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徐勇凌试飞员博文:《读懂此文你就读懂了瓦良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7:13:41
功能和机制的同步构建,航母技术发展刍议
2011年8月2日

停靠在大连海湾的瓦良格号,几乎每天都占据着各大军事网站的显著位置,航母已经成为一种军事文化符号,对于它的关注体现了中国国民国家战略意识的提升,而这种提升是伴随着国家实力增长而来的。如今关于中国是否应当拥有航母的争论已经渐渐平息,近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公开证实瓦良格的存在和即将下水的消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瓦良格号什么时候下水,而是中国的航母发展之路的下一步会怎样走,是数量的增长还是技术的独立研发,尤其是近来南海问题的日益焦灼,中国航母会对西太平洋的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其实,现在来谈中国的航母会对区域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还为时过早,因为一个国家的航母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料,对于中国而言重要的是坚实地走好第一步——解决有无的问题,并通过试验和技术摸索,掌握航母的应用技术,毕竟航母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台,而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一、航母应用技术之探索难于军机试飞
我之所以用军事试飞技术来对比航母技术的探索,是因为无论是对专业团队还是广大军事爱好者,航母技术都是全新而陌生的,其技术难度到底有多大,只有通过实践的摸索才能了解。与军机试飞不同的是,航母平台一般不可能仅作为一个实验平台,完成科研实验和作战应用考核就废弃了,航母的试验和装备是同一个平台,对于中国的第一艘航母,所有参加试验考核的人员,大多数都将在未来成为航母的实际操作者,因此,不可能像试飞那样有一支独立承担试验而不参与未来装备应用的专业队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航母技术的功能构建的初期,无论是系统、体系还是人员,都是全新的,他们在未来的试验和技术探索中,每天都会面临难以预料的挑战。
航母系统的两大技术难点,一个是形成整体功能的系统融合,一个是关键技术如舰载机起降的突破。仅从技术而言,后者的难度可能更大,但从组织与管理的角度看,前者的难度更大。因为作为航母平台的行政技术指挥系统和各功能系统的操作者,既要熟悉各自装备的技术,也要了解各自在大系统中的角色,尤其是行政指挥团队,要将如此复杂的大系统整合起来实现协调运转,既需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因此,所有的系统和人员,在整合过程中要从陌生走向成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舰载机技术的探索,是航母技术中的顶尖高难技术,尽管技术团队已经在前期的探索中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形成突破,但真正要掌握舰载机技术的,还是要通过上舰试验才能实现。从俄罗斯的舰载机技术研发中,我们看到即使是像前苏联这样具有较强综合国力和军事技术的国家,试验中也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舰上试验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地面模拟试验不可比拟的。
对于中国的航母技术团队而言,他们唯一的优势是所谓的后发优势,他们可以通过解读其他国家在航母技术研发中所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应对,但由于技术实力的不同和国情文化的不同,中国的航母技术研发一定会遇到其他国家没有遇到过的困难,要攻克这些难关需要探索者的勇气,更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
最近网上关于瓦良格号航母首航的消息一出,国外媒体和某些军事爱好者就猜测,舰载机着舰试飞会不会在4天的试航中同时开展,这显然是一种非常不具专业知识的猜测,瓦良格的首航只是平台的试验性航行,主要检验航母平台大系统的的一般功能,在这样的首航中开展舰载机着舰试飞显然是不可能的。功能和机制的同步构建,航母技术发展刍议
2011年8月2日

停靠在大连海湾的瓦良格号,几乎每天都占据着各大军事网站的显著位置,航母已经成为一种军事文化符号,对于它的关注体现了中国国民国家战略意识的提升,而这种提升是伴随着国家实力增长而来的。如今关于中国是否应当拥有航母的争论已经渐渐平息,近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公开证实瓦良格的存在和即将下水的消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瓦良格号什么时候下水,而是中国的航母发展之路的下一步会怎样走,是数量的增长还是技术的独立研发,尤其是近来南海问题的日益焦灼,中国航母会对西太平洋的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其实,现在来谈中国的航母会对区域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还为时过早,因为一个国家的航母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料,对于中国而言重要的是坚实地走好第一步——解决有无的问题,并通过试验和技术摸索,掌握航母的应用技术,毕竟航母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台,而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一、航母应用技术之探索难于军机试飞
我之所以用军事试飞技术来对比航母技术的探索,是因为无论是对专业团队还是广大军事爱好者,航母技术都是全新而陌生的,其技术难度到底有多大,只有通过实践的摸索才能了解。与军机试飞不同的是,航母平台一般不可能仅作为一个实验平台,完成科研实验和作战应用考核就废弃了,航母的试验和装备是同一个平台,对于中国的第一艘航母,所有参加试验考核的人员,大多数都将在未来成为航母的实际操作者,因此,不可能像试飞那样有一支独立承担试验而不参与未来装备应用的专业队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航母技术的功能构建的初期,无论是系统、体系还是人员,都是全新的,他们在未来的试验和技术探索中,每天都会面临难以预料的挑战。
航母系统的两大技术难点,一个是形成整体功能的系统融合,一个是关键技术如舰载机起降的突破。仅从技术而言,后者的难度可能更大,但从组织与管理的角度看,前者的难度更大。因为作为航母平台的行政技术指挥系统和各功能系统的操作者,既要熟悉各自装备的技术,也要了解各自在大系统中的角色,尤其是行政指挥团队,要将如此复杂的大系统整合起来实现协调运转,既需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因此,所有的系统和人员,在整合过程中要从陌生走向成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舰载机技术的探索,是航母技术中的顶尖高难技术,尽管技术团队已经在前期的探索中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形成突破,但真正要掌握舰载机技术的,还是要通过上舰试验才能实现。从俄罗斯的舰载机技术研发中,我们看到即使是像前苏联这样具有较强综合国力和军事技术的国家,试验中也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舰上试验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地面模拟试验不可比拟的。
对于中国的航母技术团队而言,他们唯一的优势是所谓的后发优势,他们可以通过解读其他国家在航母技术研发中所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应对,但由于技术实力的不同和国情文化的不同,中国的航母技术研发一定会遇到其他国家没有遇到过的困难,要攻克这些难关需要探索者的勇气,更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
最近网上关于瓦良格号航母首航的消息一出,国外媒体和某些军事爱好者就猜测,舰载机着舰试飞会不会在4天的试航中同时开展,这显然是一种非常不具专业知识的猜测,瓦良格的首航只是平台的试验性航行,主要检验航母平台大系统的的一般功能,在这样的首航中开展舰载机着舰试飞显然是不可能的。
二、功能构建不易机制构建更难
航母技术的试验探索过程,就是功能不断摸索实现的过程,航母技术如此复杂,各独立功能系统的技术试验难度已经可想而知,而要实现整机功能的协调共建难度更大,加之航母与舰队彼此的配合协调,既需要技术的探索,更需要模拟真实作战环境的任务训练。在试验过程中,逐步拓展各系统的功能,同时使各岗位的人员熟悉技术操作和协同配合,这个成长周期大致需要5到10年。当然,中国第一艘航母的作用除了功能构建,更重要的是探索机制和培养人才,首批参加试验训练的各类人员,不仅要成为一个很好的学习者,还要有准备在未来成为各领域的教授者。
任何一项新技术、新平台、新体制的出现,都会在成长过程中走过三个阶段:技术学习期、功能完备期、能力增长期。一个好的团队会迅速学习、体制构建、资源建设、机制建立等措施,迅速完成技术学习期,实现体系的作战功能。但大多数技术观念落后的团队,会在技术学习期花费大量的时间,长时间无法实现全功能应用。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团队在建设初期,没有清晰的发展战略,总是急于搭建行政框架,而对体制的构建、人员的培训,资源的建设重视不够,或者由于资源不足导致各种条件不具备,使得技术成长缓慢。
其实在技术学习期,要尽快是体系形成整体功能,重要的不是各就各位的实兵训练,而是厘清体系框架逻辑,制定管理、指挥和操作机制,做到岗位明确、责任落实、管理顺畅、协调运转。与简单平台的技术训练不同,大系统的学习训练,既要重视单个系统的技术细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训练,更要迅速将训练提升到全平台的体系任务的训练模式,用用针对性的任务训练,磨合整个体系,在这这样的训练过程中,传统的科目训练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而要以任务训练模式为主,训练每个功能岗位的人员,任务条件下操作系统的能力。在这种任务型训练模式中,指挥和管理团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需要指挥管理者有很好的规划能力和协调能力,从宏观把握上和细节管理上对训练进行全程的指导和监控,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训练的效能,尽快实现功能的建立。
重视机制构建是所有高水平管理体系的共同特点,机制构建的重点不仅在于体制编制的设计、管理流程的编写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更重要的是资源建设。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国人在机制构建中普遍存在着资源建设滞后的弊端,一个典型的口号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种理念在精神层面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操作层面却是一种错误理念。因为所谓资源建设就是条件建设,以飞行培训机制为例,除了训练飞机意外,教材、模拟器材、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训练保障体系都是飞行训练所必备的资源,而训练教官则是飞行训练体系中最重要的资源。
在机制构建中除了要重视各种条件的建设外,还要有选拔优质资源的意识,资源水平的低下将直接影响到训练的效果。包括器材的选项采购、教材的编写、人员的选拔都要优中选优,尤其是对于教官的选拔更是不可忽视,我们在人员选拔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选拔门槛太低,选拔的教员水平良莠不齐,教员水平的低下导致教学水平不高,最终就不可能训练出高水平的人才。
三、什么样的飞机才是好的舰载教练机
舰载机和舰载训练机,是航母技术机制构建中的关键一环。在第一代中国舰载机渐渐露出端倪之际,关于舰载教练机的猜测却难有定论。网络上流传很广的关于教练-9有可能成为中国舰载教练机的消息,仿佛不像是空穴来风,毕竟,在中国这样一个战机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可供选择的舰载教练机并不太多。
我不想对中国第一代舰载教练机进行猜测,也不想对教练-9作为舰载机的可行性做出评价,我只想谈谈我对一种好的舰载教练机的看法。
首先它必须是一款小速度性能和稳定性非常好的飞机。舰载机的关键技术在于起降技术,而舰载机起降与常规战机的最大不同在于,常规战机的起飞着陆大都在第一速度范围,飞机的操作方法理念与其他飞行阶段没有太多的区别,飞机的轨迹控制主要通过姿态控制来完成。而舰载机的起降基本在第二速度范围运动,轨迹控制的方法理念已经完全不同,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舰载机在起降阶段要具备很好的性能和操稳特性,如小速度的安定性和安全裕度要足够大,小速度范围的操纵性要求准确协调。在动力方面由于起飞着陆距离大大缩短,要求发动机具备足够的推力和较大的推重比,这些要求是一般的高速二代机战机所不具备的。从人及功效的角度看,第一代舰载机飞行员不具备技术经验,在训练中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差错,因此要求舰载教练机必须有较高的安全裕度和容错能力,一架过于敏感、安全裕度较小的飞机是不适合做舰载教练机的。
其二,舰载教练机必须要与未来的舰载机有很好的过渡性,不能选一款性能与特性与舰载机差别太大的飞机做教练机,中国第一代舰载机肯定是三代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舰载教练机必须具有电传操纵系统,配备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的座舱。另外必须具备陆上和舰上训练的能力,因为舰载机飞行员首先要接受陆上机场的模拟训练,技术成熟后才能上舰进行训练。
其三,必须是一款技术成熟便于改装并很快能拿出来的飞机,刚刚研制的赶工飞机是不适合作为舰载教练机的。因为舰载机训练的风险非常大,为了控制风险首先要选择技术成熟安全系数高的飞机作为舰载训练机,如果舰载机本身充满风险,那么训练的安全压力就太大,保障安全就难以实现。
从以上三点分析看,我首先不赞成用国产二代高速战机改装舰载教练机,因为其中的技术差距太大,技术做再多的技术改进也难以满足舰载机训练的要求。我认为网上所流传的关于教练-9飞机很可能是一种技术验证机,用于先期探索和考核舰载机技术,而非最终的舰载教练机选项。
舰载教练机主要用于舰载机飞行员的基础飞行技术训练,属于舰载机飞行员的初级和中级教练机,而高级教练机必须是未来舰载机的同型双座机机。初级教练机的作用主要是使飞行员熟悉舰载机飞行操纵特点和环境特点,熟悉舰载起降的驾驶技术,熟悉海上飞行的特点只用,对于这类教练机除了刚才提到的与未来舰载机的技术连续性外,还要求有一定数量,而且整机成本和训练成本应当较低。因此,中速或者中高速的轻型飞机是一个合适的选项。
当然,作为舰载教练机,其改型的原型机必须首先是一款教练机,否则改装的技术复杂程度就太大,周期也难以保证,而目前我们在研的战斗教练机只有少数的几款,到底哪款教练机更适合改装成舰载教练机,专家和广大军迷心中一定有自己的答案。作为航母舰载机这样的高技术高风险平台,决策者在选项中一定会考虑降低技术和安全风险,在这方面给自己设置太大的难度显然是不明智的。因此,在航母舰载机的选项过程中,必须排除利益因素,一切都要从技术角度出发,航母发展战略是国家大战略,在这个问题上任何的决策失误,后果都是难以承受的。
四、舰载机训练难在何处
要使未来的舰载机飞行员迅速成为具备能力的航母成员,从头开始的训练显然是来不及了,而且,由于舰载机技术之复杂,掌握技术必须有前期的技术铺垫,因此,首批舰载机飞行员必须是从成熟飞行员中进行选拔。
作为一名能够遂行作战任务的军机飞行员,不仅要具备平台驾驶技能和机上系统操控功能,还要熟悉飞行环境,掌握与相关保障系统协调配合的方法和技能。因此,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不仅仅是着舰和起飞训练,还要进行大量的学习,以了解和掌握相关系统的技术数据与工作方法。
先说起降技术训练,由于着舰飞行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飞行员必须经过大量的陆上机场的训练。首先要进行小速度起飞和进场着陆驾驶技术训练。与常规战机起降技术不同,舰载机起降的速度范围大大减小,以进场着陆速度为例,大约比正常着陆速度小30-80km/h,此时,飞机已经进入了第二速度范围,常规着陆中由姿态控制飞机轨迹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而要用速度来控制飞机的轨迹,这种飞行模式与传统的飞行模式截然不同,有常规战机飞行经验的飞行员,在初始训练时会很不适应,因此,在舰载机训练之处就要改变飞行操纵习惯入手,建立新的操作理念,对于一名成熟飞行员而言,这个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
除了着陆速度减小带来的飞行习惯的改变,舰载起降给飞行员带来的最大困难,来源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由于航母平台相对于一般机场而言毕竟过于狭小,起降过程中飞行员的操纵精度必须非常的高,因为原有的偏差允许范围,在舰载机上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加之航母平台在海上游弋会对飞行员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势必会反映在飞行员的心理上,飞行员在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技能的发挥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一点在空中加油飞行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而舰载起降其环境比空中加油更加严苛,对飞行员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克服舰载起降心理压力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通过反复的重复训练,使飞行员从心理上对环境和新的飞行技术产生认定和接受,随着恐惧心理的渐渐减弱,飞行员技术的发挥就会日益正常,只要通过自身努力这个心理上的“坎”最终是能够突破的。
关于起降技术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从飞行模式的角度看,舰载着陆是与其他飞行模式完全不同的,我曾经介绍过飞行的五种模式,一般的空中飞行是数据跟踪和状态跟踪模式,而空中加油密集编队和空中瞄准跟踪的过程是目标跟踪模式,舰载着陆既不是状态跟踪也不是目标跟踪,而是轨迹跟踪,就像微波、仪表精密进场一样,舰载着陆是一种数据精度要求极高的轨迹跟踪飞行过程,形象地说飞机是沿着一条狭窄的管道在飞行。轨迹跟踪飞行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飞行员在控制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飞机的参数和姿态,使飞机始终保持在既定轨迹之中,这是一种少量多次不断干预的操纵过程,按照专业的角度讲,操纵的增益非常之高,飞行的特点也与常规飞行截然不同。轨迹跟踪飞行的要诀是不断干预将误差控制在微小的范围内,一旦误差积累到一定量级,进场就将失败。
正是基于舰载起降技术的高难度和高风险,训练的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要经过几个不同的技术过程,如陆上机场小速度飞行训练,陆上模拟着舰训练,舰上低空通场训练,模拟舰上着陆训练,舰上着陆连续起飞训练,直至最终的正式着舰训练。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要实现安全高效,就必须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只有完全掌握上一环节的技术动作,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训练。
当然,舰载机起降技术不仅是平台操控技术,对于舰载起降相关保障系统,如地面信号员、起降指挥员、着陆信号系统等,飞行员除了掌握驾驶技能,还要了解与这些保障系统的配合协调内容。
舰载起降作为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技术,飞行员除了要掌握坚实技能和相关知识外,还要有很好的危机处置能力,了解可能发生的各种异常危机,并掌握应对危机的技术和方法。舰载机飞行仿佛“剃刀上的舞蹈”处处隐含着危机,但这并不意味着事故层出不穷,人的训练可以将技术发挥到难以想象的高度,我想只要经过科学严谨的训练,加之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未来的航母勇士一定会战胜各种困哪,为国人展示一个全新兵种的飒爽英姿。
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f5770102ep9t.html
拜读了。
坐等专家前来解读。。
有个CD童子透露说MD以后要发展舰载机自动降落技术
因此断言,舰载机着舰已经不再是技术难点
童子威武
嗯!看来徐大校也倾向于用线传操纵的第三代教练机改装舰载教练机,那么该是谁呢?看来答案是唯一的了!
L-15有希望了
徐有倾向,不过也讲了"成熟"的飞机,L15目前还没有装备路基,不能称为成熟
旗帜鲜明的反对山鸡上舰
因此,在航母舰载机的选项过程中,必须排除利益因素,一切都要从技术角度出发,航母发展战略是国家大战略,在这个问题上任何的决策失误,后果都是难以承受的------------------看来老徐还是担心因为厂所集团经济利益影响舰载教练机的选择进而耽误了国家的航母大战略、损害国家利益。
现在流行跨学科么
不知道L-15的发动机国产化进行到哪一步了。
拜读大作。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2-10-18 23:30
现在流行跨学科么
徐是中国最早飞苏27的试飞员之一,并且是第一个飞出眼镜蛇动作的中国人!他来分析脱胎于苏27的中秋着舰问题,应该不算跨学科吧!
好文!拜读了。
真呀长啊
好文,受教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如果维持一直小规模的舰载机队伍,则原陆基航空兵的优秀人员选拔就够了
如果要维持一支中等以上规模(3艘以上大甲板大型航母)的舰载机队伍,则必须有自成体系的航母舰载机飞飞培训体系。
显然是11bs
等等,这文章是去年写的?!
等等,这文章是去年写的?!
恩,去年的。
是11BS吗? 我怎么觉得在说10S

grff_wbf 发表于 2012-10-18 22:26
L-15有希望了


L15大校没有直接否定  但是应该算是他说的新研制的机种  还有一种新研制的机种   就是双座J15S   如果个人判断不错  L15将会大批装备  作为日常训练攒航母舰载机飞行小时数和起落数的工具  J15S将作为最后的飞行员改装飞行的  并且J15S是同型教  还可以在战时作为武器使用
grff_wbf 发表于 2012-10-18 22:26
L-15有希望了


L15大校没有直接否定  但是应该算是他说的新研制的机种  还有一种新研制的机种   就是双座J15S   如果个人判断不错  L15将会大批装备  作为日常训练攒航母舰载机飞行小时数和起落数的工具  J15S将作为最后的飞行员改装飞行的  并且J15S是同型教  还可以在战时作为武器使用
个人看好猎鹰上舰。
就飞机飞行和舰载机起飞着舰来说,徐如果不算专家,那就没有专家了。
如此看来徐试飞员最倾向15S了
onlymax 发表于 2012-10-18 21:47
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f5770102ep9t.html
这篇文章写的非常细致 拜读了
徐可是L15的首席试飞员,就明说是L15有何不可。
如果FF是在役优秀三好学生, 可能直接在陆地上用15模拟滑跃了,好像没有小教练机什么事了,11,15系统都差不多.

飞机起降是上航母的难点,没加力的L15能顺利在110米滑跃吗?

总觉得如果不是从零开始培训飞行员,这个9号带个喂狗是要干嘛?

版主同志,劳烦排下版,段落之间空一行,起首空两格行不?看着眼晕
L15是高教机,文中已经说明高教机应该是未来舰载机的同型双座机,而舰载教练机属于初级和中级教练机,而且要有电传控制和综合航电系统,这样看来也只有K8了。K8V能模拟多种战机空中飞行的特性,98年三代新歼首飞的试飞员培训也是用K8V(百度百科)。
cmcchuo 发表于 2012-10-19 11:48
L15是高教机,文中已经说明高教机应该是未来舰载机的同型双座机,而舰载教练机属于初级和中级教练机,而且要 ...
你再看看吧,徐大校的意思是同型教练机当然是“最高级”的教练机,但是之前应该用轻型教练机,而不是限定死什么初级中级。舰载固定翼飞行员培训是顶级难度的教学了,用K8,你逗呢吧?
中国龙中国魂 发表于 2012-10-19 11:15
如果FF是在役优秀三好学生, 可能直接在陆地上用15模拟滑跃了,好像没有小教练机什么事了,11,15系统都差不多. ...
L15本来就有增加带加力发动机的计划,这个不算难事。

9号带尾钩本来就是个别厂商自己想揽生意的临时性举措,也正是徐大校不点名批判的型号,有什么难理解的?
追风箭 发表于 2012-10-19 13:42
L15本来就有增加带加力发动机的计划,这个不算难事。

9号带尾钩本来就是个别厂商自己想揽生意的临时 ...
原来如此。
试飞员的意见是一个重要考量
远远的围观下
海军有自己的意见吧,具体的说就是那些现在正在训练起降的海军飞行员的意见更有分量
徐勇凌和李中华  最佩服的两个试飞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