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卫星遥感影像当“翻译”——走进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1:49:50
给卫星遥感影像当“翻译”
——走进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http://www.stdaily.com 2013年02月09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陈 瑜


    新春走基层·科技惠及民生

    中国科技网北京2月8日电 2月7日,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辽东湾海冰黄色警报,受强冷空气影响,辽东湾海冰冰情迅速发展,浮冰范围超过75海里,预计未来三天,冰情将维持并略有发展。
    “我们负责将卫星遥感海冰监测实况提供给包括国家海洋预报台在内的有关部门,为海冰预报提供初始场数据。”走进本部位于北京海淀区大慧寺8号院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数据处理中心,大屏幕上实时展示着卫星的运动轨迹和动态,一排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刚获取的海冰遥感图。
    中心应用发展部海冰组组长曾韬和记者分析当天冰情严重的原因,“这段时间是重冰期”。
    2010年初,曾韬开始从事海冰遥感监测工作,“渤海结冰期间利用卫星遥感手段实现每天一次的监测频次,如果出现应急情况,会增加监测频次”。
    由于陆续出现的明显低温天气,去年12月份的海冰似乎比往年同期严重。根据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发布的卫星遥感海冰监测报告显示,12月6日,辽东湾北部出现今冬首次大面积浮冰,黄海北部也出现少量浮冰。从那时起,对海冰的遥感监测就成了常态,这项工作一直要持续到今年3月左右。
    海洋卫星是认识海洋真面目的利器,利用它可以经济、方便地对大面积海域实现实时、同步和连续的监测,它已被公认是海洋环境及海洋灾害监视监测的重要手段。目前用于我国海域海冰监测的卫星有我国自己发射的水色卫星海洋一号,但它采取的是可见光遥感监测,在阴天多云的天气,得借助国产和国外的雷达卫星,它不受天气和光照条件的影响,能对海冰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已建成北京、三亚和牡丹江3个卫星地面站,北京数据处理中心对地面站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就能获得一张普通百姓经常见到的卫星遥感影像图。
    “我们的重要工作是根据这个图做卫星遥感信息解译。”见记者有点疑惑,曾韬解释,所谓解译,就是根据海冰与海水、云的光谱特征差异,识别海冰的分布范围、密集度和海冰厚度,借此来判断和区分海冰灾害的严重程度。
    与海冰监测的季节性特点不同,溢油监测是常规监测,应用发展部邹亚荣已在这个岗位工作了近六年。
    “春节期间的工作和平常一样。”但邹亚荣说,现在辽东湾海冰冰情迅速发展,对这片海域的观测频次有所降低,因为很多钻井平台都关停了。
    与海冰监测不同,溢油监视使用的是加拿大的雷达卫星数据,邹亚荣说,从卫星上获取到的数据将进入溢油遥感监测系统。
    “这是我们自主开发的系统。”邹亚荣指了指旁边一台电脑,“我们用这套系统去判断监视海域有没有油,如果发现异常,还要与海监总队会商和审核。”
    加拿大的这颗卫星一般是凌晨与傍晚6点过境,卫星是全自动运行,地面站的数据接收也是全自动,但偶尔也会闹点“小脾气”。
    “为防止数据在下传过程中出现错误,我们一般在卫星过境前半小时到岗准备,有时处理数据要到凌晨两三点。”邹亚荣将根据数据制作出的卫星遥感影像图比作人体CT,“一个好的解译者就好比经验丰富的大夫,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分析问题出在哪,如何解决。而随着业务不断推进,加上遥感技术的进步,现在对遥感影像的解译能力大大加强了。”(记者 陈瑜)
    《科技日报》(2013-02-09 一版)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 ... /content_571792.htm给卫星遥感影像当“翻译”
——走进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http://www.stdaily.com 2013年02月09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陈 瑜


    新春走基层·科技惠及民生

    中国科技网北京2月8日电 2月7日,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辽东湾海冰黄色警报,受强冷空气影响,辽东湾海冰冰情迅速发展,浮冰范围超过75海里,预计未来三天,冰情将维持并略有发展。
    “我们负责将卫星遥感海冰监测实况提供给包括国家海洋预报台在内的有关部门,为海冰预报提供初始场数据。”走进本部位于北京海淀区大慧寺8号院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数据处理中心,大屏幕上实时展示着卫星的运动轨迹和动态,一排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刚获取的海冰遥感图。
    中心应用发展部海冰组组长曾韬和记者分析当天冰情严重的原因,“这段时间是重冰期”。
    2010年初,曾韬开始从事海冰遥感监测工作,“渤海结冰期间利用卫星遥感手段实现每天一次的监测频次,如果出现应急情况,会增加监测频次”。
    由于陆续出现的明显低温天气,去年12月份的海冰似乎比往年同期严重。根据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发布的卫星遥感海冰监测报告显示,12月6日,辽东湾北部出现今冬首次大面积浮冰,黄海北部也出现少量浮冰。从那时起,对海冰的遥感监测就成了常态,这项工作一直要持续到今年3月左右。
    海洋卫星是认识海洋真面目的利器,利用它可以经济、方便地对大面积海域实现实时、同步和连续的监测,它已被公认是海洋环境及海洋灾害监视监测的重要手段。目前用于我国海域海冰监测的卫星有我国自己发射的水色卫星海洋一号,但它采取的是可见光遥感监测,在阴天多云的天气,得借助国产和国外的雷达卫星,它不受天气和光照条件的影响,能对海冰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已建成北京、三亚和牡丹江3个卫星地面站,北京数据处理中心对地面站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就能获得一张普通百姓经常见到的卫星遥感影像图。
    “我们的重要工作是根据这个图做卫星遥感信息解译。”见记者有点疑惑,曾韬解释,所谓解译,就是根据海冰与海水、云的光谱特征差异,识别海冰的分布范围、密集度和海冰厚度,借此来判断和区分海冰灾害的严重程度。
    与海冰监测的季节性特点不同,溢油监测是常规监测,应用发展部邹亚荣已在这个岗位工作了近六年。
    “春节期间的工作和平常一样。”但邹亚荣说,现在辽东湾海冰冰情迅速发展,对这片海域的观测频次有所降低,因为很多钻井平台都关停了。
    与海冰监测不同,溢油监视使用的是加拿大的雷达卫星数据,邹亚荣说,从卫星上获取到的数据将进入溢油遥感监测系统。
    “这是我们自主开发的系统。”邹亚荣指了指旁边一台电脑,“我们用这套系统去判断监视海域有没有油,如果发现异常,还要与海监总队会商和审核。”
    加拿大的这颗卫星一般是凌晨与傍晚6点过境,卫星是全自动运行,地面站的数据接收也是全自动,但偶尔也会闹点“小脾气”。
    “为防止数据在下传过程中出现错误,我们一般在卫星过境前半小时到岗准备,有时处理数据要到凌晨两三点。”邹亚荣将根据数据制作出的卫星遥感影像图比作人体CT,“一个好的解译者就好比经验丰富的大夫,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分析问题出在哪,如何解决。而随着业务不断推进,加上遥感技术的进步,现在对遥感影像的解译能力大大加强了。”(记者 陈瑜)
    《科技日报》(2013-02-09 一版)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 ... /content_571792.htm
3、4年前,这个中心的头去学校做了报告
用国外的卫星
也意思着只要他们愿意,他们 就能获得相关信息
要付钱的
咱们自己的遥感卫星太少了,还要继续射啊,农业部要继续威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