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钓鱼岛,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下) ——从「斗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0:14:02
http://bbs.wenxuecity.com/military/879811.html

简体版繁体版注册笔名申请版主招聘信息加入收藏联系我们关于我们广告服务

  
按作者:   标题:   全文查询:   精华帖:  
注册笔名:
登录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笔名 忘记密码
文学城首页 | 新闻直通车 | 热点论坛 | 日 记 | 博 客 | 书 签 | 悄悄话 | 相 册 | 群 组 | 个人帐号 您的位置: 文学城首页 » 热点讨论主题 » 网上谈兵 » 「亮剑」钓鱼岛,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下) ——从「斗而不破」到「斗而求破」
「亮剑」钓鱼岛,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下) ——从「斗而不破」到「斗而求破」
来源: NMDW 于 2012-11-14 16:44:15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957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亮剑」钓鱼岛,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下)
——从「斗而不破」到「斗而求破」
■ 土立方~earththree

网络版说明:

因本文原供期刊媒体首发,网络版本发表有一定的滞后,并对内容有所删节重组。本文原标题为《钓岛危机中的「国家战略」》,其中另有一段章节《台湾:「智慧」与「勇气」决定未来》,考虑到网络发表的篇幅因素予以省略。该章节将滞后(期刊)一段时日,以「单文」形式再呈予网络读者。包括本文网络版中删节部分,关于「解放军远程精确火力战与海空联合作战体系」的介绍,日后也(或)将用单文形式整理后发表。

「利用争端,获取利益」,这是美国的国际战略之标准思维。无论是在一次大战中的「双边军售」,还是通过二次大战确立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美国始终如此。
当前的钓鱼台危机也是如此,将钓鱼台「私相授受」给日本,这是美国干的;但是钓鱼台又不完整的给日本,只移交「管治权」给日本,这是美国所为;日本图谋钓鱼台早已蠢动数十年,却在美国宣布「重返亚洲」后才开始挑起事端,这还是与美国有关。不过在这次钓鱼台危机中,美国的「如意算盘」有可能面临自二战后最大的失算,「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还折兵」或是美国将要面临的窘境。

美国:或犯下韩战中斯大林的错误

在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的「事端」中,从事件起因开始就关系到美国的,钓鱼台危机并不是「第一起」。事实上早于十七年前的「台海飞弹危机」,起因的背后就充满了美国因素。

  

■ 从「台海飞弹危机」到「钓鱼台」

关于1996年「台海飞弹危机」,前大陆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其回忆录《外交十记》中有过一段记载:
「1995年5月22日,美国突然宣布,克林顿总统决定允许李登辉于那年6月的第一周到美进行所谓『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仅一个月之前,美国国务卿亲口对我做出过承诺,说美国不会允许李登辉访美。
那是这一年的4月中旬,我去纽约出席《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和延期大会。期间,应美方的要求,17日与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笔者注:时任美国国务卿Warren M. Christopher)在华尔道夫饭店进行了会谈。谈到李登辉图谋访美时,克里斯托弗曾明确承诺,美不会允许李访美,并说李访美不符合美台间的非官方关系的性质,美最多是考虑给李延长过境签证。
……如今,一个超级大国的外长对外做了承诺,竟然出尔反尔,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震惊和气愤。」
李登辉当时在台面上以「(中华民国)突破外交孤立」为借口,大搞「金元外交」,台面下则是试图通过此途径谋求「台湾独立」。而中美之间,当时因为1989年天安门事件中断的高层交往和对话仍然「冰封」,但欧洲国家都已基本恢复对华关系。此时美国急于重修中美关系,却对大陆当局在各项问题上的「要求」都不清楚。让李登辉来作「麻烦制造者」,被美国认为是个很好的「试验」。美国藉此机会,可以试探大陆当局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
事后的结果很明显,一方面就在李登辉刚刚抵美后,克林顿总统就亲自出面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公开「修补」中美关系。接下来又在当年8月的东盟外长会议上,要求与大陆外长会晤,并且抛出希望中美「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的建议。而另一方面,在1995年12月和1996年(李登辉直选),美国两度出动航母战斗群直接介入台海危机,所谓「阻止事态继续发展」。待到台海危机逐渐平息后,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彻底跌入谷底,「戒急用忍」将台湾当时可能的经济转型之路堵死,而美国对台军售的生意就此一路大好。
无论如何,美国都是当年「台海飞弹危机」中的最大赢家。


图:1996年的「台海飞弹危机」从起因到结局,美国都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最终的「大赢家」也是美国。最大的输家则是台湾,台湾经济从此走向「自我封闭」,丧失了经济转型的最佳机遇。而大陆从此「卧薪尝胆」,无论经济还是国防都开始全面改革,取得十五年后的巨大成就。

如今,同样的套路看似又要上演。在钓鱼台问题上,美国不管是为了「重返亚洲」战略,还是外界猜测的「强化美元地位」,或是传统的「军售」,或是大众普遍认为的所谓「围堵中国崛起」,看起来美国都可以从中「获利」。
但是这次美国人或许会「失算」,因为这次的「麻烦制造者」不是李登辉,是日本。
在东亚问题上,日本始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国家。而美国对于日本在亚洲地区引起的敏感性,往往总是「缺乏体会」。同时在对日本的管制能力上,美国往往总是显得「过于自信」。更加麻烦的是,对于中国「崛起」后的实力和中国人维护「领土主权」的态度,美国则始终是「估计不足」。
美国战略的「如意算盘」,无论是「重返亚洲」还是所谓「美元地位」或是「军售」,就算是所谓「围堵中国」,所有的这一切能否如愿都在于一个关键点,就是绝对不能真的「开战」。假设一切都能「斗而不破」,那么这些「美国利益」无论是真是假,或多或少都能实现。但是如果一旦形势失控,钓岛危机转为「战争」,那么这一切的原定基础就会全部消失,甚至最终结果会逆转成为美国在上述领域的「全盘皆输」。

■ 大学生的「战略研究」,小学生的「战略操作」

「日本人走向社会变革迈出的第一大步是承认侵略战争是『错误』,是失败。他们十分希望在和平国家中重新取得受尊重的地位。这就必须实现世界和平。今后数年间,如果俄国和美国致力于扩充军备,准备进攻,则日本将利用其军事知识参加那场战争。……日本的行为动机是随机应变的,如果情况允许,日本将在和平的世界中谋求其地位。如若不然,他们也会成为武装阵营的一员。
……现在日本人认识到军国主义已经失败。他们还将注视,军国主义在世界其它国家是否也在失败。如果没有失败,日本会再次燃起自己的好战热情并显示其对战争如何能作出贡献。如果军国主义在其它国家也失败了,日本则将证明,它汲取了一项教训,即帝国主义的侵略企图绝不是到达荣誉之路。」
这两段文字,是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的结尾。早在二战还未结束的年代,美国的人类学家就这样告诫美国政府,告诫美国的政客们。
但是「不幸」的是,与鲁思·本尼迪克特指出的「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条件」几乎完全吻合,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确在「致力于扩充军备」,「世界和平」也没有实现,「军国主义在世界其它国家」也没有失败。更为恐怖的是,因为韩战的爆发和美苏冷战的原因,美国在二战结束仅仅五年后,便一手将日本拉入己方阵营,让日本「成为武装阵营的一员」。所以很自然的,日本「再次燃起自己的好战热情并显示其对战争如何能作出贡献」。
其实美国也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国家。美国汇集有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所以无论是科技军事还是人文政治,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美国的研究水平都是超一流的。但是美国执政者在战略政策的制订上,往往又是非常短视,非常肤浅的。这种矛盾,就如同一群大学生在做「战略研究」,但却是一群小学生在执行「战略操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虽然被奉为「自由世界」的领袖,虽然被誉为「民主法治」的楷模,但是美国政治机制的背后是「财团」,是「利益集团」。美国的政治游戏类似于「英美法系」的法庭操作,政客们好比是法官,但法官其实只是法庭的主持人,实际判决的是陪审团,而陪审团团员就相当于「财团法人」。所以即使有着最优秀的战略研究员,美国的政策制订依然常常显示出过于短视的「急功近利」。
譬如当年扶持萨达姆,扶持塔利班,这些都是美国「小学生」政客们的作为,结果最后祸害美国。只不过,在美国的机制中,当「小学生」政客们惹出麻烦后,「大学生」研究员们往往能够迅速给出弥补方法。
在当前的钓鱼台危机中,日本右翼对钓鱼台的觊觎,日本政治右倾带来的「中国威胁论」,这些都是美国愿意看到的。但是日本却是东亚地区的绝对「异形」,而且东亚国家对日本的敏感,甚至可能超过「中国威胁论」,而在这点上美国人总是体会不足。
日本人谦虚,日本人有礼貌,但是日本人不认为自己是亚洲人。日本人骨子里自恃「优等」,日本人骨子里看不起中国人也看不起韩国人,还看不起俄罗斯人,甚至连琉球人也不被本岛上的人认同为日本人。这种「里子」层面的感知,美国人缺乏认识,但东亚各国却非常了解。
日本人否认慰安妇,日本人否认强征劳工,日本人更试图否认侵略战争,而东亚各国都曾遭受过日本的侵略。一个始终看不起亚洲人的日本,一个曾经欺凌过亚洲却不肯认错的日本,东亚各国的传统感情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所以每当日本稍有「非份之想」,或者稍有「非常动作」,东亚各国往往都会异常的警惕。而这样的现实,与当年李登辉的「麻烦制造者」是完全不可比拟的。


图:与李登辉完全不同的是,日本政治的政治右倾现在是「假戏真做」,一路走到「黑」。相比之下,李登辉则要「聪明」的多。李登辉对大陆和岛内大唱「反共」和「台独」,甚至不惜亲自当「汉奸」。但李登辉始终懂得看美国的「脸色」,也知道「分寸」。1996年「台海飞弹危机」实际上是美国在拿李登辉「当枪使」,但事后美国公开指责李登辉是「麻烦制造者」,将责任全部推到李登辉身上。李登辉对此「豪无怨言」,知道该吞的要吞。

要晓得的是,中国人喜好「内斗」,北京人看不起上海人,广东人看不起四川人……。台湾和大陆不「斗」,台湾人自己也要「斗」,大陆人相互之间也会「斗」,两岸之「内斗」又算的了什么。国共两党当年内战打的头破血流,但是还有所谓「打断骨子连着筋」的说法。在中国人的「内斗」史中,曾有过英国和法国的涉入,也有过美国和俄国的参与,但是唯独只有一个国家不能卷入,那就是日本。因为中国唯独「八年抗战」时期是举国团结,同仇敌忾的面对日本侵略。
正因为如此,不论最先是美国「找上」日本,还是日本试图「拉拢」美国撑腰,总归美国在钓鱼台危机问题上一定是「找错人」了。
美国在东亚的乱局中找上了日本,不仅会引发东亚其他各国的警觉,反过来还会促成华人社会内部的团结。这是美国「小学生」政客们犯下的大错。
美国的这种错误,与韩战时斯大林「选择」北韩金日成,有着惊人的类似。
当年北韩金日成为了发动韩战,无所不用其极的「诱骗」斯大林的同意,如今日本右翼则为了「窃据钓鱼台」对美国百般游说。当年苏联犯下了严重的战略误判,对美国的强势介入估计不足,如今美国则是对中国大陆的实力以及维护主权之决心缺乏认知。当年直到韩战爆发后,斯大林才发现金日成的「狡猾」与「不受控」,而现在美国是否还能够全面控制日本已是「问号」。不仅如此,当年苏联和美国都没有预料中共会在韩战中「坚持到底」,如今美国还是轻视了大陆当局的「持久战」决心。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很有可能将犯下了韩战时斯大林的错误,自以为「大哥」,却被「小弟」牵住了鼻子。
而钓鱼台危机一旦真如韩战那样「开战」,之前美国再多的「如意算盘」都要尽数落空,美国将要面对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还折兵」的窘境。

解放军:「飞弹作战」五十年

与大众的认知或有较大偏差的是,导弹战并不是解放军现代化改革后才有的「高科技」,这种战术实际上在解放军中的发展演变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而且非常「有趣」的是,早年解放军的「飞弹作战」并非是用来「远程打击」,而是用于「战略防御」,(首个)针对的对象其实是蒋介石的「反攻大陆」。
在上世纪1950年代到1960年代,曾经是蒋介石「反攻大陆」声势最为浩大的时期。当时中共方面的应对除了积极建设空军和海军外,解放军经过与苏联军事顾问的仔细研究后发现:建立一支只需装备少量短程弹道导弹的部队,在「反攻大陆」战役发起后,对国军出发集结地(如基隆港和高雄港等)实施导弹轰击,即可有效瓦解国军的作战企图,动摇蒋介石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决心。如果再辅以少量的岸基反舰导弹,对登陆航渡或遂行后续补给任务的船团加以攻击,更可彻底挫败「反攻大陆」的军事行动。
「注:从1949年到1975年长达二十六年,蒋介石几乎每年都要发表四次『反攻』文告。尤其是1955年后国民党当局的实控范围已缩至『台澎金马』,美国朝野更是将『中华民国』视为仅包含『台湾和澎湖』,『反攻大陆』成为蒋介石维系政权合法性和在台执政地位最必须的『法宝』。至于蒋介石『反攻大陆』是真是假,本文不做讨论。」
根据这一研究,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应运而生。同时大陆于1957年从苏联引进Р-2型(英文直译R-2,北约代号SS-2)短程弹道导弹及设计图纸,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试射第一枚国产仿制弹,即「东风一号」短程弹道导弹。
在「东风一号」短程弹道导弹仿制成功后,为配套「两弹一星」工程,构建核威慑能力,大陆又制订了射程可达一千两百公里的「东风二号」中程弹道导弹研制计划。最终定型的东风-2A型中程导弹于1964年6月29日成功试射,1960年代中后期正式进行作战部署,从此建立了覆盖整个「第一岛链」的远程威慑能力。
「注:射程六百公里的『东风一号』弹道导弹最终并未量产及部署,大陆首型实战概念的弹道导弹,是从东风-2A型中程导弹开始的。解放军对导弹作战的研究也从此由最初应对『反攻大陆』,扩展到涵盖日本的整个『第一岛链』。」


图:1955年4月18日《TIME》杂志的封面是「神情凝重」的蒋介石(左图),「CHIANG KAI-SHEK」(蒋介石)没有被冠以任何「头衔」。此时的背景是国民党当局刚刚完成「大陈撤退」,同时「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生效,「中华民国」的概念从此被美国定义为「台湾和澎湖」。在此背景下,「反攻大陆」(无论真假)成为蒋介石维系政权合法性,以及维护在台执政地位所必须的「法宝」。而「反攻大陆」也促成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因为解放军经过与当时苏联顾问的研究,发现战时使用导弹对国军出发港口进行轰击,是瓦解「反攻大陆」行动最有效率的反制措施,此作战模式成为日后解放军「远程火力战」的原型。1960年11月5日,大陆试射成功第一枚自制「东风一号」弹道导弹(右图)。并在此基础上自行研发出射程更远的各型导弹,逐步建成当代「远程精确火力战」作战体系。

在引进Р-2型弹道导弹的次年(1958年),解放军海军也向苏联引进三型导弹,即С-2型(英文直译S-2,北约代号SSC-2B,大陆仿制代号「542」)岸基飞航式导弹、П-15型(英文直译P-15,北约代号SS-N-2,大陆仿制代号「544」)舰对舰飞航式导弹,以及Р-11ФМ型(英文直译R-11FM,大陆计划仿制代号「1060」)潜射对地弹道式导弹。其中,原计划代号为「1060」的Р-11ФМ型潜射弹道式导弹,因为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未提供样弹而没有上马。但是「542」及「544」计划均进行了试制,后「542」计划因С-2型导弹本身性能不佳而中止,「544」计划的产物则是「上游」系列反舰导弹(后续为「海鹰」系列反舰导弹)。
「注:『1060』计划未获得苏联样弹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中苏签约时,Р-11ФМ型射潜导弹技术尚未过关。直到1959年2月苏联海军才部署首套Р-11ФМ型射潜弹道导弹系统(代号Д-1系统),而中苏随后就『决裂』了。」
相较于解放军空军和海军的发展同时还兼顾中共「解放台湾」的作战意图,大陆于1950年代引进Р-2型弹道导弹和С-2型及П-15型飞航式导弹,则可说是单纯以反制「反攻大陆」为目的的战略考虑,而这段「历史」往往极少为大众所知。
这段「历史」对于解放军(军方)的影响,最重要的并不是后来大陆在太空技术领域获得的长足进步。对于军事意义上讲,最为重要是,这让解放军早自上世纪1960年代开始就对导弹用于国家战略防御作战,在战略战术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虽然后来单纯基于反制「反攻大陆」作战意图的「东风一号」短程导弹并未服役,「542」岸基反舰导弹也中止研制,但是解放军对于导弹作战的深入研究并未停止。导弹作战模式也从最初的中短程弹道导弹反制「反攻大陆」以及对「第一岛链」的战略威慑,发展到战术领域的弹道导弹结合飞航式导弹与航空兵作战的沿海「积极防御」模式,再到如今结合太空技术和电磁作战的全方面多军种多兵种「立体合成作战」。
对于这种导弹作战,尤其是在战役战术方面,又以解放军海军的研究和运用最为深入和成熟。在1970年代(以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并不重视反舰导弹的作用,因为美国海军传统观念强调舰载航空兵的作用,并认为西方在舰队防空领域遥居领先。而解放军由于受苏联海防理论的影响,几乎与苏联海军同步将反舰导弹作为发展重点。而后又因为中苏关系决裂后,反而「被迫」发展出适合中国沿海地缘特点和装备特点的海军战术。
「注: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埃及海军使用导弹快艇发射П-15型导弹一举击沉了以色列两千吨级驱逐舰『埃拉特』号(INS Eilat),美国及西方才终于对反舰导弹作战『如梦初醒』,日后著名的『宙斯盾』系统也由此而生。」
以当时解放军海军较为成熟的战术(之一),「导弹驱逐舰-快艇战斗群」模式为例。通常该战斗群由一艘导弹驱逐舰或导弹护卫舰担当指挥领舰,再编入最多八艘导弹快艇。担任领舰的驱逐舰(或护卫舰)依靠舰载对空雷达提供空情保障,并负责引导岸基歼击航空兵遂行战斗群的防空。该战斗群一旦突入发射阵位,最多可同时向敌方舰队齐射多达38枚反舰导弹。
在这种作战模式下,每个群斗群只需要一艘配备有对空警戒雷达的大型舰,同时大陆沿海的军用机场配合此模式建设,导弹快艇的建造数量也与之配合即可,而无需装备先进舰载防空导弹系统。根据1970年代中后期西方情报机构的报告,解放军当时已经有能力在一个作战海区集中出动四至八个该战斗群,从多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一次齐射的导弹数量可达120枚至240枚。而以当时美国海军单航舰战斗群最多同时拦截24个至30个空袭目标计算,即使是出动三航舰以上的多航舰战斗群集中作战,解放军海军仍然有能力摧毁或者重创之。


图:1970年代解放军海军「导弹驱逐舰-快艇战斗群」接受检阅(左图)。该战斗群由一艘配备对空雷达的大型舰担任指挥领舰,承担战斗群的空情保障和引导岸基航空兵遂行防空作战,同时编入最多八艘导弹快艇。战斗群本身可以一次齐射38枚反舰导弹,对敌大型舰队施以「饱和攻击」。在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内,这种战斗群具有极高的作战效率。解放军导弹作战体系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实践,到1996年「台海飞弹危机」时初步成型(右图)。再经过「台海飞弹危机」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如今解放军「远程精确火力战」的实战能力已经完全不可小觑。

解放军的「远程火力战」从早期简单的「飞弹轰击」到后来的战术运用实践,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1996年时的「台海飞弹危机」是促成此作战模式走向完善的决定性事件。
1995年6月李登辉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演讲,宣称「台湾独立国家地位」,此举被视为是抛弃并挑衅之前台湾与大陆达成的「约定底线」。而当时两岸关系已有近十五年时间的缓和趋势,两岸的军方对于突如其来的「危机」其实都严重缺乏准备。在解放军方面,此时期由于大陆在导弹技术方面刚刚取得较大突破,「远程火力战」的战略思想已经初步构建成型,但是军队的现代化改革还尚未进行,陈旧的军队系统与前瞻性的军事战略出了严重「脱节」。
如今越来越多的资料证实,在1996年「台海飞弹危机」时,大陆确实曾有计划在「最坏的结果」时将演习转为真实军事行动。但导致作战计划最终「流产」,真正原因并非是「情报泄密」和「美国干预」那般简单,而是解放军当时军事改革严重滞后,对于发起「远程火力战」在实际操作环节上暴露出一系列重要问题。比如导弹的数量严重不足,各型导弹的组成结构也存在问题,战场监视与战场情报缺乏手段,等等。这一系列严重问题,使得作战意图一旦泄露,一旦有超出计划预期的外部干扰(美国介入),整个战役便会「功亏一篑」。「台海飞弹危机」后,大陆除了追查泄密问题外,下定决心开始「新军事变革」是此次事件对解放军最重大的影响。解放军把在这次危机的军事行动中暴露出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逐一弥补漏洞,所换来的「成果」还包括对新武器发展规划的重新修订。
「注:1996年台海危机后,要求大陆『撤飞弹才算释善意』的主张在台湾时常出现。事实上当前大陆对台部署的导弹数量仅算『平时战备』级别。按美国情报机构的分析,真正要发起对台进攻,以台湾超过800个关键军事目标计算,考虑导弹命中精度(多弹对一目标)以及维持最少两个阶段的攻击,至少需要部署2500枚以上的导弹。此外再考虑到阻止可能的外部军事介入,导弹数量还要再增加1000枚到1500枚,总计需要4000枚以上才可。1996年李登辉声称有『700枚飞弹对准台湾』,此数量其实最多只够战役第一阶段之第一轮次的使用。导弹数量不足,是当年解放军最后放弃作战计划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如今台湾所谓『撤飞弹』的话题,不过只是个『嘴仗游戏』罢了。」
一晃十五年时光过去,解放军现已建立起完整的「远程火力战」体系,而两岸关系已经重新缓和。但恰恰就在这时,一个「倒霉鬼」日本,显然是主动闯了进来,似乎是迫不及待的要「以身试法」。


图:1996年「台海飞弹危机」后,解放军还大力发展飞航式导弹(巡弋飞弹),近年来曝光较多的长剑-10型即是其一(左图)。相较于弹道导弹发射后易于暴露,飞航式导弹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在钓鱼台「开战」问题上,大陆的另一项优势是地理优势。因为整个东海都属于大陆棚「浅海」构造,浅海反潜与深海反潜的作战形式完全不同。而日本海上自卫队,包括美军,所擅长的反潜作战都是「深海反潜」(右图,日本海上自卫队P-3反潜机飞临钓鱼台),反而是解放军海军对于在东海浅海区的反潜与潜艇作战独有心得。

事实上,在东海和钓鱼台海区开战,大陆除了有岸基远程火力和岸基航空兵的优势外,更有着作战地域的天然地理优势。大陆漫长的海岸线几乎与日本九州岛岛到琉球群岛一路平行,日军必须「劳师远征」,而解放军则从北到南可以一路「以逸待劳」。此外,大陆占有的另一项重要的优势是东海的「浅海」构造。浅海区的海洋背景噪音极为复杂,声呐的作用距离在此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浅海区反潜与深海区反潜的作战形式完全不同。长期以来,日本海上自卫队,包括美军和俄罗斯,在反潜作战领域所擅长的都是「深海反潜」,而解放军海军则对于「浅海反潜」与浅海区潜艇作战独有心得。

结语:从「斗而不破」到「斗而求破」

钓鱼岛危机发展到现在,中日双方的优劣态势已经愈趋明朗。
接下来大陆其实只需要「放兔子」,便可迫使日方就范。所谓「放兔子」,就是释放一些亦真亦假的「诱饵」目标,或是小型舰艇,或是无人战机。如果日方没有应对,那么「真目标」可能登陆占岛;如果日方进行应对,遇到的不仅可能只是「假目标」,日方战舰还必须前出至相关海域,成为解放军远程打击的「靶标」。这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非常两难的选择,因为无论是进是退都将陷入被动境地。


图:2012年10月15日在大陆网络上曝光的中日钓鱼台「撞船」照,照片显示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船PL 67「甘木」号试图强行阻挡大陆「海监50」船的航向,结果「海监50」没有退让,直接撞向日舰并造成日舰船艉受损。日本巡视船的这一行为说明,日本在钓鱼台危机中已经越发显露出疲惫和「不耐烦」。而日本一旦步入这种「急躁」状态,也就意味着接下来将犯下更多的错误,这等于是送给大陆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借口」。这起「撞船」发生后,大陆官方于10月30日宣布「中国海监编队今在钓鱼岛领海内(正式)驱离日本船只」。很明显,大陆方面果断的抓住了这次机会,对日方开始更进一步的紧逼。

事实上这种趋势在当前就已经出现了「苗头」。2012年10月15日,大陆网络上悄然曝光了一组中日钓鱼台「撞船」照片。照片显示日本海上保安厅PL 67「甘木」号巡视船曾试图强行阻挡大陆「海监50」船的航向,结果「海监50」没有退让,直接撞向日舰并造成日舰船艉受损。日本巡视船的这一主动「挑衅」,等于是送给大陆进一步采取行动的「借口」。果不其然的是,就在这起「撞船」发生后不久的10月30日,大陆官方宣布「中国海监编队今在钓鱼岛领海内(正式)驱离日本船只」。很明显,大陆方面果断的抓住了这次机会,对日方开始更进一步的紧逼行动。
接下来日本还能支撑多久?按照日本的传统行事作风,日本人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往往坚持不了多久,而一旦坚持不住便会如「骨牌效应」般的犯下一连串致命错误,然后迅速步入全面失败。
如果日本支撑不住,且按「惯例」奉行「先下手为强」的日本思维,那么这就给中国创造了「绝地大反击」的绝佳借口。这种境况下,美国也将连带被拖入绝对「被动」地位,原来的「美国利益」落得一场空。其如果日本最终「低头」,那么美国「威信」也将遭遇重大打击。
自中国大陆经济「崛起」后,周边国家的不安全感或是担忧声持续不断,美国更是倍感「芒刺在背」。现在围绕着中国大陆的周遭,东边的日本上窜下跳,南边的南海诸国在蠢蠢欲动,而西南的印度也在跃跃欲试。而在两岸关系中,两岸人民在感情上与认同上的疏离也愈加突显。大陆社会内部更有财富分配、价值观冲突引发的总总矛盾。
表面上看,一系列的「中国麻烦」不胜枚举。但是只要仔细分析所有的「利」与「弊」但不难发现,钓鱼台危机似乎是一个「导火索」,但更像是一把中国大陆解开上述所有问题的「钥匙」。
在之前的中国战略中,「和平发展」、「和平崛起」是主旨,所以中国大陆之前的方针是「斗而不破」。同样的,美国「利用争端,获取利益」习惯套路,要求的也是「斗而不破」。
但是,当钓鱼台危机挑战到了中国的「主权」,当中国大陆的实力与条件已经不断完备,而且这一危机或许将是改变格局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斗而求破」或许将是中国大陆接下来处置钓鱼台危机的总方向。
本文暂且到此结尾,仅希望能就钓鱼台危机的多重方面,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给读者一些简单的解读。



(完)

■ 土立方~earththree
写于 2012年10月31日 晚
http://bbs.wenxuecity.com/military/879811.html

简体版繁体版注册笔名申请版主招聘信息加入收藏联系我们关于我们广告服务

  
按作者:   标题:   全文查询:   精华帖:  
注册笔名:
登录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笔名 忘记密码
文学城首页 | 新闻直通车 | 热点论坛 | 日 记 | 博 客 | 书 签 | 悄悄话 | 相 册 | 群 组 | 个人帐号 您的位置: 文学城首页 » 热点讨论主题 » 网上谈兵 » 「亮剑」钓鱼岛,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下) ——从「斗而不破」到「斗而求破」
「亮剑」钓鱼岛,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下) ——从「斗而不破」到「斗而求破」
来源: NMDW 于 2012-11-14 16:44:15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957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亮剑」钓鱼岛,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下)
——从「斗而不破」到「斗而求破」
■ 土立方~earththree

网络版说明:

因本文原供期刊媒体首发,网络版本发表有一定的滞后,并对内容有所删节重组。本文原标题为《钓岛危机中的「国家战略」》,其中另有一段章节《台湾:「智慧」与「勇气」决定未来》,考虑到网络发表的篇幅因素予以省略。该章节将滞后(期刊)一段时日,以「单文」形式再呈予网络读者。包括本文网络版中删节部分,关于「解放军远程精确火力战与海空联合作战体系」的介绍,日后也(或)将用单文形式整理后发表。

「利用争端,获取利益」,这是美国的国际战略之标准思维。无论是在一次大战中的「双边军售」,还是通过二次大战确立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美国始终如此。
当前的钓鱼台危机也是如此,将钓鱼台「私相授受」给日本,这是美国干的;但是钓鱼台又不完整的给日本,只移交「管治权」给日本,这是美国所为;日本图谋钓鱼台早已蠢动数十年,却在美国宣布「重返亚洲」后才开始挑起事端,这还是与美国有关。不过在这次钓鱼台危机中,美国的「如意算盘」有可能面临自二战后最大的失算,「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还折兵」或是美国将要面临的窘境。

美国:或犯下韩战中斯大林的错误

在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的「事端」中,从事件起因开始就关系到美国的,钓鱼台危机并不是「第一起」。事实上早于十七年前的「台海飞弹危机」,起因的背后就充满了美国因素。

  

■ 从「台海飞弹危机」到「钓鱼台」

关于1996年「台海飞弹危机」,前大陆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其回忆录《外交十记》中有过一段记载:
「1995年5月22日,美国突然宣布,克林顿总统决定允许李登辉于那年6月的第一周到美进行所谓『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仅一个月之前,美国国务卿亲口对我做出过承诺,说美国不会允许李登辉访美。
那是这一年的4月中旬,我去纽约出席《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和延期大会。期间,应美方的要求,17日与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笔者注:时任美国国务卿Warren M. Christopher)在华尔道夫饭店进行了会谈。谈到李登辉图谋访美时,克里斯托弗曾明确承诺,美不会允许李访美,并说李访美不符合美台间的非官方关系的性质,美最多是考虑给李延长过境签证。
……如今,一个超级大国的外长对外做了承诺,竟然出尔反尔,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震惊和气愤。」
李登辉当时在台面上以「(中华民国)突破外交孤立」为借口,大搞「金元外交」,台面下则是试图通过此途径谋求「台湾独立」。而中美之间,当时因为1989年天安门事件中断的高层交往和对话仍然「冰封」,但欧洲国家都已基本恢复对华关系。此时美国急于重修中美关系,却对大陆当局在各项问题上的「要求」都不清楚。让李登辉来作「麻烦制造者」,被美国认为是个很好的「试验」。美国藉此机会,可以试探大陆当局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
事后的结果很明显,一方面就在李登辉刚刚抵美后,克林顿总统就亲自出面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公开「修补」中美关系。接下来又在当年8月的东盟外长会议上,要求与大陆外长会晤,并且抛出希望中美「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的建议。而另一方面,在1995年12月和1996年(李登辉直选),美国两度出动航母战斗群直接介入台海危机,所谓「阻止事态继续发展」。待到台海危机逐渐平息后,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彻底跌入谷底,「戒急用忍」将台湾当时可能的经济转型之路堵死,而美国对台军售的生意就此一路大好。
无论如何,美国都是当年「台海飞弹危机」中的最大赢家。


图:1996年的「台海飞弹危机」从起因到结局,美国都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最终的「大赢家」也是美国。最大的输家则是台湾,台湾经济从此走向「自我封闭」,丧失了经济转型的最佳机遇。而大陆从此「卧薪尝胆」,无论经济还是国防都开始全面改革,取得十五年后的巨大成就。

如今,同样的套路看似又要上演。在钓鱼台问题上,美国不管是为了「重返亚洲」战略,还是外界猜测的「强化美元地位」,或是传统的「军售」,或是大众普遍认为的所谓「围堵中国崛起」,看起来美国都可以从中「获利」。
但是这次美国人或许会「失算」,因为这次的「麻烦制造者」不是李登辉,是日本。
在东亚问题上,日本始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国家。而美国对于日本在亚洲地区引起的敏感性,往往总是「缺乏体会」。同时在对日本的管制能力上,美国往往总是显得「过于自信」。更加麻烦的是,对于中国「崛起」后的实力和中国人维护「领土主权」的态度,美国则始终是「估计不足」。
美国战略的「如意算盘」,无论是「重返亚洲」还是所谓「美元地位」或是「军售」,就算是所谓「围堵中国」,所有的这一切能否如愿都在于一个关键点,就是绝对不能真的「开战」。假设一切都能「斗而不破」,那么这些「美国利益」无论是真是假,或多或少都能实现。但是如果一旦形势失控,钓岛危机转为「战争」,那么这一切的原定基础就会全部消失,甚至最终结果会逆转成为美国在上述领域的「全盘皆输」。

■ 大学生的「战略研究」,小学生的「战略操作」

「日本人走向社会变革迈出的第一大步是承认侵略战争是『错误』,是失败。他们十分希望在和平国家中重新取得受尊重的地位。这就必须实现世界和平。今后数年间,如果俄国和美国致力于扩充军备,准备进攻,则日本将利用其军事知识参加那场战争。……日本的行为动机是随机应变的,如果情况允许,日本将在和平的世界中谋求其地位。如若不然,他们也会成为武装阵营的一员。
……现在日本人认识到军国主义已经失败。他们还将注视,军国主义在世界其它国家是否也在失败。如果没有失败,日本会再次燃起自己的好战热情并显示其对战争如何能作出贡献。如果军国主义在其它国家也失败了,日本则将证明,它汲取了一项教训,即帝国主义的侵略企图绝不是到达荣誉之路。」
这两段文字,是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的结尾。早在二战还未结束的年代,美国的人类学家就这样告诫美国政府,告诫美国的政客们。
但是「不幸」的是,与鲁思·本尼迪克特指出的「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条件」几乎完全吻合,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确在「致力于扩充军备」,「世界和平」也没有实现,「军国主义在世界其它国家」也没有失败。更为恐怖的是,因为韩战的爆发和美苏冷战的原因,美国在二战结束仅仅五年后,便一手将日本拉入己方阵营,让日本「成为武装阵营的一员」。所以很自然的,日本「再次燃起自己的好战热情并显示其对战争如何能作出贡献」。
其实美国也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国家。美国汇集有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所以无论是科技军事还是人文政治,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美国的研究水平都是超一流的。但是美国执政者在战略政策的制订上,往往又是非常短视,非常肤浅的。这种矛盾,就如同一群大学生在做「战略研究」,但却是一群小学生在执行「战略操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虽然被奉为「自由世界」的领袖,虽然被誉为「民主法治」的楷模,但是美国政治机制的背后是「财团」,是「利益集团」。美国的政治游戏类似于「英美法系」的法庭操作,政客们好比是法官,但法官其实只是法庭的主持人,实际判决的是陪审团,而陪审团团员就相当于「财团法人」。所以即使有着最优秀的战略研究员,美国的政策制订依然常常显示出过于短视的「急功近利」。
譬如当年扶持萨达姆,扶持塔利班,这些都是美国「小学生」政客们的作为,结果最后祸害美国。只不过,在美国的机制中,当「小学生」政客们惹出麻烦后,「大学生」研究员们往往能够迅速给出弥补方法。
在当前的钓鱼台危机中,日本右翼对钓鱼台的觊觎,日本政治右倾带来的「中国威胁论」,这些都是美国愿意看到的。但是日本却是东亚地区的绝对「异形」,而且东亚国家对日本的敏感,甚至可能超过「中国威胁论」,而在这点上美国人总是体会不足。
日本人谦虚,日本人有礼貌,但是日本人不认为自己是亚洲人。日本人骨子里自恃「优等」,日本人骨子里看不起中国人也看不起韩国人,还看不起俄罗斯人,甚至连琉球人也不被本岛上的人认同为日本人。这种「里子」层面的感知,美国人缺乏认识,但东亚各国却非常了解。
日本人否认慰安妇,日本人否认强征劳工,日本人更试图否认侵略战争,而东亚各国都曾遭受过日本的侵略。一个始终看不起亚洲人的日本,一个曾经欺凌过亚洲却不肯认错的日本,东亚各国的传统感情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所以每当日本稍有「非份之想」,或者稍有「非常动作」,东亚各国往往都会异常的警惕。而这样的现实,与当年李登辉的「麻烦制造者」是完全不可比拟的。


图:与李登辉完全不同的是,日本政治的政治右倾现在是「假戏真做」,一路走到「黑」。相比之下,李登辉则要「聪明」的多。李登辉对大陆和岛内大唱「反共」和「台独」,甚至不惜亲自当「汉奸」。但李登辉始终懂得看美国的「脸色」,也知道「分寸」。1996年「台海飞弹危机」实际上是美国在拿李登辉「当枪使」,但事后美国公开指责李登辉是「麻烦制造者」,将责任全部推到李登辉身上。李登辉对此「豪无怨言」,知道该吞的要吞。

要晓得的是,中国人喜好「内斗」,北京人看不起上海人,广东人看不起四川人……。台湾和大陆不「斗」,台湾人自己也要「斗」,大陆人相互之间也会「斗」,两岸之「内斗」又算的了什么。国共两党当年内战打的头破血流,但是还有所谓「打断骨子连着筋」的说法。在中国人的「内斗」史中,曾有过英国和法国的涉入,也有过美国和俄国的参与,但是唯独只有一个国家不能卷入,那就是日本。因为中国唯独「八年抗战」时期是举国团结,同仇敌忾的面对日本侵略。
正因为如此,不论最先是美国「找上」日本,还是日本试图「拉拢」美国撑腰,总归美国在钓鱼台危机问题上一定是「找错人」了。
美国在东亚的乱局中找上了日本,不仅会引发东亚其他各国的警觉,反过来还会促成华人社会内部的团结。这是美国「小学生」政客们犯下的大错。
美国的这种错误,与韩战时斯大林「选择」北韩金日成,有着惊人的类似。
当年北韩金日成为了发动韩战,无所不用其极的「诱骗」斯大林的同意,如今日本右翼则为了「窃据钓鱼台」对美国百般游说。当年苏联犯下了严重的战略误判,对美国的强势介入估计不足,如今美国则是对中国大陆的实力以及维护主权之决心缺乏认知。当年直到韩战爆发后,斯大林才发现金日成的「狡猾」与「不受控」,而现在美国是否还能够全面控制日本已是「问号」。不仅如此,当年苏联和美国都没有预料中共会在韩战中「坚持到底」,如今美国还是轻视了大陆当局的「持久战」决心。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很有可能将犯下了韩战时斯大林的错误,自以为「大哥」,却被「小弟」牵住了鼻子。
而钓鱼台危机一旦真如韩战那样「开战」,之前美国再多的「如意算盘」都要尽数落空,美国将要面对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还折兵」的窘境。

解放军:「飞弹作战」五十年

与大众的认知或有较大偏差的是,导弹战并不是解放军现代化改革后才有的「高科技」,这种战术实际上在解放军中的发展演变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而且非常「有趣」的是,早年解放军的「飞弹作战」并非是用来「远程打击」,而是用于「战略防御」,(首个)针对的对象其实是蒋介石的「反攻大陆」。
在上世纪1950年代到1960年代,曾经是蒋介石「反攻大陆」声势最为浩大的时期。当时中共方面的应对除了积极建设空军和海军外,解放军经过与苏联军事顾问的仔细研究后发现:建立一支只需装备少量短程弹道导弹的部队,在「反攻大陆」战役发起后,对国军出发集结地(如基隆港和高雄港等)实施导弹轰击,即可有效瓦解国军的作战企图,动摇蒋介石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决心。如果再辅以少量的岸基反舰导弹,对登陆航渡或遂行后续补给任务的船团加以攻击,更可彻底挫败「反攻大陆」的军事行动。
「注:从1949年到1975年长达二十六年,蒋介石几乎每年都要发表四次『反攻』文告。尤其是1955年后国民党当局的实控范围已缩至『台澎金马』,美国朝野更是将『中华民国』视为仅包含『台湾和澎湖』,『反攻大陆』成为蒋介石维系政权合法性和在台执政地位最必须的『法宝』。至于蒋介石『反攻大陆』是真是假,本文不做讨论。」
根据这一研究,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应运而生。同时大陆于1957年从苏联引进Р-2型(英文直译R-2,北约代号SS-2)短程弹道导弹及设计图纸,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试射第一枚国产仿制弹,即「东风一号」短程弹道导弹。
在「东风一号」短程弹道导弹仿制成功后,为配套「两弹一星」工程,构建核威慑能力,大陆又制订了射程可达一千两百公里的「东风二号」中程弹道导弹研制计划。最终定型的东风-2A型中程导弹于1964年6月29日成功试射,1960年代中后期正式进行作战部署,从此建立了覆盖整个「第一岛链」的远程威慑能力。
「注:射程六百公里的『东风一号』弹道导弹最终并未量产及部署,大陆首型实战概念的弹道导弹,是从东风-2A型中程导弹开始的。解放军对导弹作战的研究也从此由最初应对『反攻大陆』,扩展到涵盖日本的整个『第一岛链』。」


图:1955年4月18日《TIME》杂志的封面是「神情凝重」的蒋介石(左图),「CHIANG KAI-SHEK」(蒋介石)没有被冠以任何「头衔」。此时的背景是国民党当局刚刚完成「大陈撤退」,同时「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生效,「中华民国」的概念从此被美国定义为「台湾和澎湖」。在此背景下,「反攻大陆」(无论真假)成为蒋介石维系政权合法性,以及维护在台执政地位所必须的「法宝」。而「反攻大陆」也促成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因为解放军经过与当时苏联顾问的研究,发现战时使用导弹对国军出发港口进行轰击,是瓦解「反攻大陆」行动最有效率的反制措施,此作战模式成为日后解放军「远程火力战」的原型。1960年11月5日,大陆试射成功第一枚自制「东风一号」弹道导弹(右图)。并在此基础上自行研发出射程更远的各型导弹,逐步建成当代「远程精确火力战」作战体系。

在引进Р-2型弹道导弹的次年(1958年),解放军海军也向苏联引进三型导弹,即С-2型(英文直译S-2,北约代号SSC-2B,大陆仿制代号「542」)岸基飞航式导弹、П-15型(英文直译P-15,北约代号SS-N-2,大陆仿制代号「544」)舰对舰飞航式导弹,以及Р-11ФМ型(英文直译R-11FM,大陆计划仿制代号「1060」)潜射对地弹道式导弹。其中,原计划代号为「1060」的Р-11ФМ型潜射弹道式导弹,因为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未提供样弹而没有上马。但是「542」及「544」计划均进行了试制,后「542」计划因С-2型导弹本身性能不佳而中止,「544」计划的产物则是「上游」系列反舰导弹(后续为「海鹰」系列反舰导弹)。
「注:『1060』计划未获得苏联样弹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中苏签约时,Р-11ФМ型射潜导弹技术尚未过关。直到1959年2月苏联海军才部署首套Р-11ФМ型射潜弹道导弹系统(代号Д-1系统),而中苏随后就『决裂』了。」
相较于解放军空军和海军的发展同时还兼顾中共「解放台湾」的作战意图,大陆于1950年代引进Р-2型弹道导弹和С-2型及П-15型飞航式导弹,则可说是单纯以反制「反攻大陆」为目的的战略考虑,而这段「历史」往往极少为大众所知。
这段「历史」对于解放军(军方)的影响,最重要的并不是后来大陆在太空技术领域获得的长足进步。对于军事意义上讲,最为重要是,这让解放军早自上世纪1960年代开始就对导弹用于国家战略防御作战,在战略战术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虽然后来单纯基于反制「反攻大陆」作战意图的「东风一号」短程导弹并未服役,「542」岸基反舰导弹也中止研制,但是解放军对于导弹作战的深入研究并未停止。导弹作战模式也从最初的中短程弹道导弹反制「反攻大陆」以及对「第一岛链」的战略威慑,发展到战术领域的弹道导弹结合飞航式导弹与航空兵作战的沿海「积极防御」模式,再到如今结合太空技术和电磁作战的全方面多军种多兵种「立体合成作战」。
对于这种导弹作战,尤其是在战役战术方面,又以解放军海军的研究和运用最为深入和成熟。在1970年代(以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并不重视反舰导弹的作用,因为美国海军传统观念强调舰载航空兵的作用,并认为西方在舰队防空领域遥居领先。而解放军由于受苏联海防理论的影响,几乎与苏联海军同步将反舰导弹作为发展重点。而后又因为中苏关系决裂后,反而「被迫」发展出适合中国沿海地缘特点和装备特点的海军战术。
「注: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埃及海军使用导弹快艇发射П-15型导弹一举击沉了以色列两千吨级驱逐舰『埃拉特』号(INS Eilat),美国及西方才终于对反舰导弹作战『如梦初醒』,日后著名的『宙斯盾』系统也由此而生。」
以当时解放军海军较为成熟的战术(之一),「导弹驱逐舰-快艇战斗群」模式为例。通常该战斗群由一艘导弹驱逐舰或导弹护卫舰担当指挥领舰,再编入最多八艘导弹快艇。担任领舰的驱逐舰(或护卫舰)依靠舰载对空雷达提供空情保障,并负责引导岸基歼击航空兵遂行战斗群的防空。该战斗群一旦突入发射阵位,最多可同时向敌方舰队齐射多达38枚反舰导弹。
在这种作战模式下,每个群斗群只需要一艘配备有对空警戒雷达的大型舰,同时大陆沿海的军用机场配合此模式建设,导弹快艇的建造数量也与之配合即可,而无需装备先进舰载防空导弹系统。根据1970年代中后期西方情报机构的报告,解放军当时已经有能力在一个作战海区集中出动四至八个该战斗群,从多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一次齐射的导弹数量可达120枚至240枚。而以当时美国海军单航舰战斗群最多同时拦截24个至30个空袭目标计算,即使是出动三航舰以上的多航舰战斗群集中作战,解放军海军仍然有能力摧毁或者重创之。


图:1970年代解放军海军「导弹驱逐舰-快艇战斗群」接受检阅(左图)。该战斗群由一艘配备对空雷达的大型舰担任指挥领舰,承担战斗群的空情保障和引导岸基航空兵遂行防空作战,同时编入最多八艘导弹快艇。战斗群本身可以一次齐射38枚反舰导弹,对敌大型舰队施以「饱和攻击」。在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内,这种战斗群具有极高的作战效率。解放军导弹作战体系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实践,到1996年「台海飞弹危机」时初步成型(右图)。再经过「台海飞弹危机」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如今解放军「远程精确火力战」的实战能力已经完全不可小觑。

解放军的「远程火力战」从早期简单的「飞弹轰击」到后来的战术运用实践,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1996年时的「台海飞弹危机」是促成此作战模式走向完善的决定性事件。
1995年6月李登辉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演讲,宣称「台湾独立国家地位」,此举被视为是抛弃并挑衅之前台湾与大陆达成的「约定底线」。而当时两岸关系已有近十五年时间的缓和趋势,两岸的军方对于突如其来的「危机」其实都严重缺乏准备。在解放军方面,此时期由于大陆在导弹技术方面刚刚取得较大突破,「远程火力战」的战略思想已经初步构建成型,但是军队的现代化改革还尚未进行,陈旧的军队系统与前瞻性的军事战略出了严重「脱节」。
如今越来越多的资料证实,在1996年「台海飞弹危机」时,大陆确实曾有计划在「最坏的结果」时将演习转为真实军事行动。但导致作战计划最终「流产」,真正原因并非是「情报泄密」和「美国干预」那般简单,而是解放军当时军事改革严重滞后,对于发起「远程火力战」在实际操作环节上暴露出一系列重要问题。比如导弹的数量严重不足,各型导弹的组成结构也存在问题,战场监视与战场情报缺乏手段,等等。这一系列严重问题,使得作战意图一旦泄露,一旦有超出计划预期的外部干扰(美国介入),整个战役便会「功亏一篑」。「台海飞弹危机」后,大陆除了追查泄密问题外,下定决心开始「新军事变革」是此次事件对解放军最重大的影响。解放军把在这次危机的军事行动中暴露出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逐一弥补漏洞,所换来的「成果」还包括对新武器发展规划的重新修订。
「注:1996年台海危机后,要求大陆『撤飞弹才算释善意』的主张在台湾时常出现。事实上当前大陆对台部署的导弹数量仅算『平时战备』级别。按美国情报机构的分析,真正要发起对台进攻,以台湾超过800个关键军事目标计算,考虑导弹命中精度(多弹对一目标)以及维持最少两个阶段的攻击,至少需要部署2500枚以上的导弹。此外再考虑到阻止可能的外部军事介入,导弹数量还要再增加1000枚到1500枚,总计需要4000枚以上才可。1996年李登辉声称有『700枚飞弹对准台湾』,此数量其实最多只够战役第一阶段之第一轮次的使用。导弹数量不足,是当年解放军最后放弃作战计划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如今台湾所谓『撤飞弹』的话题,不过只是个『嘴仗游戏』罢了。」
一晃十五年时光过去,解放军现已建立起完整的「远程火力战」体系,而两岸关系已经重新缓和。但恰恰就在这时,一个「倒霉鬼」日本,显然是主动闯了进来,似乎是迫不及待的要「以身试法」。


图:1996年「台海飞弹危机」后,解放军还大力发展飞航式导弹(巡弋飞弹),近年来曝光较多的长剑-10型即是其一(左图)。相较于弹道导弹发射后易于暴露,飞航式导弹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在钓鱼台「开战」问题上,大陆的另一项优势是地理优势。因为整个东海都属于大陆棚「浅海」构造,浅海反潜与深海反潜的作战形式完全不同。而日本海上自卫队,包括美军,所擅长的反潜作战都是「深海反潜」(右图,日本海上自卫队P-3反潜机飞临钓鱼台),反而是解放军海军对于在东海浅海区的反潜与潜艇作战独有心得。

事实上,在东海和钓鱼台海区开战,大陆除了有岸基远程火力和岸基航空兵的优势外,更有着作战地域的天然地理优势。大陆漫长的海岸线几乎与日本九州岛岛到琉球群岛一路平行,日军必须「劳师远征」,而解放军则从北到南可以一路「以逸待劳」。此外,大陆占有的另一项重要的优势是东海的「浅海」构造。浅海区的海洋背景噪音极为复杂,声呐的作用距离在此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浅海区反潜与深海区反潜的作战形式完全不同。长期以来,日本海上自卫队,包括美军和俄罗斯,在反潜作战领域所擅长的都是「深海反潜」,而解放军海军则对于「浅海反潜」与浅海区潜艇作战独有心得。

结语:从「斗而不破」到「斗而求破」

钓鱼岛危机发展到现在,中日双方的优劣态势已经愈趋明朗。
接下来大陆其实只需要「放兔子」,便可迫使日方就范。所谓「放兔子」,就是释放一些亦真亦假的「诱饵」目标,或是小型舰艇,或是无人战机。如果日方没有应对,那么「真目标」可能登陆占岛;如果日方进行应对,遇到的不仅可能只是「假目标」,日方战舰还必须前出至相关海域,成为解放军远程打击的「靶标」。这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非常两难的选择,因为无论是进是退都将陷入被动境地。


图:2012年10月15日在大陆网络上曝光的中日钓鱼台「撞船」照,照片显示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船PL 67「甘木」号试图强行阻挡大陆「海监50」船的航向,结果「海监50」没有退让,直接撞向日舰并造成日舰船艉受损。日本巡视船的这一行为说明,日本在钓鱼台危机中已经越发显露出疲惫和「不耐烦」。而日本一旦步入这种「急躁」状态,也就意味着接下来将犯下更多的错误,这等于是送给大陆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借口」。这起「撞船」发生后,大陆官方于10月30日宣布「中国海监编队今在钓鱼岛领海内(正式)驱离日本船只」。很明显,大陆方面果断的抓住了这次机会,对日方开始更进一步的紧逼。

事实上这种趋势在当前就已经出现了「苗头」。2012年10月15日,大陆网络上悄然曝光了一组中日钓鱼台「撞船」照片。照片显示日本海上保安厅PL 67「甘木」号巡视船曾试图强行阻挡大陆「海监50」船的航向,结果「海监50」没有退让,直接撞向日舰并造成日舰船艉受损。日本巡视船的这一主动「挑衅」,等于是送给大陆进一步采取行动的「借口」。果不其然的是,就在这起「撞船」发生后不久的10月30日,大陆官方宣布「中国海监编队今在钓鱼岛领海内(正式)驱离日本船只」。很明显,大陆方面果断的抓住了这次机会,对日方开始更进一步的紧逼行动。
接下来日本还能支撑多久?按照日本的传统行事作风,日本人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往往坚持不了多久,而一旦坚持不住便会如「骨牌效应」般的犯下一连串致命错误,然后迅速步入全面失败。
如果日本支撑不住,且按「惯例」奉行「先下手为强」的日本思维,那么这就给中国创造了「绝地大反击」的绝佳借口。这种境况下,美国也将连带被拖入绝对「被动」地位,原来的「美国利益」落得一场空。其如果日本最终「低头」,那么美国「威信」也将遭遇重大打击。
自中国大陆经济「崛起」后,周边国家的不安全感或是担忧声持续不断,美国更是倍感「芒刺在背」。现在围绕着中国大陆的周遭,东边的日本上窜下跳,南边的南海诸国在蠢蠢欲动,而西南的印度也在跃跃欲试。而在两岸关系中,两岸人民在感情上与认同上的疏离也愈加突显。大陆社会内部更有财富分配、价值观冲突引发的总总矛盾。
表面上看,一系列的「中国麻烦」不胜枚举。但是只要仔细分析所有的「利」与「弊」但不难发现,钓鱼台危机似乎是一个「导火索」,但更像是一把中国大陆解开上述所有问题的「钥匙」。
在之前的中国战略中,「和平发展」、「和平崛起」是主旨,所以中国大陆之前的方针是「斗而不破」。同样的,美国「利用争端,获取利益」习惯套路,要求的也是「斗而不破」。
但是,当钓鱼台危机挑战到了中国的「主权」,当中国大陆的实力与条件已经不断完备,而且这一危机或许将是改变格局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斗而求破」或许将是中国大陆接下来处置钓鱼台危机的总方向。
本文暂且到此结尾,仅希望能就钓鱼台危机的多重方面,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给读者一些简单的解读。



(完)

■ 土立方~earththree
写于 2012年10月31日 晚
插图
插图
插图
楼主的资料里显示”禁止发言?那怎么还在发言呢?
hick_awp 发表于 2013-2-22 13:47
楼主的资料里显示”禁止发言?那怎么还在发言呢?
好一把洛阳铲,没看他是3个月前的帖子么?
我去,居然还是个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