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对话:北京与广东 我们怎样进行经济转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3:12:52
<P>2005-03-05 南方日报
<P>南方网讯 中国需要怎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广东怎样融入全局又保持自身的特点?
<P>  速度、质量、效益,我们怎样恰当地摆布它们的位置,而不至于迷失前进的方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思考这样的命题,给自己清晰的认识,然后行动。</P>
<P>  这是对经济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负责。</P>
<P>  要充分估计转型的困难</P>
<P>  记者:两位专家,现在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怎么看待这个时机问题?</P>
<P>  杨:从宏观上讲,经济增长方式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三个方面需要重视:第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历史的原因,不是人们主观就可以左右的。</P>
<P>  第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一个过程,要充分估计过程的困难。</P>
<P>  第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据的条件比较复杂,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转型期。企业家的声音很重要,产业的转移也好,升级也好,企业家都是其中的关键角色。</P>
<P>  当前部分地区的“民工荒”实际上表明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这个影响不可小觑。</P>
<P>  王:我们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经有20年了,当时提这个转换主要是双重模式的转换:一是经济运行从计划到市场的转换,二是经济增长从粗放到集约的转换。应该说,20年来,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有改进的空间。</P>
<P>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模式紧密相连,在整个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问题。</P>
<P>  一是政府主导的问题,这个最大的缺陷就是政府行为不计成本,大投入。</P>
<P>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很多技术受制于海外企业。很多的产品竞争还停留在价格竞争上,然后再到质量竞争,还停留在初层次上。现代国际市场竞争已经过渡到第二个层次,就是环境竞争。</P>
<P>  经济转型既有内压也有外压</P>
<P>  记者:在转变过程中,我们可能碰到哪些问题?</P>
<P>  王:一个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有几种压力,简单地说,一是内压,就是国内的压力;二是外压,即国外压力;三是内外压,国内和国外压力都有。</P>
<P>  目前,中国实际上就属于第三种情况。我们过去经济增长靠高消耗、高成本、高污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现在国内老百姓不买账了,对这种牺牲环境和子孙后代生存之本的方式取得的成就不认同了,要求环境和谐,这是其一;其二是高污染影响到了周边国家的生态,他们也抵制,而由于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人口基数,高消耗又引起了全球资源紧张,导致国际上十分关注中国经济的转型。现在国外就对中国出口商品设置了很多关于环保标准的贸易壁垒,也就是绿色壁垒。这都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实现转型,否则内外都不答应。</P>
<P>  我们现在的压力和过去不一样。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世界经济增长的增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中国。所以这个转型也牵扯到世界经济的发展。</P>
<P>  杨:我们需要尽快推动这个方式的转变,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抛弃低端产业,发展占用资源比较少、效益高的高端产业。</P>
<P>  广东应抓住转型机会</P>
<P>  记者:两位怎么看待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在这种转变中可能的命运?</P>
<P>  王:我这几天看电视,觉得泛珠三角合作很好,譬如泛珠三角地区的海关进行了协调,在云南过关的产品在广东就不再重新检验了,这样显然降低了企业在市场流通中的成本。泛珠合作可以大胆尝试各种合作,共同转型。</P>
<P>  但是广东企业家要转变思维。譬如在劳资关系上,可以让职工分享管理权,也可以搞职工持股,分享所有权。要让公众分享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成果,尤其是要和工人分享成果。</P>
<P>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的一举一动牵扯到全国经济的走势。现在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型,广东可以利用这个时机把一些产业转移到经济落后地区,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P>
<P>  杨:珠三角和其他地区有个不同,就是存在大量的外资和港澳台企业,很多也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个转变就会产生许多不同的问题。在面对转型时,他们有可能把工厂和资金都迁移出去。</P>
<P>  转变方式不等于牺牲速度</P>
<P>  记者:一直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从本质上是对立的。</P>
<P>  杨:我认为它们不是对立的,但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有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环境影响大,有些影响不大,要区分好。在产业重组上,要把一些对环境影响太大的重工产业、传统产业革除掉。</P>
<P>  我们要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这个转型。一是市场的方法,二是政府的行政手段。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影响市场运行。对于污染重的企业,政府可以征收高环境税,让他们盈利少,甚至亏损,逼迫他们进行转型。</P>
<P>  王:我不担心经济发展的速度。原因有三:第一是国家财政资金比较充裕;第二是我们有26年改革开放的经验;第三是民间资本还未完全释放出能量。</P>
<P>  我现在担心的还是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的问题。经济发展超过一定的度,能源就会非常紧张。我们要考虑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矛盾解决了,如果矛盾越来越多,这个经济就不健康,就很难使大多数人受益。</P>
<P>  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我更担心的是工人的身体和生命。较差的环境对人的身体损害非常大,这决不是以人为本的做法,光提高薪水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5 17:06:41编辑过]
<P>2005-03-05 南方日报
<P>南方网讯 中国需要怎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广东怎样融入全局又保持自身的特点?
<P>  速度、质量、效益,我们怎样恰当地摆布它们的位置,而不至于迷失前进的方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思考这样的命题,给自己清晰的认识,然后行动。</P>
<P>  这是对经济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负责。</P>
<P>  要充分估计转型的困难</P>
<P>  记者:两位专家,现在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怎么看待这个时机问题?</P>
<P>  杨:从宏观上讲,经济增长方式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三个方面需要重视:第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历史的原因,不是人们主观就可以左右的。</P>
<P>  第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一个过程,要充分估计过程的困难。</P>
<P>  第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据的条件比较复杂,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转型期。企业家的声音很重要,产业的转移也好,升级也好,企业家都是其中的关键角色。</P>
<P>  当前部分地区的“民工荒”实际上表明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这个影响不可小觑。</P>
<P>  王:我们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经有20年了,当时提这个转换主要是双重模式的转换:一是经济运行从计划到市场的转换,二是经济增长从粗放到集约的转换。应该说,20年来,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有改进的空间。</P>
<P>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模式紧密相连,在整个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问题。</P>
<P>  一是政府主导的问题,这个最大的缺陷就是政府行为不计成本,大投入。</P>
<P>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很多技术受制于海外企业。很多的产品竞争还停留在价格竞争上,然后再到质量竞争,还停留在初层次上。现代国际市场竞争已经过渡到第二个层次,就是环境竞争。</P>
<P>  经济转型既有内压也有外压</P>
<P>  记者:在转变过程中,我们可能碰到哪些问题?</P>
<P>  王:一个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有几种压力,简单地说,一是内压,就是国内的压力;二是外压,即国外压力;三是内外压,国内和国外压力都有。</P>
<P>  目前,中国实际上就属于第三种情况。我们过去经济增长靠高消耗、高成本、高污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现在国内老百姓不买账了,对这种牺牲环境和子孙后代生存之本的方式取得的成就不认同了,要求环境和谐,这是其一;其二是高污染影响到了周边国家的生态,他们也抵制,而由于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人口基数,高消耗又引起了全球资源紧张,导致国际上十分关注中国经济的转型。现在国外就对中国出口商品设置了很多关于环保标准的贸易壁垒,也就是绿色壁垒。这都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实现转型,否则内外都不答应。</P>
<P>  我们现在的压力和过去不一样。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世界经济增长的增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中国。所以这个转型也牵扯到世界经济的发展。</P>
<P>  杨:我们需要尽快推动这个方式的转变,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抛弃低端产业,发展占用资源比较少、效益高的高端产业。</P>
<P>  广东应抓住转型机会</P>
<P>  记者:两位怎么看待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在这种转变中可能的命运?</P>
<P>  王:我这几天看电视,觉得泛珠三角合作很好,譬如泛珠三角地区的海关进行了协调,在云南过关的产品在广东就不再重新检验了,这样显然降低了企业在市场流通中的成本。泛珠合作可以大胆尝试各种合作,共同转型。</P>
<P>  但是广东企业家要转变思维。譬如在劳资关系上,可以让职工分享管理权,也可以搞职工持股,分享所有权。要让公众分享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成果,尤其是要和工人分享成果。</P>
<P>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的一举一动牵扯到全国经济的走势。现在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型,广东可以利用这个时机把一些产业转移到经济落后地区,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P>
<P>  杨:珠三角和其他地区有个不同,就是存在大量的外资和港澳台企业,很多也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个转变就会产生许多不同的问题。在面对转型时,他们有可能把工厂和资金都迁移出去。</P>
<P>  转变方式不等于牺牲速度</P>
<P>  记者:一直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从本质上是对立的。</P>
<P>  杨:我认为它们不是对立的,但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有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环境影响大,有些影响不大,要区分好。在产业重组上,要把一些对环境影响太大的重工产业、传统产业革除掉。</P>
<P>  我们要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这个转型。一是市场的方法,二是政府的行政手段。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影响市场运行。对于污染重的企业,政府可以征收高环境税,让他们盈利少,甚至亏损,逼迫他们进行转型。</P>
<P>  王:我不担心经济发展的速度。原因有三:第一是国家财政资金比较充裕;第二是我们有26年改革开放的经验;第三是民间资本还未完全释放出能量。</P>
<P>  我现在担心的还是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的问题。经济发展超过一定的度,能源就会非常紧张。我们要考虑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矛盾解决了,如果矛盾越来越多,这个经济就不健康,就很难使大多数人受益。</P>
<P>  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我更担心的是工人的身体和生命。较差的环境对人的身体损害非常大,这决不是以人为本的做法,光提高薪水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5 17:06:41编辑过]
又发重复了.
<P>天.</P><P>连续翻了两次.在后一面找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