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卖切糕青年的生活:住人均2㎡房子 买几十元衣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9:10:42
      http://news.ifeng.com/shendu/nfz ... 13/20137925_0.shtml

      

      2012年12月11日傍晚,广州市某商圈的人行道上人流如织,可是来来往往的市民很少对商贩们卖的切糕产生兴趣。(南方周末记者冯飞/图)

      原标题:我们不是“切糕党”

      作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习宜豪贺风玲

      在广州卖切糕的吐尔逊曾考上大学但因交不上学费而弃学。现在,他和他的十几个小弟蜗居在人均两平米的城中村里,吃11块一份的盒饭,买几十块钱一件的衣服。他们和所有在广州的内地农民工过着类似的生活。

      三轮车队

      显然,网上关于切糕的诸多调侃,已经影响到吐尔逊的生意。在广州动物园门口,他原来一天能卖1200块钱的切糕,而现在不足300元。来广州6年了,凭借他精明的头脑,吐尔逊从一个游走在街头的小贩,成为广州卖切糕的老大。

      26岁的吐尔逊是新疆和田县依斯拉木阿瓦提乡人。在广州卖切糕的老乡中,高中毕业的吐尔逊学历最高。

      如今吐尔逊已经很少上街卖切糕了,手下有一百多小弟。他负责为他们联系原料,开辟市场。手下的小弟们每制作一个切糕,他收取500元钱的辛苦费。

      每天上午10点钟,只要不下雨,吐尔逊的伙伴们就会从租住的小北、区庄、岗顶等地骑车出发,一路上,他们不顾红绿灯,见路就钻,甚至逆行穿过快车道到达动物园南门口。

      一行七辆三轮车上都挂着一个图文并茂的小纸牌,上面用汉语写道:“4块五一两,45一斤。要多少切多少,切下来不好退。”

      三轮车是他们花了1600元钱在番禺广场一个三轮车修理铺改装的,由于语言不通,他们拍了同伴的车的照片交给师傅,第二天便骑了回来。

      刚来广州那阵子,切糕要从遥远的老家运来。由于运输成本的不断增长,如今他们选择在广州购买原材料制作。许多老乡就在广州沿街叫卖核桃、葡萄干、红枣、花生、杏脯、糖稀、巴旦木这些制作切糕的原材料。

      做一个400斤重的切糕,只需两三个小时。而卖完一个切糕大概需要1个月的时间。以400斤的重量,45元钱一斤的标准,一块完整的切糕最多能卖18000元钱。按照原料的优劣,其成本价格也在两千到五千不等。

      他们的午餐非常简单,11块钱一份的“新疆炒拉面”,就着矿泉水。而到下午六时,便收摊了。一行七辆三轮车,沿着环市东路向西到达小北路。

      下雨天,是吐尔逊和他弟兄们的休息时间。切糕不能见水。偶尔,他们会在下雨天一起到广州沙河服装批发市场去买一些便宜的衣服。他们一般只会选择几十块钱一件的,因为“家里很多人都等着花钱”。

      吐尔逊花了五千元,买了一部苹果手机;而他的同伴们,则学会了使用微信。无聊的时候,卖切糕的几个年轻人会在一起打闹开玩笑,有时会对老外大声喊“Hello”,看到穿着时髦的女性,他们会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好漂亮”。

      付不起学费

      如果不卖切糕,又或者不来内地,吐尔逊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

      2003年夏,17岁的吐尔逊参加了高考,并考出了高出新疆自治区民族语言类考生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93分的成绩。高考结束后,他和女朋友约定去内地读医学院。然而,此举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家里没钱支付每年几千元的学费”。

      2003年9月份,吐尔逊离开家乡,到1000公里之外的库尔勒市摘棉花,赚了1300元。

      吐尔逊第一次来内地是在2004年5月。他的第一站是武汉。

      初到武汉的吐尔逊一句汉语都不会说,他从小贩那里学会了简单的汉语。小贩向他喊“要鞋不”,他于是知道自己脚上穿的叫“鞋”;听到人家把写字用的东西叫“笔”,他也跟着叫“笔”;听到路人把行驶的车辆称为“车”,他便明白“车”的含义。

      在武汉,吐尔逊做起了哈密瓜生意,第一天便卖了180元,吐尔逊很开心。但好景不长,他便被一个在武汉的同乡老大盯上。对方在武汉开了一个饭店,他要求吐尔逊要么替他卖羊肉串,要么离开。吐尔逊选择了留下来,老板一个月给他400元钱的工资。

      没过多久,老板便发现了他的聪慧,于是让他转做会计,到街上采购原料。

      有一次,骑摩托车去菜市场买菜时,吐尔逊被一个小偷团伙盯上,该团伙多次要求他加入,但吐尔逊一直没同意。后来在公园里,团伙里的一个同乡拿着刀划了吐尔逊一刀,他便带着伤回到了家乡。

      不甘于在家务农的吐尔逊于2005年初再次离开家乡,投奔在信阳的表哥。在那里,他学会了制作切糕的手艺。后来听说有老乡在深圳赚到了很多钱,他便只身一人来到深圳卖哈密瓜。

      刚到深圳的一周,吐尔逊就赚了7000元。但后来,城管出现了。2006年7月吐尔逊再次来到广州。

      到广州后,他最初在天河公园卖羊肉串,卖了几天又遇见了这边的老大。老大要求吐尔逊必须为他打工,一个月给他300元钱的工资。吃了几次亏的吐尔逊这一次选择了妥协。给卖羊肉串的老大打了一阵子工以后,他一个人开始骑着三轮车沿街叫卖切糕。

      即使现在,卖羊肉串的老大,仍然会派人来他们的切糕摊砸场子。

      9个人的20平米

      现在,吐尔逊在广州遇见的最大问题仍然是租房。房东总对他们不放心。看到满大街的租房信息,吐尔逊就是租不到心仪的房子。

      他们现在住在小北。这里是一个城中村,房子大多是三四十年前所建。除了房东之外,他们很少和这里的居民交流。周围的居民很多人感觉“这些新疆人说话声音很大,很害怕,不敢和他们接触”。

      9个人挤在一个不到20平米的房子里。房间里没有窗户,不开灯的话,唯一的光线来自墙与墙之间的缝隙里。打开门一股发霉的味道扑鼻而来。因为房间太小,9个人只能打地铺。

      2012年12月6日,“天价切糕”出来三天后,吐尔逊明显感觉到生意不行了,最多的时候他的伙伴们一天才卖300元钱。后来看了朋友们发来的微信,吐尔逊才知道出了切糕事件。这时候,吐尔逊才知道他们卖的玛仁糖被当地人称为“切糕”。

      生意突然开始难做,吐尔逊希望通过广告手段树立品牌效应。“下一步,我们打算明码标价,用卫生的食品袋来包装,10块钱一袋,20块钱一袋,分开装,要多少钱的就切多少钱的。”

      即使以后生意慢慢好起来,他们也从没想过在广州做一辈子。

      “广州的生活成本太高,赚几万块钱本钱后就想回家做个小生意。”吐尔逊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http://news.ifeng.com/shendu/nfz ... 13/20137925_0.shtml

      

      2012年12月11日傍晚,广州市某商圈的人行道上人流如织,可是来来往往的市民很少对商贩们卖的切糕产生兴趣。(南方周末记者冯飞/图)

      原标题:我们不是“切糕党”

      作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习宜豪贺风玲

      在广州卖切糕的吐尔逊曾考上大学但因交不上学费而弃学。现在,他和他的十几个小弟蜗居在人均两平米的城中村里,吃11块一份的盒饭,买几十块钱一件的衣服。他们和所有在广州的内地农民工过着类似的生活。

      三轮车队

      显然,网上关于切糕的诸多调侃,已经影响到吐尔逊的生意。在广州动物园门口,他原来一天能卖1200块钱的切糕,而现在不足300元。来广州6年了,凭借他精明的头脑,吐尔逊从一个游走在街头的小贩,成为广州卖切糕的老大。

      26岁的吐尔逊是新疆和田县依斯拉木阿瓦提乡人。在广州卖切糕的老乡中,高中毕业的吐尔逊学历最高。

      如今吐尔逊已经很少上街卖切糕了,手下有一百多小弟。他负责为他们联系原料,开辟市场。手下的小弟们每制作一个切糕,他收取500元钱的辛苦费。

      每天上午10点钟,只要不下雨,吐尔逊的伙伴们就会从租住的小北、区庄、岗顶等地骑车出发,一路上,他们不顾红绿灯,见路就钻,甚至逆行穿过快车道到达动物园南门口。

      一行七辆三轮车上都挂着一个图文并茂的小纸牌,上面用汉语写道:“4块五一两,45一斤。要多少切多少,切下来不好退。”

      三轮车是他们花了1600元钱在番禺广场一个三轮车修理铺改装的,由于语言不通,他们拍了同伴的车的照片交给师傅,第二天便骑了回来。

      刚来广州那阵子,切糕要从遥远的老家运来。由于运输成本的不断增长,如今他们选择在广州购买原材料制作。许多老乡就在广州沿街叫卖核桃、葡萄干、红枣、花生、杏脯、糖稀、巴旦木这些制作切糕的原材料。

      做一个400斤重的切糕,只需两三个小时。而卖完一个切糕大概需要1个月的时间。以400斤的重量,45元钱一斤的标准,一块完整的切糕最多能卖18000元钱。按照原料的优劣,其成本价格也在两千到五千不等。

      他们的午餐非常简单,11块钱一份的“新疆炒拉面”,就着矿泉水。而到下午六时,便收摊了。一行七辆三轮车,沿着环市东路向西到达小北路。

      下雨天,是吐尔逊和他弟兄们的休息时间。切糕不能见水。偶尔,他们会在下雨天一起到广州沙河服装批发市场去买一些便宜的衣服。他们一般只会选择几十块钱一件的,因为“家里很多人都等着花钱”。

      吐尔逊花了五千元,买了一部苹果手机;而他的同伴们,则学会了使用微信。无聊的时候,卖切糕的几个年轻人会在一起打闹开玩笑,有时会对老外大声喊“Hello”,看到穿着时髦的女性,他们会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好漂亮”。

      付不起学费

      如果不卖切糕,又或者不来内地,吐尔逊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

      2003年夏,17岁的吐尔逊参加了高考,并考出了高出新疆自治区民族语言类考生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93分的成绩。高考结束后,他和女朋友约定去内地读医学院。然而,此举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家里没钱支付每年几千元的学费”。

      2003年9月份,吐尔逊离开家乡,到1000公里之外的库尔勒市摘棉花,赚了1300元。

      吐尔逊第一次来内地是在2004年5月。他的第一站是武汉。

      初到武汉的吐尔逊一句汉语都不会说,他从小贩那里学会了简单的汉语。小贩向他喊“要鞋不”,他于是知道自己脚上穿的叫“鞋”;听到人家把写字用的东西叫“笔”,他也跟着叫“笔”;听到路人把行驶的车辆称为“车”,他便明白“车”的含义。

      在武汉,吐尔逊做起了哈密瓜生意,第一天便卖了180元,吐尔逊很开心。但好景不长,他便被一个在武汉的同乡老大盯上。对方在武汉开了一个饭店,他要求吐尔逊要么替他卖羊肉串,要么离开。吐尔逊选择了留下来,老板一个月给他400元钱的工资。

      没过多久,老板便发现了他的聪慧,于是让他转做会计,到街上采购原料。

      有一次,骑摩托车去菜市场买菜时,吐尔逊被一个小偷团伙盯上,该团伙多次要求他加入,但吐尔逊一直没同意。后来在公园里,团伙里的一个同乡拿着刀划了吐尔逊一刀,他便带着伤回到了家乡。

      不甘于在家务农的吐尔逊于2005年初再次离开家乡,投奔在信阳的表哥。在那里,他学会了制作切糕的手艺。后来听说有老乡在深圳赚到了很多钱,他便只身一人来到深圳卖哈密瓜。

      刚到深圳的一周,吐尔逊就赚了7000元。但后来,城管出现了。2006年7月吐尔逊再次来到广州。

      到广州后,他最初在天河公园卖羊肉串,卖了几天又遇见了这边的老大。老大要求吐尔逊必须为他打工,一个月给他300元钱的工资。吃了几次亏的吐尔逊这一次选择了妥协。给卖羊肉串的老大打了一阵子工以后,他一个人开始骑着三轮车沿街叫卖切糕。

      即使现在,卖羊肉串的老大,仍然会派人来他们的切糕摊砸场子。

      9个人的20平米

      现在,吐尔逊在广州遇见的最大问题仍然是租房。房东总对他们不放心。看到满大街的租房信息,吐尔逊就是租不到心仪的房子。

      他们现在住在小北。这里是一个城中村,房子大多是三四十年前所建。除了房东之外,他们很少和这里的居民交流。周围的居民很多人感觉“这些新疆人说话声音很大,很害怕,不敢和他们接触”。

      9个人挤在一个不到20平米的房子里。房间里没有窗户,不开灯的话,唯一的光线来自墙与墙之间的缝隙里。打开门一股发霉的味道扑鼻而来。因为房间太小,9个人只能打地铺。

      2012年12月6日,“天价切糕”出来三天后,吐尔逊明显感觉到生意不行了,最多的时候他的伙伴们一天才卖300元钱。后来看了朋友们发来的微信,吐尔逊才知道出了切糕事件。这时候,吐尔逊才知道他们卖的玛仁糖被当地人称为“切糕”。

      生意突然开始难做,吐尔逊希望通过广告手段树立品牌效应。“下一步,我们打算明码标价,用卫生的食品袋来包装,10块钱一袋,20块钱一袋,分开装,要多少钱的就切多少钱的。”

      即使以后生意慢慢好起来,他们也从没想过在广州做一辈子。

      “广州的生活成本太高,赚几万块钱本钱后就想回家做个小生意。”吐尔逊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销售价格是原料的8倍-10倍。
做一个400斤重的切糕,只需两三个小时。而卖完一个切糕大概需要1个月的时间。以400斤的重量,45元钱一斤的标准,一块完整的切糕最多能卖18000元钱。按照原料的优劣,其成本价格也在两千到五千不等。


1个月收入1万+,,在广州也算不错的了,,
大家出门在外,都差不多
一天卖糕1200...
要做危机公关和营销
一个100多小弟的黑社会组织, 实力超过当地警署了.
每块糕500元保护费
毛利 400%-900%不等
切糕的钱都买毒品了
早点明码标价,用塑料袋装,也不至于到今天这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步


切糕在广东广西基本不敢太猖狂,本来不懂两广话的人都难立足,更何况是切糕。切糕以为拿把刀可以虾仁,死都不知道怎么死。

切糕在广东广西基本不敢太猖狂,本来不懂两广话的人都难立足,更何况是切糕。切糕以为拿把刀可以虾仁,死都不知道怎么死。
能洗白了吗?
不融入我中华文明,能让这些崽子活着就不错了,还想咋样。。。。。
一个考过大学的高中生竟然对汉语一窍不通。。。。。。。。。?
这些人,不好好学汉语,遵守文明社会规则,要么跟黑老大,要么自己当黑老大,没药救了
成本五千,卖价一万八,小弟月入一万三。
每个小弟每个切糕收五百保护费,一共一百多小弟,老大月入五万。
深圳卖瓜一周七千,月入二万八。
不愧是玩得起烂苹果的主。
他们出来营生就只能卖切糕、哈密瓜和羊肉串?
这是明显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大部分WZ人还是打算正经生活的,两少一宽让少数人毁掉了这个民族的形象
3w888c 发表于 2012-12-13 18:07
能洗白了吗?
怎么看完觉得越洗越脏越黑了呢,南都报工作不到位,扣钱
现在谁买谁SB.
我不买切糕,不过偶尔买红薯,两三元一个。
他们出来营生就只能卖切糕、哈密瓜和羊肉串?
WZ人很难找到工作,连房子都租不到
这个问题深刻的说明中国网民不管多少亿,真正在论坛上面混的不超过3~5千万,其他2亿只是搞音乐看电影,再加2亿音乐电影游戏,再加2亿约炮。像我身边的同学没有一个人知道切糕什么的,像表弟表妹什么的那代95后00后都是QQ微信人人。
民族政策好啊

出来的大学生连普通话都不会啊
这都洗        
怎么看都向南方周末在洗地
Mcnatsumi 发表于 2012-12-13 19:10
他们出来营生就只能卖切糕、哈密瓜和羊肉串?
贩毒 扒手

之前几年见过一个地方都是卖没有包装的手机的。也没有充电器。卖的人都是大眼睛高鼻梁。你说这些手机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只围观不参与 发表于 2012-12-13 20:13
民族政策好啊

出来的大学生连普通话都不会啊

这个也不全怨这个政策。

要知道新疆那边本来就是穷地方,教育资源本来就不足够,完全没有合适的汉语老师。
还有,他们很多大学生都是高考录取后再学两年汉语再过来。

以前寝室同学就是维族,有天他用汉语和哥哥聊天让我们听到了。
问电话另外一边是哪个民族的语言,
结果同学直接说,汉语。呀的,完全听不懂!!
昏倒,他哥哥还是学校教汉语的老师啊!!

所以,不要太乐观。

去过西部的人都知道当地的教育水平依然很好差!!

因此,他们的高中生不懂汉语是很正常的。

暴利混混们在装纯呢……买NM个丧妣的切糕上十倍的利润,这钱足够他们建几座绿顶寺了
洗钱不过瘾,来洗切糕了?

明码标价也好保证卫生也好,就不能把切糕做小一点?做成小包装还能卖不出去?要是真好吃,物有所值,实实在在做生意,会被大家调侃到今天的悲催样子?

有一句胡叫做:烂泥糊不上墙。
实质是子宫武器的恶果
切糕以后应该分成小块后,再买,不然这就是个骗钱工具。


这种刀尖上要钱的人有随时跑路的可能,他们才不会让你知道他是谁,当然不会去住大地方,要身份证的。
还有,切糕加工和三轮车存放是需要场地的,宾馆一般不提供。

这种刀尖上要钱的人有随时跑路的可能,他们才不会让你知道他是谁,当然不会去住大地方,要身份证的。
还有,切糕加工和三轮车存放是需要场地的,宾馆一般不提供。
这个报道是啥玩意 咋感觉文不对题 混乱无比 一遍说交不起学费 吃盒饭 住城中村小房子 一遍又说做一个切糕就能收500块钱 100多个马仔 一个切糕成本2000左右卖一个月 能卖出来18000 纯赚16000一个月 卖切糕的都1万多一个月 他一老大一个切糕就收500块钱 100多个马仔一个月卖100多个切糕 他的收入就是50000 尼玛5万一个月交不起学费 吃盒饭 住小房子 是记者是傻子还是把读者当傻子
他们就是不想好好去学习。
WZ肯定不好找工作……除了做新疆特色买卖也没啥了
spinks1234 发表于 2012-12-14 03:55
这个报道是啥玩意 咋感觉文不对题 混乱无比 一遍说交不起学费 吃盒饭 住城中村小房子 一遍又说做一个切糕就 ...
很显然,中间的钱有别的去向,是否和谐就不知道了
bluegod 发表于 2012-12-13 18:04
早点明码标价,用塑料袋装,也不至于到今天这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步
卖干果的很早就开始用塑料袋装,每袋一斤,每袋多少钱,清清楚楚。你都不用担心短了称,因为一袋就是那么多东西那样的价钱,自己看好掂量了值不值再买。一直奇怪卖切糕的为什么不能做到这样,都是新疆人,政府能搞定卖干果的,搞不定卖切糕的?
金刚兔 发表于 2012-12-13 18:16
一个考过大学的高中生竟然对汉语一窍不通。。。。。。。。。?
一直上的是维文学校,不懂汉语不是太意外
htmaftwaf 发表于 2012-12-13 18:32
成本五千,卖价一万八,小弟月入一万三。
每个小弟每个切糕收五百保护费,一共一百多小弟,老大月入五万。 ...
他还要给地头老大保护费的,另外城管、公安、工商都要打点
本本分分的做生意不行,非要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