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国领土争端(番外篇):钓鱼岛钩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1:44:39
中国领土争端(番外篇):钓鱼岛钩沉
http://www.lkon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4829&fromuid=553052
中国领土争端(番外篇):钓鱼岛钩沉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钓鱼岛又是风起云涌,各种事件、消息层出不穷,继香港十四位保钓人士登岛后,微博上又疯传所谓中国六十年代的地图以及人民日报的文章、以及日本外务省的所谓“关于间阁列岛问题的看法”,这些消息给许多人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

前几个月,李登辉在一次集会时宣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一个在台湾读书的大陆学生当场反驳,结果被李登辉打脸打到肿。——仅凭一腔爱国热情,却对整个事件没有全面了解,下场就是如此惨淡。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这里对钓鱼岛事件进行一番全面的梳理。

一、历史上钓鱼岛的主权归属

钓鱼岛列岛一共有8个岛屿,分别是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位于台湾基隆东北约102 海里的东海海域,距冲绳首府那霸230海里。


钓鱼岛相对位置(大图是日本地图,因此岛名都是日本名)


这是1978年日本国土交通省航拍的钓鱼岛,钓鱼岛如此美丽。



最早发现钓鱼岛的,毫无疑问是中国人。目前所见的最早记载,为明朝《顺风相送》一书。这本书是明代航海技术类书籍,即所谓“海道针经”,学界公认其写于永乐年间,作者很可能是郑和船队成员。书中在讲述福建至琉球航线的导航技术时,多次提到钓鱼岛,并以之为重要测量基点。譬如“北风东涌开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正南梅花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针取赤坎屿”。

这里所提到的钓鱼屿,即今钓鱼岛,而赤坎屿即今赤尾岛,由此可证,至少在永乐年间,中国人就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而日本人则至少在400年之后才得以发现。

在官方地图中最早标出钓鱼岛的,是胡宗宪《筹海图编》。这是1556年他出任浙江提督节制七省海域边防时所编著的,在第一卷《福建沿海沙图》“福七”、“福八”两页上,明确标明了钓鱼岛列岛。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了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明代郑舜功1566年出使日本,写有《日本图鉴》一书,其中有一首诗:“一自回头定小东,前望七岛白云峰……或自梅花东山麓,鸡笼上开钓鱼目……”。自注曰:“回头:地名,……自回头径取小东岛,岛即小琉球,……钓鱼屿,小东小岛也。”

这里所说的“小琉球”,即指台湾。中国中古之时,对东海情况不了解,将台湾称之为琉球,又将琉球群岛亦称为琉球,到明初时,始知琉球群岛与台湾实为两地,故称琉球群岛为大琉球,称台湾为小琉球。到明末时,随着中国人对东海外岛认识的加深,知道实则台湾为大,琉球为小,故又将两者称呼颠倒过来,称台湾为大琉球,称琉球群岛为小琉球。——这是题外话,暂且不提。

这里,郑舜功明确提出“钓鱼屿,小东之小岛也”,也就是说钓鱼岛为台湾的附属岛屿。

从地理上来看,钓鱼岛列岛都位于东海大陆架上,平均海深200米,但自赤尾屿向东仅仅3公里,即为冲绳海槽,海深陡增为2000米以上,因此赤尾屿以西海水为蓝绿色,而以东冲绳海槽海水为黑色,中国古人称之为“黑水沟”。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地理特征,古代中国与琉球国即以此为国界。——正因为如此,琉球群岛不包括钓鱼岛列岛,是很明显的事情。


钓鱼岛海域等深线图。由图可知,钓鱼岛列岛之西北,平均水深很浅,过钓鱼岛列岛之后,水深急剧加深。


明代郭汝霖1561年6月出使琉球,著有《使琉球录》一书,曰:“幸值西南风大起,瞬目千里,过东涌、小琉球,三十日,过黄茅,闰五月初一,过钓鱼屿,初三日,至赤屿。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风,即可望古米山矣。”

前面所述,小琉球即台湾,黄茅即黄尾屿,赤屿即赤尾屿。“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这句话说得再明确不过了,赤尾屿即中国和琉球国的分界。

在此之前的1528年,陈侃出使琉球,回国亦著有《使琉球录》一书,其中曰:“八日出海口,方一望汪洋矣。……九日隐隐见一小山,乃小琉球也。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 一昼夜兼三日之路程,……十一日夕, 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歌舞于舟, 喜达于家。……又竞一日, 始至其山。有夷人驾船来问, 夷通事与之语而去。”

小琉球如前所述,即台湾,平嘉山,即彭家屿,黄毛屿,即黄尾屿,赤屿,即赤尾屿。同时,这段文字中还特别提到“古米山,乃属琉球者”,这就明确表明了琉球西界即在古米山。和前面郭汝霖文中“赤屿,界琉球地方山也”相对照,已经再明白不过了。即中国东界为赤屿,琉球西界为古米山,两国以冲绳海槽为界。

1683年(康熙22年),汪楫出使琉球,记载曰:“二十五日,……无何遂之赤屿,未见黄尾屿也。薄暮过沟,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粥,焚纸船,鸣钲击鼓,诸军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敌状,久之始息。问郊之义何取?曰中外之界也。”

文中“薄暮过沟”之沟,即黑水沟,也即今之冲绳海槽。船到此处必须祭祀,而祭祀的含义,文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中外之界也”。

自陈侃、郑舜功之后,中国出使琉球者数十辈,皆有文章传世,其中描述和陈、郑等人大体相同,足以证明钓鱼岛非琉球之地,而为中国所有。

乾隆时,法国耶稣会教士蒋友仁绘制《坤舆全图》,这幅地图是着色世界地图,图中所标“好鱼须”、“欢未须”、“车未须”等六岛,即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盖因该图以闽南口音标名之故也。据称该图中钓鱼岛列岛、台湾和中国大陆,皆为赤黄色,和琉球的暗绿色截然不同(我找到的这幅未着色,或许是后来翻印的?)。


乾隆朝所绘《坤舆全图》,法国传教士蒋友人所制。


同治二年,胡林翼主编刻印了《皇朝中外一统舆图》,这套地图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凡是四夷之地,其名称必杂以本国夷语。该图于赤屿、钓鱼岛,则直称其名,而与赤屿相去不远的姑米山,则标曰:“姑米山,译曰久米岛,属间切二,安河、具志川仲里”。——这就是杂以琉球语了。由此可知,这部地图也是以姑米山为琉球,而以钓鱼岛列岛为中国。


《皇朝中外一统舆图》,同治二年,胡林翼绘编。


1783年(乾隆48年,日本光格天皇天明三年,癸卯年),日本人水户长久保子玉在湖南平江人蔡方炳(字九霞)所做《广舆记》的基础上,绘制了《大清广舆图》。

这幅地图中,琉球没有绘出,仅以文字形式进行了描述,但在台湾东北,却画了一个小岛,名曰“高华岛”。这应该就是钓鱼岛。现在有人认为高华岛即是澎湖列岛中的花屿,但此图中另有澎湖(虽然位置误差太大),因此它决不可能是花屿。在“高华岛”之下,作者注曰“自是琉球舟行四日,道程东北”,而根据历代出使琉球的使臣所留下的纪录,自钓鱼岛至琉球,一般也是四日舟程,可知其即为钓鱼岛。这幅《大清广舆图》不绘琉球,而绘钓鱼岛,恰好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而这是一位日本人所绘制的地图,因此也就更加具有意义。


日本人所绘制《大清广舆图》,其中高华屿即钓鱼岛。

在钓鱼岛问题上,还有一个经常被人提及的证据,就是林子平的《三国通览图说》。林子平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政治学者,号称“宽政三奇人”之一,在地图学上颇有建树,他所绘制的《三国通览图说》在日本向美国索取小笠原群岛时,成为日方的重要证据。在这幅地图中,同时也绘出了钓鱼岛列岛,而且颜色和中国大陆颜色相同,这也称为中国主张钓鱼岛主权的重要证据。

不过在这幅图中,台湾的颜色又有别于大陆。因此日本人对这个证据很不以为然,反驳说,这幅图的着色并不存在政治因素,而只是林子平个人任意为之。


林子平绘《三国通览图说》

在林子平的另外一幅著名地图《琉球三省三十六岛图》中,也是如此,钓鱼岛与中国大陆同色,而台湾反而异色。可知这不是林子平一时心血来潮胡乱画,必然是有原因的。——绘制这些地图时,已经乾隆末年,难道是荒服闭塞,消息不通,还不知道中国已经平定台湾?


林子平《琉球三省三十六岛图》


结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话不是虚言,有无数史料可为证。日本人认为钓鱼岛是“无主小岛”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二、日本窃取钓鱼岛

在林子平绘制地图整整100年后的明治八年(1875年),日本陆军参谋部也绘制了一张地图:《亚细亚东部舆地图》,奇怪的是,图中居然没有钓鱼岛。


明治八年日本陆军参谋部所绘制的《亚细亚东部舆地图》,图中无钓鱼岛

这么重要的大比例尺的军事地图为什么会遗漏钓鱼岛呢?难道是当时日本陆军参谋部还不知道有钓鱼岛这回事?个人推测,这是日本在为窃占钓鱼岛埋下伏笔。因为如果绘出钓鱼岛的话,把它划入中国,则日本心有不甘,把他划入琉球,日本又不敢,于是干脆付诸阙如。

日本人对钓鱼岛的觊觎,是从吞并琉球开始的。1872年日本侵占琉球,强迫琉球“废王改藩”,七年之后的1979年,又“废藩置县”,彻底吞并了琉球。琉球是中国属国,因此中国曾与日本进行交涉,但无果而终。自此之后,日本就开始图谋窃取钓鱼岛。就在琉球“废藩置县”的当年,日本内务省地图局就偷偷地在其《大日本府县分辖图》中,将钓鱼岛绘入了琉球辖境。

在日本吞并琉球后,有个叫古贺辰四郎的日本商人开始移居那霸,进行海产和出口事业,1884年,他宣称自己“发现”了钓鱼岛,于是向日本内务府提出申请,要租借钓鱼岛进行开发。日本既然觊觎钓鱼岛已久,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于是日本内务卿山县有朋下令冲绳县令对钓鱼岛进行调查。

但冲绳县令西村舍三经过调查后,给山县有朋作了如下报告:

“关于使无人岛归属冲绳县下之事,随不敢有异议,然其地势与日前所呈之大东岛相异,且其与《中山传信录》所载之钓鱼台、赤尾屿、黄尾屿为之同一物,也无可怀疑。果为同一之物,则其不但既为清朝册封旧中山王的使船所详悉,而且也各别附有岛名,成为航行琉球的目标,此事甚为明显。因此对于此次与大东岛建立国标同样,已经勘察就马上建立国标之事,不胜担心之至。”

这段话中的《中山传信录》,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徐葆光出使琉球回国后所撰,向来是研究琉球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是证明中国对钓鱼岛主权的重要证据。

西村三舍的这段话,起码透漏了这么几条重要信息:1、钓鱼岛是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的。2、钓鱼岛已经为中国人所使用,是航行的重要目标。3、如果在钓鱼岛上建立国标,必然会引起外交冲突。因此他表示“不胜担心之至”。

但山县有朋接到报告后,却并没有采纳,在给太政大臣的报告中,山县有朋如此说:

“(钓鱼岛)虽然与《中山传信录》所记载的岛名为同一之物,但这只是为了掌握针路的方向而已,别无些许归属清朝之证迹。而且一如岛名,我与彼各异其称,又是接近冲绳县所辖宫古、八重等无人岛,因此只要冲绳县加以实地勘察,建立国标之事,当可无碍。”

这里,山县有朋将无人岛扩大为无主地,只以接近宫古、八重等岛为由,硬要在钓鱼岛上建立国标。

至于钓鱼岛上究竟有没有“归属清朝的证迹”呢?当年被冲绳县派到钓鱼岛上进行实地调查的大城永保,他在明治十八年(1885年) 给冲绳县厅的报告书中如此写到:

“所谓 ホァピンス (yukun) 岛(即钓鱼岛)在久米岛偏午未之间,……岭上坚木及其他树木,生长繁茂,且山中有流水,海岸边有广阔码头及船只碇宿所。”

试问这“广阔码头及船只碇宿所”是不是中国人在上面进行活动的痕迹?但山县有朋为了窃取领土,对此视而不见。

当时上海《申报》撰文揭露日本对钓鱼岛的野心,称 “台湾东北边之海岛,近有日本人悬日旗于其上,大有占踞之势”,敦促清政府和民众对此加以重视。

因此,日本外务大臣井上馨案复函山县有朋,称:“此等岛屿接近清国国境,曩者勘查,比大东岛面积略小,而且清国已各定有岛名。近时清国报纸揭载我政府占据台湾近旁清国所属岛屿之传言,对我国抱有猜疑,频促清国政府注意。当此之际,急于公开,建立国标,必招致清国之疑虑。”同时一再嘱咐,此事要绝对保密,“在官报及报纸上,均不可登载”。

冲绳县令根据内务省指示,再次进行勘察后报告,并请示说:“该岛建设国标之事,正如以前之报告,并非与清国没有关系,万一两国情况不对,则难以善后,此事应当如何处理,请予指示。”,

面对这种调查结果,日本内务省和外务省无可奈何,于是只好联名指示:“关于书面请示的问题,目前无需建设,应请注意。”

至此,日本暂时停止了对钓鱼岛的图谋,此后虽然有人再三旧事重提,但畏于中国的态度,日本政府始终未敢轻举妄动。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12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日双方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此形势下,1894年12月27日,日本内务大臣野村靖发文,就钓鱼岛一事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商议,称:“明治18年(1885年),与贵省磋商之后,已有指令之事,然今日与当时之事势相异,如别纸所记,预定在阁议提此事,故于贵省先行商议。”

1895年1月14日,伊藤博文举行内阁会议,会议决议:“内务大臣请议位于冲绳县下八重山之西北,称为久场岛、鱼钓岛的无人岛事。近来至该无人岛尝试渔业者有之,为取缔之必要,承认同岛为冲绳县所辖,因以建设标桩之事,当入同县知事签报,给以许可。本件因别无障碍,应当如议。”

就这样,日本在雌伏隐忍10之后,终于借甲午战争之机,窃取了钓鱼岛。

为什么说是窃取呢?是因为日本的整个占领过程,都是秘而不宣,没有发布任何公告,也没有任何条约为据。

1896年,日本政府批准了古贺辰四郎无偿租借的申请,他开始移民钓鱼岛,从事鸟毛、鸟粪、贝类、珊瑚、玳瑁等加工和制造各种鱼类罐头,在此期间,他一共向钓鱼岛移民90多户,248人。古贺辰四郎死后,这些产业为他儿子古贺善次继承。1926年无偿租借期满,古贺善次开始缴纳租金,1932年,他向日本政府提出购买岛屿的请求并获得了通过,于是,钓鱼岛、黄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四道,成为古贺善次的私人产业。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古贺善次方才撤离钓鱼岛。1970年美国向日本交还钓鱼岛后,又恢复了古贺家族对钓鱼岛的产权。这次日本右翼所谓购买钓鱼岛、钓鱼岛国有化的事件,其实就是指向古贺家购回钓鱼岛。

在日本人看来,至此他们就完成了对钓鱼岛的占领。但在中国人看来,事情还没有完。因为还没有一个条约来给日本人的占领背书。因此中国人认为,真正让日本占有钓鱼岛的,是《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涉及疆域问题的是第二款,全文如下:

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拆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彬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

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诣岛屿,亦一并在所让境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是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可以看到,在这一条款中并无钓鱼岛字样。因此日本人认为《马关条约》和钓鱼岛无涉。但中国认为,钓鱼岛是台湾附属岛屿,因此第二条中所谓“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

那么到底包括不包括钓鱼岛呢?

条约第三款中,说“前款所载及粘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云云,说明条约本来应该有附图。但事实上,《马关条约》并未附有地图,这更让此事成为了一场口水战。

不过中国认为《马关条约》在签署过程中,参考了1877年英国海图《中国东海沿海香港至辽东湾海图》,这是一份很有名的海图,后来很多关于东亚的地图都参考了它。在这份地图中所标注的南西诸岛和钓鱼岛相去甚远,而是属于台湾东北附属岛屿。由此可知,在签订条约时,日方应该很清楚钓鱼岛就是台湾附属岛屿才对。


1877年英国海军军官绘制的《中国东海沿海香港至辽东湾海图》


这是另一幅英文版亚洲地图,图中琉球和日本同色,而台湾还属于中国,因此绘制时间应该是在1872年到1895年之间。图中pinnacle岛即是钓鱼岛。这是钓鱼岛最早的英文名,其实它最早指的的钓鱼岛东侧的飞濑岛,因为飞濑岛是一堆尖尖的小岛礁,因此英国人就命名为pinnacle岛,而飞濑岛和钓鱼挨得很近,所以这个名字后来也被拿来称呼钓鱼岛。再后来日本窃占后,改名为“尖阁列岛”,这“尖阁”二字,就是对pinnacle的意译。

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把钓鱼岛和《马关条约》挂钩呢?因为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在日本投降后《马关条约》随即作废,日本根据此条约所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全部返还,所以中国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宣布对钓鱼岛的主权了。日本人当然不干,因此千方百计要撇清钓鱼岛和《马关条约》的关系。

三、甲午战争后到二战结束前的钓鱼岛问题

甲午战争结束,《马关条约》签订,于是一切都尘埃落定,钓鱼岛已经成为日本的法定领土,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这一点在中日双方的地图中都得到了体现。


这是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吉田东伍所绘《南西诸岛图》,其中包括了钓鱼岛,但还没有出现“尖阁列岛”的名字。

再看中国地图:

这是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初中外国地理》亚洲部分附图,其中朝鲜、台湾、琉球和日本本岛均为绿色。



下图是1938年亚新地学社出版的《本国分省精图》中的“本国行政区域图”。其中台湾没有上色,显然不属于中国。



这段时间内,既然连台湾都不在中国版图之内,更不用提钓鱼岛了。因此,这段时间在法理上,钓鱼岛确实属于日本领土。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常常提到一件事情,1920年福建渔民在钓鱼岛海域,遭遇风浪被琉球居民营救,于是中国驻长崎领事给日本政府写了一封感谢信,其中提到“日本帝国冲绳县八重山郡尖阁列岛”,于是日本常以此为证据,证明中国政府早都承认钓鱼岛属于日本。而中国学者在这件事情上扭扭捏捏、遮遮掩掩,做了许多无谓的辩解。


其实,这件事情本来就很正常。当时钓鱼岛已经成日本法定领土,中国自然是要承认的,中国外交官如此称呼,那简直就是理所当然、不可不戒的事情,毫不足怪。

四、1945年至1970年之间的钓鱼岛问题

1945年抗战胜利,根据《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日本所占据的中国领土都必须交还。根据这一精神,日本交还了台湾。但估计是因为钓鱼岛太小,当时国民政府根本没有注意到还有个钓鱼岛在那儿。

我们看1945年以后的中国地图,依旧未将钓鱼岛划入中国版图。


下图是1948年亚光舆地社的《中国分省新图》中的台湾地图,其中完全没有钓鱼岛的影子。


那么钓鱼岛到底在哪里呢?我们来看这套图的全国政区总图:

这幅图里虽然没有画出钓鱼岛,但国境线显然已经把钓鱼岛拒之门外了。

下图是1947年《中华民国行政区域总图》中福建沿海的局部:


这幅图中虽然没有国境线,但却以“尖阁群岛”和“和平山”称之,则其余可知。——众所周知尖阁群岛是日本对钓鱼岛的称呼,那和平山又是怎么回事呢?前文已述“pinnacle”的来历,它最早是用来称呼紧挨着钓鱼岛的飞濑岛的,而钓鱼岛本岛的英文名,其实是“hoapin-su”,当年中国在翻译西方地图和地理著作时,有时候会译为“花瓶岛”,又译作“和平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但钓鱼岛依然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下图是1955年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左边是全国政区图,右边是台湾省图。可以看出,这副地图继承了亚光舆地图的画法,钓鱼岛被划到国界之外,而台湾岛附属岛屿并不包括钓鱼岛。


下图是1969年中国国家测绘总局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之“福建省、台湾省”部分,其中把钓鱼岛列岛标注为“尖阁群岛”。


下图是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台湾地理》:“全区岛屿的分布,最东,是本岛东北的棉花屿,……最北,是本岛东北的彭佳屿,地距瑞芳镇的鼻头角约五十六公里,与琉球群岛内侧的尖阁诸岛遥对”。


大陆如此,台湾如何呢?

这是1955年至1972年,台湾国防研究院陆续出版的全五册《世界地图》中,第一册之《琉球群岛图》:

这幅地图中,钓鱼岛被标注为“尖阁群岛”,而国境线依旧将其拒之门外。


下图是1970年(民国59年),台湾中学地理教科书附图。

又是“尖阁群岛”,又是国境线北折。

这是1958年台湾地理补充教材,其中也是称台湾极北端为彭佳屿:


中国两个政府都是如此,那日本又如何呢?这是1961年4月4日,根据日本国土地理院承认济(即批准书)878号绘制的《日本地理》第7卷《九州编》附《九州地方•南西诸岛图》,在所谓“南西群岛”、先岛群岛、八重山群岛中,均无钓鱼岛。


下图为1969年(昭和四十四年),铃木泰二主编《(学研)学习百科大事典》第2卷《日本地理》附《九州地方•南西诸岛图》:

这幅图里,日本所称的“南西诸岛”中,也不包括“尖阁列岛”。

再往后看,这是1971年(昭和四十六年),座右宝刊行会后藤茂树编集制作《冲绳岛、宫古、八重山诸岛》、《南西诸岛图》:

这幅图中,依然不包括所谓“尖阁群岛”。

这可真是奇怪了,以往大家为一块地方争的打破头,现在倒好,大家都争着抢着不要?难道中日两国三方都改名叫活雷锋了?

三方政府当然都不是活雷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对于中国来说,是因为两岸政府的默认观点就认为钓鱼岛属于琉球群岛。自从二战结束后,国共双方政府都未单就钓鱼岛问题发表过任何看法。

1953年12月25日,美国琉球民政府发布关于“琉球列岛地理界线”的布告,即所谓“第27号令”,将当时美国琉球民政府管辖的区域指定为:“包括北纬28度、东经124度40分、北纬24度、东经122度,北纬24度、东经133度,北纬27度、东经131度50分,北纬27度、东经128度18分,北纬28度、东经128度18分各点连线的区域内各岛、小岛、环形礁、岩礁及领海。”钓鱼岛就被涵盖在这一区域之中。



面对这样一份公告,但两岸政府均未对此提出任何异议。

对于日本来说,而在《旧金山合约》签署之前,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的领土仅限于四本岛和盟国认可的其它小岛之内,连琉球都不是它的领土,当然更别提钓鱼岛了。

但《旧金山和约》肯定了日本对琉球的“剩余主权”,也就是说,目前虽然琉球是美国托管,但终有一天是要交还给日本的,在这种情况下,1961年4月4日,日本国土地理院承认济(即批准书)878号院借岩波书店编集部出版《日本地理》第7 卷《九州编》之机,颁布了国土地理院“承认济”(即批准书) 第878 号,重新将琉球群岛及所谓“南西列岛”绘入版图。——但此时并没有钓鱼岛。

由此可知,对于钓鱼岛,日本一方面是心知肚明它与琉球群岛不同,因此不敢绘入地图,另一方也是和中国一样不以为意,忽视了这一问题。

所以,在二战结束后直到60年代末,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诡异的情形,这归根结底是大家的目光都是盯着台湾、盯着琉球,至于说钓鱼岛——啊,钓鱼岛是什么?

不过话虽如此,虽然当时对于钓鱼岛虽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认为它应当属于中国的呼声从未停止。

五、保钓风潮的兴起

如前所述,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和钓鱼岛有关的两国三方对此问题都不甚重视。那么钓鱼岛是什么时候开始热起来的呢?

1968年10月,联合国亚洲经济开发委员会调查研究了台湾海峡以北的海底资源,发现在钓鱼岛海域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石油。这一发现,犹如给日本这个缺乏资源的国家打了一针鸡血,马上兴奋起来,于是一方面向美国施压,要求归还琉球,另一方面全力开动了各种舆论机器进行全面的宣传,搜集资料,各种“见解”、“声明”连篇累牍,最后形成了日本政府《关于尖阁诸岛所有权问题的基本见解》,并于1972年3月8日由日本外务省发表。前几年,日本外务省网站将其译成中文,并附上了若干问题,重新在网上发表。——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钓鱼岛海域是台湾渔民的传统渔场,在此之前,台湾渔民可以随意去捕鱼,日本和美国并不予以阻拦,但自从发现石油的消息传出后,日本勾结美国,就开始驱逐中国渔民,不允许中国人进行正常的捕鱼作业。

1969年5月,日本在钓鱼岛上树立了标牌,正面上书“八重山尖阁群岛鱼钓岛”,背面写着“冲绳县石垣市三二九二番地”,侧面是“石垣市建立”。——要知道,当年伊藤博文窃占钓鱼岛时,虽然有决议要在岛上建立“国标”,但也最终没有建设。

1969年,美日签订协议,决定于1972年向日本归还琉球,其中当然也包括了钓鱼岛。这一消息传来,加上日本驱逐台湾渔民的消息,最终酝酿成了波澜壮阔、持续四十余年的保钓运动。

保钓运动的开始,是1970年,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姚琢奇、宇业莹、刘永宁、蔡笃胜四人登上钓鱼岛。

说起登岛的原因,姚琢奇在后来回忆中讲:“当时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都不知道钓鱼台底下有石油,因此很少有人关注这个岛,大家都没把它当回事。大约1970年初的时候,美国打算将琉球群岛的管理权交还给日本,附带包括钓鱼台,台湾这才开始关注钓鱼台问题。”

姚琢奇又讲:“我们决定派人上岛的动机与其说是宣示主权,不如说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当时台湾报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各家报纸都在抢新闻,力争独家。所以,我们做了这个决定后一直对外保密,只有少数高层知道。”

这段话其实很明确的表明了这次登岛的意图,不是为了爱国,而是为了炒作。——当然,对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去批评这些保钓前辈,但这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当时,中国人(包括台湾人、大陆人以及海外华人)对钓鱼岛什么的全不在意,钓鱼岛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问题。——这段话侧面印证了前文的判断。

由于岛上无人,因此姚琢奇他们登岛后,并未受到阻难,他们在岛上插上了中华民国的国旗,并在一块岩石上写上了“中国时报”四个字,以及他们登岛四人的名字。——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去年《南方都市报》记者去黄岩岛的事情。一笑~~~

日本人是在姚琢奇等四人离开后才发现的,于是马上清理了痕迹,并收缴了国旗,最后通过外交渠道送还给台湾当局。

这个事情本来到此就结束了,但日本人在送交国旗时,出了一点小岔子——他们交还的国旗破了一角,或许是风吹破的,或许是日本人不小心撕破的,反正后来的传言就变成了日本人把国旗撕碎了。——于是激起了台湾人以及海外华人好大的义愤,台大学生王晓波写了一篇文章,投给《中华杂志》,这篇文章造成的极大的影响,无数人在这篇文章的号召下,走上街头抗议,最终形成了保钓风潮。

运动的第二波,是由美国的台湾侨民发动的。运动组织者胡卜凯这么回忆:“1970年初,我就从报纸上得知美国要把钓鱼台送给日本的消息,但当时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放在心上。那年11月7日,我收到父亲寄来的《中华杂志》,看到晓波兄的文章,这才第一次感到我们这些留学生不能袖手旁观。正好11月中旬大风社开例会,我便把这篇文章拿给大家看,号召大家为保钓做点事情。”

他又说:“那时候台湾正是白色恐怖时期,台湾地区留学生都是乖孩子,能想到的办法无外乎是写请愿书,但来自香港地区的物理系学生沈平把我们好好奚落了一顿。他在美国读的本科,比我们都有经验,他说:‘你写请愿书,人家大不了回你一封信就没了下文。一定要上街游行。在美国,3个人在路上走没人理你,3个人拿块牌子在路上走,电视台就来了。’当时正值美国反战运动进入高潮,我们都受到了影响,便同意了沈平的建议,决定组织一次全美留学生保钓游行。”

经过他们的组织和动员,1971年1月30日,1300多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发动了游行,抨击日本对钓鱼岛的野心,抗日美国对日本的偏袒,就这么着,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首先在美国掀开。后来在4月10日,美国又举行了更大规模的保钓游行,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之下,美国政府被迫宣布,他移交给日本的只是钓鱼岛的治权,并不涉及主权。

随后运动发展至台湾、香港,华人都知道了一个词:“保钓”,于是,钓鱼岛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被忽视被遗忘的东西了。

在全球保钓风潮的推动和影响下,两岸政府相继发表声明,申明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1971年6月27日,中国大陆政府发表声明,指出日本根据归还冲绳协议,把中国领土钓鱼岛编入日本防卫范围之内,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是对中国人民的严重挑战。1972年5月25日,台湾国民大会发表声明,强调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决不放弃。同年10月,台湾当局正式把钓鱼岛划归台湾省宜兰县。

这是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福建、台湾图,在图上,钓鱼岛终于出现在台湾东北了,那里两个小标号①、②,下面分别注为钓鱼岛、赤尾屿。



下图是1975年台湾出版的《台湾省地图》,钓鱼岛群岛终于也出现在地图上了。



前面所举的台湾《世界地图》和地理教科书中的地图,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就这样,历史的车轮开始转动了,我们进入了全面保钓的时代  
来自:龙的天空
原文:http://www.lkon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4829&fromuid=553052中国领土争端(番外篇):钓鱼岛钩沉
http://www.lkon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4829&fromuid=553052
中国领土争端(番外篇):钓鱼岛钩沉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钓鱼岛又是风起云涌,各种事件、消息层出不穷,继香港十四位保钓人士登岛后,微博上又疯传所谓中国六十年代的地图以及人民日报的文章、以及日本外务省的所谓“关于间阁列岛问题的看法”,这些消息给许多人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

前几个月,李登辉在一次集会时宣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一个在台湾读书的大陆学生当场反驳,结果被李登辉打脸打到肿。——仅凭一腔爱国热情,却对整个事件没有全面了解,下场就是如此惨淡。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这里对钓鱼岛事件进行一番全面的梳理。

一、历史上钓鱼岛的主权归属

钓鱼岛列岛一共有8个岛屿,分别是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位于台湾基隆东北约102 海里的东海海域,距冲绳首府那霸230海里。


钓鱼岛相对位置(大图是日本地图,因此岛名都是日本名)


这是1978年日本国土交通省航拍的钓鱼岛,钓鱼岛如此美丽。



最早发现钓鱼岛的,毫无疑问是中国人。目前所见的最早记载,为明朝《顺风相送》一书。这本书是明代航海技术类书籍,即所谓“海道针经”,学界公认其写于永乐年间,作者很可能是郑和船队成员。书中在讲述福建至琉球航线的导航技术时,多次提到钓鱼岛,并以之为重要测量基点。譬如“北风东涌开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正南梅花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针取赤坎屿”。

这里所提到的钓鱼屿,即今钓鱼岛,而赤坎屿即今赤尾岛,由此可证,至少在永乐年间,中国人就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而日本人则至少在400年之后才得以发现。

在官方地图中最早标出钓鱼岛的,是胡宗宪《筹海图编》。这是1556年他出任浙江提督节制七省海域边防时所编著的,在第一卷《福建沿海沙图》“福七”、“福八”两页上,明确标明了钓鱼岛列岛。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了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明代郑舜功1566年出使日本,写有《日本图鉴》一书,其中有一首诗:“一自回头定小东,前望七岛白云峰……或自梅花东山麓,鸡笼上开钓鱼目……”。自注曰:“回头:地名,……自回头径取小东岛,岛即小琉球,……钓鱼屿,小东小岛也。”

这里所说的“小琉球”,即指台湾。中国中古之时,对东海情况不了解,将台湾称之为琉球,又将琉球群岛亦称为琉球,到明初时,始知琉球群岛与台湾实为两地,故称琉球群岛为大琉球,称台湾为小琉球。到明末时,随着中国人对东海外岛认识的加深,知道实则台湾为大,琉球为小,故又将两者称呼颠倒过来,称台湾为大琉球,称琉球群岛为小琉球。——这是题外话,暂且不提。

这里,郑舜功明确提出“钓鱼屿,小东之小岛也”,也就是说钓鱼岛为台湾的附属岛屿。

从地理上来看,钓鱼岛列岛都位于东海大陆架上,平均海深200米,但自赤尾屿向东仅仅3公里,即为冲绳海槽,海深陡增为2000米以上,因此赤尾屿以西海水为蓝绿色,而以东冲绳海槽海水为黑色,中国古人称之为“黑水沟”。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地理特征,古代中国与琉球国即以此为国界。——正因为如此,琉球群岛不包括钓鱼岛列岛,是很明显的事情。


钓鱼岛海域等深线图。由图可知,钓鱼岛列岛之西北,平均水深很浅,过钓鱼岛列岛之后,水深急剧加深。


明代郭汝霖1561年6月出使琉球,著有《使琉球录》一书,曰:“幸值西南风大起,瞬目千里,过东涌、小琉球,三十日,过黄茅,闰五月初一,过钓鱼屿,初三日,至赤屿。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风,即可望古米山矣。”

前面所述,小琉球即台湾,黄茅即黄尾屿,赤屿即赤尾屿。“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这句话说得再明确不过了,赤尾屿即中国和琉球国的分界。

在此之前的1528年,陈侃出使琉球,回国亦著有《使琉球录》一书,其中曰:“八日出海口,方一望汪洋矣。……九日隐隐见一小山,乃小琉球也。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 一昼夜兼三日之路程,……十一日夕, 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歌舞于舟, 喜达于家。……又竞一日, 始至其山。有夷人驾船来问, 夷通事与之语而去。”

小琉球如前所述,即台湾,平嘉山,即彭家屿,黄毛屿,即黄尾屿,赤屿,即赤尾屿。同时,这段文字中还特别提到“古米山,乃属琉球者”,这就明确表明了琉球西界即在古米山。和前面郭汝霖文中“赤屿,界琉球地方山也”相对照,已经再明白不过了。即中国东界为赤屿,琉球西界为古米山,两国以冲绳海槽为界。

1683年(康熙22年),汪楫出使琉球,记载曰:“二十五日,……无何遂之赤屿,未见黄尾屿也。薄暮过沟,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粥,焚纸船,鸣钲击鼓,诸军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敌状,久之始息。问郊之义何取?曰中外之界也。”

文中“薄暮过沟”之沟,即黑水沟,也即今之冲绳海槽。船到此处必须祭祀,而祭祀的含义,文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中外之界也”。

自陈侃、郑舜功之后,中国出使琉球者数十辈,皆有文章传世,其中描述和陈、郑等人大体相同,足以证明钓鱼岛非琉球之地,而为中国所有。

乾隆时,法国耶稣会教士蒋友仁绘制《坤舆全图》,这幅地图是着色世界地图,图中所标“好鱼须”、“欢未须”、“车未须”等六岛,即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盖因该图以闽南口音标名之故也。据称该图中钓鱼岛列岛、台湾和中国大陆,皆为赤黄色,和琉球的暗绿色截然不同(我找到的这幅未着色,或许是后来翻印的?)。


乾隆朝所绘《坤舆全图》,法国传教士蒋友人所制。


同治二年,胡林翼主编刻印了《皇朝中外一统舆图》,这套地图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凡是四夷之地,其名称必杂以本国夷语。该图于赤屿、钓鱼岛,则直称其名,而与赤屿相去不远的姑米山,则标曰:“姑米山,译曰久米岛,属间切二,安河、具志川仲里”。——这就是杂以琉球语了。由此可知,这部地图也是以姑米山为琉球,而以钓鱼岛列岛为中国。


《皇朝中外一统舆图》,同治二年,胡林翼绘编。


1783年(乾隆48年,日本光格天皇天明三年,癸卯年),日本人水户长久保子玉在湖南平江人蔡方炳(字九霞)所做《广舆记》的基础上,绘制了《大清广舆图》。

这幅地图中,琉球没有绘出,仅以文字形式进行了描述,但在台湾东北,却画了一个小岛,名曰“高华岛”。这应该就是钓鱼岛。现在有人认为高华岛即是澎湖列岛中的花屿,但此图中另有澎湖(虽然位置误差太大),因此它决不可能是花屿。在“高华岛”之下,作者注曰“自是琉球舟行四日,道程东北”,而根据历代出使琉球的使臣所留下的纪录,自钓鱼岛至琉球,一般也是四日舟程,可知其即为钓鱼岛。这幅《大清广舆图》不绘琉球,而绘钓鱼岛,恰好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而这是一位日本人所绘制的地图,因此也就更加具有意义。


日本人所绘制《大清广舆图》,其中高华屿即钓鱼岛。

在钓鱼岛问题上,还有一个经常被人提及的证据,就是林子平的《三国通览图说》。林子平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政治学者,号称“宽政三奇人”之一,在地图学上颇有建树,他所绘制的《三国通览图说》在日本向美国索取小笠原群岛时,成为日方的重要证据。在这幅地图中,同时也绘出了钓鱼岛列岛,而且颜色和中国大陆颜色相同,这也称为中国主张钓鱼岛主权的重要证据。

不过在这幅图中,台湾的颜色又有别于大陆。因此日本人对这个证据很不以为然,反驳说,这幅图的着色并不存在政治因素,而只是林子平个人任意为之。


林子平绘《三国通览图说》

在林子平的另外一幅著名地图《琉球三省三十六岛图》中,也是如此,钓鱼岛与中国大陆同色,而台湾反而异色。可知这不是林子平一时心血来潮胡乱画,必然是有原因的。——绘制这些地图时,已经乾隆末年,难道是荒服闭塞,消息不通,还不知道中国已经平定台湾?


林子平《琉球三省三十六岛图》


结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话不是虚言,有无数史料可为证。日本人认为钓鱼岛是“无主小岛”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二、日本窃取钓鱼岛

在林子平绘制地图整整100年后的明治八年(1875年),日本陆军参谋部也绘制了一张地图:《亚细亚东部舆地图》,奇怪的是,图中居然没有钓鱼岛。


明治八年日本陆军参谋部所绘制的《亚细亚东部舆地图》,图中无钓鱼岛

这么重要的大比例尺的军事地图为什么会遗漏钓鱼岛呢?难道是当时日本陆军参谋部还不知道有钓鱼岛这回事?个人推测,这是日本在为窃占钓鱼岛埋下伏笔。因为如果绘出钓鱼岛的话,把它划入中国,则日本心有不甘,把他划入琉球,日本又不敢,于是干脆付诸阙如。

日本人对钓鱼岛的觊觎,是从吞并琉球开始的。1872年日本侵占琉球,强迫琉球“废王改藩”,七年之后的1979年,又“废藩置县”,彻底吞并了琉球。琉球是中国属国,因此中国曾与日本进行交涉,但无果而终。自此之后,日本就开始图谋窃取钓鱼岛。就在琉球“废藩置县”的当年,日本内务省地图局就偷偷地在其《大日本府县分辖图》中,将钓鱼岛绘入了琉球辖境。

在日本吞并琉球后,有个叫古贺辰四郎的日本商人开始移居那霸,进行海产和出口事业,1884年,他宣称自己“发现”了钓鱼岛,于是向日本内务府提出申请,要租借钓鱼岛进行开发。日本既然觊觎钓鱼岛已久,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于是日本内务卿山县有朋下令冲绳县令对钓鱼岛进行调查。

但冲绳县令西村舍三经过调查后,给山县有朋作了如下报告:

“关于使无人岛归属冲绳县下之事,随不敢有异议,然其地势与日前所呈之大东岛相异,且其与《中山传信录》所载之钓鱼台、赤尾屿、黄尾屿为之同一物,也无可怀疑。果为同一之物,则其不但既为清朝册封旧中山王的使船所详悉,而且也各别附有岛名,成为航行琉球的目标,此事甚为明显。因此对于此次与大东岛建立国标同样,已经勘察就马上建立国标之事,不胜担心之至。”

这段话中的《中山传信录》,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徐葆光出使琉球回国后所撰,向来是研究琉球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是证明中国对钓鱼岛主权的重要证据。

西村三舍的这段话,起码透漏了这么几条重要信息:1、钓鱼岛是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的。2、钓鱼岛已经为中国人所使用,是航行的重要目标。3、如果在钓鱼岛上建立国标,必然会引起外交冲突。因此他表示“不胜担心之至”。

但山县有朋接到报告后,却并没有采纳,在给太政大臣的报告中,山县有朋如此说:

“(钓鱼岛)虽然与《中山传信录》所记载的岛名为同一之物,但这只是为了掌握针路的方向而已,别无些许归属清朝之证迹。而且一如岛名,我与彼各异其称,又是接近冲绳县所辖宫古、八重等无人岛,因此只要冲绳县加以实地勘察,建立国标之事,当可无碍。”

这里,山县有朋将无人岛扩大为无主地,只以接近宫古、八重等岛为由,硬要在钓鱼岛上建立国标。

至于钓鱼岛上究竟有没有“归属清朝的证迹”呢?当年被冲绳县派到钓鱼岛上进行实地调查的大城永保,他在明治十八年(1885年) 给冲绳县厅的报告书中如此写到:

“所谓 ホァピンス (yukun) 岛(即钓鱼岛)在久米岛偏午未之间,……岭上坚木及其他树木,生长繁茂,且山中有流水,海岸边有广阔码头及船只碇宿所。”

试问这“广阔码头及船只碇宿所”是不是中国人在上面进行活动的痕迹?但山县有朋为了窃取领土,对此视而不见。

当时上海《申报》撰文揭露日本对钓鱼岛的野心,称 “台湾东北边之海岛,近有日本人悬日旗于其上,大有占踞之势”,敦促清政府和民众对此加以重视。

因此,日本外务大臣井上馨案复函山县有朋,称:“此等岛屿接近清国国境,曩者勘查,比大东岛面积略小,而且清国已各定有岛名。近时清国报纸揭载我政府占据台湾近旁清国所属岛屿之传言,对我国抱有猜疑,频促清国政府注意。当此之际,急于公开,建立国标,必招致清国之疑虑。”同时一再嘱咐,此事要绝对保密,“在官报及报纸上,均不可登载”。

冲绳县令根据内务省指示,再次进行勘察后报告,并请示说:“该岛建设国标之事,正如以前之报告,并非与清国没有关系,万一两国情况不对,则难以善后,此事应当如何处理,请予指示。”,

面对这种调查结果,日本内务省和外务省无可奈何,于是只好联名指示:“关于书面请示的问题,目前无需建设,应请注意。”

至此,日本暂时停止了对钓鱼岛的图谋,此后虽然有人再三旧事重提,但畏于中国的态度,日本政府始终未敢轻举妄动。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12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日双方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此形势下,1894年12月27日,日本内务大臣野村靖发文,就钓鱼岛一事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商议,称:“明治18年(1885年),与贵省磋商之后,已有指令之事,然今日与当时之事势相异,如别纸所记,预定在阁议提此事,故于贵省先行商议。”

1895年1月14日,伊藤博文举行内阁会议,会议决议:“内务大臣请议位于冲绳县下八重山之西北,称为久场岛、鱼钓岛的无人岛事。近来至该无人岛尝试渔业者有之,为取缔之必要,承认同岛为冲绳县所辖,因以建设标桩之事,当入同县知事签报,给以许可。本件因别无障碍,应当如议。”

就这样,日本在雌伏隐忍10之后,终于借甲午战争之机,窃取了钓鱼岛。

为什么说是窃取呢?是因为日本的整个占领过程,都是秘而不宣,没有发布任何公告,也没有任何条约为据。

1896年,日本政府批准了古贺辰四郎无偿租借的申请,他开始移民钓鱼岛,从事鸟毛、鸟粪、贝类、珊瑚、玳瑁等加工和制造各种鱼类罐头,在此期间,他一共向钓鱼岛移民90多户,248人。古贺辰四郎死后,这些产业为他儿子古贺善次继承。1926年无偿租借期满,古贺善次开始缴纳租金,1932年,他向日本政府提出购买岛屿的请求并获得了通过,于是,钓鱼岛、黄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四道,成为古贺善次的私人产业。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古贺善次方才撤离钓鱼岛。1970年美国向日本交还钓鱼岛后,又恢复了古贺家族对钓鱼岛的产权。这次日本右翼所谓购买钓鱼岛、钓鱼岛国有化的事件,其实就是指向古贺家购回钓鱼岛。

在日本人看来,至此他们就完成了对钓鱼岛的占领。但在中国人看来,事情还没有完。因为还没有一个条约来给日本人的占领背书。因此中国人认为,真正让日本占有钓鱼岛的,是《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涉及疆域问题的是第二款,全文如下:

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拆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彬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

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诣岛屿,亦一并在所让境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是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可以看到,在这一条款中并无钓鱼岛字样。因此日本人认为《马关条约》和钓鱼岛无涉。但中国认为,钓鱼岛是台湾附属岛屿,因此第二条中所谓“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

那么到底包括不包括钓鱼岛呢?

条约第三款中,说“前款所载及粘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云云,说明条约本来应该有附图。但事实上,《马关条约》并未附有地图,这更让此事成为了一场口水战。

不过中国认为《马关条约》在签署过程中,参考了1877年英国海图《中国东海沿海香港至辽东湾海图》,这是一份很有名的海图,后来很多关于东亚的地图都参考了它。在这份地图中所标注的南西诸岛和钓鱼岛相去甚远,而是属于台湾东北附属岛屿。由此可知,在签订条约时,日方应该很清楚钓鱼岛就是台湾附属岛屿才对。


1877年英国海军军官绘制的《中国东海沿海香港至辽东湾海图》


这是另一幅英文版亚洲地图,图中琉球和日本同色,而台湾还属于中国,因此绘制时间应该是在1872年到1895年之间。图中pinnacle岛即是钓鱼岛。这是钓鱼岛最早的英文名,其实它最早指的的钓鱼岛东侧的飞濑岛,因为飞濑岛是一堆尖尖的小岛礁,因此英国人就命名为pinnacle岛,而飞濑岛和钓鱼挨得很近,所以这个名字后来也被拿来称呼钓鱼岛。再后来日本窃占后,改名为“尖阁列岛”,这“尖阁”二字,就是对pinnacle的意译。

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把钓鱼岛和《马关条约》挂钩呢?因为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在日本投降后《马关条约》随即作废,日本根据此条约所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全部返还,所以中国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宣布对钓鱼岛的主权了。日本人当然不干,因此千方百计要撇清钓鱼岛和《马关条约》的关系。

三、甲午战争后到二战结束前的钓鱼岛问题

甲午战争结束,《马关条约》签订,于是一切都尘埃落定,钓鱼岛已经成为日本的法定领土,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这一点在中日双方的地图中都得到了体现。


这是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吉田东伍所绘《南西诸岛图》,其中包括了钓鱼岛,但还没有出现“尖阁列岛”的名字。

再看中国地图:

这是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初中外国地理》亚洲部分附图,其中朝鲜、台湾、琉球和日本本岛均为绿色。



下图是1938年亚新地学社出版的《本国分省精图》中的“本国行政区域图”。其中台湾没有上色,显然不属于中国。



这段时间内,既然连台湾都不在中国版图之内,更不用提钓鱼岛了。因此,这段时间在法理上,钓鱼岛确实属于日本领土。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常常提到一件事情,1920年福建渔民在钓鱼岛海域,遭遇风浪被琉球居民营救,于是中国驻长崎领事给日本政府写了一封感谢信,其中提到“日本帝国冲绳县八重山郡尖阁列岛”,于是日本常以此为证据,证明中国政府早都承认钓鱼岛属于日本。而中国学者在这件事情上扭扭捏捏、遮遮掩掩,做了许多无谓的辩解。


其实,这件事情本来就很正常。当时钓鱼岛已经成日本法定领土,中国自然是要承认的,中国外交官如此称呼,那简直就是理所当然、不可不戒的事情,毫不足怪。

四、1945年至1970年之间的钓鱼岛问题

1945年抗战胜利,根据《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日本所占据的中国领土都必须交还。根据这一精神,日本交还了台湾。但估计是因为钓鱼岛太小,当时国民政府根本没有注意到还有个钓鱼岛在那儿。

我们看1945年以后的中国地图,依旧未将钓鱼岛划入中国版图。


下图是1948年亚光舆地社的《中国分省新图》中的台湾地图,其中完全没有钓鱼岛的影子。


那么钓鱼岛到底在哪里呢?我们来看这套图的全国政区总图:

这幅图里虽然没有画出钓鱼岛,但国境线显然已经把钓鱼岛拒之门外了。

下图是1947年《中华民国行政区域总图》中福建沿海的局部:


这幅图中虽然没有国境线,但却以“尖阁群岛”和“和平山”称之,则其余可知。——众所周知尖阁群岛是日本对钓鱼岛的称呼,那和平山又是怎么回事呢?前文已述“pinnacle”的来历,它最早是用来称呼紧挨着钓鱼岛的飞濑岛的,而钓鱼岛本岛的英文名,其实是“hoapin-su”,当年中国在翻译西方地图和地理著作时,有时候会译为“花瓶岛”,又译作“和平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但钓鱼岛依然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下图是1955年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左边是全国政区图,右边是台湾省图。可以看出,这副地图继承了亚光舆地图的画法,钓鱼岛被划到国界之外,而台湾岛附属岛屿并不包括钓鱼岛。


下图是1969年中国国家测绘总局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之“福建省、台湾省”部分,其中把钓鱼岛列岛标注为“尖阁群岛”。


下图是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台湾地理》:“全区岛屿的分布,最东,是本岛东北的棉花屿,……最北,是本岛东北的彭佳屿,地距瑞芳镇的鼻头角约五十六公里,与琉球群岛内侧的尖阁诸岛遥对”。


大陆如此,台湾如何呢?

这是1955年至1972年,台湾国防研究院陆续出版的全五册《世界地图》中,第一册之《琉球群岛图》:

这幅地图中,钓鱼岛被标注为“尖阁群岛”,而国境线依旧将其拒之门外。


下图是1970年(民国59年),台湾中学地理教科书附图。

又是“尖阁群岛”,又是国境线北折。

这是1958年台湾地理补充教材,其中也是称台湾极北端为彭佳屿:


中国两个政府都是如此,那日本又如何呢?这是1961年4月4日,根据日本国土地理院承认济(即批准书)878号绘制的《日本地理》第7卷《九州编》附《九州地方•南西诸岛图》,在所谓“南西群岛”、先岛群岛、八重山群岛中,均无钓鱼岛。


下图为1969年(昭和四十四年),铃木泰二主编《(学研)学习百科大事典》第2卷《日本地理》附《九州地方•南西诸岛图》:

这幅图里,日本所称的“南西诸岛”中,也不包括“尖阁列岛”。

再往后看,这是1971年(昭和四十六年),座右宝刊行会后藤茂树编集制作《冲绳岛、宫古、八重山诸岛》、《南西诸岛图》:

这幅图中,依然不包括所谓“尖阁群岛”。

这可真是奇怪了,以往大家为一块地方争的打破头,现在倒好,大家都争着抢着不要?难道中日两国三方都改名叫活雷锋了?

三方政府当然都不是活雷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对于中国来说,是因为两岸政府的默认观点就认为钓鱼岛属于琉球群岛。自从二战结束后,国共双方政府都未单就钓鱼岛问题发表过任何看法。

1953年12月25日,美国琉球民政府发布关于“琉球列岛地理界线”的布告,即所谓“第27号令”,将当时美国琉球民政府管辖的区域指定为:“包括北纬28度、东经124度40分、北纬24度、东经122度,北纬24度、东经133度,北纬27度、东经131度50分,北纬27度、东经128度18分,北纬28度、东经128度18分各点连线的区域内各岛、小岛、环形礁、岩礁及领海。”钓鱼岛就被涵盖在这一区域之中。



面对这样一份公告,但两岸政府均未对此提出任何异议。

对于日本来说,而在《旧金山合约》签署之前,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的领土仅限于四本岛和盟国认可的其它小岛之内,连琉球都不是它的领土,当然更别提钓鱼岛了。

但《旧金山和约》肯定了日本对琉球的“剩余主权”,也就是说,目前虽然琉球是美国托管,但终有一天是要交还给日本的,在这种情况下,1961年4月4日,日本国土地理院承认济(即批准书)878号院借岩波书店编集部出版《日本地理》第7 卷《九州编》之机,颁布了国土地理院“承认济”(即批准书) 第878 号,重新将琉球群岛及所谓“南西列岛”绘入版图。——但此时并没有钓鱼岛。

由此可知,对于钓鱼岛,日本一方面是心知肚明它与琉球群岛不同,因此不敢绘入地图,另一方也是和中国一样不以为意,忽视了这一问题。

所以,在二战结束后直到60年代末,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诡异的情形,这归根结底是大家的目光都是盯着台湾、盯着琉球,至于说钓鱼岛——啊,钓鱼岛是什么?

不过话虽如此,虽然当时对于钓鱼岛虽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认为它应当属于中国的呼声从未停止。

五、保钓风潮的兴起

如前所述,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和钓鱼岛有关的两国三方对此问题都不甚重视。那么钓鱼岛是什么时候开始热起来的呢?

1968年10月,联合国亚洲经济开发委员会调查研究了台湾海峡以北的海底资源,发现在钓鱼岛海域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石油。这一发现,犹如给日本这个缺乏资源的国家打了一针鸡血,马上兴奋起来,于是一方面向美国施压,要求归还琉球,另一方面全力开动了各种舆论机器进行全面的宣传,搜集资料,各种“见解”、“声明”连篇累牍,最后形成了日本政府《关于尖阁诸岛所有权问题的基本见解》,并于1972年3月8日由日本外务省发表。前几年,日本外务省网站将其译成中文,并附上了若干问题,重新在网上发表。——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钓鱼岛海域是台湾渔民的传统渔场,在此之前,台湾渔民可以随意去捕鱼,日本和美国并不予以阻拦,但自从发现石油的消息传出后,日本勾结美国,就开始驱逐中国渔民,不允许中国人进行正常的捕鱼作业。

1969年5月,日本在钓鱼岛上树立了标牌,正面上书“八重山尖阁群岛鱼钓岛”,背面写着“冲绳县石垣市三二九二番地”,侧面是“石垣市建立”。——要知道,当年伊藤博文窃占钓鱼岛时,虽然有决议要在岛上建立“国标”,但也最终没有建设。

1969年,美日签订协议,决定于1972年向日本归还琉球,其中当然也包括了钓鱼岛。这一消息传来,加上日本驱逐台湾渔民的消息,最终酝酿成了波澜壮阔、持续四十余年的保钓运动。

保钓运动的开始,是1970年,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姚琢奇、宇业莹、刘永宁、蔡笃胜四人登上钓鱼岛。

说起登岛的原因,姚琢奇在后来回忆中讲:“当时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都不知道钓鱼台底下有石油,因此很少有人关注这个岛,大家都没把它当回事。大约1970年初的时候,美国打算将琉球群岛的管理权交还给日本,附带包括钓鱼台,台湾这才开始关注钓鱼台问题。”

姚琢奇又讲:“我们决定派人上岛的动机与其说是宣示主权,不如说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当时台湾报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各家报纸都在抢新闻,力争独家。所以,我们做了这个决定后一直对外保密,只有少数高层知道。”

这段话其实很明确的表明了这次登岛的意图,不是为了爱国,而是为了炒作。——当然,对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去批评这些保钓前辈,但这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当时,中国人(包括台湾人、大陆人以及海外华人)对钓鱼岛什么的全不在意,钓鱼岛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问题。——这段话侧面印证了前文的判断。

由于岛上无人,因此姚琢奇他们登岛后,并未受到阻难,他们在岛上插上了中华民国的国旗,并在一块岩石上写上了“中国时报”四个字,以及他们登岛四人的名字。——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去年《南方都市报》记者去黄岩岛的事情。一笑~~~

日本人是在姚琢奇等四人离开后才发现的,于是马上清理了痕迹,并收缴了国旗,最后通过外交渠道送还给台湾当局。

这个事情本来到此就结束了,但日本人在送交国旗时,出了一点小岔子——他们交还的国旗破了一角,或许是风吹破的,或许是日本人不小心撕破的,反正后来的传言就变成了日本人把国旗撕碎了。——于是激起了台湾人以及海外华人好大的义愤,台大学生王晓波写了一篇文章,投给《中华杂志》,这篇文章造成的极大的影响,无数人在这篇文章的号召下,走上街头抗议,最终形成了保钓风潮。

运动的第二波,是由美国的台湾侨民发动的。运动组织者胡卜凯这么回忆:“1970年初,我就从报纸上得知美国要把钓鱼台送给日本的消息,但当时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放在心上。那年11月7日,我收到父亲寄来的《中华杂志》,看到晓波兄的文章,这才第一次感到我们这些留学生不能袖手旁观。正好11月中旬大风社开例会,我便把这篇文章拿给大家看,号召大家为保钓做点事情。”

他又说:“那时候台湾正是白色恐怖时期,台湾地区留学生都是乖孩子,能想到的办法无外乎是写请愿书,但来自香港地区的物理系学生沈平把我们好好奚落了一顿。他在美国读的本科,比我们都有经验,他说:‘你写请愿书,人家大不了回你一封信就没了下文。一定要上街游行。在美国,3个人在路上走没人理你,3个人拿块牌子在路上走,电视台就来了。’当时正值美国反战运动进入高潮,我们都受到了影响,便同意了沈平的建议,决定组织一次全美留学生保钓游行。”

经过他们的组织和动员,1971年1月30日,1300多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发动了游行,抨击日本对钓鱼岛的野心,抗日美国对日本的偏袒,就这么着,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首先在美国掀开。后来在4月10日,美国又举行了更大规模的保钓游行,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之下,美国政府被迫宣布,他移交给日本的只是钓鱼岛的治权,并不涉及主权。

随后运动发展至台湾、香港,华人都知道了一个词:“保钓”,于是,钓鱼岛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被忽视被遗忘的东西了。

在全球保钓风潮的推动和影响下,两岸政府相继发表声明,申明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1971年6月27日,中国大陆政府发表声明,指出日本根据归还冲绳协议,把中国领土钓鱼岛编入日本防卫范围之内,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是对中国人民的严重挑战。1972年5月25日,台湾国民大会发表声明,强调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决不放弃。同年10月,台湾当局正式把钓鱼岛划归台湾省宜兰县。

这是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福建、台湾图,在图上,钓鱼岛终于出现在台湾东北了,那里两个小标号①、②,下面分别注为钓鱼岛、赤尾屿。



下图是1975年台湾出版的《台湾省地图》,钓鱼岛群岛终于也出现在地图上了。



前面所举的台湾《世界地图》和地理教科书中的地图,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就这样,历史的车轮开始转动了,我们进入了全面保钓的时代  
来自:龙的天空
原文:http://www.lkon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4829&fromuid=553052
图片全部没了。搞不上来,版主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