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目经营和管理的角度总结一下99坦克项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0:05:16


关于99的研制里程和其中感人的事例大家在各种访谈和文字材料当中都可以找到,在此略去,尝试以项目管理和项目经营的角度总结一下99坦克这一成功案例,跟感兴趣的CDer分享一下个人的视角。

前期立项阶段:时间 1984-1985年  成功关键——选帅

在这一阶段,TG通过各种方式的淘弄得到了一些技术专利和样品,还有一些非常值得借鉴的思想,如派团去英国看过人家最新型的火控(炮王王治功的访谈里说过)并洽谈购买(不排除买过样品),105线膛炮,从德国学来了柴油机专利,T72的样品等等,如果说装备水平是一代的话,其实手里的技术储备基本达到2代或稍高的水平,某些分系统具备3代的初步水平,怎样攒出一个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抗衡”的坦克来,除了技术上的问题,更多的是怎样定方向,怎样取舍性能指标,或者说要造什么样的TG坦克。
这些问题在刚刚经历了文革的军方看来,有点迷茫,没咋见过、用过高级货,有人觉得T72,T80好,有人觉得豹2好,咋办?技术人员没打过仗,也不知道未来战争啥样,军方需求就甩出来一句“抗衡世界先进水平”,等于没说,国防科工委的办法是找一个知道到底要造啥样坦克,打啥样仗的总师,技术上的事儿别人能管,方向上的事儿千万不能错,于是已经退休的祝榆生勇担重担,66岁成为了这个技术上不咋精通,但是专门定方向的总师。
在此简要介绍一下祝榆生的特殊经历:
19岁以前(1938年以前),富二代,会英文,会数学,银行里工作
抗战爆发,入黄埔军校,训练俩月之后,投奔TG,担任115师罗荣桓的作战参谋,身经多次实战,后转入山东滨海新区,研究坑道爆破,改进土地雷,成为地道战,地雷战的重要参与者,同期在迫击炮排险过程中,右手被炸掉,解放以后在兵工口工作至退休。84年被返聘成为总师
祝榆生之于99坦克项目有点像以色列塔尔将军之于梅卡瓦项目,都是实战派设计师,塔尔将军的技术水平必定比不了工程师,但是他一辈子玩坦克,玩多了就知道哪儿好,哪儿不好,就知道自己研制的时候要啥不要啥,技术细节上的事儿有别人呢。TG在各方面的技术水平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选祝榆生当总师也算被逼无奈——反正按部就班的发展追不上了,就换个思路吧。

研制和运营阶段:时间 整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 成功关键——系统取胜,外贸创收

分系统技术上,由于TG跟人家差太多了,于是干脆组织起一个十几个人的总师办公室,每个副总师抓一个分系统或者重要零件,直接跟着研制院所和工厂干,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逼迫”和监督各个分系统的进程和节点,谁慢了,出篓子了就是谁的事儿,大家谁也不想丢这个脸,那就加紧奉工吧。
至于祝榆生自己多次提到的“系统取胜”乃是99坦克成功的关键之关键。这一策略的重点就是什么系统不行,那就通过协同别的系统弥补这个缺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弥补分系统技术上的差距,同时保留各个零件和分系统升级的空间,也许那个时候还没有模块化设计这种洋词儿,但是事实上总师团队已经开始采用了,比如99坦克炮塔前装甲就是一个没款花设计的典范。火炮防盾两边的主装甲可以整体拆卸,打仗的时候几个简易工具,15分钟就能换上,这个比M1系列用吊车吊巨大炮塔可省劲儿多了;同时主装甲中间的复合装甲层也可以直接抽出来,也就是说,以后随时有抗弹性能更好的复合装甲夹层都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同步到所有现役的装备上,而别的坦克就必须换炮塔,这一点不是目前其他任何坦克能够做到的。
顺便说一下自动装弹机,99坦克上的自动装弹机在一开始的时候经常在西方人的评论中中枪,说俄式装弹机故障率高云云,但是经过后面批次的改进,(兵器知识或者坦克装甲车辆,还是兵工科技的报道)可以肯定的是目前99坦克的装弹机从过去的继电器式操控改进成了微电脑操控,故障率降低很多,更加重要的是可以自动纠错,自动复位,就算出了故障也不怕,复位一下就可以了,而继电器式靠模拟信号控制的,万一出了故障,电磁铁吸住不放了就悲剧了。

再说一下外贸创收的重要性。
80年代军工的苦酒不必说了,国家的经费勉强保证项目进行,还得勒着裤腰带用,所里参加重点工程,成功了也得全力奋斗10-15年,工厂里有工人要养活,15年之后才见着利润的项目无异于望梅止渴,即使军兔政治上再过硬,面对着外面的经商大潮,兜里没钱的滋味也是不好受的。刚才特意提到,祝榆生是个“富二代”,在银行工作过,现金为王什么的最喜欢了。不管最后项目进行到怎样,不能让跟着自己干活儿的小弟饿着,于是利用99坦克中间产品进行外贸就成为了这个项目始终能够保持参与人员热情的最大法宝,个人认为也是这个项目成功的关键。无论是85,85(2),85AP,90,和后来的MBT-2000都可以说是99坦克研制过程中各种分系统方案组合成的中间产品,比如有尾舱式自动装弹机,也有吊篮式自动装弹机,有搭配国外动力系统的,也有使用国产动力系统的,估计复合装甲的配方也可能不一样,配不配挂胶履带等等,这些细节告诉今天的军迷们,当年试验过太多的方案,探索技术的同时赚来了小钱钱。85系列和MBT2000的订单可以说让当时一个月工资300(这个是我随便说的,具体不知道)的军工兔不再羡慕卖茶叶蛋的,上亿甚至数亿美元的小钱钱杨活了厂里的工人,安了所里科研兔的家和心,上面的领导更是高兴地不得了,更加不遗余力的支持项目的推进,更加重要的是巴铁的大量装备使得我们获得了数百辆坦克一起参与实验的梦寐以求的效果,跟踪“保养”,“维修”,弄回来的是海量的“样品”数据,很多都是接近实战条件下获得的,比如我军发射药的最高温度是50度,但是巴基斯坦沙漠里经常超过这个温度,根据王治功的回忆,在52度的时候弹道就会出现非常大的偏差,怎么都不上靶,于是通过帮助客户“调试”装备,我们获得了气温超过设计指标之后的校射表。

在此,单独用一行感谢一下巴铁为我军装甲装备研制做出的贡献

另外一个该项目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非常善于展示新装备的优势。我兔军工从来都是低头实干,不求名利,这也导致了不具备像美军军工企业一样宣传/吹牛的能力;不过在99坦克项目中,科研人员一改土鳖作风,在整个坦克还没有研制成熟时,多次进行分系统的展示和汇报表演,如当着中央军委副主席老刘头和一线官兵的面跟105线PK威力,结果老刘头高兴得直接来了一句“你们这个炮呀,真是盖了帽了!”,从一开始就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避免出现文革期间那种“歼六万岁”的尴尬情况。再比如射击实验过程中用退役的59坦克作为目标,穿甲弹命中之后火苗子直接从各个舱盖喷薄而出(不是弹药殉爆,是铁都烧着了),给人以非常直观和震撼的打击效果,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新装备的认可,当然在外贸过程中也起到了忽悠的作用。

项目结束和定型阶段:时间 1995年以后

总师团队当初得到的项目是99坦克,但是为了满足我军钱少部队多的需求,利用简化产品,突出火力优先的特点出品了96坦克,先期装备部队,提前开始让工厂磨合生产工艺和设备,同时回笼资金,开始盈利,部队也开始分步式的接触新装备,从59上96,再从96上99的难度要比从59直接上99要小多了,至少兄弟部队编写的教材和科研单位修改过的说明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阅兵之后,99和96的各种改进工作从未停止,应该说,回首99坦克的最初型号,可以肯定的是总师团队在分步分阶段的完成着研制任务,即小步快跑。99的最初型号和现在的大改相比,有很多性能还不足,但是分批次的生产和装备给研制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经验,进一步的验证了一些正确的思路,纠正了一些失误,并且能够跟上最新的潮流,在这一点上,很多人会觉得是废话,但是我在此提醒一下大家,对比泥盆儿的90坦克和三锅的阿琼,TG的小步快跑还是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的。

最后,欢迎大家多多讨论和指点,并希望99坦克总师祝榆生老先生能够身体健康,活到100不是梦(现在已经95了)!




关于99的研制里程和其中感人的事例大家在各种访谈和文字材料当中都可以找到,在此略去,尝试以项目管理和项目经营的角度总结一下99坦克这一成功案例,跟感兴趣的CDer分享一下个人的视角。

前期立项阶段:时间 1984-1985年  成功关键——选帅

在这一阶段,TG通过各种方式的淘弄得到了一些技术专利和样品,还有一些非常值得借鉴的思想,如派团去英国看过人家最新型的火控(炮王王治功的访谈里说过)并洽谈购买(不排除买过样品),105线膛炮,从德国学来了柴油机专利,T72的样品等等,如果说装备水平是一代的话,其实手里的技术储备基本达到2代或稍高的水平,某些分系统具备3代的初步水平,怎样攒出一个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抗衡”的坦克来,除了技术上的问题,更多的是怎样定方向,怎样取舍性能指标,或者说要造什么样的TG坦克。
这些问题在刚刚经历了文革的军方看来,有点迷茫,没咋见过、用过高级货,有人觉得T72,T80好,有人觉得豹2好,咋办?技术人员没打过仗,也不知道未来战争啥样,军方需求就甩出来一句“抗衡世界先进水平”,等于没说,国防科工委的办法是找一个知道到底要造啥样坦克,打啥样仗的总师,技术上的事儿别人能管,方向上的事儿千万不能错,于是已经退休的祝榆生勇担重担,66岁成为了这个技术上不咋精通,但是专门定方向的总师。
在此简要介绍一下祝榆生的特殊经历:
19岁以前(1938年以前),富二代,会英文,会数学,银行里工作
抗战爆发,入黄埔军校,训练俩月之后,投奔TG,担任115师罗荣桓的作战参谋,身经多次实战,后转入山东滨海新区,研究坑道爆破,改进土地雷,成为地道战,地雷战的重要参与者,同期在迫击炮排险过程中,右手被炸掉,解放以后在兵工口工作至退休。84年被返聘成为总师
祝榆生之于99坦克项目有点像以色列塔尔将军之于梅卡瓦项目,都是实战派设计师,塔尔将军的技术水平必定比不了工程师,但是他一辈子玩坦克,玩多了就知道哪儿好,哪儿不好,就知道自己研制的时候要啥不要啥,技术细节上的事儿有别人呢。TG在各方面的技术水平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选祝榆生当总师也算被逼无奈——反正按部就班的发展追不上了,就换个思路吧。

研制和运营阶段:时间 整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 成功关键——系统取胜,外贸创收

分系统技术上,由于TG跟人家差太多了,于是干脆组织起一个十几个人的总师办公室,每个副总师抓一个分系统或者重要零件,直接跟着研制院所和工厂干,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逼迫”和监督各个分系统的进程和节点,谁慢了,出篓子了就是谁的事儿,大家谁也不想丢这个脸,那就加紧奉工吧。
至于祝榆生自己多次提到的“系统取胜”乃是99坦克成功的关键之关键。这一策略的重点就是什么系统不行,那就通过协同别的系统弥补这个缺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弥补分系统技术上的差距,同时保留各个零件和分系统升级的空间,也许那个时候还没有模块化设计这种洋词儿,但是事实上总师团队已经开始采用了,比如99坦克炮塔前装甲就是一个没款花设计的典范。火炮防盾两边的主装甲可以整体拆卸,打仗的时候几个简易工具,15分钟就能换上,这个比M1系列用吊车吊巨大炮塔可省劲儿多了;同时主装甲中间的复合装甲层也可以直接抽出来,也就是说,以后随时有抗弹性能更好的复合装甲夹层都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同步到所有现役的装备上,而别的坦克就必须换炮塔,这一点不是目前其他任何坦克能够做到的。
顺便说一下自动装弹机,99坦克上的自动装弹机在一开始的时候经常在西方人的评论中中枪,说俄式装弹机故障率高云云,但是经过后面批次的改进,(兵器知识或者坦克装甲车辆,还是兵工科技的报道)可以肯定的是目前99坦克的装弹机从过去的继电器式操控改进成了微电脑操控,故障率降低很多,更加重要的是可以自动纠错,自动复位,就算出了故障也不怕,复位一下就可以了,而继电器式靠模拟信号控制的,万一出了故障,电磁铁吸住不放了就悲剧了。

再说一下外贸创收的重要性。
80年代军工的苦酒不必说了,国家的经费勉强保证项目进行,还得勒着裤腰带用,所里参加重点工程,成功了也得全力奋斗10-15年,工厂里有工人要养活,15年之后才见着利润的项目无异于望梅止渴,即使军兔政治上再过硬,面对着外面的经商大潮,兜里没钱的滋味也是不好受的。刚才特意提到,祝榆生是个“富二代”,在银行工作过,现金为王什么的最喜欢了。不管最后项目进行到怎样,不能让跟着自己干活儿的小弟饿着,于是利用99坦克中间产品进行外贸就成为了这个项目始终能够保持参与人员热情的最大法宝,个人认为也是这个项目成功的关键。无论是85,85(2),85AP,90,和后来的MBT-2000都可以说是99坦克研制过程中各种分系统方案组合成的中间产品,比如有尾舱式自动装弹机,也有吊篮式自动装弹机,有搭配国外动力系统的,也有使用国产动力系统的,估计复合装甲的配方也可能不一样,配不配挂胶履带等等,这些细节告诉今天的军迷们,当年试验过太多的方案,探索技术的同时赚来了小钱钱。85系列和MBT2000的订单可以说让当时一个月工资300(这个是我随便说的,具体不知道)的军工兔不再羡慕卖茶叶蛋的,上亿甚至数亿美元的小钱钱杨活了厂里的工人,安了所里科研兔的家和心,上面的领导更是高兴地不得了,更加不遗余力的支持项目的推进,更加重要的是巴铁的大量装备使得我们获得了数百辆坦克一起参与实验的梦寐以求的效果,跟踪“保养”,“维修”,弄回来的是海量的“样品”数据,很多都是接近实战条件下获得的,比如我军发射药的最高温度是50度,但是巴基斯坦沙漠里经常超过这个温度,根据王治功的回忆,在52度的时候弹道就会出现非常大的偏差,怎么都不上靶,于是通过帮助客户“调试”装备,我们获得了气温超过设计指标之后的校射表。

在此,单独用一行感谢一下巴铁为我军装甲装备研制做出的贡献

另外一个该项目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非常善于展示新装备的优势。我兔军工从来都是低头实干,不求名利,这也导致了不具备像美军军工企业一样宣传/吹牛的能力;不过在99坦克项目中,科研人员一改土鳖作风,在整个坦克还没有研制成熟时,多次进行分系统的展示和汇报表演,如当着中央军委副主席老刘头和一线官兵的面跟105线PK威力,结果老刘头高兴得直接来了一句“你们这个炮呀,真是盖了帽了!”,从一开始就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避免出现文革期间那种“歼六万岁”的尴尬情况。再比如射击实验过程中用退役的59坦克作为目标,穿甲弹命中之后火苗子直接从各个舱盖喷薄而出(不是弹药殉爆,是铁都烧着了),给人以非常直观和震撼的打击效果,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新装备的认可,当然在外贸过程中也起到了忽悠的作用。

项目结束和定型阶段:时间 1995年以后

总师团队当初得到的项目是99坦克,但是为了满足我军钱少部队多的需求,利用简化产品,突出火力优先的特点出品了96坦克,先期装备部队,提前开始让工厂磨合生产工艺和设备,同时回笼资金,开始盈利,部队也开始分步式的接触新装备,从59上96,再从96上99的难度要比从59直接上99要小多了,至少兄弟部队编写的教材和科研单位修改过的说明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阅兵之后,99和96的各种改进工作从未停止,应该说,回首99坦克的最初型号,可以肯定的是总师团队在分步分阶段的完成着研制任务,即小步快跑。99的最初型号和现在的大改相比,有很多性能还不足,但是分批次的生产和装备给研制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经验,进一步的验证了一些正确的思路,纠正了一些失误,并且能够跟上最新的潮流,在这一点上,很多人会觉得是废话,但是我在此提醒一下大家,对比泥盆儿的90坦克和三锅的阿琼,TG的小步快跑还是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的。

最后,欢迎大家多多讨论和指点,并希望99坦克总师祝榆生老先生能够身体健康,活到100不是梦(现在已经95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