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代表作品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9:08:02
http://news.qq.com/a/20121012/000057.htm?pgv_ref=aio#p=1
《丰乳肥臀》
小说中通过母亲,含辛茹苦、艰难的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并且视上官金童为生命一般重要,其用意在于说明:人永远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生命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是第一本位的,“种”的繁衍生殖(即上官金童的重要与受宠)自然就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生命的承传、沿袭是人类赖以永恒存在的源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因为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显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小说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揭示了:人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美的主体、生命的承传、延续是当最受到礼赞的。没有生命的宇宙和世界,无论美与丑、纯洁与肮脏、卑鄙与高尚,都不再具有意义。所以我们才悟得了《易传》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真正含义。小说或作者的深刻性也就在于将这个似简单又普泛深刻的道理蕴含在母亲率领儿女们的顽强的求生保种的生命过程中。

http://news.qq.com/a/20121012/000057.htm?pgv_ref=aio#p=1
《丰乳肥臀》
小说中通过母亲,含辛茹苦、艰难的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并且视上官金童为生命一般重要,其用意在于说明:人永远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生命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是第一本位的,“种”的繁衍生殖(即上官金童的重要与受宠)自然就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生命的承传、沿袭是人类赖以永恒存在的源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因为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显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小说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揭示了:人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美的主体、生命的承传、延续是当最受到礼赞的。没有生命的宇宙和世界,无论美与丑、纯洁与肮脏、卑鄙与高尚,都不再具有意义。所以我们才悟得了《易传》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真正含义。小说或作者的深刻性也就在于将这个似简单又普泛深刻的道理蕴含在母亲率领儿女们的顽强的求生保种的生命过程中。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红高粱家族》虽然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描写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但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往抗战题材的小说给人的感觉都是正义与邪恶的强烈对比,塑造的是几乎完美的正义的爱国英雄。而《红高粱家族》中塑造的一些列抗日的英雄却是正义与邪恶的化身,他们是一群独特的,特属于红高粱的英雄,有着鲜活的生命与人性。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酒国》中的官员之所以为官,不是因为他们才华高过他人,而是因为海量,并且食欲旺盛。吃的影响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酒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反腐小说,莫言在酒国中还通过酒国酿造学院勾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一斗不断寄给作家莫言的小说中,几乎将整个20世纪中国各种各样小说,从狂人日记到武侠小说,再到魔幻小说、先锋小说之类都戏仿了一遍。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农民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白狗秋千架》是莫言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所发表的短篇小说全集之一,集结了莫言自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九年创作发表的三十篇作品,其中《春夜雨霏霏》、《丑兵》、《黑沙滩》等七篇作品是首次结集出版,弥足珍贵。莫言的短篇小说故事饱满,风格多样,好似从肥沃而丰富的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丰姿多彩的朵朵奇葩,既对乡村残酷现实的犀利揭露,也有对乡村纯朴爱情的感人描写,还有种种荒诞离奇却又逼真入神的传奇述说……这些作品的结集,可以让读者充分欣赏到莫言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可以看到文学大家从事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
这是一位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作家,他的作品我只看过檀香刑,但是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兴趣的筒子可以去看看,作为第一位中国文学诺奖的获得者,他无论是才华,为人,三观,作品意义等,得这个奖都是实至名归的
 2009年,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视野。2012年8月欧洲“全球博彩”公司(Unibet)公布了诺贝尔文学奖预测获奖名单的赔率,莫言以1赔5.5位列第一,而日本诺奖热门村上春树则以1:8的赔率紧随其后。莫言赔率第一,引发国内外媒体及作家热议。瑞典最大日报《每日新闻》、德国《波茨坦新闻报》等外媒纷纷表示看好莫言,而麦家、崔永元等国内文化界人士也纷纷力挺。针对“被诺奖”,莫言专心写作,不发表任何看法。
多年来跟踪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旅瑞华人作家万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瑞典文学院很久以来就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汉学家马悦然被选为文学院院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院需要有精通中文的专家来准确解读中国。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国际书展上被隆重推荐。莫言此次得奖,可谓众望所归。
梁振华:蛙——孕育生命的意象,考量民族对生命的态度

  《蛙》的题目十分有意思,在剧本部分作者通过人物之口说出了为何以“蛙”为题,从青蛙到女娲,女娲造人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认为蛙是高密东北乡的图腾。在现实中,蛙是壮族的图腾,象征人类强盛的繁殖力和生命力,这也是剧本中蝌蚪关于精子精彩对话的内蕴。计划生育是传媒宣传小说的一种策略,作品根本不是仅仅写计划生育的,我觉得它有更宏大的意图,它写到的是孕育生命。这里面有几个层次的孕育生命,莫言找到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即妇科医生姑姑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孕妇、孕妇的丈夫、孩子的角度,从妇科医生对生命的客观、冷静的角度出发,描述若干个主体对生命的态度,包括孕育者、职业接生人对生命的态度,但更宏大的意图在于时代、社会对生命的态度。依据人道主义观点,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恰恰在中国这个独一无二受到了质疑,把时代历史对生命的态度最终指向一个民族对生命的认识。
荣获NB文学奖 莫言争议代表作《丰乳肥臀》重见天日
莫言(英文著作):我再写不出《丰乳肥臀》
“这两年年纪大了,脾气也大了。”上周末,著名作家莫言(英文著作)做客东莞莞城文化周末大讲坛,开讲“文学照进人生”,一向平和的莫言(英文著作)在演讲开始就表达了对“中国的马尔克斯”这样一个尊称的“不高兴”,在回答读者提问的时候,又言辞犀利地批判高考作文判卷有“草菅人命”之嫌,这一番话引起了台下观众的热烈反响。

  不过,在一顿猛批之后,莫言又把话兜了回来,“高考真是一个坏东西,但是没有高考更坏。所以有才华的孩子还是克制一些,老子先混进大学再说。”说完,莫言自己带头笑了起来。

  正名:“我就是莫言,为何要说我是中国的马尔克斯?”

  在中国的作家里,莫言是被公认学马尔克斯学得最像的,没有之一,就连莫言自己也说,写《红高粱》时,开篇第一句话写来写去都像是《百年孤独》那个著名的开头。前不久,在《百年孤独》中文版首发式上,莫言说当他第一次读到这本书,他被震撼了:“我为什么早不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呢?如果早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没准《百年孤独》我可以写了。因为戏法一旦捅破以后就很简单。”

  即便是“简单的戏法”,马尔克斯也足以让像莫言这样活跃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们着迷。莫言说:“马尔克斯也好,福克纳也好,就好像两个高炉一样,焕发了灼人的力量,我们自己是冰块,我们一旦靠近了就会被蒸发掉,什么也剩不下,因此中国作家要写出自己的小说来,每一个作家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占据文学的一席之地,就要远远的绕开这两个人,我想这几十年来我就一直在千方百计地逃离他们。”

  但2005年在写作《生死疲劳》时,莫言决定不再躲避马尔克斯,“这个时候我彻底地放开了,我觉得躲他这么多年,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都没写进去,我把脑子里面积累多年的魔幻的资源写进去了,但用了东方的情节。”到《蛙》的时候,莫言干脆老老实实地塑造人物,回归到了读《百年孤独》之前的状态。“我搏斗了20年,终于可以离开它了,但是我觉得我现在也终于可以靠近他了,因为我觉得我把中国的魔幻素材处理得和他不一样,这个过程是如此的痛苦也如此的漫长。”

  也许正因为如此,当马尔克斯曾经的“私塾弟子”莫言看着满街悬挂着的“中国的马尔克斯——— 莫言”这样的横幅时,第一次说出自己的“不高兴”:“我就是中国的莫言,为什么要说我是中国的马尔克斯,当年大家这么说我,我很得意的,这两年年龄大了,脾气也大了。”

  自白:“我把自己当成罪人写,就像治病一样把疮疤切开”

  回顾20多年的写作生涯,莫言说自己只干了两件事: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从《红高粱》开始,莫言笔下的人物多少都有些反叛的意味,打鬼子的土匪、执行酷刑的刽子手,到最近的小说《蛙》时,一生坚持“计划生育”的妇产科医生却遭到村里人唾弃。在莫言的小说中,对与错、好与坏的界限是模糊的。

  “所谓的革命现实主义是虚假的,真正的现实生活是存在于老百姓的记忆里面的,真正的历史是在民间的。”当莫言说出这句话时,全场观众鼓掌。在莫言看来,“一面倒”和“高大全”都是很“笨”的写法,“在巨大的历史变迁中,每个人就像一片落到大江大河里面的枯叶一样,你不知道自己会被哪一朵浪花卷到哪里去。”莫言说,“现在写土匪抗战没有问题,写妓女抗战也没有问题,写国民党抗战也没有问题了”,但莫言之所以成为作品被翻译到国外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与此不无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莫言说作家应更多地将目光由世界转向自身,“一个作家假如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物,这个作家必须首先认识自己,首先应该对自己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剖析,只有把自己分解明白了,才具备了描写别人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对笔下的人物宽容,“就像为自己治病一样,把疮疤切开,多想想自己不光彩的事情。”

  批判:“高考这个庙里面年年有怨死的鬼,这也没有办法”

  莫言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斗士,他是平和的,没有“笔墨当刀枪”的辛辣,甚至连叛逆也带着一丝狡黠的意味。但莫言说,“现实生活当中不断发现新的事件依然在刺激着我,也经常让我怒发冲冠,经常让我咬牙发狠,有的时候也让我悲痛欲绝,生活里面发生了种种事件,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一个作家的神经,这些都是写作的动力。”

  在东莞的这次讲座中,当有观众提及高考作文的问题时,莫言“破例”辛辣了一回:“我对判零分的同学表示深深的同情,也对判卷的老师表示巨大的愤慨,因为你没有必要这么过度,如果我是判卷的老师,我肯定会给分数的,绝对不是零分。”莫言说,过去总认为判卷的老师是饱学鸿儒,都是有经验的,后来才发现自己的硕士生会被租去做判卷人员,“他们的认识比高考的孩子高不到哪里去,所以在高考这个庙里面年年有怨死的鬼,这也没有办法。”莫言在演讲最后还劝有才华的孩子们在高考的时候克制一些,“你可以用甲骨文做一个作品,否则的话就克制一些,老子混进大学再说,别冒这个险。”

  ○对话

  现在写不出《丰乳肥臀》了

  南方日报:您的《蛙》入围了本届茅盾文学奖,对这部作品获奖有信心吗?

  莫言:《檀香刑》和《四拾壹炮》都入围过,《蛙》我就无所谓了,因为对作者来说,能否得奖是一件无法控制的事情,只能顺其自然。得了奖也未必说明写得比以前好,你所有的作品只有这个写得最好所以得了奖?这个未必。你得了奖说明你比别的作家写得好?这也未必。真的不要过度关注。

  南方日报:现在的创作状态和以前有何不同?

  莫言:当年确实是有一股狂气,敢于无视、蔑视读者,我不管读者愿不愿意看,也不管批评家怎么说,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写。现在写的时候瞻前顾后,会想这样写是不是句子不通顺、不优美、不典雅,这个细节是不是过分刺激、有点丑陋,没有年轻时那么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无畏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再也写不出像《丰乳肥臀》、《红高粱》那个时期那样的作品。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现在还很难说。坏的方面就是写作的勇气少了,没有写作的创新精神了;好的方面肯定会写得更加规范,毛病更少。但一部小说如果没有毛病,很可能就是一部平庸的作品,有很多了不起的作品是有毛病的,并且毛病很多。这没有办法,只能顺其自然了。(



  《丰乳肥臀》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大书,是莫言进行民间史诗性书写的成功试验。作家倾情把母亲描绘成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或者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但命运多舛,她生养的众多女儿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和民间组织以及癫狂岁月下的官方权力话语发生了枝枝蔓蔓、藕断丝连的联系,并不可抗拒的被裹挟卷入20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力量之间的角逐、争夺和厮杀是在自己的家庭展开的,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和消解苦难的现实: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及对单传的废人式儿子的担心、焦虑,而她在癫狂年代用胃袋偷磨坊食物的行为更是鸟儿吐哺的深情……

  母亲是一种意象符号,是对他作品中“我奶奶”式女人的集合,同时也涵盖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莫言对民间苦难及其承受者的爱戴、同情和关怀。

  内容简介  

  小说中通过母亲,含辛茹苦、艰难的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并且视上官金童为生命一般重要,其用意在于说明:人永远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生命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是第一本位的,“种”的繁衍生殖(即上官金童的重要与受宠)自然就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生命的承传、沿袭是人类赖以永恒存在的源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因为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显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小说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揭示了:人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美的主体、生命的承传、延续是当最受到礼赞的。没有生命的宇宙和世界,无论美与丑、纯洁与肮脏、卑鄙与高尚,都不再具有意义。所以我们才悟得了《易传》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真正含义。小说或作者的深刻性也就在于将这个似简单又普泛深刻的道理蕴含在母亲率领儿女们的顽强的求生保种的生命过程中。

  那么生命的创造者--母亲无疑要受到尊敬与赞美。母亲是无私,是爱,是奉献,是生命的载体。对母亲由衷的尊敬与感恩,也表明 了人们对生命的终极崇拜和热爱。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的母性意识或说女性意识在小说中起着主导作用。创造社会历史的可能是男性为主,创造生命历史的,或说人类历史的却是母亲生命源初的女性。这里似乎既体现了作家的心灵深沉着的恋母情结,而上官金童,作为作家思想意识的化身,他对母乳的依恋--恋乳症,在这里也找到了情感的回答,它源出于作家本人的一种情结。



  莫言小说的女性建构——《丰乳肥臀》读解

  作者:李凤兰

  关键词:莫言女性建构重塑

  摘要:莫言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显现了女性被遮蔽的历史以及重塑了历史中的女性形象。

  莫言是新时期一位风格独异、卓有建树的小说家,纵观他的小说,以其灵活多变的叙事、开放自如的结构、杂糅多样的语言、奇异超凡的感觉显示其个性化的风格。他建构了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他所建构的女性形象,是对于传统的女性形象的颠覆,他通过自己所描绘的女性世界,重新叙述了历史,言说了历史中的女人。在《丰乳肥臀》中,莫言力图重现女性身上的母性光辉,找回女性失落的历史与自我,这是在男权历史中被遮蔽的历史镜像,莫言将它真实而鲜明地呈现于我们的眼前。

  一、母系历史的书写

  上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风起云涌之后,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母系谱系的梳理和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过往的历史,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短暂的母系社会以后,女性生命的血脉被割断了,女性谱系的书写呈现为一片空白。女性作为人母,人妻,人女,虽有自己的姓名,然而是隐匿在父亲或丈夫的庞大家族谱系的角落里,看似有名,实则处于“无名”的状态,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是一部男性的文明史。随着“女人写女人”时代的到来,女性作家试图通过对女性血缘的重新清理,去寻找女性被割断的历史链条。在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中,我们发现,王安忆随着母亲的“茹”性追溯的母亲的族系,实则是一部母亲父姓的家族史,而非“母亲的母亲的母亲”的母亲家族的历史。几千年的男性文明史,根本就没有一个按母亲姓氏排列的族谱顺序。王安忆的女性史梳理显然失败了。在女性作家追踪母系血缘深深失望的时候,莫言的《丰乳肥臀》则填补了这样的空白。在这个文本中,莫言以母亲上官鲁氏的血缘链接了母亲三代人的生命链条,在这里,传统的历史被改写了,他所叙述的再也不是男性英雄的历史,而是一部普通女性受 难的历史。男性家族的历史由于她法定丈夫的性无能而彻底断裂,上官鲁氏在借种中所生下的“杂种”儿女们彻底篡改了法定丈夫的家族血缘。父系家族不可避免地 走向解体,同时,由于她所借种的非法丈夫自始至终都未取得合法的地位,所以他们的儿女们的父系历史也不可能得到重建。事实上,在作者的叙述中,这些儿女们 真正的父亲是谁,只有母亲自己知道,其他人一概不知。重建父系家族没有任何可能,在作者的叙事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重建父系历史不仅没有可能,而且没有 必要,所需要的只是寻找一部母系家族的历史。虽然母系家族的历史不够悠久,但它远没有结束。在这个家族的谱系中,我们所能找到的只有母亲,母亲是最权威的 家长,是这个家族的历史源头。莫言通过上官鲁氏所建立的家族谱系,颠覆的不仅是历史,而且是对历史的叙述方式。

  在《丰乳肥臀》中,莫言不仅书写了母系血缘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肯定了女性在历史中的作用和意义,将被男性遮蔽的历史真相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引领我们对人类历史文化进行深度的思考。《丰乳肥臀》几乎全景式地再现了一个世纪的中国历史,而这段历史是通过“母亲”——上官鲁氏走过的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来建立和体现的。莫言用这一寓言形象,完整地见证了这个世纪的血色历史,而“母亲”无疑是“人民”的集合和化身。这一人物形象因此具有了结构和本体的双重意义:她既是历史的主体,同时又是叙述者和见证人。莫言十 分匠心地将她塑造成了大地、人民和民间理念的化身。作为人民,母亲是20世纪中国苦难历史的真正的承受者和收藏者,她不但经历了多灾多难的童年和少女时 代,经历了被欺压被凌辱的青春岁月,还以她生养的众多儿女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生了众多的联系,因而也就被无法抗拒地裹卷进了 20世纪中国的政治舞台。所有政治势力的争夺和搏杀,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由她来承受和包容一切的苦难:饥饿、病痛、颠沛流离、痛失自己的儿女, 或自己身遭摧残。“母亲”在这里是一个关于“历史主体”的集合性的符号,她所承受的深渊般的苦难处境,代表了作家对这个世纪人民命运的概括和深切悲悯。

  二、女性形象的重塑

  莫言通过改变历史叙事方式而重述历史,与此同时莫言也通过改写女性形象而颠覆传统。莫言借助于《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鲁氏这个女性形象,重新言说了历史中的女人,赋予她以崭新的意义,在这个女性形象的建构之上,表达了莫言反抗传统的先锋立场和女性意识,在女性建构的探索上比他同时期的女性文本更加深刻。

  在莫言“家族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写作轨迹:即由男性神话的消解走向女性神话的膜拜。在《红高粱》中,“我爷爷”与“我奶奶”处于平等的地位,都是我所崇拜的。而《丰乳肥臀》是莫言献给母亲和大地的书,他在题记中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在这个文本中,爷爷和父亲是以委琐、卑微、懦弱的形象出现的。丰乳肥臀是人类生命之源,也是女性生殖力旺盛的标志,对丰乳肥臀的崇拜,自古有之,人类远古时代便有展示女性丰乳肥臀的雕像,这些雕像是孕育生命的女神造型,是人类对孕育生命女神的崇拜。莫言对丰乳肥臀的崇拜不仅是因为母亲的生殖力使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更因为母爱与博爱相连。他在小说中有意采用神话的结构模式,直接套用耶稣出生的神话,马洛亚、上官鲁氏、上官金童分别与上帝、圣母、圣子相对应。莫言赋予了上官鲁氏极丰富的文化内涵,她既有传统价值尺度衡量下的许多女性美德,但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这个具有地母一样旺盛生命力的女人, 一生受尽苦难,然而忍辱负重,养育自己的儿孙,在动乱的年代,她想方设法让他们活下去,没有任何力量摧毁她的母爱,百年来,母亲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无怨无 悔地操持一切,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儿孙们对她并不都是敬爱,可是母亲不计一切地包容他们。在上官鲁氏身上,体现出强烈的母性情怀,她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 力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人,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代表,上官鲁氏隐喻着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苦难历史。

  莫言文本的意义不仅在于写出了动荡历史中女人韧性的生命力和宽博的母爱情怀,对母性进行了热情的歌颂,更具有文化意义的是在于他书写了女性身上的叛逆精神和自主意识。上官鲁氏对自己个体生命的主体把握上是任何传统的女人无法做到的。莫言以他笔下女性充满生命张力的身体叙事,颠覆了男权文化下的母亲形象,而莫言对 这些女人的热情讴歌正是他的一种叙事策略,表达他对传统和历史的蓄意反叛和颠覆。上官鲁氏嫁给了一个生命委顿没有生殖力的男人,在受尽婆婆和丈夫对她实施 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之后,她大胆果敢地选择了一个个男人借种生子,表达了强悍的生命意识和主体意识,对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进行了大胆的反叛,对男性权威 和尊严进行了无情的嘲讽,改写了传统的女性形象。

  上官鲁氏的女儿们也个个显得大胆泼辣,敢作敢为,这使得上官家族里,女性理所当然地成了家庭

  的支柱,而相形之下,上官父子在小说中显得猥琐、卑微,上官金童更是表现出自私、贪婪的恋乳情结。莫言通过上官金童心理上的自闭和个人中心主义以及对母亲的依赖性,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负面因袭,由于传统的封建宗法制对男权意识的维护和过分溺爱,使得民族的文化心理人格发生了心理畸变,男性在渐渐弱化,女性也异化为只有母性而缺乏妻性。鲁迅先生曾在《而已集·小杂感》中说过:“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与女儿性的混合。”这是鲁迅对中国女性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考察得出的结论,莫言的小说验证了这一点。究其原因,不仅由于男权文化的迫害,也有女性的叛逆与反抗。莫言的文本,通过女性闪耀于前,男性猥琐于后,形成了两性间的差异,改变了传统文本叙事特征,否定了漫长的男性(男权)中心文化的优越性。所以他的文本不是男女平等,而是用女性人格的辉煌反衬出男性的猥琐,《丰乳肥臀》中的上官寿喜、上官金童便是集男性精神萎靡之大成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身上体现出阴盛阳衰的生命痕迹,让我们反思几千年的中国男权文化的负面因袭,重现远古时代母性的辉煌,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两性关系,消除文化中的不合理因素。

  总之,莫言赋 予母亲这个形象以多重的文化意义:一方面她是生命与爱、付出与牺牲、创造与收藏的象征,作为伟大的母性的化身,她是一切自然与生命力量的源泉,是和平、人 伦、正义和勇气的化身,她永远本能地反对战争和政治,因此她代表了民族历史最本源的部分;另一方面她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大地母亲”,她是一切死亡与重 生、欢乐与痛苦的象征,她所操守的是宽容与人性,反对的是暴力和虚伪。她个人的历史也是一部叛逆和挣扎的女性苦难史,充满了在宗法社会看来无法容忍的野合、通奸、被强暴……但这一切并没有损害她的形象,通过文本的叙事和受难的经历反而更显示出她的坚韧与不朽的母性创造力,使她变成了“生殖女神”的化身。

  莫言对母系历史的书写、女性形象的重塑和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显示了一个男性作家视野的开阔和思考的深度,作为异性书写,显得更为冷静和客观。所以,两性虽有不同的特质,但并不构成漠视与误解异性世界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将男性作家排斥出女性书写的领域是狭隘的,共同作为人类群体的一部分,两性之间必有其相通之处。与此同时,即使是同一性别,面对同一世界,其理解和感受也会千差万别,莫言等男性作家参与的女性建构,他们以独特的笔触描绘的女性世界,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也给女性主义的建构提供了别样而深刻的文本。
央视网消息(网络新闻联播记者薛广乾报道)10月11日傍晚19时许,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中国山东作家莫言(英文著作),在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竞争中获胜,荣获新一届诺贝尔(专题)文学奖。当晚21时许,已经“消失”多日的莫言(英文著作)在家乡山东高密,召开了第一次记者见面会,平静地回答了中外记者问题。

  在这个不算年轻、也不算太老的年龄获得了诺贝尔(专题)文学奖,莫言的心情当然也是高兴的。不过,他表示:中国优秀作家、优秀作品非常多,这届诺贝尔(专题)评奖委员会比较青睐他,要是换一批人当评奖委员会成员的话,也许别的中国作家就会获奖了。

  莫言对自己的家乡山东高密充满感情,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之前,他一直遁迹在这个小地方。在生于兹、长于兹的东方乡土,静候来自遥远西方的消息,不管这个消息是获奖还是不获奖,他都打算在这个老地方接受她。在获奖消息传来之后,他又一次把世界级的荣耀,带给了自己的家乡,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记者会。当时,他甚至还没有了解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授奖词的具体内容。

  记者会持续了约20分钟,莫言回答了十多个问题。有记者问:“您的作品中,最喜欢哪一部?”他诙谐地回答:“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些作品我都很满意,如果说更喜欢老大,那么老二、老三就不愿意了。”有记者问:“您的作品中,反复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地方。”莫言回答:“我对这个地方感情十分深厚,泛指高密县域之内东北部的几个乡镇。”

  莫言就在“东北乡”长大。10月11日下午3点多钟,在莫言的记者会之前,记者们曾经来到了他的老家——高密平安庄村,来到了他的老宅——一个稍嫌破陋的土院落。在那里,他的二哥管谟欣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讲述了有关莫言的很多故事。他说:“莫言是高粱地里出来的,评上评不上都无所谓。农民出身的作家,能到这一步,很不容易。”

  莫言小时候就喜欢看书,抢书看,给人家推磨、借人家的书看。没书看,就看《新华字典》,或听爷爷讲“三国”。《红高粱》中讲述的最后一场战役,其原型就是发生在离家七八里路的孙家口伏击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对日军一次成功的伏击,毙敌39人,其中包括日军中将一名。看来,正是这片英雄、神秘的土地,培育了莫言这个作家。

  然而,他二哥看得很淡:“庄稼人走出去了,写了一些文章,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莫言的军旅故事:吃18个馒头 用写作实现水饺梦和美女梦
消息来源:新华网
莫言的军旅故事:吃18个馒头 用写作实现水饺梦和美女梦
  导读:他的经历,是长篇;他的作品来由,是中篇;他的一颦一笑一个表情,是短篇;就连他一时兴起的话,整理整理,也是一篇泛着深蕴美意的散文当然,这样的散文有时候也很酸涩很冲辣很“刺猬”现在,这样一位当代中国文坛响当当的作家,首度开腔于他的军旅生涯了。拭目以待吧,看他怎么翻检这篇!

一到军营就吃了十八个馒头

  跟莫言(英文著作)一起当兵的有三十多人,新兵拉练结束后,他们便各奔前程。莫言跟他的三个老乡一起被分到黄县,大单位的一个分部,负责秘密工作的一个单位,而分去的小兵都是站岗或者做饭,人家干什么怎么干都与他无关。他的两个老乡都被分去做饭,只有莫言去站岗了。其实莫言很愿意去做饭的。你想,从小没吃饱过,做饭多好啊,起码能吃饱。还有,想吃水饺的话可以自己偷着包。其实,人家领导调高密的小伙来这里,本来是要都安排做饭来着,高密人实在啊,一般干不出偷吃之类的事来。但莫言一到军营就吃了十八个馒头,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假装吃完了,但看着别人的嘴唇吧唧,他的嘴唇也吧唧,别人的喉咙蠕动,他的也蠕动,领导怕了乖乖,如果让他做饭,那不得把我那点军粮全让这小子吃了。就把那两个看起来比莫言老实,比莫言饭量小的人去做饭了。那个大饭量的小子,对不起,站岗去!

  莫言屈啊。本来让自己晚出生一年,削尖脑袋当兵的本意并不是无怨无悔的保卫边疆啊,他首先想的是能吃上一咬就流油的肥肉馅水饺,现在可好,连饭都吃不饱-别人吃四个馒头就饱了,可他已经吃了八个肚子还觉得空,再吃又怕让领导觉得自己的思想水平低,光剩下吃心眼了。他就咬牙不吃了。但肚子饿啊。现在无论男人女人都以平滑的小腹为美,但当时莫言的肚子,不是平滑,而是往下塌陷了。

  塌着肚子的莫言在站岗的时候哪里都饿。他就在站岗的时候腿没溜号脑子溜号了。他幻想那戴着麦秸草编成的被硫磺勳得雪白的草帽的美丽的姑娘麦秸草编成的草帽是莫言见到的最漂亮最金贵的草帽,家乡的漂亮姑娘都戴这个,不漂亮的戴芦苇篾片编成的斗笠,打死莫言也想象不出太阳帽还有别的材料制成,那姑娘戴着草帽美丽地来到海岛边疆,对在那站岗的大兵一往情深,然后日弹钢琴三百曲和那优雅的能日背唐诗三百首的大兵相和相合。想到这里的莫言往往裂嘴笑了,就忘记了自己的肚皮贴脊梁的现实。

  但现实总是现实,它以很坚实的物质提醒你许多没有的东西。比如,跟他一起来当兵的小老乡在梦里还吃的叭嗒嘴,然后香得笑出声了,他的肚子早就叽里咕噜地说话了。青春的饿和肚子的饿让他睡不着了,然后就起床,把站岗的白日梦落在了笔上。漂亮的姑娘,帅气的小伙子,美丽的海岛,坚定的信念这些都是他缺少的,恰恰是他做梦都想的,当然他还渴望写的东西,能换来稿费,好自己去餐馆吃一顿肥肉馅的水饺,自己去吃,让自己吃个饱。写完后,伸个懒腰,想到能换了肥肉馅的水饺,迷着本来就不大的眼,美美地笑了。

  这样,没能做饭的因为饭量大只能站岗的莫言,只能用写作实现他的水饺梦和美女梦。想不到竟写成了气候,这是后话。

  儿时的莫言不遭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十二岁那边,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至于么?有着些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也是这么说的:“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但终究,“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的童年让人想逃离。所以在选了四年兵之后,莫言终于在1976年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天涯海角……只是车在开了三百华里之后,停了。从高密到黄县,一路上的欣喜瞬间变成失望。雪花覆盖,来路无影。

  莫言记得当时新兵连设置在黄县县城西北角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都赫赫有名。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数十个新兵站在影壁前听一个干部点名。“管谟业。”“到”。“跟着班长进去。”“是”。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包一放,好了,莫言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虽说未能实现“天涯海角”的愿望,可“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话还是在莫言身上有了些许的应验。在家里吃不饱穿不暖,整天吃一种口感差到要命的杂交高粱,到了这里,托后方基地农场的福,他不仅每顿都能吃得饱饱的,还是那种用小麦磨成的精粉!

  他觉得,当兵还是蛮靠谱的。

  两年匆匆而过。

  领导拿着莫言的作品就到北京总部“推荐贤良”

  从第三年开始,莫言开始给战友们上课,学习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

  这事儿看起来蛮不靠谱!莫言没有上过多长时间的学,因为历史原因,少年时期的他不仅没有圆了大学梦,就连初中都没上完。但他的学识是有的。莫言的父亲上过私塾,因此全家人对知识文化都很重视,莫言也继承了父亲极强的自学能力,他还“自动升级”成了现在的现学现卖!

  因为授课认真,莫言被调到上级机关工作。说是工作,其实就是等待提干。可一位领导觉得莫言刚过来,直接提干不太合适,就说要考察一年,结果考察完一年,关于战士提干有的新要求“必须进过考学,或者……”失望是当然,莫言倒是没闹什么脾气,那个年代,包括童年的记忆让他成了内敛的人,也有压抑的成分。

  两年后,郑州工程学院在莫言所在的部队开了一个学习点,问莫言能不能当老师给学员们授课。莫言也不客气,揽下活就开始研究教材,他从三角函数老师,自己给自己换科目成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照样有领导来听课,一位颇为惜才的副主任在听完莫言的讲课后还提了要求如“不要背书,要口语化”等。当时莫言已经在《莲池》等杂志有发表作品。那位副主任拿着莫言的作品就到北京总部“推荐贤良”。莫言也因此得到了去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的机会。

  “这段时间”的人物经历是混乱的,局促的,可以一带而过的,但关于莫言的写作,“这段时间”又是不可或缺,使莫言得到宝贵的关于自己的反面教材并最终确定写作方向,从此,中国文坛上竖起了一面新旗,号:高密东北乡。

  当时,他提笔想写很多东西,因为固执的认为童年是酸涩到不堪的,他在文字有意“去高密”化。“我努力制抵着故乡的声色犬马对我的诱惑,去写海洋、山峦、军营,虽然也发表了几篇这样的小说,但一看就是假货……”为了让小说道德高尚,他给主人公的手里塞一本《列宁选集》,为了让小说有贵族气息,他让主人公日弹钢琴三百曲,等等等等,脱不了泥腿子的附庸风雅,满鼻子牛屎味儿的胡编乱造!

  莫言的这些“评价”完全出自他的《聆》,他总是喜欢把他自己逼到绝境,退无可退之时,好好修理一把,用严重的自虐倾向得到最敲打人心的语句。只是“这段时间”他完全做不到这一点,直到《白狗秋千架》的诞生,“这段时间”才被终结。

  有一位作家说: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他本是讥讽莫言,但莫言把这话当成是对自己的最高嘉奖。他扛着“高密东北乡”的旗号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在自己的文字天地里当起了开天辟地的圣者,发号施令的皇帝,先前的那些钢琴、面包、原子弹、臭狗屎、摩登女郎、皇亲国戚、假洋鬼子……统统被他塞到高粱地里去了。“我认为文学是吹牛的事业但不是拍马的事业,骂一位小说家是吹牛大王,无疑等于拍了他一记响亮的马屁。”莫言对自己身上能绑上一条高密东北乡的“破麻袋”相当高兴,“在这条破麻袋里,狠狠一摸,摸出一部长篇,轻轻一摸,摸出一部中篇,伸进一个指头,拈处几个短篇。”

  这么一条“破麻袋”是莫言独此一家的Logo,让他的文字有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在军艺,他拔出“透明的红萝卜”

  时间晃晃荡荡,走到1984年,莫言圆了他的大学梦。那一年,解放军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军艺)恢复招生。

  莫言的大哥在60年代初期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在那个闭塞的小地方,别说是大学生,就是大学生的家人,也是受到格外的尊敬,当然也不乏嫉恨,小时的莫言就经常在自家的院子里,听见有人压低了嗓子议论“别看这家房子破,可是出了一个大学生”、“这家是中农,竟然出了一个大学生”。他不管听了多刺耳的话,心里也是相当的受用,有一次趁着大哥睡着了,他还偷偷把大哥的校徽摘下来别在自己胸前,小伙伴讽刺说:“是你哥考上大学,又不是你上,烧包什么!”莫言因此按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考上大学。但最终,因为历史原因,他的大学梦被击碎了。

  得到消息后,莫言很兴奋,没想到37岁“高龄”的他居然有机会重圆自己的大学梦。拿着几篇作品,他就跑到军艺,一打听,人家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了好一段时间。幸运的是,他的小说《民间音乐》让时任文学系主任的徐怀中先生看到了,徐先生大赞:“这个学生,即便文化考试不及格我们也要了。”

  补了名字进考生表里,莫言一颗心放了下来,他这些年的老师不是白当的,文化考试里虽然有点点小插曲,但最终考得第二名,伙同作文最高分,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军艺文学系,成了一名年近三十的大专生。

  当时军艺正大修大建,四处都是泥浆黄土,相当的接地气。莫言接着地气,在学习期写出了诸多精品之作,《透明的红萝卜》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初冬的一个早晨,莫言在宿舍里做了一个梦,身穿红衣的丰满姑娘手持一柄鱼叉,从地里叉起一个红萝卜,高举着,迎着太阳……从起床号响起,他就沉浸在这个辉煌的梦境里,上课时,他一边听课,一边把整个梦境用笔头“勾”出来,两周后,稿子出来。他拿不定主意,甚至连算不算小说都说不上来。他把稿子拿给系里一位干事看,干事看完后很兴奋:“这不仅是一篇小说,还是一首长诗。”徐怀中看完后还拿给自己的夫人看,结果得到女性角度的评价:“小说里那个黑孩子让我很感动。”系里更是召集几个同学座谈了这篇小说。

  1985年3月,刚创刊不久的《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了这篇小说和座谈纪要,主编冯牧先生在华侨大厦主持召开了小说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等名家参加了会议……自此,《透明的红萝卜》成了莫言的“成名作”。

  “前年,因为编文集,我又重读了这篇小说,虽然能从中看出许多笨句和败笔,但我也知道,我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小说了。”莫言的话明显有惆怅,看来不管是名家还是俗者,谈及过去,都有惆怅味道。那时的自己,可能青涩单纯、可能幼稚可笑,但满满的,都是青春!

  军艺毕业后,他被分到一个部队,直到1997年离开部队,这些日子,他生活围绕着笔尖穿行,理无可理,按下不提。
法新社:莫言作品充满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 被指粗俗淫荡
  中新网10月12日电 2012年10月11日,备受瞩目的诺贝尔(专题)文学奖终于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英文著作)获此殊荣,成为首位夺取诺贝尔(专题)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法新社评价称,莫言(英文著作)的作品巧妙避开了时下的各种问题,通过一个个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故事,让人们去反思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法新社援引诺贝尔(专题)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彼得英格伦的评价称,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莫言(英文著作)让读者从书中阅读出社会的阴暗面,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粗俗而淫荡的。“莫言书中所写的故事是我听到的最恐怖的故事。” 英格伦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表示。

  法新社报道称,莫言的作品涵盖了各个时代背景,比如1911年清王朝覆灭等。莫言的作品通常都是避开时代问题,转而以故事的形式反思20世纪的中国,在故事中莫言还融入了政治因素以及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感。

  法新社还认为,《蛙》是莫言最为勇敢的作品,受到好评。
纽约时报:作家莫言用残酷叙事建立了一个隐秘的王国(图)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英文著作)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专题)文学奖,这个消息为持续近半月的“莫言(英文著作)得诺奖”喧嚣划上了一个圆满的休止符。

  此前的争议将莫言(英文著作)推到风口浪尖上,各种讨论在文学作品和道德伦理中攻讦不休,而很少涉及到对他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因为文学的边缘化,很多人连莫言的作品都没有读过,但仍然可以信口开河,肆意攻击。甚至有人以为莫言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作家,靠着诺贝尔(专题)文学奖的炒作才爆得大名。其实,近年来莫言一直出现在诺贝尔(专题)传闻名单之上,各种传闻或风言风语一年一度地满天飞。只是今年传闻依托着新媒体的新力量,传播得更加迅速、更加广泛而已。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中,莫言和他的作品一直处在争议漩涡中心,他的每一部作品出版都带来了几乎绝然相反的争议态度,而与他及他作品相关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惊人,在专业数据库里你可以搜索到大量与莫言相关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反思尖锐、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个人魅力。他在中国一流作家的位置上保持了二十多年,他的创作成就已经获得过国内外诸多文学奖项的肯定,其中重要的有:1987年全国中篇小说奖、1988年台湾联合文学奖、1996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2001年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2004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第十三届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6年日本第十七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2011年因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从1988年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教授翻译《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起,莫言的作品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日本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是中国当代最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作家之一。《纽约时报》书评曾说:莫言是一位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文学成很推崇,认为他的创作代表了亚洲的最高水平。莫言同时也是中国当代严肃文学作家中屈指可数的、少有的畅销书作家,拥有大量的忠实读者。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是对他文学成就的又一次肯定。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出生于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大栏乡。他在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里把老家变成“高密东北乡”,在同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秋水》里,他再度提到这片土地,描绘了“高密东北乡”史前史。通过经营“高密东北乡”,莫言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类似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镇”、马尔克斯的“马孔多”相似的文学地理世界。他的几乎所有优秀作品,都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有意识地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无边地延伸。在福克纳称之为“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创造一个充满无数生灵的文学世界,是几乎每一个有野心的小说家的远大理想。

  自1981年在河北保定的《莲池》第5期上公开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始,莫言创作了三十一年,作品数量蔚为壮观,迄今为止发表了八十多篇短篇小说、三十部中篇小说,出版了十一部长篇小说。此外,他还出版过五部散文集、一套三卷本散文全集,创作过九部影视文学剧本及两部话剧作品。

  莫言的小说一直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中展开:一个是残酷现实,细腻生动地展现当前乡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风貌,其核心主题是“饥饿”和“不公”;另一个是浪漫世界,以强大的想象力推进到被官方历史严厉遮蔽的微暗世界,关键词是“生命力”和“人性”。这两条藤蔓分别蔓延,各自结出了丰硕果实,并在彼此吸引中渐渐靠近。以莫言自己的说法,在他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缠绕在一起,胜利会师。

  莫言成名作、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即属于“残酷现实”藤蔓上的发轫作品。小说发表于1985年,与短篇小说《枯河》算得上是姐妹篇,深刻地体现了莫言少年时期当童工时感亲身受到的痛苦经验,但语言和写法都不同,属于探索和逐渐形成语言风格的作品。他的此前十几篇短篇作品,如《乡村音乐》、《售棉大道》等都可以看做是摸索和积累。《透明的红萝卜》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黑孩”形象,令人难忘地颠覆了此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观念下“诗意乡村”的浪漫想象,展现出一个苦难和饥饿的乡村景象,以及在这种令人绝望的土地中卑微生存者的悲惨命运。莫言说过,如果非要在他的小说中找一个原型,那一定是“黑孩”——从“黑孩”派生出上百个人物,在他的文学地理世界里济济一堂。

  莫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发表于1987年,也属于“残酷现实”系列中的作品。当时山东《大众日报》新闻报道,山东苍山县蒜薹丰收之后,却因地方干部的不作为以及地痞流氓低价收购等原因卖不出去、大面积腐烂在田地上,从而引起农民到县政府示威游行并发展为大规模的骚乱。这件事情引起莫言的深切关注,他想起1984年赶车送甜菜的路上被给乡党委书记送建筑材料的卡车碾压无辜死去的四叔。在故乡的谷仓里,仅用三十五天,就创作出这部二十万字的作品。

  1988年莫言发表另一部极富探索性的长篇小说《十三步》,后来也曾改名为《笼中叙事》,是运用荒诞艺术手法描写知识分子和现实生活的一部力作。此后的中篇小说《欢乐》在“残酷现实”中达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顶峰,并发展出了莫言特色的“残酷叙事”。小说用探索性的第二人称叙事,讲述乡村中学复读生齐文栋参加高考的悲惨故事,他强烈地想通过高考这种唯一的方式逃离他严重丑恶、令人窒息的乡村土地,他憎恨这些制造苦难和仇恨的生活。他和他母亲在乡村的艰难生活。小说里也用令人震惊的笔法,描写了计划生育工作队强行抓捕刚生孩子一个月的齐文栋嫂子去做结扎的恐怖细节。其中的母亲形象因其“丑陋不堪”而招致广泛的批判,作家余华为此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为莫言的独特创作美学作辩护。

  在浪漫世界里最有名的作品,是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梁》。这部小说1986年发表后,在文坛上引起了震动,现在已成为了一部经典作品。小说发表后很快就被张艺谋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姜文、巩俐主演,并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

  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曾经发生过“孙家口伏击战”。1938年3月15日,国民党抗日游击队曹克明部率领四百人伏击日本巡逻队,击毙日本板垣师团中岗弥高中将等三十多名日兵,受到当时国民政府的通令嘉奖。后来日本驻胶县部队报复,制造了“公婆庙惨案”,杀害136名村民。这件民间抗日故事,一直被排斥在官方正统叙事的历史教科书之外,同样被遮蔽的历史事实,在当时思想解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地被发掘出来,并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对文化反思、历史思考,都产生着巨大的推进作用。这个故事激活了莫言身体深处一直当时正统叙事格式所压抑的灵感,他如一口枯竭的水井,突然被打通了土地深处的泉眼,酣畅淋漓的语言和故事喷涌而出,彻底颠覆了此之前“官述历史”记忆,对当时新历史叙事模式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199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洋洋五十万言,语言极具爆发力,想象力汪洋恣意,可以说是莫言最好作品之一,也是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顶级作品。这部作品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广阔地展现了中国大陆拜年沧桑变化史,彻底颠覆官定历史叙事模式,与余华《活着》等作品一起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新历史”叙事核心原则。小说中对土改、文革、经济热等都有极深的揭露和反思。小说中含辛茹苦、精神坚毅的母亲形象非常生动,有人把母亲形象跟马尔克斯名着《百年孤独》里的乌苏拉相提并论。小说的主人公上官金童和上官玉女是双胞胎,也是一个“杂种”。他有一个至老不断奶的恶癖,后来和“独乳”老金结婚,却变成了胸罩设计师和成功商人——这个人物形象具有浓重的现实和历史隐喻效果。

  200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中,莫言通过胶东半岛农民义军奋起抗击德国殖民军队的故事,把自己独特的“残酷语言”推到了极致,并在其中极富象征意义地植入了他自己故乡的地方戏种“猫腔”,并通过大量令人读之惊悚的例如“剐刑”等场景的具体描述,引发了读者的精神和生理的剧烈反响。这部小说虽然语言叙事技艺高超结构饶有新意,但进入了纯粹“历史语境”,并未跟日常生活、日常情感发生密切关系。

  本文开头说过,莫言小说中的两条藤蔓,最后汇聚在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里。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但其中的精髓还没有被文学评论界深刻感受到。这部作品的“轮回”结构,是写长篇小说时作家梦寐以求的结构。这种“简单”的结构,可以把作家从叙事/结构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他因此能够从容而天马行空地对轮回成驴、牛、猪的主人公西门闹分别叙述。语言极有弹性,叙事生动,想象力丰富。我特别欣赏莫言在小说中轻松地把握叙事、人物角色转换的能力。原地主西门闹土改时被工作队在河滩上崩掉脑袋后,他家的长工蓝脸就变成了新时代的主人,并且娶了他的媳妇,住了他的家。含冤死去的西门闹深感冤屈,在阎王爷面前绝不屈服,所以,地府的裁决者为惩罚他,判决他带着前世的记忆(不给他喝忘忧汤)轮回到阳间做牲畜,而且是投胎到蓝脸的家里,亲眼目睹着人世间的沧桑变化。他先变成驴子,驴子死后还不服,又被罚投胎成牛,牛死后他继续不服,再被判投胎为猪。其中“西门猪”一章写得汪洋恣意,想象磅礴,过了好多年,我都记忆犹新:高智商的西门猪带领牲畜栏里的猪们反击人类的统治,英勇战斗,跳出猪圈,一路冲杀,突破人类猎手的重重包围,胜利地渡河来到河中小岛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终于自由自在地过上了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这个故事很容易令人想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和他的自由王国“花果山”——小说中,现实和浪漫以荒诞的诗意,在一头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猪王身上深刻地体现出来。其中的隐喻效果极其鲜明。

  2008年的长篇小说《蛙》通过“姑姑”这个特殊人物形象,深入地控诉了计划生育对中国人的残酷戕害。“姑姑”自称是组织的走狗、信徒,组织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她亲手接生过一万个婴儿,也亲手杀死两千八百个婴儿。新政权刚建立,在乡村推广新的接生技术,刚毕业的“姑姑”接生了高密东北乡几千名新生儿,包括王肝王胆兄妹、陈鼻、王手等人。后来搞计划生育,“姑姑”同样自愿充当“走狗”,带领计划生育工作队抓捕超生的村民(大多是她接生的),强行做人流,而导致王胆等人的死亡。“文革”结束后,“姑姑”也从疯狂中恢复了。她这才发现自己当“走狗”时做了多少邪恶事情。她用自己的后半生来赎罪,和做泥人的丈夫一起,做了两千八百个小泥人,供在三面墙的龛里,为他们念佛经……这部小说生动有力地控诉了计划生育对中国的毁灭人性的巨大伤害。

  莫言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把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隐秘在胶东平原边缘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微地,扩展为世界性的中心舞台。在这片普通而神奇的土地上,以“我爷爷”余占鳌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子民们上演了一出出慷慨激昂的人生大剧,一如高密地方戏茂腔演唱时的凄凉悲戚,一如电影《红高粱》里“酒神曲”吼诵时的高亢鹰扬。在文学的世界里,莫言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对于一名真正的读者来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否,都不妨碍他/她的自由阅读和理解。而作家的核心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成就上,而不是他的个人道德上。现在,莫言已经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想这可以促进、加深世界其他国家读者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理解,其中的辐射,可以影响到其他的作家身上,这才是诺贝尔文学奖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文/叶开作家,文学杂志《收获》的编辑,着有《莫言评传》,他也是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长跑比赛》、《司令的女人》等作品的责任编辑。)
2008年的长篇小说《蛙》通过“姑姑”这个特殊人物形象,深入地控诉了计划生育对中国人的残酷戕害。“姑姑”自称是组织的走狗、信徒,组织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她亲手接生过一万个婴儿,也亲手杀死两千八百个婴儿。新政权刚建立,在乡村推广新的接生技术,刚毕业的“姑姑”接生了高密东北乡几千名新生儿,包括王肝王胆兄妹、陈鼻、王手等人。后来搞计划生育,“姑姑”同样自愿充当“走狗”,带领计划生育工作队抓捕超生的村民(大多是她接生的),强行做人流,而导致王胆等人的死亡。“文革”结束后,“姑姑”也从疯狂中恢复了。她这才发现自己当“走狗”时做了多少邪恶事情。她用自己的后半生来赎罪,和做泥人的丈夫一起,做了两千八百个小泥人,供在三面墙的龛里,为他们念佛经……这部小说生动有力地控诉了计划生育对中国的毁灭人性的巨大伤害。


与中国



与中国

他最新的小说《蛙》出版于2010年,瞄准了政府严厉的一 胎 化 政策。广泛使用幻想和讽刺帮助莫言避免那些直接攻击 带来的更 严 厉的惩罚。
德新社报导说,当莫言在八十年代第一次读到中国翻译的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等魔法现实主义作品时,它们向他展示,“你可以如此自由的写作”。

莫言采用了具有讽刺意味的笔名“莫言”,意思是“不要说话”。但是他却成了中国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啥时获得理,化,生物和医学奖才值得俺们真正高兴!!!
aaagggzzz 发表于 2012-10-12 11:23
啥时获得理,化,生物和医学奖才值得俺们真正高兴!!!
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物理学奖  杨振宁 和  李政道 (1957,台湾) ·  丁肇中(1976,美国)  ·  朱棣文 (1997,美国) ·  崔琦 (1998,美国) ·  高锟 (2009,美国英国)

化学奖  李远哲 (1986,美国) ·  钱永健 (2008,美国)

文学奖  高行健 (2000,法国) ·  莫言 (2012,大陆)

和平奖  ​​刘​晓​波​ (2010,大陆)

注:华人(汉族)非俄罗斯,朝鲜,哈萨克等族;
养生保健 发表于 2012-10-12 11:51
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物理学奖  杨振宁 和  李政道 (1957,台湾) ·  丁肇中(1976,美国)  ·  朱棣 ...
华侨,华人,中国人,外国人,-------你分不清么???
aaagggzzz 发表于 2012-10-12 11:53
华侨,华人,中国人,外国人,-------你分不清么???
诺贝尔奖与中国


赛珍珠 种族美国白人 中国长大,国籍-中华民国,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母语-汉语 获奖作品-中国农民的故事《大地》

赛珍珠 种族美国白人 中国长大,国籍-中华民国,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母语-汉语 获奖作品-中国农民的故事《大地》
祝贺莫言,这是他的成功。
但对于诺贝尔奖就没必要说什么了,这个奖的素质明眼人都看得清楚。还是那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诺贝尔奖给莫言,纯属没安好心(转,作者:民主走狗)

  昨晚,特大喜讯从瑞典传来,中国作家莫言,荣获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事若放在英美等“得奖专业户”的国度,算不上什么多大的事儿,不过是在已经花团锦簇的诺贝尔“锦冠”上,又添了枝小花而矣,没啥稀罕的,引不起多大的轰动。可在咱中国,则不然,西方国家眼里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诺贝尔奖,在炎黄子孙的心中,因梦寐以求了一个多世纪却极少梦圆,而承载了一百多年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情感包袱,从而才显出了举世难以理解的重如泰山的分量。

  如今,捷报飞来,百年的诺贝尔梦想,今朝终于实现,国人怎能不惊喜交加、百感交集呢。眨眼间,莫言获奖的消息,便传遍全国,立时成为国内所有主流媒体的聚集热点。在举国关注的声音中,既有欢呼雀跃,也不乏些冷嘲热讽。老外或许又要匪夷所思了,可用咱特色国情一套,倒也正常得很。毕竟国人已为诺贝尔做了上百年的梦,好不容易一朝梦想成真,自然要反应过度些,即使如醉如痴、歇斯底里些,也在所难免。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怪咱们奖拿得太少了,总也拿不着,把咱的心理都给诱惑得扭曲了,这回可算赶上“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谁摊上,都免不了要疯狂上一番。

  不论国人有如何表现,都实属寻常,可笔者还是动起了好奇之心,莫言到底写了何等倾国倾城的杰作,居然能倾倒似乎一向对咱们眼高于顶、不屑一顾的诺贝尔评委,竟能破天荒的摘取这顶国人翘首企盼了几十年而求之未得的桂冠。为了破解心中的疑惑,赶紧网上一顿搜索,很快答案便出来了,莫言是因《蛙》这部长篇小说,而最终赢得了诺贝尔奖的青睐。

  原来如此,那《蛙》又有何种无穷的魅力,能迷得诺贝尔评委们神魂颠倒,心甘情愿的把大奖的大帽子,急不可待的戴在莫言的头上呢。把书找来,细细读一遍,暂时没这个时间,只好大致翻了一下简介,竟不由得打了下冷战,这《蛙》竟是如此一副庐山真面啊。

  莫言在书中,通过对他姑姑一生经历的叙述,讲姑姑如何在建国头二十年如何热心给上万婴儿接生,接下的福泽满桑梓;后几十年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又如何心狠手辣、毫不留情的强行给数千孕妇流产、打胎,致使两千多小生命胎死腹中,甚至造成“一尸两命”的人间惨剧;晚年退休后,又如何痛悔不已,直至供起所“害”婴儿的牌位,以求内心的安宁。

  没细看,可仅看了内容简要,就险些吓出一身冷汗。莫言这是在干什么,看似在写他姑姑的人生传记,可从书里大段农村强制堕胎时过于细致、逼真的描写看,他分明是在用活生生的现实事例,攻击咱们的“计划生育”如何惨无人道、草菅人命吗。堂堂的“计划生育”,可是咱们要坚持不懈、不容动摇的根本国策啊,并且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已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可在莫言的笔下,竟如此得惨绝人寰、骇人听闻,无异于是在对“计划生育”这一大政方针兴师问罪、口诛笔伐吗。

  可如此一部明显抨击国策、极可能导致恶劣影响的大作,竟粉墨登场、招摇过市了,还一眼就被诺贝尔评委给相中了,这其中的小九九,岂不很耐人寻味吗。《蛙》里究竟有何动人的情节,能打动这帮西方评委们一贯对咱国人另眼相待的铁石心肠呢,显然只能是字里行间对“计划生育”如何冷酷无比、天怒人怨的细节控诉,才正中这些老外们的下怀。由此看来,不是莫言的生花妙笔,吸引了洋评委们眷顾的目光,而是他笔中对中国阴暗面过分细致入微的描绘,符合了洋大人的某种居心险恶的需要,才有这天大的馅饼,砸在了他的头上。

  显而易见,《蛙》会因诺贝尔奖的加身,而一炮打响,很快就可能在些西方社会风靡一时。可成千上万的读者,一旦看了《蛙》,会看些什么呢,他们会看到一个愚昧落后、冷血无情的中国。在这个国家里,一群毫无信仰、萎靡不振的民众,每天都在浑浑噩噩、朝不保夕的活着,连他们生孩子这一上天赋予的权力,都几尽被剥夺殆尽。这是一副何等令人发指的“悲惨世界”的画面啊,借莫言的大笔,就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的展现给了外国读者,恐怕他们看后,将彻底把咱国人从门缝里看扁了,咱们凭借二三十年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在世界上竭尽全力打造出的稍稍高大、清新些的形象,也将随之轰然倒塌,再想扶起来,可万难矣。

  更可怕的是,莫言因《蛙》的获奖,会对国内的作家群们,产生极大的榜样效应。相当一部分作家们,会在莫言名利双收的巨大刺激下,将纷纷群起而效之,他们将以莫言为楷模,在写作上象他那样,时时、处处的紧盯着国家黑暗、丑陋的一面不放,抓住一点,就不惜倾尽笔墨,极尽丑话讥笑之能事,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讨取洋主子的欢心,才有希望在诺贝尔奖金上,分一杯之羹,他们又怎能不为之效尽犬马之劳呢。至于国家光明、美好的那面,那怕比比皆是、随处可见,由于不讨洋人的好,他们也只能视而不见、不以为然。

  长此以往,国内的大批作家,将彻头彻尾的变成西方社会的附庸和爪牙。这些文人们,虽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家庭内,享受着史上空前温暖滋润的阳光雨露,却因莫言的得奖,而被以诺贝尔奖为先锋的西方价值观念迷了心窍,非但不念感恩报国之情,反倒按照洋人的风向标,对自己原本歌舞升平、繁荣昌盛的祖国,百般挑剔,时刻都想从鸡蛋里挑出点骨头,好上纲上线,从头攻击到脚,恨不得一棒子打倒了事。用不了多久,咱们伟大的祖国,就将被这群让西方意识形态统治了身心的作家们,以他们肆意横行的笔,描画得乌烟瘴气、乱七八糟,伸手不见五指,连一丝光亮都见不着。到那时,咱们经济发展再怎么高速,再如何挥金如土的慷慨大方,怕也难让世人的印象改观一二了。

  照这么一看,诺贝尔奖给莫言,可纯属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