐渐丧失了优势,且这两款车目前已经退市,取而代之的V40又失去了S40的国产优势。
“差不多的价格,还是宝马的品牌更吸引人,我也能开豪车了。”一位新晋宝马1系车主对腾讯财经笑称。
此外,在原本最能发挥出安全性能的SUV市场,沃尔沃目前也仅有XC60这款车型有较大竞争力。
有经销商认为,沃尔沃在产品更新节奏上总是慢了一拍。在“ABB”不断增加中国元素的同时,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特点设计和引进产品上,沃尔沃也做得远远不够。
控制力之殇
这些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暴露的。
事实上,在并购之初,李书福就早早地看到了国产化、产品更中国化的重要性。为此,他把大庆、成都的工厂视作在华战略的首要之策,也不惜直接向媒体抱怨沃尔沃管理层不重视中国车主的“豪华”需求。
既然早已清楚问题所在,为何迟迟没有解决?恐怕,这要归咎到吉利对沃尔沃的控制力上。
“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并购之初,李书福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不断强调二者之间不需要整合。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沃尔沃的品牌不被仍带着低端标签的吉利拖累;另一方面,则为了稳定刚被并购的沃尔沃管理层和员工的军心。
这样的表态是有必要的,但表态之外,具体的影响施加不够,也给沃尔沃带来了负作用。
国产化是并购完成后李书福最重视的工作。2011年“两会” 期间接受腾讯财经专访时,李书福有些兴奋地讲起大庆和成都的工厂,说沃尔沃原来的体制(隶属福特)和中国的政策法律,决定了沃尔沃不能在中国大规模发展,但是在被吉利并购之后,“现在它可以在中国大规模发展了。”
一语成谶。被吉利并购的沃尔沃轿车,一个中国公司的100%全资子公司,却在长达三年的审批过程之后,仍然被当作一个外资品牌,还没有获得两个工厂生产开工的一纸批文。
按照200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外资进入中国汽车行业,需要找到一个中方合作伙伴,成立股比不超过50%的合资公司,并且推出一个自主品牌。
纠结了一年之后,2011年,吉利放弃了政府开绿灯的奢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书福不得不在沃尔沃轿车和吉利的合资协议上的甲方乙方处,分别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而李书福当初不断对外强调“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亦不排除起到了负面作用。一位长期观察吉利沃尔沃的观察人士向腾讯财经指出,李书福过于强调沃尔沃的独立性,若能早点向政府展示自己对沃尔沃的控制力,或许能改善这个痛苦的过程。
但实际上,并购初期,李书福却只能通过公开矛盾的方式,施压沃尔沃管理层重视中国市场需求。而且,他也没有十分坚持自己的意见,很快向斯蒂芬·雅各布为首的管理层妥协。
“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一切还需要董事会商议决定。”“反复讨论之后,我认为他们讲的有道理,不能为眼前利益而损伤沃尔沃的品牌形象和长期利益。因此,我支持他们。”
双方都有所让步,但让步更多的是讲求实际的李书福。并购完成后,除了在董事会增加一些中国面孔外,李书福并没有对管理层进行大幅调整。
接近李书福的人士曾向媒体透露,在沃尔沃董事会的决策机制中,股东吉利的话语权也并不占优势。
全部11名董事会成员中,来自吉利的有3位,分别是董事长李书福、副总裁张芃,以及吉利集团的CFO李东辉。
上述人士透露,自并购以来,李书福本人基本没有参加过董事会的日常会议,通常由副董事长奥尔森代为出席。而张芃的背景是BP(英国石油),在沃尔沃这样的老牌汽车公司董事会中,属于“人微言轻”。此外,李东辉的主要背景在财务方面而非决策。
对于李书福“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表态,前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也有所不解。他在2011年发表评论说:“为什么要置沃尔沃于不管呢?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要并购沃尔沃呢?”
杰克·韦尔奇认为,这种情况下,并购方就可能错失了技术交流的机会,失去了财务部门提升成本效益的机会,失去了人力资源部门开发人才的机会。
正因为对沃尔沃控制力的缺失,李书福不得不在两年之后,仍在问相同的问题:沃尔沃何时才能更“豪华”?
人才储备之殇
另一个角度来看,迁就雅各布为首的管理层,也是当时没有其他办法的选择。
雅各布出身大众汽车,20多年职业生涯几乎都在大众度过,在2010年出任沃尔沃全球CEO兼总裁之前,担任大众汽车北美区CEO兼总裁。
“当时吉利刚刚收购沃尔沃,首先要达到的目标是稳定人心,它需要一位既懂汽车又了解美欧市场的西方人来管理,雅各布作为一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符合这样的条件。”一位沃尔沃中国内部人士这样解释当时为何选择雅各布。
除了稳定军心,更重要的是,李书福当时没有足够的“自己人”能管理好沃尔沃。
李的确召集了一批人才,胜利地帮助他完成了“蛇吞象”的收购。但这些人才,有的主要擅长领域在收购上;有的主要经验在于帮助外资品牌开拓中国市场,并没有全面统筹沃尔沃的把握。
现任沃尔沃全球董事、副总裁张芃是并购核心团队中最早加盟吉利的,2006年追随李书福之前,张在BP(英国石油)担任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以及集团财务与内控高级顾问。
随后加盟的袁小林、沈晖、童志远、王召兴,都是为了这个惊人的并购而挖过来的人才。袁小林是张芃在BP的同事,2008年加入吉利之前,在BP负责重大并购项目;王召兴是2008年从海尔集团挖来的创业元老;沈晖和童志远则是在收购达成的过程中火速加盟,当时沈担任着菲亚特集团中国区董事、副总裁,而童志远则短暂地担任着华泰汽车总裁,在此之前是北京奔驰高级执行副总裁。
在并购完成后,根据各自的长项,当过外交官的袁小林留在了瑞典沃尔沃总部,担任董事长办公室负责人,张芃接替了最初的沈晖,和李书福一起进入全球董事会,袁张二人主要负责吉利和沃尔沃的衔接工作。而沈晖、童志远以及王召兴则发挥自己的长项,携手负责并购之后的中国业务,为沃尔沃开拓“第二本土市场”。
事实上,在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中,吉利一直以擅长挖人、敢于挖人而著称。除了并购沃尔沃轿车时挖来一批骨干力量之外,在2011年、2012年的整合阶段,吉利也连续通过挖角进行人才布局。
2011年4月,李书福挖来了有华晨宝马、金杯通用经历的李东辉担任吉利集团CFO。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李进入了沃尔沃全球董事会,并在近期担任了吉利刚刚全资收购的伦敦出租车公司锰铜的董事长。
2012年,李书福又连续从北京奔驰、一汽奥迪挖来了付强和柳燕,负责沃尔沃在中国的销售。孙晓东也从PSA加盟吉利集团,负责吉利的品牌战略。
“不得不说,吉利太会挖人了。”一位自主品牌车企人士对腾讯财经感叹。但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吉利的人才总是请来的,而不是培养的?
与吉利并购沃尔沃同被当作中国企业“蛇吞象”最典型案例的,是联想集团对IBM PC业务的全面并购。
在并购完成后,联想先后经历了两次CEO的更迭,史蒂芬·沃德和威廉·阿梅里奥都是全球著名的职业经理人,但最终和柳传志一起力挽狂澜的,仍然是其一手培养的杨元庆。
今年1月份,联想集团宣布将分拆成Lenovo和Think两大业务集团。其中,负责Lenovo业务的刘军,1993年加入联想时24岁,迄今已经20年。如今,刘已经被视为联想集团内杨元庆之后的“二号人物”,以及柳传志的联想控股的“第三代掌舵者”。
在人才储备上,自己培养与挖角,未必有一定的优劣之分。李书福主要靠挖角,有其客观必然性。
联想并购IBM PC业务时,柳传志已经带领子弟兵在计算机领域拼打了20年,在国内早已坐上头把交椅,几乎具有垄断地位。
而吉利并购沃尔沃轿车时,距离其获得首张民营企业造车许可证还不到10年,并且在中国市场份额微乎其微,品牌上也刚刚开始努力去低端化。相比而言,吉利是条比联想小太多的蛇。
除了人才储备上远落后联想,吉利还要在并购后同时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开拓工作,难度更高。而联想,由于国内PC市场的饱和及不可撼动,可以全力应对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
差异还出现在领导人在文化融合上的努力。杨元庆等高管一开始就下决心掌握英语,现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的乔健,在只能蹦几个英文单词儿的情况下,就被派驻到了并购后的IBM工作。
相比而言,李书福更多地是直接从市场上挖来英语、业务熟练的高手,然后立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他本人,除了曾经有过用台州味儿的“I love you”打动沃尔沃工会谈判人员的神来之笔外,一直未能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
吉利挖来的人才,确实帮助李书福做了很多事情。但他们当中,何时会出现属于李书福的杨元庆、刘军?
连续下手求变
李书福已经连续下手了。
去年10月19日,因为中风而暂时离开岗位的雅各布,发现自己再也不用回沃尔沃上班了。
在坚持造小车还是造更大更长的豪华车的争议上,李书福没有再妥协。更何况,沃尔沃出现了利润的大幅缩水,全球和中国市场销量的大幅滑坡。
他选择了独立董事汉肯·萨缪尔森萨接替雅各布的CEO兼总裁职位。在宣布人事任命的新闻稿中,李书福说:“萨缪尔森将带领公司在全球积极变革,提高销售和盈利能力,并加速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发展和布局。”
关键词:变革、盈利、中国。
萨缪尔森甫一上任,就向媒体公布了他的几项打算:提升品牌——不仅是安全,也同时要成为设计的典范;推出新品——更豪华的大型运动多功能车XC90和S80升级版提上日程;改造文化——像宝马、大众那样的更快速反应能力。
今年2月份,李书福宣布,吉利和沃尔沃汽车(微博)将共同在瑞典哥德堡设立一个研发中心。尽管仍然强调两个品牌的独立性,但这是沃尔沃与股东吉利在知识技术分享上的最大项目。
国产化获得最终审批也出现曙光。一周以前,吉利内部人士向腾讯财经透露,具体日期没法判断,但“这次应该是真的快了”。
而李书福则没有正面回应腾讯财经对此的询问。他有满腔牢骚,但又欲言又止:“审批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人,打交道的过程未必那么顺利……但中央的政策都是好的。”
欲言又止的李书福,继续在动作。
3月1日,调整进一步深化到沃尔沃中国区。李书福任命拉尔斯·邓为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全球经管会成员,全面负责沃尔沃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日常管理与运营;沈晖继续担任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但不再管理企业的日常运营,二人同时向萨缪尔森汇报。
针对这一任命,李书福对腾讯财经解释说,沈晖已经为沃尔沃中国成功地组建了优秀的班子,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接下去的沃尔沃中国已经进入如何制造出优秀产品的历史阶段。这与对雅各布的评价如出一辙。
“每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用人策略,每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人才需求。”李书福说。
但是萨缪尔森已经62岁,而拉尔斯·邓取代的,正是李书福一手挖来的得力干将。迄今为止,也并没有外界公认的李书福“第一助手”出现。
柳传志对杨元庆、郭为、赵令欢等“帅才”的培养,成为了中国企业人才制度的范本。
而李书福比柳传志年轻近20岁,他还有很长的时间培养属于自己的,能够掌舵沃尔沃的得力助手,甚至接班人。
很显然,帮助李书福做好中国市场的国际化人才,机会会更大。(腾讯财经刘中盛 发自北京)
http://finance.qq.com/a/20130312 ... 012&ptlang=2052
用了那么多钱收购沃尔沃,却控制不了它,怎么形容呢?另外,吉利收购的DSI变速箱公司,其在国内的工厂只是组装,核心产品还要从澳大利亚进口。这无形中增加了许多成本。有理由怀疑DSI没有把变速箱的核心技术卖给吉利。
光买下  没控制     核心技术也不让动    照VOLVO现在的思路发展下去   迟早被强劲的对手打倒   得适应中国国情   国人喜欢啥车  就造啥车
收购过程就附带了很多条件,沃尔沃这个品牌,最终会毁在吉利手上。
依依- 发表于 2013-3-12 12:35
收购过程就附带了很多条件,沃尔沃这个品牌,最终会毁在吉利手上。
说反了吧,应该是吉利最终会毁在沃尔沃手上。
有中国市场不去占领,脑残的洋人!
yorkfield 发表于 2013-3-12 12:38
说反了吧,应该是吉利最终会毁在沃尔沃手上。
吉利最终会毁在政府手上,李书福犯了商人的大忌,与政府走的太近了。
像捷豹这样“豪车”造型,在中国真能大卖
依依- 发表于 2013-3-12 12:45
吉利最终会毁在政府手上,李书福犯了商人的大忌,与政府走的太近了。
扯谈,哪国的商人和政府走的不近的?丰田、福特这些家族都和政府没关系?
吉利现在是花了大价娶了洋媳妇却不能同房更别说下崽了,你说这算怎么回事?
我一直很看不懂的是成都/大庆市政府投了几百亿,连个国产化批文都搞不下来?
yorkfield 发表于 2013-3-12 12:52
扯谈,哪国的商人和政府走的不近的?丰田、福特这些家族都和政府没关系?
吉利现在是花了大价娶了洋媳妇 ...
不是同一性质,没有可比性。
沃尔沃技术不错是事实,但是车的外形和内饰(中控台设计)真的不符合中国市场,个人觉得太丑了!哪怕它的发动机参数比宝马厉害我也会选择宝马:而揽胜极光、揽胜、捷豹如果在中国价格更加合理的话,一定会大卖的,因为它们的外形和内饰真心不错,不仅仅是用料,更重要的是设计。
ecgz88 发表于 2013-3-12 14:18
我一直很看不懂的是成都/大庆市政府投了几百亿,连个国产化批文都搞不下来?
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  中央掌权者的因循守旧
李书福是个能人,但要让沃尔沃成为BBAV,非他一人之力能为也。
路遥知马力,奇瑞模式vs吉利模式vs比亚迪模式,拭目以待

吉利这么玩儿下去,担忧啊
德薄而位尊,力小而任重,智小而谋大,鲜不及矣

沃尔沃本来就不是豪华车,硬往上拔,那不是死路一条么

在福特旗下的时候,沃尔沃本来就是和通用的别克一个级别的东西

凯迪拉克~林肯
别克~沃尔沃
雪佛兰~福特

S40卖君威的价格,你想想看卖得动卖不动
jnjn9988 发表于 2013-3-12 17:44
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  中央掌权者的因循守旧
我感觉老李是哪个买办部门没打点好
车型换代慢,s80和xc90都多长时间了,那个外观早都过时了,结果还要等两年。
现在的车内饰要早像2014款的那样就好了。
又懒又保守的老欧洲企业,李书记救他做什么?这么多贷款,吉利迟早要在他手里,建议李书记用操作股票手法现阶段卖掉VOLVO,真心喜欢的话等他破产后介入,那时候吉利更有话语权,吉利应该和上汽一汽东风学,操合资并占有大部股权,比较灵活。
沃尔沃外观相当不错,就不知道内饰怎样??来自: Android客户端
fater009 发表于 2013-3-13 07:01
又懒又保守的老欧洲企业,李书记救他做什么?这么多贷款,吉利迟早要在他手里,建议李书记用操作股票手法现阶 ...
感觉你说反了。

别的方面不敢说,在对外操作水平上,老李的水平高出那些汽们n条街。

这次吉窝到现在之所以不成功,主要原因是:
穷小子娶了个白富美----光顾看着养眼了、还没舍得把她推到生娃-----不过舒服哥好像现在才开始回过神来、正准备解腰带呢。
一家农户,自己的地种不好,卖儿卖女,最后把地卖给你了,但你还是相信他,继续让他种,还给他更高的待遇,这不是笑话吗?但现实就是如此可笑,沃尔沃如此,普次麦斯特如此....
(1)公关是公关,实操是实操,看见老外腿肚子就转筋不行
(2)要学外语,深入揭批某政协委员的无耻谰言,学外语不是一个工具,是人生斗争的武器
(3)要创建第三种管理,国内这一套也不好使,脑子要清楚
(4)不能用大肆呕吐的人当CEO,毒药一剂,百试百灵
(5)中国市场要重视,但是对于吉利三一们,国际市场的开拓更重要,这些私企在国内是没有活路的,只有在国际上做强,然后衣锦还乡,跟本田一样。沃尔沃中国话是发晕,吉利国际化才是正路
(6)不管是要做中国丰田的李书福,还是全心全意学丰田的尹同耀,都是要么根本不懂什么才是丰田,或者是假的,没决心的。
(7)国际化要有战略,甚至运营都要有战略,没有战略,没有格局,没有主心骨,最后必然失败。
CJDBYER 发表于 2013-3-12 21:50
德薄而位尊,力小而任重,智小而谋大,鲜不及矣

沃尔沃本来就不是豪华车,硬往上拔,那不是死路一条么
写错了,S40应该卖英朗的价格

S80L~君越
S60~君威
S40~英朗

这样销量会好很多
CJDBYER 发表于 2013-3-13 09:42
写错了,S40应该卖英朗的价格

S80L~君越
不国产都是浮云
allenma44 发表于 2013-3-13 11:40
不国产都是浮云
S40和S80L早就国产了
写错了,S40应该卖英朗的价格

S80L~君越

这么卖不得卖疯了
国内品牌认知度不高,设计又不符合中国人口味,价格又不便宜。也就是说中国人对车三大需求:面子、里子、票子,你沃尔沃一条都不沾还想大卖?玩蛋儿去吧。
CJDBYER 发表于 2013-3-13 09:42
写错了,S40应该卖英朗的价格

S80L~君越
赞同这样的定位,应该可以大卖。
CJDBYER 发表于 2013-3-13 19:04
S40和S80L早就国产了
那是长安,吉利很纠结,以前的合约还得遵守

如果吉利也国产,一个车型,两个销售策略,对自己损害很大

ecgz88 发表于 2013-3-13 00:58
我感觉老李是哪个买办部门没打点好


不会,没有发改委点头,吉利连收购沃尔沃的批文都没有,国家还是支持吉利的

吉利和沃尔沃,我觉得纠结在
其一,吉利虽然收购了沃尔沃,但是在沃尔沃除了有个象征性的财务监军,所有决定吉利都没有拍板权,这就是所谓的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弊端。
其二,随着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国内汽车产业严重过剩,据称产能在一年3500万辆,而顶峰销售也不过1900万辆,沃尔沃国产项目迟迟没能开工,是因为受国家产能调控的影响。
其三,沃尔沃虽然是吉利全资收购,但注册地仍然是在瑞典,根据我国实行的企业注册地制度,沃尔沃是外国车企,如果在国内生产,必须合资,也就是李书福所谓的老子和儿子成立合资企业的怪胎。不过这个合资企业已经成立,拿到国家国产批文已经没有障碍。
其四,吉利虽然想借沃尔沃核心技术出海,但沃尔沃再被福特收编十年之后,已经丧失了自主研发的能力,慢慢恢复需要大量现金,吉利的现金流不是很好。
其五,长安手握沃尔沃特许生产许可至2017年,吉利沃尔沃国产后,会形成两套销售体系,对沃尔沃影响非常大。



ecgz88 发表于 2013-3-13 00:58
我感觉老李是哪个买办部门没打点好


不会,没有发改委点头,吉利连收购沃尔沃的批文都没有,国家还是支持吉利的

吉利和沃尔沃,我觉得纠结在
其一,吉利虽然收购了沃尔沃,但是在沃尔沃除了有个象征性的财务监军,所有决定吉利都没有拍板权,这就是所谓的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弊端。
其二,随着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国内汽车产业严重过剩,据称产能在一年3500万辆,而顶峰销售也不过1900万辆,沃尔沃国产项目迟迟没能开工,是因为受国家产能调控的影响。
其三,沃尔沃虽然是吉利全资收购,但注册地仍然是在瑞典,根据我国实行的企业注册地制度,沃尔沃是外国车企,如果在国内生产,必须合资,也就是李书福所谓的老子和儿子成立合资企业的怪胎。不过这个合资企业已经成立,拿到国家国产批文已经没有障碍。
其四,吉利虽然想借沃尔沃核心技术出海,但沃尔沃再被福特收编十年之后,已经丧失了自主研发的能力,慢慢恢复需要大量现金,吉利的现金流不是很好。
其五,长安手握沃尔沃特许生产许可至2017年,吉利沃尔沃国产后,会形成两套销售体系,对沃尔沃影响非常大。


fengxiang 发表于 2013-3-16 16:01
那是长安,吉利很纠结,以前的合约还得遵守

如果吉利也国产,一个车型,两个销售策略,对自己损害很大
现有的格局,销量日落山河,还能有更大的损害么?

自产,价格一步到位,长安愿意跟就跟,不愿意跟的话,长安自己会来请求解除合约。

这是李书福自己的问题,定位不清,气魄不够。
否则,熬到2017年,沃尔沃就一点剩余价值都没有了。
依依- 发表于 2013-3-12 14:33
不是同一性质,没有可比性。
哟,到您这就没可比性了。最终还是要黑土鳖
够李书福头痛的
心灵快线 发表于 2013-3-12 17:35
沃尔沃技术不错是事实,但是车的外形和内饰(中控台设计)真的不符合中国市场,个人觉得太丑了!哪怕它的发 ...
您是外观控??
向福特学习,造多数中国人都买得起的沃尔沃,那就可以了。
李书福应该是自卑心里作祟,不敢真正插手。一个我收购后都管不了的公司我干嘛要去收购,让那帮人饿死算了。
美国佬都经营不下去,一个大包袱
CJDBYER 发表于 2013-3-12 21:50
德薄而位尊,力小而任重,智小而谋大,鲜不及矣

沃尔沃本来就不是豪华车,硬往上拔,那不是死路一条么
  S40后期真心卖到君威的价钱,但是依然卖不出去,而且S40给销售顾问提成也是最高的,发动机技术一般但是它的变速箱相当好(比DSG更好更可靠的POWERSHIFT)。但是S40在4S店喷漆一片要3200伤不起等等。
  曾经的沃尔沃4S店培训经理兼任大客户经理路过。。。。。。


其实沃尔沃要是想在中国好卖很简单,暂时也不用考虑动4S店的蛋糕(比如高昂的维修保养费用)。
1:车子外观 内饰进行更符合国人审美观(目前已经在改善)。
2:进行国产化 拉低旺销车型门槛(XC60 S60 V40 V60等)。
3:产品定位不要过高。

   09 10年我搞沃尔沃的时候,XC60真是实实在在拿奥迪Q5做竞品,那个时候XC60只有T6 AWD而且进口,我所在集团经营XC60只有高低两个配置(分别56.8和66.1)如此这般被便宜国产Q5的2.0T国产打的满地找牙自然现象。
   当时S80L还没有2.0t只有2.5T和3.0TAWD,几乎没有深色内饰,几乎没有低配车型(我集团现车只有44.96和48.96两个2.5T以及顶配3.0t),车长轴距配置口碑都逊色于A6L,结果可想而知.
    定位略高但是还算凑合的C30非常可爱,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斯堪的纳维亚"式的内饰风格.看看满街跑的尚酷,C30又有几个呢?
    XC90就是个坑爹货,自认是大型SUV却稀里糊涂的用个2.5T T5发动机,内饰的塑料感和纠结感无时无刻不在纠结着车主,当时报价74.8和78.8(2.5T运动版)连个大屏幕都没有.....
    S40其实是个好车,价格也不贵,但是主要在内饰和车的外观上无法让人喜爱,本想拉来一部分买雅阁 凯美瑞 帕萨特的客户,但是当询问到维修保养的时候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表示好可怕......
    各种V系列和S60就不多评论了,出来V的时候俺不干沃尔沃了,但是它们却影响了沃尔沃的未来发展,也看出沃尔沃在不断完善和逢迎国内客户.

其实沃尔沃要是想在中国好卖很简单,暂时也不用考虑动4S店的蛋糕(比如高昂的维修保养费用)。
1:车子外观 内饰进行更符合国人审美观(目前已经在改善)。
2:进行国产化 拉低旺销车型门槛(XC60 S60 V40 V60等)。
3:产品定位不要过高。

   09 10年我搞沃尔沃的时候,XC60真是实实在在拿奥迪Q5做竞品,那个时候XC60只有T6 AWD而且进口,我所在集团经营XC60只有高低两个配置(分别56.8和66.1)如此这般被便宜国产Q5的2.0T国产打的满地找牙自然现象。
   当时S80L还没有2.0t只有2.5T和3.0TAWD,几乎没有深色内饰,几乎没有低配车型(我集团现车只有44.96和48.96两个2.5T以及顶配3.0t),车长轴距配置口碑都逊色于A6L,结果可想而知.
    定位略高但是还算凑合的C30非常可爱,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斯堪的纳维亚"式的内饰风格.看看满街跑的尚酷,C30又有几个呢?
    XC90就是个坑爹货,自认是大型SUV却稀里糊涂的用个2.5T T5发动机,内饰的塑料感和纠结感无时无刻不在纠结着车主,当时报价74.8和78.8(2.5T运动版)连个大屏幕都没有.....
    S40其实是个好车,价格也不贵,但是主要在内饰和车的外观上无法让人喜爱,本想拉来一部分买雅阁 凯美瑞 帕萨特的客户,但是当询问到维修保养的时候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表示好可怕......
    各种V系列和S60就不多评论了,出来V的时候俺不干沃尔沃了,但是它们却影响了沃尔沃的未来发展,也看出沃尔沃在不断完善和逢迎国内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