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战斗中的“三羊(杨)开泰”——三位杨姓上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1:48:27
平型关战斗中的“三羊(杨)开泰”——三位杨姓上将


2012年09月14日  
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杨成武的女儿杨俊生(中)杨东荣(左)姐妹俩在灵丘敬老院探望参加驿马岭阻击战的老红军郑富贵
  
  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有三位姓杨的上将都来自八路军一一五师,他们分别是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一一五师的出山之作,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斗为他们的军人生涯铸就了一段辉煌。平型关战斗发动之前,杨得志刚刚从延安抗大提前结业,被任命为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
  六八五团是一一五师的一个主力团,充任全师的前锋,三个营一个是朱德南昌起义的队伍,一个是毛泽东从秋收起义带来的,另一个则是黄公略红三军的老底子,三位营长都在红军时期做过团一级的干部,现在由杨得志担纲,可见上级对其的信任。
  杨得志担当得起这份器重。
  杨得志,1911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一户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真个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没奈何,小小年纪就外出讨生活,在安源挖过煤,在郴州做过挑夫,在衡阳筑公路时,练就了一副好身板。据说百十多斤的担子,赤足而行,一口气能行四五十里。
  生活的艰辛,让他对中国共产党,对红军有着天生的亲近,1928年初,当朱德、陈毅率领红七师路过衡阳时,杨得志当即与二十多位筑路工人一起报名应征,成为了红军战士。
  杨得志初上战场,就显示了勇敢的本色,手持梭标径闯敌阵,俘虏一人,缴枪一支,真个是初生牛犊不畏虎。
  在红军的队伍里,杨得志得以迅速的成长,在井冈山时期就加入了共产党。他这个党员很特殊,因为家境赤贫,所谓根红苗壮,所以没有预备期,宣过誓后直接就是正式党员了。
  杨得志对党也是忠心耿耿,愿意随时献出生命,所以每逢作战,必拼命向前。后来他担任了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这是一支充满传奇的部队,一向是冲锋在前,撤退断后,是军团长林彪手中之利器。每逢生死之地,危急之时,多有红一团之身影,以红军长征为例,强渡大渡河堪称最危险之一役,蒋介石已有心让红军在大渡河边成为“石达开第二”,因此稍有闪失,红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杨得志挺身而出,亲率十七勇士分乘三条小船,踏波劈浪,飞渡天险。这一壮举堪称勇冠三军,就连毛泽东也为杨得志的骁勇击节而赞,十几年后,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向贵宾介绍杨得志时,还不忘提及当年那一幕。
  在副师长聂荣臻那里接受任务后,没想到杨得志在外面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居然向聂荣臻要求撤回命令,他想去独立团,哪怕做人家的副手也行。
  原来,杨得志刚出师部就碰上了几位在独立团的老战友,他们怂恿他,独立团就是由老红一团改编的,为什么不回来?
  聂荣臻理解杨得志对老部队的感情,但军令如山,上级领导心中自有一盘棋,岂能轻易更改?杨得志想去的独立团,团长正是“三杨”其中的另一位――杨成武。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9/14/c_123714380.htm平型关战斗中的“三羊(杨)开泰”——三位杨姓上将


2012年09月14日  
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杨成武的女儿杨俊生(中)杨东荣(左)姐妹俩在灵丘敬老院探望参加驿马岭阻击战的老红军郑富贵
  
  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有三位姓杨的上将都来自八路军一一五师,他们分别是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一一五师的出山之作,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斗为他们的军人生涯铸就了一段辉煌。平型关战斗发动之前,杨得志刚刚从延安抗大提前结业,被任命为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
  六八五团是一一五师的一个主力团,充任全师的前锋,三个营一个是朱德南昌起义的队伍,一个是毛泽东从秋收起义带来的,另一个则是黄公略红三军的老底子,三位营长都在红军时期做过团一级的干部,现在由杨得志担纲,可见上级对其的信任。
  杨得志担当得起这份器重。
  杨得志,1911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一户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真个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没奈何,小小年纪就外出讨生活,在安源挖过煤,在郴州做过挑夫,在衡阳筑公路时,练就了一副好身板。据说百十多斤的担子,赤足而行,一口气能行四五十里。
  生活的艰辛,让他对中国共产党,对红军有着天生的亲近,1928年初,当朱德、陈毅率领红七师路过衡阳时,杨得志当即与二十多位筑路工人一起报名应征,成为了红军战士。
  杨得志初上战场,就显示了勇敢的本色,手持梭标径闯敌阵,俘虏一人,缴枪一支,真个是初生牛犊不畏虎。
  在红军的队伍里,杨得志得以迅速的成长,在井冈山时期就加入了共产党。他这个党员很特殊,因为家境赤贫,所谓根红苗壮,所以没有预备期,宣过誓后直接就是正式党员了。
  杨得志对党也是忠心耿耿,愿意随时献出生命,所以每逢作战,必拼命向前。后来他担任了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这是一支充满传奇的部队,一向是冲锋在前,撤退断后,是军团长林彪手中之利器。每逢生死之地,危急之时,多有红一团之身影,以红军长征为例,强渡大渡河堪称最危险之一役,蒋介石已有心让红军在大渡河边成为“石达开第二”,因此稍有闪失,红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杨得志挺身而出,亲率十七勇士分乘三条小船,踏波劈浪,飞渡天险。这一壮举堪称勇冠三军,就连毛泽东也为杨得志的骁勇击节而赞,十几年后,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向贵宾介绍杨得志时,还不忘提及当年那一幕。
  在副师长聂荣臻那里接受任务后,没想到杨得志在外面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居然向聂荣臻要求撤回命令,他想去独立团,哪怕做人家的副手也行。
  原来,杨得志刚出师部就碰上了几位在独立团的老战友,他们怂恿他,独立团就是由老红一团改编的,为什么不回来?
  聂荣臻理解杨得志对老部队的感情,但军令如山,上级领导心中自有一盘棋,岂能轻易更改?杨得志想去的独立团,团长正是“三杨”其中的另一位――杨成武。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9/14/c_123714380.htm
  杨勇保存了15年的一块军毯。平型关战斗结束后,光缴获的军毯就达1000多块,经师部领导决定,凡在医院疗伤的伤病员每人发一块军毯,就这样,负伤的杨勇得到了这块毛毯并整整保存了15年了。1952年,灵丘籍士兵武锦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兵团赴朝,司令员是杨勇,杨勇把毯子送给了武锦,武锦后来捐献给了平型关纪念馆
  
  在红军队伍里,杨成武的名气与杨得志不分轩轾,一样的骁勇善战。他是福建长汀人,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盼其将来能有出息,仍将其送往学堂念书。所以,杨将军颇有儒将风采,作诗著文,至老尚笔耕不辍。
  就在长汀县的学堂里,杨成武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张赤男。张赤男对他讲中国革命的发展,讲北伐战争,讲秋收起义,听得杨成武热血沸腾。1929年初,福建发生古城四都农民暴动,张赤男一声动员,杨成武从此弃笔从戎,投身革命。
  杨成武参加红军时年仅15岁,还担任了闽西工农红军第三路军某部连政委(即指导员),一年后又提拔为大队长(营长),接着又升任为团政委,并兼中共江西省广昌县县委书记。这时,他才17岁。闽西的红军发展很快,不久,杨成武所在部队就升格为中央红军,被编入了红一军团,成了林彪的部下。
  杨成武参加过中央红军历次反“围剿”战斗,打得最漂亮的一仗当属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的黄陂伏击战。伏击的对象是陈诚十八军的第五十二师和五十九师。当时,杨成武所在的三十二团埋伏在黄陂登仙桥附近。大战在即,偏偏团长住院,指挥力量单薄。军团政委聂荣臻颇不放心,因此亲自下到基层,帮助杨成武指挥战斗。
  这一战,杨成武从聂荣臻那里长了见识,不到火候不揭锅,只待将敌人全部装进了口袋才发起总攻,与兄弟部队一起全歼了国民党军两个师,就连蒋介石也心痛地沉不住气,打电报责备宠将陈诚:“接诵噩耗,悲愤填膺。”而红军则沉浸在战斗胜利的喜悦中,仅杨成武一个团就缴获了三十多挺捷克式轻机枪。聂荣臻也点名表扬了三十二团,说杨成武在没有团长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好,是“模范团政治委员”。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杨成武调任红二师第四团政委。在一系列的战斗中,第四团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名气,被军团长林彪和聂荣臻政委特颁发锦旗以示鼓励,上书“英雄冲锋的红四团”。这支部队也往往成为林彪手中的杀手锏,屡屡用在关键处,用在刀刃上。血战湘江、突破乌江、飞夺泸定桥、征服夹金山、穿越毛尔盖、攻打腊子口,红四团铁骑凶猛,威风八面。


待到抗战爆发前夕,杨成武已升任为红一师师长,他是长期做政治工作的,已得心应手,因此希望仍留在政委这个位置上。杨成武的意见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专门委托林彪、罗荣桓等找杨成武谈话。林彪的这次谈话后来被杨成武写成文章《林彪军团长教我怎样当师长》,很情真意切,也很感人,可以看出杨成武对林彪的尊敬。没料到的是,几十年后,因为林彪的野心膨胀,思想上起了质变,不惜对老部下进行政治迫害,双方最终分道扬镳。

  平型关大战前,杨成武原来的红一师被缩编,他也成了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作为先头部队,于1937年9月22日到达了晋东北灵丘县的上寨镇,第二天,杨成武就将侦察到的情况汇总报告师部,判断日军第二十一旅团有可能进犯平型关。

  平型关战斗的方案开始在林彪的心中酝酿,在他的方案中,独立团是一颗重要的棋子。很快,杨成武就接到了命令,独立团向日军进攻的方向前进,放过其先头第二十一旅团,阻击后续部队,确保师主力在平型关地区歼灭日军第二十一旅团。

  兵贵神速,24日清晨,杨成武即率独立团以急行军速度向腰站前进,于中午抵达阵地,一口气未喘匀,前哨阵地已与灵丘方向开来的日军先头小股部队接触,双方展开交火,独立团小有斩获。下午,又有侦察员报告,在涞源方向另有日军向腰站开进,有夹攻独立团的企图。

  杨成武久经战阵,深知部队陷入两面作战的危险,但是他不能退缩,必须保证师主力在平型关战场专心歼敌。他仔细地观察了阵地,只见群山耸峙,谷险沟深,便与部队隐蔽。如此复杂的地形,战斗一旦打响,谅日军也不敢贸然深入。

  杨成武将独立团铺洒开来,封锁住周围通向主战场平型关的道路,加强纵深配备,转瞬间,一道铜墙铁壁横亘在日军前进的方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随着夜幕的降临,暴雨雷电又接踵而至,风雨之夜,双方都在咬牙苦熬,等待第二天的鏖战。第二天清晨,日军即展开第一波的攻击。果然,因为不明敌情,日军也不敢放胆进攻,只是和八路军展开对射。杨成武乐得和日军纠缠,双方呈现出僵持状态。

  隐约之中,西南方向传来了阵阵枪炮声,杨成武知道平型关战斗已经打响,更是心情一振。日军方面却明显焦躁起来,开始加强了进攻的力度,并展开冲锋队形,企图在独立团的防线中杀出一条血路。

  面对日军攻势,杨成武以硬抗硬,指挥部队进行阵前突击,转眼间双方已经绞杀成一团,一连长张德仁在捅杀数名鬼子后身负重伤,以最后之余力抱住一名鬼子滚下山崖。教导员张文松身先士卒,击敌侧背,不幸中弹牺牲。两军相逢勇者胜,面对八路军之勇猛顽强,日军也为之胆寒,一时裹足不前,只是作消极防守,直至平型关战斗胜利告终,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



  再说杨得志从师部接受任务后,即星夜兼程赶往前线,在太原,他见到了先期到达的林彪师长,林彪讲话一向言简意赅,只是强调要加快行军速度。杨得志不敢耽搁,立即带着部队重新上路。就在杨成武的独立团在腰站熬着夜雨的同时,六八五团也在大山沟里穿行,全团上下滚得如泥猴一般。

  终于在拂晓前赶到了伏击地点,杨得志放眼望去,不禁心中一乐,战士们满身的泥浆成了天然的保护色,与周围的山沟浑然一体。

  大约上午8点多钟的光景,日军终于露了头,汽车、马车一长溜,坐在车上的日本兵头戴钢盔,身着黄呢大衣,抱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在中国的国土上竟旁若无人一般。他们自侵华以来尚未遇到真正的抵抗,难免骄纵得不可一世。

  战斗于猝然中打响,日军在短暂的慌乱后恢复了悍战的本色,拼命占领制高点,企图负隅顽抗,伺机反击。

  在平型关战斗中,林彪摆出了一字长蛇阵,杨得志的六八五团找蛇头,李天佑的六八六团斩蛇腰,六八七团堵蛇尾,守住平型关的出口,以做到关门打狗。战斗最激烈处发生在老爷庙一带,这里是控制整个战场的关键制高点,属于六八六团的作战区域。

  而六八六团的副团长正是本文的另一主角――杨勇。

  杨勇,1913年出生于湖南浏阳县文家市一户贫困人家,大革命高潮时期,就投身于当地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参加了农会,曾经扛着梭标参加过农军攻打长沙的战斗。后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途经文家市时,他还有幸骑在墙头上聆听了毛泽东的演讲,让他对中国革命充满了信心。1929年底,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征招青年学生入伍,杨勇当即报名,实现了当红军的愿望。

  战场上的杨勇如同一只出山虎,枪一响就奋不顾身,因此负伤成了家常便饭。有人统计过,他曾五次血染征袍:1933年发生的洵口战斗,一颗子弹贯其头皮而过,差一毫厘就将让他当场去见马克思;而1935年10月的湘江之战,又有一块弹片击中其腿部;不到三个月后,在赤水河畔的土城战役中,当时已是团政委的杨勇又一次率队冲锋,被一颗子弹贯其脸部,六颗牙齿被生生打掉,血如泉涌;而第四次,则是正在发生的平型关战斗(杨勇的第五次负伤是在1938年9月汾〈阳〉离〈石〉伏击日军的战斗中)。

  抗战爆发时,杨勇已是红一军团第四师政委,与李天佑搭档,改编为八路军后,成为李天佑的副手。

 平型关战斗一打响,老爷庙所在的高地就成了日军争夺的目标。其实在布置阵地时,李天佑、杨勇都想到了这一点,但因为目标太过醒目,怕预先设伏被日军发现,因此只能等战斗打响后再伺机应对。

  所以,当日军刚有动作,李天佑已经命令三营长周海滨迅速抢占老爷庙。

  周海滨刚刚接受任务,杨勇已经迫不及待地率领三营冲了下去。李天佑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杨勇一向如此,听到枪响就捺不住性子。

  杨勇率部出击之时,日军的小股部队已经抢占了老爷庙,于是抢攻变成了强攻,在攻击的过程中,不断有战士们倒下,但没有一个人退却,瞬间已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身为副团长的杨勇也加入了这场混战,至今当地仍流传着杨上将与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故事。战斗中,杨勇胳膊又一次挂了彩,但他依然坚持着指挥战斗。

  中午时分,日军的飞机也赶来助战,但中日双方已经混战在了一处,日机也无从下手,没奈何,只能晃着翅膀怏怏飞去。

  占领了老爷庙之后,八路军居高临下,占据了战场的绝对主动,胜负已是早晚间事。

  与此同时,杨得志的六八五团也到了收官阶段,最初,日军利用汽车作掩护,同时抢占制高点,竟与六八五团形成对峙。杨得志集合起指挥员,下了死命令“附近的制高点一个也不能让鬼子占领”。同时,指挥部队冲下公路,将日军分割包围,与之展开白刃战,逐一吃掉。

  枪声逐渐稀疏下来,平型关战斗最终以八路军大获全胜而告终。未来的三位姓杨的上将也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随着平型关硝烟的散尽,三杨又奔赴新的战场,创造着新的传奇。十几年后,他们又先后踏上了朝鲜战场,扬威世界,捍卫和平。因此有人以“三羊开泰”并称三位将军,给这句充满吉祥色彩的中国成语赋予了新的含意。(张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