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毫米19管火箭炮研制经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1:32:53
转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bbac10100umgx.html

  按:由于蔡爱卿在担任北京军区防空军副司令员,本人曾负责他的秘书工作。从今天开始,在我的博客上将转贴《蔡爱卿传》内容。但,没有完全按照该书次序,略作变动。

《蔡爱卿传》一书是将军夫人韩静萍,一边学电脑,一边撰写而成,实在让人感动。

蔡爱卿于1930年14岁参加红三军团,历任通讯员、排长、连长、指导员。1936年,派遣进入阎锡山的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任中队长、大队长。1939年任八路军太岳军区第38团团长、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决一旅副旅长。1946年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队第11旅副旅长。1947年调任秦基伟的第九纵队任第25旅旅长。1948年夏,任豫西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1949年任河南军区警备第2旅旅长。1950年3月12日,河南军区警备第2旅旅机关和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高射炮指挥所在武汉合并组建解放军高射炮兵第1师,蔡爱卿任师长。1951年2月任华南军区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员,后又调任中南军区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广州军区防空军第二副司令员。1956年8月任北京军区防空军副司令员。 1957年5月空(军与)防(空军)合并,离开北京,赴太原任山西军区副司令员。开始了他研制火箭的历程······ 

    太原是一个美丽的古城,灰砖,灰瓦,土木结构的建筑古朴而深沉,使人安详和想象。那里兵工厂多,蔡爱卿需要那个地方,那里是他研制先进武器的最好去处。

自红军东渡至日寇投降,蔡爱卿一直转战于山西南北与晋豫两地。太原的房屋、街道、风土人情,总之那块热土地使他感到可爱而亲切。一天上午,蔡爱卿脱掉缀有少将肩章的将军尼制服,换上便装准备去河西。太原的仲夏,气候温和,色彩绚丽,汾河两岸水底的杨柳枝条,有如仰卧在摇蓝里轻轻荡漾着,苏制伏尔卡小车,平稳地驶过汾河大桥,前面的一华里处便是743厂。743厂对外名字是晋西机器厂,“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隶属兵器工业生产各型炮弹,包括100毫米坦克炮杀爆榴弹、72式85高炮2型空炸杀伤榴弹、59式100毫米高射炮空炸杀伤榴弹、75式105无座力炮杀爆榴弹、59式130加农炮全变装药杀爆榴弹(380元) 、地空导弹固体助推器、破片弹等等。

  蔡爱卿没有注意到汾河两岸的美景,他正沉缅在回忆之中:“我支持你,欢迎你去山西,你去到那里可算是壮丁了……”离开北京时,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对他说。

  蔡爱卿在北京防空军担任副司令员两(个)年(头)后,趁防空军和空军合并之际,他为了研制他脑海里酝酿多年的火箭炮,要求回山西。他向军委呈上要求去山西任职的报告,加上杨司令员的撺掇,报告很快就批了下来。这对蔡爱卿本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喜事,他总算如愿以偿了。赴任前,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对他表示了诚挚的欢迎,他很高兴蔡爱卿去那里任职。北京军区管辖山西内蒙和河北省军区。

  743厂马斌厂长热情地接待了蔡爱卿,后者说明来意后,精明强悍的马广长立刻打电话,他操着河南口音叫来了技术科长陈维明。

  陈科长当时是一位青年工程师,体格匀称,中等身材,两道浓黑的剑眉下,一对充满智慧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来访者。将军是什么样子?这谁也骗不了他,将军应该是那种有着可敬的白发、威严的剑眉、魁梧的身躯、腹部腆起……总之,应该是威风凛凛的样子。他外国小说读的多,书中的将军都是大腹便便,耳朵上有簇浓毛做装饰,乱糟糟的花白鬓角,通红的大圆脸,尖尖的大肚子底下成一个直角,那是老资格的将军特色……在他的想象中,将军应该是很威风的样子。可眼前的这位将军,却显得过于清瘦了些,虽然也是英气勃勃、神武有力,他那颀长而灵活的身体里面,有的是机灵的活力,洒脱而随和。陈科长怎么也不敢相信来访者是一位将军。

  蔡爱卿向他们扼要地讲述了在他的脑海里,经过多年的构思所形成的火器轮廓和具体要求:

  “……保卫祖国是军人的责任……因为我们的装备太差,在战争年代里,我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每当我想起牺牲了的战友们,我仍然心疼呀!今后的战争将是现代化的陆、海、空立体战,会更残酷。我们虽然已经有了防空高射炮部队,但杀伤面积太小,射程也达不到理想的高度。我许久以来就想制造一种新式火器来弥补这一缺欠,比如,把火箭变成高射武器群……太原兵工厂多、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应该为国防现代化作出更多的贡献。”他停顿了一下,笑眯眯地用右手摩沙着泛青的下巴,端详着马斌和陈维明。他心里很激动,他终于说出他多年以来想要说的话。他那宽宽的额头不乏敏锐的想象,一对深邃的眼睛雷达般地透视着对方的内心。他接着说:“我们必需掌握制空权。苏制M─14 火箭弹装在‘十轮卡车上’一个发射架上下两层也只装得十七管,最大射程才九公里多一点。我们要超过它才行,最大限度的超过它。你们认为我的想法如何?可能吗?”他以商量的口气问道。

  陈维明仔细地写着笔记,心里想:“这位首长不象一个老行伍只懂得握握枪杆、听到口令就前后左右转和开步走的单纯的军人。他的想象力挺丰富!”

  马斌厂长欣然接受了这一新课题。他觉得虽然是新项目,但很有意义,尤其是在大跃进时期,我们也应该做点什么。

  当陈维明的视线从笔记本上挪开,与蔡爱卿的目光相遇时,他立刻意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他想:“我作为一个工程师,我打心眼里乐意接受这个任务。”兴奋的热血在他的脉管里奔流着,他觉得身上汗津津的,握笔的手心也濡湿了。他当场表了态,要为国防现代化尽心尽力。

  接着,蔡爱卿召开了一次会议。到会的有743厂厂长马斌、技术科长陈维明、245厂海书记、厂长王跃灵和夏扬副总工程师等。会上明确了两厂分工合作等事宜。当时245 厂正在研制双基火箭药,不过还没有完全成功。245厂位于太原尖草坪区向阳店,始建于1953年,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我国最大的推进剂和发射药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各军兵种,配套五、七、三、六机部等国防工业100多个厂家,品种达300余种。承担我国空对空导弹、地对空导弹发动机装药、燃气发生器装药、双基火箭药生产。

  一九五八年是大跃进的第一年,报纸上天天都有人民公社成立的红头大标题文章。马斌厂长感奋于时代的热烈氛围,研制新兵器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起来,他给陈维明配备了最好的助手──尹宝泉,尹师傅是八级车工出身的车间主任,经验丰富,做事认真负责,他那粗壮的躯体里蕴藏着丰富的爱国热忱,和用不完的精力。万事开头难,搞设计,陈工程师必需首先查阅国内国外的大量资料。蔡爱卿利用这个空档,先去安排他份内的工作去了,因为研制火箭弹是他的副业,只能用业余时间。他明白,此事并不是上面交给自己的任务,不能耽搁正常工作,一定要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他是一个讲信誉的人,说到做到,这是他一贯的风格,日常工作他甚至比别人做得更多,更好。

二 起  步

  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蔡爱卿,精力旺盛,象一团永远燃不尽的火焰。如今终于有机会做他多年来盼望做的事了,使得他灵魂里的那团火焰燃烧得更旺盛,从来不感到疲倦,他安排743厂的工作后,就立即去了大同。

党中央号召全民皆兵,和开展体育运动,就两项工作是省军区和平时期的主要任务,给蔡爱卿分管了这两项工作,就等于让他挑了重担。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有五六位,之所以这样重叠,是因为干部多。有的健康出了问题,有人闹情绪,不上班,都去外地疗养去了。做事的只有两位,蔡爱卿是其中之一。

  大同市是晋北地区的首府,云岗石窟闻名于世。人民纯朴而勤劳,那一张张憨厚的脸孔,道出了他们纯洁的灵魂。他们善良的心灵很容易信服,年青人对参加民兵有着极大的热忱,在政府的支持和协助下,蔡爱卿很快组织起了亦兵亦农的劳动大军,这是蔡爱卿去山西后的另一项创造性的成果。大同的劳动大军在大跃进中被树为典型,《山西日报》登出了头版头条新闻

  这个以民兵为主,亦工、亦农、亦兵三结合的劳动大军,给山西省的大跃进增添了红红火火的氛围,山西省委给予肯定和赞赏。就象雨后春笋,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人民公社,纷纷仿效大同这一新生事物,令人振奋的三结合的劳动大军,在各大报刊上天天都有增加。

  一周后,蔡爱卿从大同市返回太原,一下火车就直接来到743厂。陈维明已经阅读了大量有关兵器技术书藉。他在蔡爱卿想象、描述和指导下,执笔设计出第一代固体火箭弹,包括加工工艺程序。助手尹宝泉按照陈维明设计的加工程序,日夜不停地工作着。他们忘我的辛劳,显示出一个人置身于这个特殊时代的价值。第一发火箭弹和简易发射架很快做成了,真可谓精神变物质,它不同于大跃进全民炼出来的炉灰渣式的毫无用处的钢铁,而是实实在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兵器。不过,蔡爱卿不让声张,为的是以防万一,万一不成功呢?晚饭后,大伙儿把试验弹和发射架悄悄地运送到743厂的靶场。

    傍晚,天空下起了小雪,荆棘、丛林,枝条上积了一层薄薄的雪糁,仿佛摄影师为了在昏暗中拍摄的图象轮廓显得更明显一些,在晦暗的浮雕上撒了一层银光粉似的。

  天上继续飘落着零星雪糁,夜空漆黑而空蒙,大峡谷空地上被汽车头灯照出一道长长的亮光。东北风不时地吹过,雪糁逐渐变成了稀疏的大雪片,不疾不徐地翻飞,好象在沉思,落下去好呢,还是不落下去好呢?它们差不多就象停在汽车头灯照亮的空中,悬在那儿,瞬息间,失掉了平衡,迟迟疑疑落在地上,把自己在空中所占的地方,让给同样轻柔,同样犹疑的雪片。就着光亮,大家紧张地做着发射前的准备工作,人们浑身上下,连睫毛全成了白色的,就象圣诞老人。直到凌晨二点左右,才将一切准备就绪。蔡爱卿最后查看了一遍各个发射架的准备情况,颇为满意。

  一听到“开始”的口令声,汽车灯一下全部熄灭了。靶场立刻陷入令人窒息的黑暗和寂静。人们蹲在掩体内拱腰缩背、翘首以待那久盼的一瞬。

  当射手合上电闸,电流迅速流向弹上点火器时,蔡爱卿突然跳出掩体,他好象置身战场,站在能看清楚发射架的土墩上,背着双手等待着。见到将军这样大胆的举动,陈维明的心蹦蹦地跳了起来,因为发射火箭武器是有一定危险的,他担心首长的安全。但是,大家无论怎么劝说,蔡爱卿也不肯进到掩蔽体内来,他固执地站在那里,目送着长蛇似的火舌,伴随雷鸣般的呼哨声,冲破黑暗将火箭弹送上沉寂的夜空。

  “成功了──”不知是谁,第一个高呼起来。刹那间,所有的人都一齐蹦出掩体坑:“我们的火箭弹发射成功了──”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好象一阵狂飙旋进深山幽谷,靶场上沸腾了。

  此时此刻,蔡爱卿他在思考些什么?又想说些什么?假如我自己处于这样的时刻,也很难说我会怎么做、怎么想。不过,我可以想象出,甚至我敢断言他会怎样想怎样做。当汽车灯一齐开亮时,他的表情为此作出了提示。他象蜡烛一般站得笔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表情和刚刚迸发出来的期待。他的眼睛炯炯发亮,他是那样的富有生气,他那线条柔和而好看的双唇,此刻又增添了几分柔情。他抬腕看了看手表,时针指向2:24。一九五八年初冬【一说1959年2月】的一个凌晨。是巧合,还是命里注定?这时刻正是他二十年后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分,分秒不差。

  是的,他半是兴奋半是期待,他高兴开始起步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他也明白,这仅仅是开始,距成功还任重而道远,在他的脚下还有一段坎坷而漫长的路要走哩。

此时此刻,喜欢搞窝里斗的人浮出了水面。这一类人在高级干部里并不少见,他们蔑视工作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对于比自已能力强的人,却又心生妒嫉。他们在背后闲言闲语,说蔡爱卿不务正业,搞科研是为了出风头:“只读过二年私塾就想搞科研?真是异想天开……”等等。对于这些闲言碎语,正如自然界中,性质相反的事物往往能互相激励一样,蔡爱卿只把它当成一种调剂美味的辛辣配菜。他照常做完日常工作,就去工厂检查、安排下一步的工作之后,就又出差到晋北地区视察民兵工作去了。

三 老友的话

  火箭弹试验成功以后,不再保密了,同时,这一尝试鼓舞了大家的干劲。蔡爱卿向北京军区作了书面汇报,与此同时,他派陈维明和夏扬副总工程师去北京航空学院进行了考查。回来后修正了原设计方案,另外还设计出两级固体火箭弹的初型。发射试验又成功了。但由于当时没有外弹道的测试手段,所以不知道火箭弹的飞行高度,精度就更是未知数。

  “倘若作为一种武器,外弹道、火箭飞行高度和精度必需测出来。但是目前我们却无法做到。”蔡爱卿半是求援半是感叹地对他长征时期的老战友钟伟说。后者是代表北京军区专程前来祝贺的,以示上面重视和支持。钟伟是北京军区参谋长,他个头瘦小、精明而幽默。

“咳,黄老能不支持你?还有张副总长?要什么尽管说。”钟参谋长笑眯眯地看着左手夹在右臂下,右手摩挲着下巴的蔡爱卿说。钟伟熟悉他的老战友,这是蔡爱卿在端详、审度对方时的习惯姿势,对方的这一神态,勾起他对长征时期,故意不给蔡爱卿发棉被的那段忆记。当时蔡爱卿也是这样看着他。这一次,钟伟是由衷地祝贺老战友的科研成就,他代表北京军区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并提醒蔡爱卿尽快去找黄克诚和张爱萍。

……

蔡爱卿得到军委的支持以后,在破除迷信、敢想敢干、大搞科研的“大跃进”群众运动氛围中,马上在山西省军区成立了代号为101的办公室,由省军区副司令蔡爱卿亲自抓,其成员有247厂主要技术干部陈维明、夏扬等3人,还有北京军区派来的革平处长以及山西军区一位处长、和参谋、秘书等共七八人组成。

四 攀 登(上)

  快乐的日子永远是可爱的,太原的夏天充满了鲜花、芳草、蜜蜂的气味,空气特别新鲜。蔡爱卿喜欢这甜蜜的时光,他爱它,这一天他觉得更可爱。这天与往日不同,因为成立了101办公室,这意味着新兵器研究项目的合法化。虽然搞发明创造没有奖金,仍还是在业余时间进行,并没有给他放松羁绊,他比别人多了几倍的工作量。尽管还有种种不便,但成立了101办公室,蔡爱卿可以大胆地干一场了。有一天下午,他下班回来比往日更高兴,叫我叫给他准备去北京开会用的行装。晚饭后,他就偕同陈维明等人由太原飞往北京了。

  那是一九五九年6月,国防部召开了火箭武器研制工作会议,到会的有炮兵、空军、军械部、五机部及北京工学院等单位。陈维明在会上作了图纸设计的说明。蔡爱卿发言时,苏联专家专注地听着,不时地点点头,并悄悄问他的邻坐,此人是那个学院毕业?

  全国大跃进以来,研制固体火箭弹的单位有七、八个,现在太原处于领先地位。会后,哈尔滨军工和北京工学院把他们的火箭专业研究生,派到太原743厂参加了蔡爱卿的科研队伍,同时还吸收了247和304 厂。随着力量的壮大,这支科研队伍的热情更高涨,在最初设计的地对空火箭弹基础上,又投入了炮兵野战火箭弹的研究和设计。247厂对外名称山西省北方机械厂,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生产122榴炮、100滑膛反坦克炮、71式180火箭炮等中型火炮。304厂位于山西长治,生产各型反坦克导弹,民品项目是不锈钢管。

  北京军区送来了苏制Бм─13火箭发射车,和一个班的战士,这种火箭射程为7.6公里,一辆十轮大卡车装八发。

      山西方面提出了口径130毫米,定向管16根,管长1.3米,车体为嘎斯-63汽车的火箭炮方案。

  研制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蔡爱卿因为还要做他副司令员的日常工作,所以显得特别的忙,他那忘我的劳动,使他精瘦的形体变得骨瘦如柴,憔悴苍白。但是,他的精神仍然很旺盛,好象他的身体里蕴藏着用之不尽热量。

  在原来设计出的、直径为130毫米、命名为203火箭弹的基础上,又设计出名为202、直径219毫米的大型火箭弹,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难题。首先是当时245厂的直径为240毫米的火药柱模子,与现有合金无缝钢管规格不同,所需药柱的直径是180毫米,试制这种药柱需要花费很多时日做模具。为了争取时间,陈维明提议用车床加工,把240毫米的火药柱削成180毫米。这一建议触动了蔡爱卿的心灵。他正在办公室来回走步、思考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听了陈维明的提议,他嘎然止步,转过头睁大眼睛惊异地望着他,那目光燃烧着异样的火花,是震惊和爱惜的火花。他说:“火药可加工不得呀!里面含有氧化剂,一见火星就可能立刻燃烧,用水都扑不灭。不行,绝对不行,另想办法吧。”

  “首长,你的意思我明白,我是共产党员,正因为有危险,我才提议首先应该由我上阵。我把车床搬进离家属区远一点的窑洞里。你放心,我一定注意安全,我──我慢慢地削。”陈维明恳求道。他们两人都沉默了。蔡爱卿依旧低头来回走步、考虑陈维明的建议是否可行?安全系数到底有多高……

  年轻的工程师把蔡爱卿此刻的心思,引伸到更深的范畴去理解、体味其中的含意,一种朦胧的情感在他心头骚动起来,又逐渐荡开,终于形成了一股暖流在他全身回旋……他抬起头,关切地望着这位身经百战、刚步入不惑之年的将军,只见他神情严峻,紧锁眉心,那清癯的脸庞已经被战火熏烤成褐色,眼角也出现了细碎的鱼尾纹;一颗真挚而宽厚的心,通过炯炯发光的黑眼睛显出罕见的敏锐和才气;紧抿着的双唇显得那么刚直、倔犟。

  蔡爱卿嘎然止步,抬起头站在地当中,仿佛在一个战斗打响之前,对自己所作的布署下了决心,庄严地宣布投入战斗的命令:“嗯,可以,仔细准备,你进洞之前,必须先通知我。”

  合乎尺寸的药柱有了,可是第二个难题又来了,那就是发动机外壳。固体火箭弹发动机外壳,用的是从苏联进口的25×RCA(优质25铬锰矽)无缝钢管,内外都需要车削加工,这种钢又硬又韧,很不好加工。发动机需要二米长,薄壁长筒,内孔加工时发颤,搪内孔,进刀时,容易打刀和挖刀,或搪出来的孔一头大一头小。富有经验的八级车工出身的车间主任尹宝泉,对祖国忠心耿耿,对工作一丝不苟,不知熬了多少日日夜夜,他吃在机旁,睡在机旁,不停地工作着……

  反转着的新月在天空闪耀着银辉,懦怯的夜晚的幽辉宛如一块透明的轻纱,悄悄地张在大地上,散播着好象蒙胧的烟雾。工厂的房屋、树木,都象是睁着眼睛在期待着。蔡爱卿从开始加工发动机壳体以来,他象带兵一样,常常来工厂看望尹宝泉和其它同伴们。晚上九点多钟开完会以后,他又来到车间。对工作的进展,他深感欣慰,尤其对他们的奋发精神和尹师傅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他们双方都使对方深受感叹。蔡爱卿每次来到车间,尹师傅的心头总要悄悄地涌起一股欢乐感,他想:“我作为工人,居然受到这位将军的关爱。”他感到幸福,心里觉得舒坦,他快乐地、紧张地工作着,决心要搪出合格的发动机外壳。

  合格的发动机壳体果然加工出来了。然而难题也接踵而来,202火箭弹射程要20公里,却没有这么大的靶埸。蔡爱卿派王处长和陈维明跑遍了山西,没有找到。因为山西山多平原少,最后决定用247  厂设于某县的靶场,其距离只有7─8公里,决定取大射角。

  202是大型火箭弹,在研究、设计过程中,召开了多少次研究会?假如不查记录谁也记不清。蔡爱卿和工程师们滚打在一起,他们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202点火了,火箭弹拖着一条发白的火舌,发出清脆的霹雳声直升高空。大家正要高兴地喊:“我们又胜利了──的时候”,只听得天空发出爆炸声,火箭弹翻了几个筋头,倒栽葱掉了下来。人们拖着疲倦的双腿走向火箭弹跌落点,原来是发动机由于火药长时间高温烧蚀、钢管强度淬然降低,耐不住发动机内的压力所致。

  蔡爱卿见大家情绪受挫,立刻面带笑容安慰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兵家常事,用不着灰心,咱们重振精神,鼓起干劲、继续攀登,请大家相信,一定能成功!”

攀 登(下)

  经过认真研究,找出两个解决办法:即加厚发动机壳体厚度和采取壳体内壁加绝热层,以防内壳体温度过高。蔡爱卿认为第二个办法可取。他说:“如果加厚发动机壳体厚度,发动机重量必然加大,火箭弹飞行距离就会减少。”采用何种材料作绝热层,和用什么工艺方法涂在发动机壳内部?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同时经过几次飞行试验得出经验教训:必需建一个地面试车台,发动机一定要先在地面试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再做飞行试验,这样既可少花钱,又能测出许多数据。这些好主意得到蔡爱卿的认可,马上成立了几个攻关小组分头设计、寻找新的途径。第一组是绝热层研究组,由徐宏一担任组长;第二组是设计、建筑发动机试车台和建立试验室,由耿师傅担任组长。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研究,基本上试成了用碳化矽、氧化镁为固体成分,以环氧树脂为粘合剂。为了易于喷涂,又加了一定量的稀释剂,同时还设计制造了自动往复喷涂机和烘干电炉。先用小试片做试验,然后才涂在发动机上,进行高低温、运输、振动、锤击等试验,以考验绝热层的附着强度。同时,试车台和试验室也初步建成了,但是试验室所需的MПO─2 八线示波器和胶卷在市场上买不到。蔡爱卿亲自领着陈维明和王处长去到北京,由北京军区装备部长陪同,到北京电工仪表厂买到了示波器及其它一些仪表、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弄到了电影胶卷,自己动手仿制了从245厂借来的苏制进口传感器,为火箭地面试验奠定了基础。

  203和202两种火箭弹日趋完善,各种单项试验,一个一个突破了难关。与此同时,前来参加火箭研制工作的哈尔滨军工学院的师生,还设计出一种能大幅度增加射程、40─45公里的两头喷气火箭弹。实际上是两个发动机,各装一根药柱,一个发动机装一个大喷管,前端的发动机从侧面装若干个小喷管,发射时同时点火,这个弹又细又长,加工难度较大。蔡爱卿为此召开了几次论证会,但始终意见不一。为了鼓励师生们的工作热情,蔡爱卿决定大胆地分头做试验准备。三个品种的火箭各制造了若干发,发射架装在БM─130 卡秋莎发射车上,其射程分别为10、20、40公里。另外从地面单独架起了发射装置。为了能测出火箭弹外弹道诸参数,蔡爱卿向北京军区请示后,批准在北京军区高射炮教练靶埸进行大规模的火箭试验。并调来了远距离警戒雷达、高炮搜索雷达、炮扫描雷达、迫击炮追踪雷达等。前来现场参观的有北京军区参谋长钟伟等各部门的首长。

    130火箭弹1959年11月在黑龙江与山西进行了射击试验。在长春进行了射击表演。1959年11月,一机部指示要在1960年国庆节拿出基本定型的30门130火箭炮参加国庆阅兵。

  一九六零年初夏,这一天是不寻常的日子,蔡爱卿起得很早,他独自向海边走去。北国红艳艳的天空中,旭日象醉汉的面孔般涨得通红,从海面徐徐升起。大海的波涛坚持着自己的势头,掀起接二连三的波浪,很有规律地冲击着悬崖,每一个浪头冲击了凹凸不平的岩石以后,就响起了象瀑布般的从各处一齐落下来的水声,接着是无数白色的小瀑布从岩石的凹洞里向岩石突出的地方流下来,那种潺潺的声音逐步减轻,一直延续到下一个浪头冲上来为止。蔡爱卿热爱大自然,他尤其喜欢大海,无论是什么季节,那雄宏的气势总使人向往、遐想。此刻,他那颗激动的心就象不平静的大海。他想,在战争岁月里,由于我军装备太差,造成了很大的伤亡,所以,在他心中产生了有朝一日要发明一种先进兵器的心愿,而这种火器,要能够掌握制空权,和控制敌人的地面攻击。他的这一宿愿,随着战争的频繁而增长着,由抽象到具体,最后形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当然还不够圆满。他和工程师们历尽千辛万苦,度过许多期盼、艰辛的日日夜夜,终于盼来了这一天。但他又想:“这次发射是否能理想?能否争取到全国发射试验弹的领先地位?”

  早饭后,蔡爱卿陪同北京军区各部门首长来到靶场,他坐在指挥台上,就象指挥一场大战似的,他沉静地下达了开始发射的命令。一切都是用电话下达。每弹都飞行正常,但由于飞行速度太快,目标小,雷达未能跟上全弹道。其中,哈尔滨军工学院师生们所设计的两头喷气的火箭弹,在飞行中折断掉了下来。总的来说是比较理想的。

  “鉴于我国当前的测试水平,暂时放弃防空火箭弹的设计,先集中力量研制炮兵野战火箭弹。”蔡爱卿在论证会上对大家说,“另外,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射击散布精度和减轻机动发射车的重量,把有翼火箭弹改为斜喷管,使火箭保持一定的自转数。请大家考虑、研究。”与会者各抒己见,充分讨论后,同意蔡爱卿的意见,并马上开始对斜喷管的专题研究。选择17°19°21°三个角度做了大量的地面试验,这里的关键是需要设计制造旋转车台。每分钟达12.000 转的旋转试车台,研制成了,这个台子能同时测出发动机旋转转数、发动机压力变化、比冲量、总冲量、推力以及火箭燃烧情况等。这时发射架又成了研制的主题。

  据资料查证,苏制M─14火箭弹装在十轮大卡车上,装17个发射管,分两层,底层9管,上层8管。最大射程为9公里多一点。而现在设计的仅203火箭弹射程就达到了10公里,装在南京“嗄斯”车上,能装19管,分两层,下层10管,上层9管,综合指标均比苏制M─14先进。选定了各种战术、技术指标方案以后,蔡爱卿指定247 厂负责设计制造发射架、长治304厂设制火箭弹引信。他随后召集743、245、247、304等厂的厂长们开会,将既定方案布置下去。新的战斗又开始了。

  一九六零年,陈毅和郭沫若来山西视察,由省委领导陪同,参观了火箭弹发射表演。

  太阳一天比一天升得更早和落得更迟,冬的沉寂已经完全让位于复苏了的一切生命,春的喧嚣声发至大地的每个角落。这一天春光明媚,气象清新,到处洋溢着生命的喜悦。科研人员谁都没有注意到这春日美好的景色,他们都集中精力默默地奉献着。所选择的那块开阔地,射击方向冲着西北方的无人居住山区。这里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四周都是崇山峻岭,峻峭的岩石上爬满了苍翠的常春藤,谷底是一大片平原,真是个幽静美丽的所在。谷中这块平原完全是天然形成,没有一点人工的痕迹。周围大约有半里多长,其间的出口处伸向西北神秘的无人山区。那里有什么?奥妙莫测!

  这天上午九点多钟,蔡爱卿陪同许多领导人来到发射场。他脸刮得很干净,两鬓已经出现了几许白发,充满活力的目光,显得既有思想又理智,还有一股无所畏惧的倔劲。

发射很成功,陈毅和郭沫若给予了科研人员以最大的鼓励和赞誉,还跟大家一起拍了照,并将火箭发射情节和飞行过程拍摄了七分钟的电影,内部放映。彭、黄下台之后,这七分钟的片子成了蔡爱卿的一项罪状:“失密”。不过没有召开专门的批判大会。

五 我国第一代固体火箭弹诞生

  “威力真大呀!”一九六零年底,在北方的国家靶场,炮兵司令陈锡联赞叹道。历尽了许多无人知晓的辛劳,经过三年的奋战,203、202两种固体火箭弹正式出台了。

  北风卷着雪花刮了一整天,到黄昏时才停下来。这正是太阳冷漠、平静、明亮的11月。雪,白的耀眼,白的纯洁而深沉,望不到边际的草原披上了银装,清爽的空气中洋溢着蒿草苦涩而有益身心的气味。穿着白衣的树木与西方天边五彩缤纷的彩霞遥相辉映。这次参加试验的有山西、西安、东北等好几个单位、以及国家所有相关的领导人。山西,也就是蔡爱卿他们的科研班子,发了一个专列,其中包括两辆发射架车、多个、单个固定发射架和上百发火箭弹。

数百人一时云集到国家靶场,提高伙食质量一时成为了焦点。一九六零年正是大跃进后开始过苦日子的第一年,靶场供应虽然好于一般老百姓,但也是一日三餐大白菜、白罗卜和不足所需数量的糙米饭。

“大家吃不饱怎么工作?”蔡爱卿想。他向靶场领导借了一支猎枪,坐上大卡车和743厂曾经是军人的李宝庆副厂长等人直奔大草原。草原上的景色越远越美丽,大自然中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比它更美了。雪薄的地方露出大片的野草,整个草原形成了无际的黄白相间的海洋,它全部色泽的幅员被太阳明澈的反照拥抱住,一小块一小块云朵的阴影,奔驰在淡黄色的草尖上,立刻变成暗色,随即复明。雪下面,企盼春天的到来的小草散发出香味,使整个草原蒸熏在芳香的气息里。大卡车奔驰在幽静辽阔的草原上,显得玩具似的那么小。汽车发动机的声响,惊动了栖息在草丛里的动物,一只赭黄色的野羊立起后脚看了看,身子一扭,猛跑起来。就在黄羊冲出草丛的一瞬间,只听见“啪!”一声枪响,可怜的黄羊栽倒了,蔡爱卿的心颤抖了。当时,人们虽然还没有保护生态的概念,但他很可怜那些盼望春天到来的小动物,牺牲它们着实于心不忍。但是解决参加试射人员的吃喝是当务之急呀!而警卫员刘二虎,每打一只,便在车上高兴得手舞足蹈:“好枪法!好枪法!”车上的其它人也拍手叫好。这一天,他们一共打了二十一只黄羊。

  首先试射的是203火箭。按照预定程序,先是单发,其次是连续19 发射击,最后测量射程和散布精度。很理想,都达到了与总后军械部提出的精度横向、散布精度和战术、技术要求。

  202火箭射程也已达到了20公里以上的要求,散布精度尚有微小差距。两头喷气的火箭都在发动机上主动断落,前后分成两截跌了下来,落在离发射架几百米处。弹头钻进地面有4-5米深。

  “威力确实很可观啊!”陈锡联看着弹坑高兴地说。

  晚上,张爱萍副总长和炮兵司令员陈锡联,联合举行了盛大宴会,犒赏参加设计、制造、试验的所有工作人员。张副总长在宴会上讲了话,他感谢和鼓励了大家,祝贺火箭弹研制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并勉励科研人员继续努力,为国防现代化多做贡献。

由于山西的火箭研制居所有同行之首,张副总长确定了下一步的分工:山西负责口径为130毫米、射程为10公里的203,和射程为20 公里的202两种野战火箭弹的研制。两头喷气的火箭,因我国当时的条件尚不具备,暂时不再继续发展。

六 再攀登

  评价一种火箭弹是否先进,主要有三个指标:1)是射程 2 )是精度 3)威力。通过这次试验都已经达到指标了,但是蔡爱卿还不满足,他又向科研组提出了一项新的更高的课题。即能否选用比金属发动机更轻的非金属材料做发动机壳体,以提高火箭弹的射程和增大武器爆炸的威力?比如,用高强度的纸筒,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玻璃钢。工程师们认为,这种大胆的设想可以试一试

  蔡爱卿喜欢遐想,早在放牛的那几年间,他就觉得最快乐的时刻,莫过于做幸福的幻梦,每当他赶着水牛来到洞庭湖畔,望着水天一色的水平线,望着水鸟在水面上空自由盘旋、飞翔,每当这时,他就会想:“假如我有翅膀,我会象鸟儿飞到天的那一边,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大?我要做一番辉煌的事业。在战争年代,他常常想:假如我们有适合我国地理条件、运输轻便、威力强大的兵器,假如我们能掌握制空权,假如我们有远距离射程炮,战事将会大大缩短时间,我们的伤亡也会大大减少。将来如果有条件,我要研制这种武器。他的夙愿实现了,终于有了这个机会。可是203和202 火箭弹各项指数、指标虽然都达到了上面所要求的,但是他觉得还是不够理想,尚需更进一步提高。从北国靶场回来后,他总耽于沉思,傍晚的景色令人陶醉:庭院里树木花草都在期待来春发芽,没有风,四周异常宁静,空气虽冷却令人感到清新。日落之际,他背着双手在庭院里踱步,一边自言自语:“古人曰:‘高人固多暇,探究亦颇熟’。我必需把火箭弹的爆炸威力,和射程提高到最大限度。”每当他踱步沉思时总会喃喃自语,遇到这种时刻,我喜欢在一旁悄悄地看和听,我觉得他自言自语很有趣。此刻,他的脸上浮现出成功的喜悦,他的眼睛好象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那么明亮、兴奋。这是他最惬意、最富幻想的时刻。他满怀着把火箭弹提高到射程更远,爆炸威力更大的热望。第二天他携同王处长和陈维明工程师经北京飞到了沈阳。

  沈阳变压器厂领导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厂长满怀敬意地端详着眼前这位将军,觉得一点也不象他想象中的那样。身躯既不魁梧,腹部也没有腆起、剑眉倒是有些威严,但并不威风凛凛,除了具备一个将军特有的剑眉和果敢的目光外,更多的是书香风度。他颀长匀称,穿着笔挺的深灰色便装,剪裁合体,几乎没有皱折,这是他保持军人风度的唯一方式。据厂长介绍,厂里有各种各样的强度较高的纸筒。在大跃进的年代里,人们的办事效率高,厂方根据203火箭发动机尺寸,第二天就完成了合乎蔡爱卿所要的二十个纸筒。下午,蔡爱卿要立刻起程。可是机场来电话报告说,高空天气有十二级的风力,不能飞行。

  “不行!一定要起飞!”蔡爱卿固执地说,在下榻的招待所,他象笼子里的雄狮,不安静地来回走着。他们一行三人来到沈阳东关机场。停在机坪等候着的,仍还是空军派给他们用的那架专机,不同的是立正站在机门旁等候的是一位女驾驶员。她三十岁上下,身穿上绿下蓝军装,依然保持着少女风采。她的态度亲切妩媚,目光非常温柔,她的美不在面貌上,而是在气质上,因此经久不衰。她耐心地听了蔡爱卿的陈述,好象一朵解语花似的女驾驶员说:“这天气按规定不可以飞,但如果首长任务紧急,只有一级驾驶员才允许起飞。我就是一级驾驶员,首长请登机吧!”她敬了个举手礼。

  飞机飞到2.000米上空,即转西南方向飞去。机翼振动得厉害,女驾驶员拼命地加大马力,却依旧飞得很慢。陈维明稳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动也不敢动,他好象觉得只要自己轻轻动一下,就会加大机翼的倾斜度。他抬眼看了看他心目中所崇敬的蔡副司令,对方的表情镇定自若,那种标准笔直的军人坐姿,神武有力,英气勃勃;他清癯文雅的面庞,使人想起投笔从戎的书生,但他那两道剑锋一般高高扬起的黑眉,和黑眉下面那一双深邃果断的眼睛,却只有那种在长期戎马生涯中的磨练才能这样坚韧不拨、百折不挠。蔡爱卿好象在欣赏壮观的景色,指了指舷窗外被狂风吹卷的乌云,对同伴们说:“你们看,好大的风呀!整个天空象一个阴沉愁惨的世界。”怒号的狂风又撒野又气愤,挟着野兽般的凶猛,兜着飞机跑来跑去……直到晚上九点钟,他们才到达北京西郊机场。

  从沈阳回来,火箭研制组人员立即把纸筒作为发动机壳体方案投入了紧张的试验。然而,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焰,突然被泼了一桶冷水,蔡爱卿热切的希望破灭了,上级不允许他继续工作。庐山会议后,彭德怀、黄克诚等都下了台,长征时期三军团一些干部也跟着一起下滑,蔡爱卿是其中之一。

  纸筒发动机壳体,根据蔡爱卿的设想,科研组做了多次地、空试验,均在弹头和喷管接头处炸裂。纸筒承受不了发动机内的压力。203和202两种火箭弹,作为国防科委某领导的科研成果装备了部队。

  当年蔡爱卿科研组的英雄们所付出的辛劳,就因为蔡爱卿是三军团的人,他们的科研成果,成绩不归他们所有。蔡爱卿搞那项科研原本就不是为自己的个人名利,就他与世无争的性格来说,如果他在世的话,也不会为这样可悲结局在意,只是委屈了科研组的其它成员。如果说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在他的事业中也可以发明和创造的话,蔡爱卿就是这么一个人,他领导科研组的同仁们,研制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当时我国独一无二的新式武器,它是中国固体火箭弹的前身。这是在建国时期,蔡爱卿为祖国奉献的最后冲刺。他在战争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为军事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不是某些人所说的与彭、黄、张“反革命活动”。


《兵器知识》2011年第9A期的文章《新中国第一代130毫米多管火箭炮研制历程》可以参照。

至1960年12月,提出了19管方案,仍采用嘎斯-63车体,定向管长1.05米。1961年改进了多项问题。1962年5月达到各项设计要求。1962年10月至1963年2月,通过了国家靶场试验考核。1963年5月上西藏试验。1963年7月,国家批准定型。转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bbac10100umgx.html

  按:由于蔡爱卿在担任北京军区防空军副司令员,本人曾负责他的秘书工作。从今天开始,在我的博客上将转贴《蔡爱卿传》内容。但,没有完全按照该书次序,略作变动。

《蔡爱卿传》一书是将军夫人韩静萍,一边学电脑,一边撰写而成,实在让人感动。

蔡爱卿于1930年14岁参加红三军团,历任通讯员、排长、连长、指导员。1936年,派遣进入阎锡山的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任中队长、大队长。1939年任八路军太岳军区第38团团长、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决一旅副旅长。1946年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队第11旅副旅长。1947年调任秦基伟的第九纵队任第25旅旅长。1948年夏,任豫西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1949年任河南军区警备第2旅旅长。1950年3月12日,河南军区警备第2旅旅机关和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高射炮指挥所在武汉合并组建解放军高射炮兵第1师,蔡爱卿任师长。1951年2月任华南军区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员,后又调任中南军区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广州军区防空军第二副司令员。1956年8月任北京军区防空军副司令员。 1957年5月空(军与)防(空军)合并,离开北京,赴太原任山西军区副司令员。开始了他研制火箭的历程······ 

    太原是一个美丽的古城,灰砖,灰瓦,土木结构的建筑古朴而深沉,使人安详和想象。那里兵工厂多,蔡爱卿需要那个地方,那里是他研制先进武器的最好去处。

自红军东渡至日寇投降,蔡爱卿一直转战于山西南北与晋豫两地。太原的房屋、街道、风土人情,总之那块热土地使他感到可爱而亲切。一天上午,蔡爱卿脱掉缀有少将肩章的将军尼制服,换上便装准备去河西。太原的仲夏,气候温和,色彩绚丽,汾河两岸水底的杨柳枝条,有如仰卧在摇蓝里轻轻荡漾着,苏制伏尔卡小车,平稳地驶过汾河大桥,前面的一华里处便是743厂。743厂对外名字是晋西机器厂,“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隶属兵器工业生产各型炮弹,包括100毫米坦克炮杀爆榴弹、72式85高炮2型空炸杀伤榴弹、59式100毫米高射炮空炸杀伤榴弹、75式105无座力炮杀爆榴弹、59式130加农炮全变装药杀爆榴弹(380元) 、地空导弹固体助推器、破片弹等等。

  蔡爱卿没有注意到汾河两岸的美景,他正沉缅在回忆之中:“我支持你,欢迎你去山西,你去到那里可算是壮丁了……”离开北京时,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对他说。

  蔡爱卿在北京防空军担任副司令员两(个)年(头)后,趁防空军和空军合并之际,他为了研制他脑海里酝酿多年的火箭炮,要求回山西。他向军委呈上要求去山西任职的报告,加上杨司令员的撺掇,报告很快就批了下来。这对蔡爱卿本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喜事,他总算如愿以偿了。赴任前,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对他表示了诚挚的欢迎,他很高兴蔡爱卿去那里任职。北京军区管辖山西内蒙和河北省军区。

  743厂马斌厂长热情地接待了蔡爱卿,后者说明来意后,精明强悍的马广长立刻打电话,他操着河南口音叫来了技术科长陈维明。

  陈科长当时是一位青年工程师,体格匀称,中等身材,两道浓黑的剑眉下,一对充满智慧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来访者。将军是什么样子?这谁也骗不了他,将军应该是那种有着可敬的白发、威严的剑眉、魁梧的身躯、腹部腆起……总之,应该是威风凛凛的样子。他外国小说读的多,书中的将军都是大腹便便,耳朵上有簇浓毛做装饰,乱糟糟的花白鬓角,通红的大圆脸,尖尖的大肚子底下成一个直角,那是老资格的将军特色……在他的想象中,将军应该是很威风的样子。可眼前的这位将军,却显得过于清瘦了些,虽然也是英气勃勃、神武有力,他那颀长而灵活的身体里面,有的是机灵的活力,洒脱而随和。陈科长怎么也不敢相信来访者是一位将军。

  蔡爱卿向他们扼要地讲述了在他的脑海里,经过多年的构思所形成的火器轮廓和具体要求:

  “……保卫祖国是军人的责任……因为我们的装备太差,在战争年代里,我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每当我想起牺牲了的战友们,我仍然心疼呀!今后的战争将是现代化的陆、海、空立体战,会更残酷。我们虽然已经有了防空高射炮部队,但杀伤面积太小,射程也达不到理想的高度。我许久以来就想制造一种新式火器来弥补这一缺欠,比如,把火箭变成高射武器群……太原兵工厂多、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应该为国防现代化作出更多的贡献。”他停顿了一下,笑眯眯地用右手摩沙着泛青的下巴,端详着马斌和陈维明。他心里很激动,他终于说出他多年以来想要说的话。他那宽宽的额头不乏敏锐的想象,一对深邃的眼睛雷达般地透视着对方的内心。他接着说:“我们必需掌握制空权。苏制M─14 火箭弹装在‘十轮卡车上’一个发射架上下两层也只装得十七管,最大射程才九公里多一点。我们要超过它才行,最大限度的超过它。你们认为我的想法如何?可能吗?”他以商量的口气问道。

  陈维明仔细地写着笔记,心里想:“这位首长不象一个老行伍只懂得握握枪杆、听到口令就前后左右转和开步走的单纯的军人。他的想象力挺丰富!”

  马斌厂长欣然接受了这一新课题。他觉得虽然是新项目,但很有意义,尤其是在大跃进时期,我们也应该做点什么。

  当陈维明的视线从笔记本上挪开,与蔡爱卿的目光相遇时,他立刻意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他想:“我作为一个工程师,我打心眼里乐意接受这个任务。”兴奋的热血在他的脉管里奔流着,他觉得身上汗津津的,握笔的手心也濡湿了。他当场表了态,要为国防现代化尽心尽力。

  接着,蔡爱卿召开了一次会议。到会的有743厂厂长马斌、技术科长陈维明、245厂海书记、厂长王跃灵和夏扬副总工程师等。会上明确了两厂分工合作等事宜。当时245 厂正在研制双基火箭药,不过还没有完全成功。245厂位于太原尖草坪区向阳店,始建于1953年,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我国最大的推进剂和发射药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各军兵种,配套五、七、三、六机部等国防工业100多个厂家,品种达300余种。承担我国空对空导弹、地对空导弹发动机装药、燃气发生器装药、双基火箭药生产。

  一九五八年是大跃进的第一年,报纸上天天都有人民公社成立的红头大标题文章。马斌厂长感奋于时代的热烈氛围,研制新兵器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起来,他给陈维明配备了最好的助手──尹宝泉,尹师傅是八级车工出身的车间主任,经验丰富,做事认真负责,他那粗壮的躯体里蕴藏着丰富的爱国热忱,和用不完的精力。万事开头难,搞设计,陈工程师必需首先查阅国内国外的大量资料。蔡爱卿利用这个空档,先去安排他份内的工作去了,因为研制火箭弹是他的副业,只能用业余时间。他明白,此事并不是上面交给自己的任务,不能耽搁正常工作,一定要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他是一个讲信誉的人,说到做到,这是他一贯的风格,日常工作他甚至比别人做得更多,更好。

二 起  步

  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蔡爱卿,精力旺盛,象一团永远燃不尽的火焰。如今终于有机会做他多年来盼望做的事了,使得他灵魂里的那团火焰燃烧得更旺盛,从来不感到疲倦,他安排743厂的工作后,就立即去了大同。

党中央号召全民皆兵,和开展体育运动,就两项工作是省军区和平时期的主要任务,给蔡爱卿分管了这两项工作,就等于让他挑了重担。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有五六位,之所以这样重叠,是因为干部多。有的健康出了问题,有人闹情绪,不上班,都去外地疗养去了。做事的只有两位,蔡爱卿是其中之一。

  大同市是晋北地区的首府,云岗石窟闻名于世。人民纯朴而勤劳,那一张张憨厚的脸孔,道出了他们纯洁的灵魂。他们善良的心灵很容易信服,年青人对参加民兵有着极大的热忱,在政府的支持和协助下,蔡爱卿很快组织起了亦兵亦农的劳动大军,这是蔡爱卿去山西后的另一项创造性的成果。大同的劳动大军在大跃进中被树为典型,《山西日报》登出了头版头条新闻

  这个以民兵为主,亦工、亦农、亦兵三结合的劳动大军,给山西省的大跃进增添了红红火火的氛围,山西省委给予肯定和赞赏。就象雨后春笋,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人民公社,纷纷仿效大同这一新生事物,令人振奋的三结合的劳动大军,在各大报刊上天天都有增加。

  一周后,蔡爱卿从大同市返回太原,一下火车就直接来到743厂。陈维明已经阅读了大量有关兵器技术书藉。他在蔡爱卿想象、描述和指导下,执笔设计出第一代固体火箭弹,包括加工工艺程序。助手尹宝泉按照陈维明设计的加工程序,日夜不停地工作着。他们忘我的辛劳,显示出一个人置身于这个特殊时代的价值。第一发火箭弹和简易发射架很快做成了,真可谓精神变物质,它不同于大跃进全民炼出来的炉灰渣式的毫无用处的钢铁,而是实实在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兵器。不过,蔡爱卿不让声张,为的是以防万一,万一不成功呢?晚饭后,大伙儿把试验弹和发射架悄悄地运送到743厂的靶场。

    傍晚,天空下起了小雪,荆棘、丛林,枝条上积了一层薄薄的雪糁,仿佛摄影师为了在昏暗中拍摄的图象轮廓显得更明显一些,在晦暗的浮雕上撒了一层银光粉似的。

  天上继续飘落着零星雪糁,夜空漆黑而空蒙,大峡谷空地上被汽车头灯照出一道长长的亮光。东北风不时地吹过,雪糁逐渐变成了稀疏的大雪片,不疾不徐地翻飞,好象在沉思,落下去好呢,还是不落下去好呢?它们差不多就象停在汽车头灯照亮的空中,悬在那儿,瞬息间,失掉了平衡,迟迟疑疑落在地上,把自己在空中所占的地方,让给同样轻柔,同样犹疑的雪片。就着光亮,大家紧张地做着发射前的准备工作,人们浑身上下,连睫毛全成了白色的,就象圣诞老人。直到凌晨二点左右,才将一切准备就绪。蔡爱卿最后查看了一遍各个发射架的准备情况,颇为满意。

  一听到“开始”的口令声,汽车灯一下全部熄灭了。靶场立刻陷入令人窒息的黑暗和寂静。人们蹲在掩体内拱腰缩背、翘首以待那久盼的一瞬。

  当射手合上电闸,电流迅速流向弹上点火器时,蔡爱卿突然跳出掩体,他好象置身战场,站在能看清楚发射架的土墩上,背着双手等待着。见到将军这样大胆的举动,陈维明的心蹦蹦地跳了起来,因为发射火箭武器是有一定危险的,他担心首长的安全。但是,大家无论怎么劝说,蔡爱卿也不肯进到掩蔽体内来,他固执地站在那里,目送着长蛇似的火舌,伴随雷鸣般的呼哨声,冲破黑暗将火箭弹送上沉寂的夜空。

  “成功了──”不知是谁,第一个高呼起来。刹那间,所有的人都一齐蹦出掩体坑:“我们的火箭弹发射成功了──”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好象一阵狂飙旋进深山幽谷,靶场上沸腾了。

  此时此刻,蔡爱卿他在思考些什么?又想说些什么?假如我自己处于这样的时刻,也很难说我会怎么做、怎么想。不过,我可以想象出,甚至我敢断言他会怎样想怎样做。当汽车灯一齐开亮时,他的表情为此作出了提示。他象蜡烛一般站得笔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表情和刚刚迸发出来的期待。他的眼睛炯炯发亮,他是那样的富有生气,他那线条柔和而好看的双唇,此刻又增添了几分柔情。他抬腕看了看手表,时针指向2:24。一九五八年初冬【一说1959年2月】的一个凌晨。是巧合,还是命里注定?这时刻正是他二十年后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分,分秒不差。

  是的,他半是兴奋半是期待,他高兴开始起步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他也明白,这仅仅是开始,距成功还任重而道远,在他的脚下还有一段坎坷而漫长的路要走哩。

此时此刻,喜欢搞窝里斗的人浮出了水面。这一类人在高级干部里并不少见,他们蔑视工作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对于比自已能力强的人,却又心生妒嫉。他们在背后闲言闲语,说蔡爱卿不务正业,搞科研是为了出风头:“只读过二年私塾就想搞科研?真是异想天开……”等等。对于这些闲言碎语,正如自然界中,性质相反的事物往往能互相激励一样,蔡爱卿只把它当成一种调剂美味的辛辣配菜。他照常做完日常工作,就去工厂检查、安排下一步的工作之后,就又出差到晋北地区视察民兵工作去了。

三 老友的话

  火箭弹试验成功以后,不再保密了,同时,这一尝试鼓舞了大家的干劲。蔡爱卿向北京军区作了书面汇报,与此同时,他派陈维明和夏扬副总工程师去北京航空学院进行了考查。回来后修正了原设计方案,另外还设计出两级固体火箭弹的初型。发射试验又成功了。但由于当时没有外弹道的测试手段,所以不知道火箭弹的飞行高度,精度就更是未知数。

  “倘若作为一种武器,外弹道、火箭飞行高度和精度必需测出来。但是目前我们却无法做到。”蔡爱卿半是求援半是感叹地对他长征时期的老战友钟伟说。后者是代表北京军区专程前来祝贺的,以示上面重视和支持。钟伟是北京军区参谋长,他个头瘦小、精明而幽默。

“咳,黄老能不支持你?还有张副总长?要什么尽管说。”钟参谋长笑眯眯地看着左手夹在右臂下,右手摩挲着下巴的蔡爱卿说。钟伟熟悉他的老战友,这是蔡爱卿在端详、审度对方时的习惯姿势,对方的这一神态,勾起他对长征时期,故意不给蔡爱卿发棉被的那段忆记。当时蔡爱卿也是这样看着他。这一次,钟伟是由衷地祝贺老战友的科研成就,他代表北京军区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并提醒蔡爱卿尽快去找黄克诚和张爱萍。

……

蔡爱卿得到军委的支持以后,在破除迷信、敢想敢干、大搞科研的“大跃进”群众运动氛围中,马上在山西省军区成立了代号为101的办公室,由省军区副司令蔡爱卿亲自抓,其成员有247厂主要技术干部陈维明、夏扬等3人,还有北京军区派来的革平处长以及山西军区一位处长、和参谋、秘书等共七八人组成。

四 攀 登(上)

  快乐的日子永远是可爱的,太原的夏天充满了鲜花、芳草、蜜蜂的气味,空气特别新鲜。蔡爱卿喜欢这甜蜜的时光,他爱它,这一天他觉得更可爱。这天与往日不同,因为成立了101办公室,这意味着新兵器研究项目的合法化。虽然搞发明创造没有奖金,仍还是在业余时间进行,并没有给他放松羁绊,他比别人多了几倍的工作量。尽管还有种种不便,但成立了101办公室,蔡爱卿可以大胆地干一场了。有一天下午,他下班回来比往日更高兴,叫我叫给他准备去北京开会用的行装。晚饭后,他就偕同陈维明等人由太原飞往北京了。

  那是一九五九年6月,国防部召开了火箭武器研制工作会议,到会的有炮兵、空军、军械部、五机部及北京工学院等单位。陈维明在会上作了图纸设计的说明。蔡爱卿发言时,苏联专家专注地听着,不时地点点头,并悄悄问他的邻坐,此人是那个学院毕业?

  全国大跃进以来,研制固体火箭弹的单位有七、八个,现在太原处于领先地位。会后,哈尔滨军工和北京工学院把他们的火箭专业研究生,派到太原743厂参加了蔡爱卿的科研队伍,同时还吸收了247和304 厂。随着力量的壮大,这支科研队伍的热情更高涨,在最初设计的地对空火箭弹基础上,又投入了炮兵野战火箭弹的研究和设计。247厂对外名称山西省北方机械厂,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生产122榴炮、100滑膛反坦克炮、71式180火箭炮等中型火炮。304厂位于山西长治,生产各型反坦克导弹,民品项目是不锈钢管。

  北京军区送来了苏制Бм─13火箭发射车,和一个班的战士,这种火箭射程为7.6公里,一辆十轮大卡车装八发。

      山西方面提出了口径130毫米,定向管16根,管长1.3米,车体为嘎斯-63汽车的火箭炮方案。

  研制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蔡爱卿因为还要做他副司令员的日常工作,所以显得特别的忙,他那忘我的劳动,使他精瘦的形体变得骨瘦如柴,憔悴苍白。但是,他的精神仍然很旺盛,好象他的身体里蕴藏着用之不尽热量。

  在原来设计出的、直径为130毫米、命名为203火箭弹的基础上,又设计出名为202、直径219毫米的大型火箭弹,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难题。首先是当时245厂的直径为240毫米的火药柱模子,与现有合金无缝钢管规格不同,所需药柱的直径是180毫米,试制这种药柱需要花费很多时日做模具。为了争取时间,陈维明提议用车床加工,把240毫米的火药柱削成180毫米。这一建议触动了蔡爱卿的心灵。他正在办公室来回走步、思考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听了陈维明的提议,他嘎然止步,转过头睁大眼睛惊异地望着他,那目光燃烧着异样的火花,是震惊和爱惜的火花。他说:“火药可加工不得呀!里面含有氧化剂,一见火星就可能立刻燃烧,用水都扑不灭。不行,绝对不行,另想办法吧。”

  “首长,你的意思我明白,我是共产党员,正因为有危险,我才提议首先应该由我上阵。我把车床搬进离家属区远一点的窑洞里。你放心,我一定注意安全,我──我慢慢地削。”陈维明恳求道。他们两人都沉默了。蔡爱卿依旧低头来回走步、考虑陈维明的建议是否可行?安全系数到底有多高……

  年轻的工程师把蔡爱卿此刻的心思,引伸到更深的范畴去理解、体味其中的含意,一种朦胧的情感在他心头骚动起来,又逐渐荡开,终于形成了一股暖流在他全身回旋……他抬起头,关切地望着这位身经百战、刚步入不惑之年的将军,只见他神情严峻,紧锁眉心,那清癯的脸庞已经被战火熏烤成褐色,眼角也出现了细碎的鱼尾纹;一颗真挚而宽厚的心,通过炯炯发光的黑眼睛显出罕见的敏锐和才气;紧抿着的双唇显得那么刚直、倔犟。

  蔡爱卿嘎然止步,抬起头站在地当中,仿佛在一个战斗打响之前,对自己所作的布署下了决心,庄严地宣布投入战斗的命令:“嗯,可以,仔细准备,你进洞之前,必须先通知我。”

  合乎尺寸的药柱有了,可是第二个难题又来了,那就是发动机外壳。固体火箭弹发动机外壳,用的是从苏联进口的25×RCA(优质25铬锰矽)无缝钢管,内外都需要车削加工,这种钢又硬又韧,很不好加工。发动机需要二米长,薄壁长筒,内孔加工时发颤,搪内孔,进刀时,容易打刀和挖刀,或搪出来的孔一头大一头小。富有经验的八级车工出身的车间主任尹宝泉,对祖国忠心耿耿,对工作一丝不苟,不知熬了多少日日夜夜,他吃在机旁,睡在机旁,不停地工作着……

  反转着的新月在天空闪耀着银辉,懦怯的夜晚的幽辉宛如一块透明的轻纱,悄悄地张在大地上,散播着好象蒙胧的烟雾。工厂的房屋、树木,都象是睁着眼睛在期待着。蔡爱卿从开始加工发动机壳体以来,他象带兵一样,常常来工厂看望尹宝泉和其它同伴们。晚上九点多钟开完会以后,他又来到车间。对工作的进展,他深感欣慰,尤其对他们的奋发精神和尹师傅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他们双方都使对方深受感叹。蔡爱卿每次来到车间,尹师傅的心头总要悄悄地涌起一股欢乐感,他想:“我作为工人,居然受到这位将军的关爱。”他感到幸福,心里觉得舒坦,他快乐地、紧张地工作着,决心要搪出合格的发动机外壳。

  合格的发动机壳体果然加工出来了。然而难题也接踵而来,202火箭弹射程要20公里,却没有这么大的靶埸。蔡爱卿派王处长和陈维明跑遍了山西,没有找到。因为山西山多平原少,最后决定用247  厂设于某县的靶场,其距离只有7─8公里,决定取大射角。

  202是大型火箭弹,在研究、设计过程中,召开了多少次研究会?假如不查记录谁也记不清。蔡爱卿和工程师们滚打在一起,他们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202点火了,火箭弹拖着一条发白的火舌,发出清脆的霹雳声直升高空。大家正要高兴地喊:“我们又胜利了──的时候”,只听得天空发出爆炸声,火箭弹翻了几个筋头,倒栽葱掉了下来。人们拖着疲倦的双腿走向火箭弹跌落点,原来是发动机由于火药长时间高温烧蚀、钢管强度淬然降低,耐不住发动机内的压力所致。

  蔡爱卿见大家情绪受挫,立刻面带笑容安慰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兵家常事,用不着灰心,咱们重振精神,鼓起干劲、继续攀登,请大家相信,一定能成功!”

攀 登(下)

  经过认真研究,找出两个解决办法:即加厚发动机壳体厚度和采取壳体内壁加绝热层,以防内壳体温度过高。蔡爱卿认为第二个办法可取。他说:“如果加厚发动机壳体厚度,发动机重量必然加大,火箭弹飞行距离就会减少。”采用何种材料作绝热层,和用什么工艺方法涂在发动机壳内部?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同时经过几次飞行试验得出经验教训:必需建一个地面试车台,发动机一定要先在地面试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再做飞行试验,这样既可少花钱,又能测出许多数据。这些好主意得到蔡爱卿的认可,马上成立了几个攻关小组分头设计、寻找新的途径。第一组是绝热层研究组,由徐宏一担任组长;第二组是设计、建筑发动机试车台和建立试验室,由耿师傅担任组长。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研究,基本上试成了用碳化矽、氧化镁为固体成分,以环氧树脂为粘合剂。为了易于喷涂,又加了一定量的稀释剂,同时还设计制造了自动往复喷涂机和烘干电炉。先用小试片做试验,然后才涂在发动机上,进行高低温、运输、振动、锤击等试验,以考验绝热层的附着强度。同时,试车台和试验室也初步建成了,但是试验室所需的MПO─2 八线示波器和胶卷在市场上买不到。蔡爱卿亲自领着陈维明和王处长去到北京,由北京军区装备部长陪同,到北京电工仪表厂买到了示波器及其它一些仪表、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弄到了电影胶卷,自己动手仿制了从245厂借来的苏制进口传感器,为火箭地面试验奠定了基础。

  203和202两种火箭弹日趋完善,各种单项试验,一个一个突破了难关。与此同时,前来参加火箭研制工作的哈尔滨军工学院的师生,还设计出一种能大幅度增加射程、40─45公里的两头喷气火箭弹。实际上是两个发动机,各装一根药柱,一个发动机装一个大喷管,前端的发动机从侧面装若干个小喷管,发射时同时点火,这个弹又细又长,加工难度较大。蔡爱卿为此召开了几次论证会,但始终意见不一。为了鼓励师生们的工作热情,蔡爱卿决定大胆地分头做试验准备。三个品种的火箭各制造了若干发,发射架装在БM─130 卡秋莎发射车上,其射程分别为10、20、40公里。另外从地面单独架起了发射装置。为了能测出火箭弹外弹道诸参数,蔡爱卿向北京军区请示后,批准在北京军区高射炮教练靶埸进行大规模的火箭试验。并调来了远距离警戒雷达、高炮搜索雷达、炮扫描雷达、迫击炮追踪雷达等。前来现场参观的有北京军区参谋长钟伟等各部门的首长。

    130火箭弹1959年11月在黑龙江与山西进行了射击试验。在长春进行了射击表演。1959年11月,一机部指示要在1960年国庆节拿出基本定型的30门130火箭炮参加国庆阅兵。

  一九六零年初夏,这一天是不寻常的日子,蔡爱卿起得很早,他独自向海边走去。北国红艳艳的天空中,旭日象醉汉的面孔般涨得通红,从海面徐徐升起。大海的波涛坚持着自己的势头,掀起接二连三的波浪,很有规律地冲击着悬崖,每一个浪头冲击了凹凸不平的岩石以后,就响起了象瀑布般的从各处一齐落下来的水声,接着是无数白色的小瀑布从岩石的凹洞里向岩石突出的地方流下来,那种潺潺的声音逐步减轻,一直延续到下一个浪头冲上来为止。蔡爱卿热爱大自然,他尤其喜欢大海,无论是什么季节,那雄宏的气势总使人向往、遐想。此刻,他那颗激动的心就象不平静的大海。他想,在战争岁月里,由于我军装备太差,造成了很大的伤亡,所以,在他心中产生了有朝一日要发明一种先进兵器的心愿,而这种火器,要能够掌握制空权,和控制敌人的地面攻击。他的这一宿愿,随着战争的频繁而增长着,由抽象到具体,最后形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当然还不够圆满。他和工程师们历尽千辛万苦,度过许多期盼、艰辛的日日夜夜,终于盼来了这一天。但他又想:“这次发射是否能理想?能否争取到全国发射试验弹的领先地位?”

  早饭后,蔡爱卿陪同北京军区各部门首长来到靶场,他坐在指挥台上,就象指挥一场大战似的,他沉静地下达了开始发射的命令。一切都是用电话下达。每弹都飞行正常,但由于飞行速度太快,目标小,雷达未能跟上全弹道。其中,哈尔滨军工学院师生们所设计的两头喷气的火箭弹,在飞行中折断掉了下来。总的来说是比较理想的。

  “鉴于我国当前的测试水平,暂时放弃防空火箭弹的设计,先集中力量研制炮兵野战火箭弹。”蔡爱卿在论证会上对大家说,“另外,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射击散布精度和减轻机动发射车的重量,把有翼火箭弹改为斜喷管,使火箭保持一定的自转数。请大家考虑、研究。”与会者各抒己见,充分讨论后,同意蔡爱卿的意见,并马上开始对斜喷管的专题研究。选择17°19°21°三个角度做了大量的地面试验,这里的关键是需要设计制造旋转车台。每分钟达12.000 转的旋转试车台,研制成了,这个台子能同时测出发动机旋转转数、发动机压力变化、比冲量、总冲量、推力以及火箭燃烧情况等。这时发射架又成了研制的主题。

  据资料查证,苏制M─14火箭弹装在十轮大卡车上,装17个发射管,分两层,底层9管,上层8管。最大射程为9公里多一点。而现在设计的仅203火箭弹射程就达到了10公里,装在南京“嗄斯”车上,能装19管,分两层,下层10管,上层9管,综合指标均比苏制M─14先进。选定了各种战术、技术指标方案以后,蔡爱卿指定247 厂负责设计制造发射架、长治304厂设制火箭弹引信。他随后召集743、245、247、304等厂的厂长们开会,将既定方案布置下去。新的战斗又开始了。

  一九六零年,陈毅和郭沫若来山西视察,由省委领导陪同,参观了火箭弹发射表演。

  太阳一天比一天升得更早和落得更迟,冬的沉寂已经完全让位于复苏了的一切生命,春的喧嚣声发至大地的每个角落。这一天春光明媚,气象清新,到处洋溢着生命的喜悦。科研人员谁都没有注意到这春日美好的景色,他们都集中精力默默地奉献着。所选择的那块开阔地,射击方向冲着西北方的无人居住山区。这里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四周都是崇山峻岭,峻峭的岩石上爬满了苍翠的常春藤,谷底是一大片平原,真是个幽静美丽的所在。谷中这块平原完全是天然形成,没有一点人工的痕迹。周围大约有半里多长,其间的出口处伸向西北神秘的无人山区。那里有什么?奥妙莫测!

  这天上午九点多钟,蔡爱卿陪同许多领导人来到发射场。他脸刮得很干净,两鬓已经出现了几许白发,充满活力的目光,显得既有思想又理智,还有一股无所畏惧的倔劲。

发射很成功,陈毅和郭沫若给予了科研人员以最大的鼓励和赞誉,还跟大家一起拍了照,并将火箭发射情节和飞行过程拍摄了七分钟的电影,内部放映。彭、黄下台之后,这七分钟的片子成了蔡爱卿的一项罪状:“失密”。不过没有召开专门的批判大会。

五 我国第一代固体火箭弹诞生

  “威力真大呀!”一九六零年底,在北方的国家靶场,炮兵司令陈锡联赞叹道。历尽了许多无人知晓的辛劳,经过三年的奋战,203、202两种固体火箭弹正式出台了。

  北风卷着雪花刮了一整天,到黄昏时才停下来。这正是太阳冷漠、平静、明亮的11月。雪,白的耀眼,白的纯洁而深沉,望不到边际的草原披上了银装,清爽的空气中洋溢着蒿草苦涩而有益身心的气味。穿着白衣的树木与西方天边五彩缤纷的彩霞遥相辉映。这次参加试验的有山西、西安、东北等好几个单位、以及国家所有相关的领导人。山西,也就是蔡爱卿他们的科研班子,发了一个专列,其中包括两辆发射架车、多个、单个固定发射架和上百发火箭弹。

数百人一时云集到国家靶场,提高伙食质量一时成为了焦点。一九六零年正是大跃进后开始过苦日子的第一年,靶场供应虽然好于一般老百姓,但也是一日三餐大白菜、白罗卜和不足所需数量的糙米饭。

“大家吃不饱怎么工作?”蔡爱卿想。他向靶场领导借了一支猎枪,坐上大卡车和743厂曾经是军人的李宝庆副厂长等人直奔大草原。草原上的景色越远越美丽,大自然中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比它更美了。雪薄的地方露出大片的野草,整个草原形成了无际的黄白相间的海洋,它全部色泽的幅员被太阳明澈的反照拥抱住,一小块一小块云朵的阴影,奔驰在淡黄色的草尖上,立刻变成暗色,随即复明。雪下面,企盼春天的到来的小草散发出香味,使整个草原蒸熏在芳香的气息里。大卡车奔驰在幽静辽阔的草原上,显得玩具似的那么小。汽车发动机的声响,惊动了栖息在草丛里的动物,一只赭黄色的野羊立起后脚看了看,身子一扭,猛跑起来。就在黄羊冲出草丛的一瞬间,只听见“啪!”一声枪响,可怜的黄羊栽倒了,蔡爱卿的心颤抖了。当时,人们虽然还没有保护生态的概念,但他很可怜那些盼望春天到来的小动物,牺牲它们着实于心不忍。但是解决参加试射人员的吃喝是当务之急呀!而警卫员刘二虎,每打一只,便在车上高兴得手舞足蹈:“好枪法!好枪法!”车上的其它人也拍手叫好。这一天,他们一共打了二十一只黄羊。

  首先试射的是203火箭。按照预定程序,先是单发,其次是连续19 发射击,最后测量射程和散布精度。很理想,都达到了与总后军械部提出的精度横向、散布精度和战术、技术要求。

  202火箭射程也已达到了20公里以上的要求,散布精度尚有微小差距。两头喷气的火箭都在发动机上主动断落,前后分成两截跌了下来,落在离发射架几百米处。弹头钻进地面有4-5米深。

  “威力确实很可观啊!”陈锡联看着弹坑高兴地说。

  晚上,张爱萍副总长和炮兵司令员陈锡联,联合举行了盛大宴会,犒赏参加设计、制造、试验的所有工作人员。张副总长在宴会上讲了话,他感谢和鼓励了大家,祝贺火箭弹研制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并勉励科研人员继续努力,为国防现代化多做贡献。

由于山西的火箭研制居所有同行之首,张副总长确定了下一步的分工:山西负责口径为130毫米、射程为10公里的203,和射程为20 公里的202两种野战火箭弹的研制。两头喷气的火箭,因我国当时的条件尚不具备,暂时不再继续发展。

六 再攀登

  评价一种火箭弹是否先进,主要有三个指标:1)是射程 2 )是精度 3)威力。通过这次试验都已经达到指标了,但是蔡爱卿还不满足,他又向科研组提出了一项新的更高的课题。即能否选用比金属发动机更轻的非金属材料做发动机壳体,以提高火箭弹的射程和增大武器爆炸的威力?比如,用高强度的纸筒,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玻璃钢。工程师们认为,这种大胆的设想可以试一试

  蔡爱卿喜欢遐想,早在放牛的那几年间,他就觉得最快乐的时刻,莫过于做幸福的幻梦,每当他赶着水牛来到洞庭湖畔,望着水天一色的水平线,望着水鸟在水面上空自由盘旋、飞翔,每当这时,他就会想:“假如我有翅膀,我会象鸟儿飞到天的那一边,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大?我要做一番辉煌的事业。在战争年代,他常常想:假如我们有适合我国地理条件、运输轻便、威力强大的兵器,假如我们能掌握制空权,假如我们有远距离射程炮,战事将会大大缩短时间,我们的伤亡也会大大减少。将来如果有条件,我要研制这种武器。他的夙愿实现了,终于有了这个机会。可是203和202 火箭弹各项指数、指标虽然都达到了上面所要求的,但是他觉得还是不够理想,尚需更进一步提高。从北国靶场回来后,他总耽于沉思,傍晚的景色令人陶醉:庭院里树木花草都在期待来春发芽,没有风,四周异常宁静,空气虽冷却令人感到清新。日落之际,他背着双手在庭院里踱步,一边自言自语:“古人曰:‘高人固多暇,探究亦颇熟’。我必需把火箭弹的爆炸威力,和射程提高到最大限度。”每当他踱步沉思时总会喃喃自语,遇到这种时刻,我喜欢在一旁悄悄地看和听,我觉得他自言自语很有趣。此刻,他的脸上浮现出成功的喜悦,他的眼睛好象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那么明亮、兴奋。这是他最惬意、最富幻想的时刻。他满怀着把火箭弹提高到射程更远,爆炸威力更大的热望。第二天他携同王处长和陈维明工程师经北京飞到了沈阳。

  沈阳变压器厂领导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厂长满怀敬意地端详着眼前这位将军,觉得一点也不象他想象中的那样。身躯既不魁梧,腹部也没有腆起、剑眉倒是有些威严,但并不威风凛凛,除了具备一个将军特有的剑眉和果敢的目光外,更多的是书香风度。他颀长匀称,穿着笔挺的深灰色便装,剪裁合体,几乎没有皱折,这是他保持军人风度的唯一方式。据厂长介绍,厂里有各种各样的强度较高的纸筒。在大跃进的年代里,人们的办事效率高,厂方根据203火箭发动机尺寸,第二天就完成了合乎蔡爱卿所要的二十个纸筒。下午,蔡爱卿要立刻起程。可是机场来电话报告说,高空天气有十二级的风力,不能飞行。

  “不行!一定要起飞!”蔡爱卿固执地说,在下榻的招待所,他象笼子里的雄狮,不安静地来回走着。他们一行三人来到沈阳东关机场。停在机坪等候着的,仍还是空军派给他们用的那架专机,不同的是立正站在机门旁等候的是一位女驾驶员。她三十岁上下,身穿上绿下蓝军装,依然保持着少女风采。她的态度亲切妩媚,目光非常温柔,她的美不在面貌上,而是在气质上,因此经久不衰。她耐心地听了蔡爱卿的陈述,好象一朵解语花似的女驾驶员说:“这天气按规定不可以飞,但如果首长任务紧急,只有一级驾驶员才允许起飞。我就是一级驾驶员,首长请登机吧!”她敬了个举手礼。

  飞机飞到2.000米上空,即转西南方向飞去。机翼振动得厉害,女驾驶员拼命地加大马力,却依旧飞得很慢。陈维明稳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动也不敢动,他好象觉得只要自己轻轻动一下,就会加大机翼的倾斜度。他抬眼看了看他心目中所崇敬的蔡副司令,对方的表情镇定自若,那种标准笔直的军人坐姿,神武有力,英气勃勃;他清癯文雅的面庞,使人想起投笔从戎的书生,但他那两道剑锋一般高高扬起的黑眉,和黑眉下面那一双深邃果断的眼睛,却只有那种在长期戎马生涯中的磨练才能这样坚韧不拨、百折不挠。蔡爱卿好象在欣赏壮观的景色,指了指舷窗外被狂风吹卷的乌云,对同伴们说:“你们看,好大的风呀!整个天空象一个阴沉愁惨的世界。”怒号的狂风又撒野又气愤,挟着野兽般的凶猛,兜着飞机跑来跑去……直到晚上九点钟,他们才到达北京西郊机场。

  从沈阳回来,火箭研制组人员立即把纸筒作为发动机壳体方案投入了紧张的试验。然而,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焰,突然被泼了一桶冷水,蔡爱卿热切的希望破灭了,上级不允许他继续工作。庐山会议后,彭德怀、黄克诚等都下了台,长征时期三军团一些干部也跟着一起下滑,蔡爱卿是其中之一。

  纸筒发动机壳体,根据蔡爱卿的设想,科研组做了多次地、空试验,均在弹头和喷管接头处炸裂。纸筒承受不了发动机内的压力。203和202两种火箭弹,作为国防科委某领导的科研成果装备了部队。

  当年蔡爱卿科研组的英雄们所付出的辛劳,就因为蔡爱卿是三军团的人,他们的科研成果,成绩不归他们所有。蔡爱卿搞那项科研原本就不是为自己的个人名利,就他与世无争的性格来说,如果他在世的话,也不会为这样可悲结局在意,只是委屈了科研组的其它成员。如果说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在他的事业中也可以发明和创造的话,蔡爱卿就是这么一个人,他领导科研组的同仁们,研制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当时我国独一无二的新式武器,它是中国固体火箭弹的前身。这是在建国时期,蔡爱卿为祖国奉献的最后冲刺。他在战争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为军事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不是某些人所说的与彭、黄、张“反革命活动”。


《兵器知识》2011年第9A期的文章《新中国第一代130毫米多管火箭炮研制历程》可以参照。

至1960年12月,提出了19管方案,仍采用嘎斯-63车体,定向管长1.05米。1961年改进了多项问题。1962年5月达到各项设计要求。1962年10月至1963年2月,通过了国家靶场试验考核。1963年5月上西藏试验。1963年7月,国家批准定型。
也能看出基础薄弱时,土法上马的奇迹和辛酸
19管130火箭炮是1963年定型的,居然一直用到1990年代!
19管130火箭炮是1963年定型的,居然一直用到1990年代!
107狙击系统估计还得再战几十年呢
呱呱/aiq 发表于 2013-3-3 20:49
107狙击系统估计还得再战几十年呢
没想到居然是一个有激情的老将军带着一帮人搞出来的。
以前就奇怪,各种军杂上都没见过对130毫米火箭炮研制故事。原来这是一个“大跃进”时代底下的人自己立项、上马搞的。没有什么正规的总师体制。

蔡爱卿建国后长期当高炮师长、军区防空部队副司令,一直有想法要搞地对空火箭弹。逮着机会后,充分利用他的军中人脉——与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在防空军是上下级、与北京军区参谋长钟伟是红三军团老战友且是防空军时代的上下级、与主管军务与装备的张爱萍副总长是红三山头、与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黄克诚大将是红三山头,与当时管理国防工业的二机部部长赵尔陆是华北山头,与山西的党政军是长期战斗共事。最终把梦想变为现实,搞出来的虽不是地对空火箭弹,而是130毫米地对地火箭炮,成了六、七十年代中国军、师两级主装备。

他接着说:“我们必需掌握制空权。苏制M─14 火箭弹装在‘十轮卡车上’一个发射架上下两层也只装得十七管,最大射程才九公里多一点。我们要超过它才行,最大限度的超过它。你们认为我的想法如何?可能吗?”他以商量的口气问道。
靠火箭弹制空?
靠火箭弹制空?
思想有多远,就能想多远,手榴弹打飞机
zwf110 发表于 2013-3-3 22:30
思想有多远,就能想多远,手榴弹打飞机
  防空火箭二战曾经出现过,不适用。这位将军就不查查资料? 造价高精度差。
向这位英雄将军敬礼!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3-3-3 22:37
防空火箭二战曾经出现过,不适用。这位将军就不查查资料? 造价高精度差。
现在有70mm制导火箭防空系统。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3-3-3 22:09
靠火箭弹制空?
那个年代的潮流,美国还搞过空对空火箭弹。
红色卫士 发表于 2013-3-3 23:02
现在有70mm制导火箭防空系统。
   制导的还是火箭?火箭放空最大的缺陷就是精度。
虼蚤笼 发表于 2013-3-4 00:16
那个年代的潮流,美国还搞过空对空火箭弹。
    空对空火箭在近程使用以数量弥补精度,地空就不行了射程太远 受高空气流影响大 精度几乎没有就靠瞎蒙了。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3-3-4 07:30
制导的还是火箭?火箭放空最大的缺陷就是精度。
美帝那个是对地的,我军也在发展类似的
彭德怀年谱记载,韩战后,认为火箭武器造价贵精度差, 不发展,几年后,重新提出发展,走了弯路。
张蜂 发表于 2013-3-3 20:45
19管130火箭炮是1963年定型的,居然一直用到1990年代!
现在西藏的部队还在用30管130MM火箭炮系统。81式火箭炮的原型-苏联的BM21是65年装备部队的,96式122榴弹炮的原型D30是1961年装备苏军的,现在不都是我们的当家火炮啊。
虼蚤笼 发表于 2013-3-4 00:16
那个年代的潮流,美国还搞过空对空火箭弹。
我们还用空对空火箭弹击落过美国的无人驾驶飞机。
张蜂 发表于 2013-3-3 20:45
19管130火箭炮是1963年定型的,居然一直用到1990年代!
63年定型,75年才开始大量换装,十几年的时间啊!
f22 发表于 2013-3-4 08:13
美帝那个是对地的,我军也在发展类似的
  咱们昂贵的苏两柒配廉价的对地火箭演戏那叫一个好看。
漫天雪飞 发表于 2013-3-4 09:51
现在西藏的部队还在用30管130MM火箭炮系统。81式火箭炮的原型-苏联的BM21是65年装备部队的,96式122榴弹炮 ...
谢谢,不过慢慢的有变化。
夜孤灯明 发表于 2013-3-4 10:02
63年定型,75年才开始大量换装,十几年的时间啊!
遇到WG,没办法,浪费的时间太多了。
经典、实用、战功显著,打猴子和阿三最好,现在还用着呢。
记得130火箭弹也是涡轮式的吧
怎么没有提到543呢  
成本比较贵,性能上,射程不如日本的130火箭弹。

180火箭炮没列装,重新走仿制苏联BM-21的路子。

130火箭炮在60年代已经列装不少了,1975年是列入步兵师炮团编制表装备。
夜孤灯明 发表于 2013-3-4 10:02
63年定型,75年才开始大量换装,十几年的时间啊!
79年对越作战的功勋炮啊。
福田 发表于 2013-3-4 13:49
记得130火箭弹也是涡轮式的吧
是的,所以弹短粗,81式的122是尾翼稳定,弹细长。
这文章写的太煽情了
说了一大堆,说到底就是在大跃进光辉思想的指引下,老将军高瞻远瞩,弄出了130火箭炮,功劳是属于将军的。
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火药可加工不得呀!里面含有氧化剂,一见火星就可能立刻燃烧,用水都扑不灭。不行,绝对不行,另想办法吧。”
有人给解释一下这一段吗?我怎么觉得特别不靠谱
那个年代,不计个人荣辱。一心为了国防!可敬可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