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军事互信与欧洲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9:46:48
邱震海(香港)
<P>  本周六,五角大楼主管亚太事务的副国防部长劳利斯将启程赴北京,参加下周一(1月31日)举行的中美两军首次“特别政策对话”。
<P>  观察家们注意到,这次中美两军“特别政策对话”有别于以往中美军事交流政治意义大过军事意义的情形,将直接面对两军合作的实质性问题,亦即所谓的“功能性”议题。由此,两军的战略互信机制便不可避免地将提到中美军方高层的议事日程之上。
<P>  客观地看,中美军方的这一战略互信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双方在后冷战时代的力量角逐中依然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感,但由此而造成的双方(乃至包括日本在内的美国盟友)彼此都将对方视为不可信任的对手,以至于任何一种个案式的冲突都可能导致系列危机。
<P>
<P>中国“蓝水海军”使美国恐慌
<P>
<P>  就近期而言,中美缺乏战略互信的例子源自两个月前的中日潜艇事件。中国潜艇误闯日本海域,不但使日台,而且也使美国感到惊慌。从美国来说,不管潜艇事件背后中国军方的真实意图如何,这一事件本身说明,中国近年致力发展“蓝水海军”的努力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
<P>  所谓“蓝水海军”,即指一国海军的远程行动能力。中国海军的远航计划始于20年前,但提出建设“21世纪海洋强国”的新战略学说,却还是近年的事情。这一新战略学说强调中国发展强大海军的重要性,即保护中国的海洋环境,包括对海上交通线和邻海与近岸海洋国土的控制。
<P>  中国近年的这一战略发展引起了美国的不安。据美国战略研究者的解读,中国日益壮大的水下力量进一步说明,该国长期的经济增长正在转化为有可能改变亚洲安全格局的军事力量。美国的战略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在此有两个重大利益:短期内北京企图“让台湾在国际社会陷于孤立”。中长期目标则是挑战并最终取代美国的守护者角色。
<P>  美国的上述担忧,就其全球霸权的角度看,虽有其可理解之处,但就国际力量互动的角度看,却未免陷入冷战时代的两极思维,即确定最易挑战美国的战略对手,然后全力予以遏制,而忽视了未来世界必定是一个多极格局;在这一格局中,美国依然拥有重要位置,但却同时拥有包括欧洲和中国在内的多个合作伙伴,美国的安全风险和国际责任都将相应减轻。
<P>必须有的军事互信
<P>  就建设“蓝水海军”战略而言,中国作为大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自然需要对海上交通线和邻海与近岸海洋国土加以保护。如果说美国因中国建立“蓝水海军”而对中国缺乏战略信任,那么,一个正在迅速崛起而又没有“蓝水海军”的中国,对于作为全球超级大国而又在太平洋地区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将同样本能式地缺乏战略信任。
<P>  理想的境界是:作为大国的中美两国,都拥有“蓝水海军”,但又保持基本的战略互信。客观地看,也许只有中美双方均拥有“蓝水海军”,中美军事互信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当然,这里的重要前提是:中美双方的鹰派均须退居二线,双方真正以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处理双边关系。
<P>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互动活跃,敌我难分。由于国际格局处于急剧重组过程中,因此,各种势力无不各自保持高度警觉,但又注重接触,希冀在探索式的互动中视对方政策取向来调整自身的政策。但正因如此,政策误判几率极高,决策者每每将互动中的临界行为视作实质策略,并制定相应的强硬措施,由此导致恶性循环。
<P>  中美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对双方有益无害。对美国来说,正如美前太平洋区总司令布莱尔所言,美国在亚洲的同盟关系基本上都是冷战的产物,美国同日澳韩的同盟关系的发展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但这不是美国同这一地区国家合作的唯一形式,不应该具有排他性;美国除了已有的同盟关系之外,还应发展地区性的合作方式(Regional Approach)作为补充,而中国无疑是这一地区合作方式的一部分。
<P>  对中国而言,军事互信机制实际上涉及到未来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中国的未来发展,与美国在全球的地位究竟将构成一种什么关系。
<P>参照德国做法,减少美国疑虑
<P>  对此,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都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认为中国从长远来说,可以也应当挑战美国;二是认为中国即便从长远看,也不必在全球战略层面与美国一争高低,尤其是在外交和军事上,当以非超一流的实力安享主权独立和民生自由,由此减少国际对中国崛起的隐忧和敌意。
<P>  其实,以战略眼光来看,后一种思路无疑更为务实。笔者在此不妨大胆提出“欧洲模式”作为中国未来战略发展的方向,亦即以超一流的经济水平而非超一流的军力,与美国展开良性互动。
<P>  十多年前冷战刚结束时,华府内部一度曾将德日作为21世纪的主要战略对手;但一段时间后,日本依然束缚于美国,而统一后的大德国虽在欧洲经济联盟中占主导地位,但在政治上却紧紧置于欧洲统一的框架下,不谋求全球霸主地位,因此也在战略上不构成对美国的挑战。做出这些评估后,美国直到90年代中期才转而将中国作为主要对手。
<P>  当然,欧洲模式有其战后演变的历程,尤其有意识形态背景;但就战略层面不挑战美国,而是与美国结为广义盟友这一点而言,欧洲模式似可以作为中国今后与美互动的参照方向。若中美间能确立这样的互动模式,那么,由欧洲倡导的的未来美中欧三足鼎立格局,便有望成为大国势力良性互动的基本模式。
<P>  中国崛起之路才刚刚展开,亟需营建一个宽松、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目前中国周边环境日益险恶,一定程度上是过去几年政策偏差的恶果。如何避免双方鹰派势力直接对撞,是中美军事互信机制建立过程中的首要挑战。</P>邱震海(香港)
<P>  本周六,五角大楼主管亚太事务的副国防部长劳利斯将启程赴北京,参加下周一(1月31日)举行的中美两军首次“特别政策对话”。
<P>  观察家们注意到,这次中美两军“特别政策对话”有别于以往中美军事交流政治意义大过军事意义的情形,将直接面对两军合作的实质性问题,亦即所谓的“功能性”议题。由此,两军的战略互信机制便不可避免地将提到中美军方高层的议事日程之上。
<P>  客观地看,中美军方的这一战略互信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双方在后冷战时代的力量角逐中依然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感,但由此而造成的双方(乃至包括日本在内的美国盟友)彼此都将对方视为不可信任的对手,以至于任何一种个案式的冲突都可能导致系列危机。
<P>
<P>中国“蓝水海军”使美国恐慌
<P>
<P>  就近期而言,中美缺乏战略互信的例子源自两个月前的中日潜艇事件。中国潜艇误闯日本海域,不但使日台,而且也使美国感到惊慌。从美国来说,不管潜艇事件背后中国军方的真实意图如何,这一事件本身说明,中国近年致力发展“蓝水海军”的努力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
<P>  所谓“蓝水海军”,即指一国海军的远程行动能力。中国海军的远航计划始于20年前,但提出建设“21世纪海洋强国”的新战略学说,却还是近年的事情。这一新战略学说强调中国发展强大海军的重要性,即保护中国的海洋环境,包括对海上交通线和邻海与近岸海洋国土的控制。
<P>  中国近年的这一战略发展引起了美国的不安。据美国战略研究者的解读,中国日益壮大的水下力量进一步说明,该国长期的经济增长正在转化为有可能改变亚洲安全格局的军事力量。美国的战略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在此有两个重大利益:短期内北京企图“让台湾在国际社会陷于孤立”。中长期目标则是挑战并最终取代美国的守护者角色。
<P>  美国的上述担忧,就其全球霸权的角度看,虽有其可理解之处,但就国际力量互动的角度看,却未免陷入冷战时代的两极思维,即确定最易挑战美国的战略对手,然后全力予以遏制,而忽视了未来世界必定是一个多极格局;在这一格局中,美国依然拥有重要位置,但却同时拥有包括欧洲和中国在内的多个合作伙伴,美国的安全风险和国际责任都将相应减轻。
<P>必须有的军事互信
<P>  就建设“蓝水海军”战略而言,中国作为大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自然需要对海上交通线和邻海与近岸海洋国土加以保护。如果说美国因中国建立“蓝水海军”而对中国缺乏战略信任,那么,一个正在迅速崛起而又没有“蓝水海军”的中国,对于作为全球超级大国而又在太平洋地区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将同样本能式地缺乏战略信任。
<P>  理想的境界是:作为大国的中美两国,都拥有“蓝水海军”,但又保持基本的战略互信。客观地看,也许只有中美双方均拥有“蓝水海军”,中美军事互信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当然,这里的重要前提是:中美双方的鹰派均须退居二线,双方真正以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处理双边关系。
<P>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互动活跃,敌我难分。由于国际格局处于急剧重组过程中,因此,各种势力无不各自保持高度警觉,但又注重接触,希冀在探索式的互动中视对方政策取向来调整自身的政策。但正因如此,政策误判几率极高,决策者每每将互动中的临界行为视作实质策略,并制定相应的强硬措施,由此导致恶性循环。
<P>  中美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对双方有益无害。对美国来说,正如美前太平洋区总司令布莱尔所言,美国在亚洲的同盟关系基本上都是冷战的产物,美国同日澳韩的同盟关系的发展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但这不是美国同这一地区国家合作的唯一形式,不应该具有排他性;美国除了已有的同盟关系之外,还应发展地区性的合作方式(Regional Approach)作为补充,而中国无疑是这一地区合作方式的一部分。
<P>  对中国而言,军事互信机制实际上涉及到未来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中国的未来发展,与美国在全球的地位究竟将构成一种什么关系。
<P>参照德国做法,减少美国疑虑
<P>  对此,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都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认为中国从长远来说,可以也应当挑战美国;二是认为中国即便从长远看,也不必在全球战略层面与美国一争高低,尤其是在外交和军事上,当以非超一流的实力安享主权独立和民生自由,由此减少国际对中国崛起的隐忧和敌意。
<P>  其实,以战略眼光来看,后一种思路无疑更为务实。笔者在此不妨大胆提出“欧洲模式”作为中国未来战略发展的方向,亦即以超一流的经济水平而非超一流的军力,与美国展开良性互动。
<P>  十多年前冷战刚结束时,华府内部一度曾将德日作为21世纪的主要战略对手;但一段时间后,日本依然束缚于美国,而统一后的大德国虽在欧洲经济联盟中占主导地位,但在政治上却紧紧置于欧洲统一的框架下,不谋求全球霸主地位,因此也在战略上不构成对美国的挑战。做出这些评估后,美国直到90年代中期才转而将中国作为主要对手。
<P>  当然,欧洲模式有其战后演变的历程,尤其有意识形态背景;但就战略层面不挑战美国,而是与美国结为广义盟友这一点而言,欧洲模式似可以作为中国今后与美互动的参照方向。若中美间能确立这样的互动模式,那么,由欧洲倡导的的未来美中欧三足鼎立格局,便有望成为大国势力良性互动的基本模式。
<P>  中国崛起之路才刚刚展开,亟需营建一个宽松、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目前中国周边环境日益险恶,一定程度上是过去几年政策偏差的恶果。如何避免双方鹰派势力直接对撞,是中美军事互信机制建立过程中的首要挑战。</P>
<P>好可怕的书生之见,这位知名事实评论员难道从来不读历史的吗?</P><P>没有军事实力的保证,再好的经济状况也会毁于一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