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幅度减税与中国争夺外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6:49:59
<P>
2005-03-04


印度联合政府公布2005财政年的政府预算案,重点是削减税率、增加基础建设开支,希望能把在中国设厂的制造商吸引到印度,以推动经济发展。
  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也调低
  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昨天在国会发表预算案时说,他的部门将调低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并且把公司税从35%减低到30%。
  根据财长的建议,年收入超过10万卢比(3722新元)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年收入超过25万卢比(9306新元),所得税率为30%。
  这个建议将可减轻所有纳税人的负担,例如,个人年收入约一万美元(1万6400新元)者,将可省下近500美元的所得税。
  政府也将向更多的服务业征收销售税,以便使预算赤字减低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3%,这是1997年来最低的比例。本财政年的比例为4.5%。
  印度政府必须增加收入以抵消340亿美元(约554亿新元)的预算赤字以及在未来十年内推展15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发展计划,以便同中国争夺外国的资金。印度也将调低原料的关税,以便加强印度制造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预算案也包含了扶贫的计划。奇丹巴拉姆告诉国会,政府的目标是“消除贫困的根源”。他也说,政府将拨款2500亿卢比(约93亿新元),推展社会发展计划。
  印度的十亿人口当中,约有四分之一生活赤贫。
  预算中有大笔拨款是用来大举改善郊区的电力、灌溉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目的是同邻国中国争夺外来资金。股市为此大受鼓舞。
  在新的预算案中,印度政府也准备加强卫生与保险计划,并为“全民教育”拨出更大笔开支。 
  奇丹巴拉姆说,到2005年3月结束的现财政年,增长率预料能达到6.9%。这将使印度成为增长率仅次于中国的国家。 军事开支将增至8300亿卢比
  他也宣布,印度的军事开支将会增加7.8%,达到8300亿卢比。军事开支主要是用在购买配备和军需品。
  印度是世界主要的军火进口国之一,它的兵员有100多万。它计划添购126架战斗机,以取代苏联制造的米格飞机。它也将向法国购买6艘潜水艇,向美国购买反导弹系统和向俄罗斯购买火箭发射器。
  对于印度增加防务开支,巴基斯坦认为,这对于两国的和平进程并无好处。
  ( 联合早报 )




中国印度互争能源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正考虑以近140亿美元价格收购美国的优尼科公司。中国另一个国家控股的石油集团中石化敲定了一笔700亿美元的交易,将在未来30年内购买伊朗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气。中国已向俄罗斯石油公司预付60亿美元,作为购买该公司的石油预付款。
印度刚刚达成一项价值400亿美元的协议,将从伊朗进口液化天然气,并开发伊朗的油田。同时,印度正在积极筹划穿越几个邻国的管道工程,以便向其能源饥渴的经济供应石油和天然气。
上述交易是此类交易中最大的几宗。但几乎每周都有印度或中国公司宣布类似的能源交易,只不过有时规模较小,包括与厄瓜多尔和加蓬等国达成的交易。这两个亚洲新兴经济大国为保证燃料供给的竞赛确实已经展开。
经济增长需要大量能源
由于世界能源供应已很紧张,因此问题不是印度和中国日益高涨的需求是否会使它们彼此之间、以及与美国和日本等能源进口大国之间展开商业竞争,这些竞争已经在发生。问题在于,两国日益高涨的能源需求会不会导致外交紧张,并最终加大亚太地区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
眼下资源竞争非常激烈,但没有敌对气氛。引起担忧的主要证据是,中国政府担心,一旦发生冲突,美国和印度可能会利用海军力量控制中东的石油供应,因此中国正迅速加强它的海军。“中国正在增强海上运输线的保卫能力,”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加里·萨莫尔表示,“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海军竞争态势正逐渐上升。”
印度和中国共占世界人口的1/3以上。无疑,如果两国经济要继续以每年6%至10%的速度增长,那它们必须大幅增加石油天然气进口。中国一度是石油出口国,但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且正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目前中国已有1/3的石油来自进口。
能源需求决定外交政策
尽管印度的经济规模和能源需求比中国小,但它甚至比发展迅速的中国这个邻国更加依赖进口。印度石油部长马尼·桑卡尔·艾亚尔估计,印度的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将会提高,今年印度的石油进口占全部消费的70%,15年后将升至85%。
《世界未来格局展望》是一份有关2020年世界格局的评估报告,美国政府的国家情报委员会在该报告中声称,如果中国和印度保持稳定增长,那么预计中国能源消耗将增加150%,而印度将增加近100%。这份去年12月公布的报告指出,“影响能源需求的最重要因素将是全球的经济增长,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中印两国国内资源不足,因而需要确保获得进口资源。该报告预测,“能源需求将是决定两国外交和国防政策(包括扩张海军力量)的主要因素。”报告还补充说,这可能促使中国在中东、非洲、拉美和欧亚更为“活跃”。
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向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示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加蓬等国,至少部分原因来自中国对能源的渴求所激发的。
能源竞争危险实实在在
即使其它地区的能源需求不变,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竞争也会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但其它地区的能源需求并不会停滞不变。石油天然气依然是工业社会的基本燃料,由于其它地区的储量正在耗竭,所以中东的能源供应将越来越重要。
“英国去年首次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使得英国和欧洲的管道及液化天然气交易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安娜·豪维尔表示,“那正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在印度和中国发生的事情。”她是国际律师事务所史密夫律师事务所驻香港的顾问。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以及韩国也高度依赖进口能源。韩国最近达成协议,将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也门购买200亿美元液化天然气。围绕中国东海有争议地区的一个天然气田,中国和日本在继续对抗。在一条输送西伯利亚石油的拟建俄罗斯管道的路线问题上中国和日本展开的激烈外交战都表明,能源竞争的危险是实实在在的。
据英国《金融时报》




印度对我反倾销加剧


  近日,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窄织布作出反倾销初裁。倾销幅度为355%,由于我国企业没有应诉,因此,没有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和分别税率。印度将对所有中国公司征收8.02美元/公斤与到岸价之间差额的临时反倾销税。几乎同时,印度商工部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季戊四醇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调查期为2003年10月1日至2004年9月30日。

  印度对我反倾销事端频发,决不是偶然现象。统计显示,印度是近年来对中国立案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2年印度共对中国产品立案调查16起,涉案金额共计6400万美元;2003年,印度对中国产品发起了6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为2830万美元。2004年以来对中国产品发起8起反倾销调查。

  在反倾销调查中,印度不将中国视为市场经济国家。目前,印度反倾销调查中关于市场经济的立法十分笼统,仅在其《关税法》附件1第8段有所涉及。其中不仅缺乏涉案企业如何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程序性规定,其相关实体规定也十分笼统模糊,甚至将国家的市场经济标准和企业的市场经济标准混为一谈。从实践上来看,只有在企业提出了市场经济抗辩的情况下,调查机关才会发出市场经济调查问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在66起印度反倾销调查中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情况仅有为数不多的两次而已。

  从这些案件中反映出有规律性的特征来看,印度对我反倾销有明显的针对性,案件集中在化学品和纺织品领域,而且不断加剧。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有关人士指出,印度对中国产品实施限制,这一做法应引起业界足够的重视。

  近年案发情况如下:

  化学品:2004年12月1日,印度对原产于中国的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调查期为2003年4月1日至2004年3月31日。据统计,在调查期内,中国向印度出口的涉案产品金额为45万美元。2004年12月,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醚多元醇作出反倾销终裁。2004年9月3日(并于9月22日勘误),对原产于中国的三聚酰胺作出反倾销终裁。2004年3月,对原产于中国的二氧化钛作出反倾销终裁。2003年12月2日,对原产于中国的硼酸盐(英文名称:BoraxDecahydrate,是一种无机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玻璃、纺织品、皮革、黏合剂、脱水剂、增光剂和陶瓷制品)作出反倾销终裁。2003年11月6日,对中国的散装磷酸氯喹作出反倾销初裁。2003年9月10日,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三聚氰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2003年8月25日,对原产于中国的甲酚作出反倾销终裁,决定对涉案产品实施2220.96美元/吨的最低限价。2003年8月22日,对原产于中国的维生素E作出反倾销终裁。2003年8月25日,对原产于中国的苛性钠作出反倾销终裁,印方虽然承认了中方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但在最终裁决中还是采取了较高的最低限价措施,即295.27美元/吨。2002年7月4日,对原产于中国的甲硝唑作出反倾销终裁。2002年5月21日,开始对原产于中国的三磷酸钠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纺织品:2004年6月30日,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帘子布作出反倾销初裁,中国应诉的3家企业未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待遇,也没有被给予单独税率。裁决认定,所有被诉企业的倾销幅度均为41%,并决定征收690美元/吨的临时反倾销税。

  据了解,印度商工部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一般会通知中国驻印度使馆经商参赞处,由经商参赞处通知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和相关进出口商会,然后再由各商会通知和组织企业应诉。在印度官方网站上往往查不到印度对华反倾销立案和调查信息。印度商工部对调查进行的过程,包括初裁和终裁公告也往往不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从而导致了企业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有关信息,充分提出抗辩意见。

  为了在应对此类情况时有所准备,中国相关企业应对以下方面给予充分重视。

  印度的反倾销初裁和终裁往往不遵守时间限制,无正当理由便可随便拖延应诉的时间,尤其是在初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后迟迟不出终裁结果,给企业的出口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印度一般要求被调查企业在立案后40日内完成调查问卷,但企业得知印度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消息时一般都是立案公告发布20日之后,留给企业研究立案公告、公开申请书、选聘律师、研讨策略和完成问卷的时间所剩无几,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应诉准备和问卷回答工作,这也往往导致了企业信息资料搜集和整理的不充分。

  印度调查机关模糊被调查产品的范围。在对华纯碱、塑料光学镜片等案件中,印度调查机关有意将原材料、生产工序以及用途不同的产品混为同一种产品进行立案调查,导致中国企业不能确定被调查产品而无法应诉,或者正常价值被高估。立案公告中甚至出现产品名称拼写错误的情况,给中国涉案企业的应诉带来很大阻碍。其中,在对纯碱的反倾销调查中,印度调查机关有意将生产工序、成本、用途及海关税则号均不相同的轻质纯碱和重质纯碱作为同一产品进行正常价值的计算,最终导致了不公正的裁决;在塑料光学镜片案中,印度商工部对涉案产品调查范围的界定十分模糊。在计算中国企业正常价值时,采用了一种价格更高的CR-39树脂镜片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来计算中国企业出口的塑料光学镜片的结构成本价格(中国企业实际使用的是PMMA材料,其价格仅为CR-39原材料的1/10)。

来源:国际商报
责编:覃春明</P>
<P>
印度纺织业对华发起挑战时机是否已到


    挑战中国似乎时机未到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为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印度纺织服装业尚不可能对中国同行构成较大的影响和威胁。这是因为,印度和中国的产品适合不同的市场:中国45%的产品出口到日本和中国香港特区,而印度70%的产品出口到美国、欧盟和加拿大;中国的强项在人造纤维,而印度的强项在棉花;中国从事大宗出口生意,而印度则盯着小订单。

    印度国家计委一位专家认为,印度对来自中国的压力感受更深一些,主要是中国人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让人“惊讶”。他说,虽然两国纺织业存在相似之处,但中国的纺织和服装业早已将印度远远地甩在后面。据专家介绍,尽管印度在环形纺织品方面投资巨大,但中国早已用现代化的无梭纺织技术取代了旧式梭织机。中国占全球成衣出口总额的11.3%,而印度仅占3.2%;中国成衣的年出口额已经达到500亿美元,印度在短期内仍难以望其项背。因此,专家得出一个结论: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还不是中国的对手。

    印度纺织部秘书默哈帕特拉承认,印度纺织品厂商面临许多竞争对手,尤其是中国。他说:“我们不能像一些分析人士预计的那样,期望纺织品出口会有一个大飞跃。”

    印度一位中国问题专家在分析印中对比时曾这样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30年前,有几人能预料到中国会变得如此强盛。因此,谁也无法预料30年后的印度。这番话对印度的纺织服装业也许同样适用。</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4 14:29:30编辑过]
<P>
2005-03-04


印度联合政府公布2005财政年的政府预算案,重点是削减税率、增加基础建设开支,希望能把在中国设厂的制造商吸引到印度,以推动经济发展。
  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也调低
  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昨天在国会发表预算案时说,他的部门将调低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并且把公司税从35%减低到30%。
  根据财长的建议,年收入超过10万卢比(3722新元)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年收入超过25万卢比(9306新元),所得税率为30%。
  这个建议将可减轻所有纳税人的负担,例如,个人年收入约一万美元(1万6400新元)者,将可省下近500美元的所得税。
  政府也将向更多的服务业征收销售税,以便使预算赤字减低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3%,这是1997年来最低的比例。本财政年的比例为4.5%。
  印度政府必须增加收入以抵消340亿美元(约554亿新元)的预算赤字以及在未来十年内推展15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发展计划,以便同中国争夺外国的资金。印度也将调低原料的关税,以便加强印度制造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预算案也包含了扶贫的计划。奇丹巴拉姆告诉国会,政府的目标是“消除贫困的根源”。他也说,政府将拨款2500亿卢比(约93亿新元),推展社会发展计划。
  印度的十亿人口当中,约有四分之一生活赤贫。
  预算中有大笔拨款是用来大举改善郊区的电力、灌溉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目的是同邻国中国争夺外来资金。股市为此大受鼓舞。
  在新的预算案中,印度政府也准备加强卫生与保险计划,并为“全民教育”拨出更大笔开支。 
  奇丹巴拉姆说,到2005年3月结束的现财政年,增长率预料能达到6.9%。这将使印度成为增长率仅次于中国的国家。 军事开支将增至8300亿卢比
  他也宣布,印度的军事开支将会增加7.8%,达到8300亿卢比。军事开支主要是用在购买配备和军需品。
  印度是世界主要的军火进口国之一,它的兵员有100多万。它计划添购126架战斗机,以取代苏联制造的米格飞机。它也将向法国购买6艘潜水艇,向美国购买反导弹系统和向俄罗斯购买火箭发射器。
  对于印度增加防务开支,巴基斯坦认为,这对于两国的和平进程并无好处。
  ( 联合早报 )




中国印度互争能源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正考虑以近140亿美元价格收购美国的优尼科公司。中国另一个国家控股的石油集团中石化敲定了一笔700亿美元的交易,将在未来30年内购买伊朗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气。中国已向俄罗斯石油公司预付60亿美元,作为购买该公司的石油预付款。
印度刚刚达成一项价值400亿美元的协议,将从伊朗进口液化天然气,并开发伊朗的油田。同时,印度正在积极筹划穿越几个邻国的管道工程,以便向其能源饥渴的经济供应石油和天然气。
上述交易是此类交易中最大的几宗。但几乎每周都有印度或中国公司宣布类似的能源交易,只不过有时规模较小,包括与厄瓜多尔和加蓬等国达成的交易。这两个亚洲新兴经济大国为保证燃料供给的竞赛确实已经展开。
经济增长需要大量能源
由于世界能源供应已很紧张,因此问题不是印度和中国日益高涨的需求是否会使它们彼此之间、以及与美国和日本等能源进口大国之间展开商业竞争,这些竞争已经在发生。问题在于,两国日益高涨的能源需求会不会导致外交紧张,并最终加大亚太地区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
眼下资源竞争非常激烈,但没有敌对气氛。引起担忧的主要证据是,中国政府担心,一旦发生冲突,美国和印度可能会利用海军力量控制中东的石油供应,因此中国正迅速加强它的海军。“中国正在增强海上运输线的保卫能力,”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加里·萨莫尔表示,“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海军竞争态势正逐渐上升。”
印度和中国共占世界人口的1/3以上。无疑,如果两国经济要继续以每年6%至10%的速度增长,那它们必须大幅增加石油天然气进口。中国一度是石油出口国,但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且正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目前中国已有1/3的石油来自进口。
能源需求决定外交政策
尽管印度的经济规模和能源需求比中国小,但它甚至比发展迅速的中国这个邻国更加依赖进口。印度石油部长马尼·桑卡尔·艾亚尔估计,印度的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将会提高,今年印度的石油进口占全部消费的70%,15年后将升至85%。
《世界未来格局展望》是一份有关2020年世界格局的评估报告,美国政府的国家情报委员会在该报告中声称,如果中国和印度保持稳定增长,那么预计中国能源消耗将增加150%,而印度将增加近100%。这份去年12月公布的报告指出,“影响能源需求的最重要因素将是全球的经济增长,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中印两国国内资源不足,因而需要确保获得进口资源。该报告预测,“能源需求将是决定两国外交和国防政策(包括扩张海军力量)的主要因素。”报告还补充说,这可能促使中国在中东、非洲、拉美和欧亚更为“活跃”。
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向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示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加蓬等国,至少部分原因来自中国对能源的渴求所激发的。
能源竞争危险实实在在
即使其它地区的能源需求不变,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竞争也会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但其它地区的能源需求并不会停滞不变。石油天然气依然是工业社会的基本燃料,由于其它地区的储量正在耗竭,所以中东的能源供应将越来越重要。
“英国去年首次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使得英国和欧洲的管道及液化天然气交易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安娜·豪维尔表示,“那正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在印度和中国发生的事情。”她是国际律师事务所史密夫律师事务所驻香港的顾问。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以及韩国也高度依赖进口能源。韩国最近达成协议,将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也门购买200亿美元液化天然气。围绕中国东海有争议地区的一个天然气田,中国和日本在继续对抗。在一条输送西伯利亚石油的拟建俄罗斯管道的路线问题上中国和日本展开的激烈外交战都表明,能源竞争的危险是实实在在的。
据英国《金融时报》




印度对我反倾销加剧


  近日,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窄织布作出反倾销初裁。倾销幅度为355%,由于我国企业没有应诉,因此,没有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和分别税率。印度将对所有中国公司征收8.02美元/公斤与到岸价之间差额的临时反倾销税。几乎同时,印度商工部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季戊四醇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调查期为2003年10月1日至2004年9月30日。

  印度对我反倾销事端频发,决不是偶然现象。统计显示,印度是近年来对中国立案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2年印度共对中国产品立案调查16起,涉案金额共计6400万美元;2003年,印度对中国产品发起了6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为2830万美元。2004年以来对中国产品发起8起反倾销调查。

  在反倾销调查中,印度不将中国视为市场经济国家。目前,印度反倾销调查中关于市场经济的立法十分笼统,仅在其《关税法》附件1第8段有所涉及。其中不仅缺乏涉案企业如何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程序性规定,其相关实体规定也十分笼统模糊,甚至将国家的市场经济标准和企业的市场经济标准混为一谈。从实践上来看,只有在企业提出了市场经济抗辩的情况下,调查机关才会发出市场经济调查问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在66起印度反倾销调查中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情况仅有为数不多的两次而已。

  从这些案件中反映出有规律性的特征来看,印度对我反倾销有明显的针对性,案件集中在化学品和纺织品领域,而且不断加剧。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有关人士指出,印度对中国产品实施限制,这一做法应引起业界足够的重视。

  近年案发情况如下:

  化学品:2004年12月1日,印度对原产于中国的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调查期为2003年4月1日至2004年3月31日。据统计,在调查期内,中国向印度出口的涉案产品金额为45万美元。2004年12月,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醚多元醇作出反倾销终裁。2004年9月3日(并于9月22日勘误),对原产于中国的三聚酰胺作出反倾销终裁。2004年3月,对原产于中国的二氧化钛作出反倾销终裁。2003年12月2日,对原产于中国的硼酸盐(英文名称:BoraxDecahydrate,是一种无机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玻璃、纺织品、皮革、黏合剂、脱水剂、增光剂和陶瓷制品)作出反倾销终裁。2003年11月6日,对中国的散装磷酸氯喹作出反倾销初裁。2003年9月10日,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三聚氰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2003年8月25日,对原产于中国的甲酚作出反倾销终裁,决定对涉案产品实施2220.96美元/吨的最低限价。2003年8月22日,对原产于中国的维生素E作出反倾销终裁。2003年8月25日,对原产于中国的苛性钠作出反倾销终裁,印方虽然承认了中方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但在最终裁决中还是采取了较高的最低限价措施,即295.27美元/吨。2002年7月4日,对原产于中国的甲硝唑作出反倾销终裁。2002年5月21日,开始对原产于中国的三磷酸钠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纺织品:2004年6月30日,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帘子布作出反倾销初裁,中国应诉的3家企业未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待遇,也没有被给予单独税率。裁决认定,所有被诉企业的倾销幅度均为41%,并决定征收690美元/吨的临时反倾销税。

  据了解,印度商工部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一般会通知中国驻印度使馆经商参赞处,由经商参赞处通知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和相关进出口商会,然后再由各商会通知和组织企业应诉。在印度官方网站上往往查不到印度对华反倾销立案和调查信息。印度商工部对调查进行的过程,包括初裁和终裁公告也往往不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从而导致了企业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有关信息,充分提出抗辩意见。

  为了在应对此类情况时有所准备,中国相关企业应对以下方面给予充分重视。

  印度的反倾销初裁和终裁往往不遵守时间限制,无正当理由便可随便拖延应诉的时间,尤其是在初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后迟迟不出终裁结果,给企业的出口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印度一般要求被调查企业在立案后40日内完成调查问卷,但企业得知印度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消息时一般都是立案公告发布20日之后,留给企业研究立案公告、公开申请书、选聘律师、研讨策略和完成问卷的时间所剩无几,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应诉准备和问卷回答工作,这也往往导致了企业信息资料搜集和整理的不充分。

  印度调查机关模糊被调查产品的范围。在对华纯碱、塑料光学镜片等案件中,印度调查机关有意将原材料、生产工序以及用途不同的产品混为同一种产品进行立案调查,导致中国企业不能确定被调查产品而无法应诉,或者正常价值被高估。立案公告中甚至出现产品名称拼写错误的情况,给中国涉案企业的应诉带来很大阻碍。其中,在对纯碱的反倾销调查中,印度调查机关有意将生产工序、成本、用途及海关税则号均不相同的轻质纯碱和重质纯碱作为同一产品进行正常价值的计算,最终导致了不公正的裁决;在塑料光学镜片案中,印度商工部对涉案产品调查范围的界定十分模糊。在计算中国企业正常价值时,采用了一种价格更高的CR-39树脂镜片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来计算中国企业出口的塑料光学镜片的结构成本价格(中国企业实际使用的是PMMA材料,其价格仅为CR-39原材料的1/10)。

来源:国际商报
责编:覃春明</P>
<P>
印度纺织业对华发起挑战时机是否已到


    挑战中国似乎时机未到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为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印度纺织服装业尚不可能对中国同行构成较大的影响和威胁。这是因为,印度和中国的产品适合不同的市场:中国45%的产品出口到日本和中国香港特区,而印度70%的产品出口到美国、欧盟和加拿大;中国的强项在人造纤维,而印度的强项在棉花;中国从事大宗出口生意,而印度则盯着小订单。

    印度国家计委一位专家认为,印度对来自中国的压力感受更深一些,主要是中国人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让人“惊讶”。他说,虽然两国纺织业存在相似之处,但中国的纺织和服装业早已将印度远远地甩在后面。据专家介绍,尽管印度在环形纺织品方面投资巨大,但中国早已用现代化的无梭纺织技术取代了旧式梭织机。中国占全球成衣出口总额的11.3%,而印度仅占3.2%;中国成衣的年出口额已经达到500亿美元,印度在短期内仍难以望其项背。因此,专家得出一个结论: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还不是中国的对手。

    印度纺织部秘书默哈帕特拉承认,印度纺织品厂商面临许多竞争对手,尤其是中国。他说:“我们不能像一些分析人士预计的那样,期望纺织品出口会有一个大飞跃。”

    印度一位中国问题专家在分析印中对比时曾这样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30年前,有几人能预料到中国会变得如此强盛。因此,谁也无法预料30年后的印度。这番话对印度的纺织服装业也许同样适用。</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4 14:29:3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