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费解的苏联SS-N-12的古怪数据,大家讨论一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21:00:50
<P>最近看了一些杂志的文章,其中描述SS-N-12“玄武岩”(P-500)的末端攻击模式,勾起了以往一向对此类文章所描述的奇怪问题。</P>
<P>摘录如下:<B></P>
<P>“.....................按照俄罗斯刊物的文章,玄武岩导弹在超地平线攻击作战中有三次降高过程。雷达开机前50秒左右,导弹巡航高度从弹道高度陡降到100米,在雷达开机捕获目标后,导弹在次降到5-7米。此时导弹执行战斗指令,战斗部最后的远端保险解锁。经过两次降高俯冲导弹增速很大,并且在执行战斗指令时加大像燃烧室喷油量,使导弹增速到2.5Ma以上。在撞击目标最后1.8秒左右导弹转入俯冲,巨大的半穿甲战斗部在穿入目标舰体后.............”</B></P>
<P>骤眼看起来这个末端攻击无懈可击。但十分矛盾的地方就是这段文字描述的攻击过程实际上是不可能的。</P>
<P>导弹捕获目标后,弹道降到5-7米,然后加力,此时弹速2.5M,也就是约850米/秒。没错吧?后面就令人相当费解了——“在撞击目标最后1.8秒左右导弹转入俯冲”。1.8秒,则意味着导弹离目标大概1500米左右,此时导弹弹道5-7米......俯冲?如果没搞错的话,这导弹大概在离目标大概1000米的距离直插入水,然后在舰底500米的水底爆炸.....[em06]</P>
<P>文章下面还有如此描述:<B>“........曾经有人认为这类导弹在末端会自动升高弹道,然后从目标正上方垂直俯冲攻击目标,这就是所谓的过天顶攻击,实际上这种模式早已被放弃......”</B></P>
<P>类似以上的前后自相矛盾的描述在前苏联的一些武器装备,特别是反舰导弹中绝不少见,大量的描述水分很大而有矛盾,实情不得而知。</P>
<P>按我的理解,即使此时导弹弹道在50-70米,1.8秒最后俯冲也照样是直插入睡。我一向质疑前苏联的高速导弹为了速度而牺牲了低弹道巡航性能,根本不应该有掠海弹道。大型导弹的质量惯性很大,改变高度并不像轻型导弹那么容易灵活。</P>
<P>所谓的俯冲攻击也不尽不实,个人以为真面目应该是正常合理的“高-中-俯冲”弹道,没有掠海,也没有从夸张地“从高空直接的大角度俯冲”和“突然升高然后俯冲”。苏/俄的资料把这些导弹都神话化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 14:26:49编辑过]
<P>最近看了一些杂志的文章,其中描述SS-N-12“玄武岩”(P-500)的末端攻击模式,勾起了以往一向对此类文章所描述的奇怪问题。</P>
<P>摘录如下:<B></P>
<P>“.....................按照俄罗斯刊物的文章,玄武岩导弹在超地平线攻击作战中有三次降高过程。雷达开机前50秒左右,导弹巡航高度从弹道高度陡降到100米,在雷达开机捕获目标后,导弹在次降到5-7米。此时导弹执行战斗指令,战斗部最后的远端保险解锁。经过两次降高俯冲导弹增速很大,并且在执行战斗指令时加大像燃烧室喷油量,使导弹增速到2.5Ma以上。在撞击目标最后1.8秒左右导弹转入俯冲,巨大的半穿甲战斗部在穿入目标舰体后.............”</B></P>
<P>骤眼看起来这个末端攻击无懈可击。但十分矛盾的地方就是这段文字描述的攻击过程实际上是不可能的。</P>
<P>导弹捕获目标后,弹道降到5-7米,然后加力,此时弹速2.5M,也就是约850米/秒。没错吧?后面就令人相当费解了——“在撞击目标最后1.8秒左右导弹转入俯冲”。1.8秒,则意味着导弹离目标大概1500米左右,此时导弹弹道5-7米......俯冲?如果没搞错的话,这导弹大概在离目标大概1000米的距离直插入水,然后在舰底500米的水底爆炸.....[em06]</P>
<P>文章下面还有如此描述:<B>“........曾经有人认为这类导弹在末端会自动升高弹道,然后从目标正上方垂直俯冲攻击目标,这就是所谓的过天顶攻击,实际上这种模式早已被放弃......”</B></P>
<P>类似以上的前后自相矛盾的描述在前苏联的一些武器装备,特别是反舰导弹中绝不少见,大量的描述水分很大而有矛盾,实情不得而知。</P>
<P>按我的理解,即使此时导弹弹道在50-70米,1.8秒最后俯冲也照样是直插入睡。我一向质疑前苏联的高速导弹为了速度而牺牲了低弹道巡航性能,根本不应该有掠海弹道。大型导弹的质量惯性很大,改变高度并不像轻型导弹那么容易灵活。</P>
<P>所谓的俯冲攻击也不尽不实,个人以为真面目应该是正常合理的“高-中-俯冲”弹道,没有掠海,也没有从夸张地“从高空直接的大角度俯冲”和“突然升高然后俯冲”。苏/俄的资料把这些导弹都神话化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 14:26:49编辑过]
<P>精神可敬。</P><P>坐一个你的沙发!</P>
<P>你因该去看俄国原文,究竟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文或是中国编辑的原因,你要先搞清出才行。或者去找第三方资料。中国国内出了官方刊物的有限资料,全部都是胡编乱造,没见过几个有凭有据的,都是以讹传讹。</P>
<P>俄文....曾经去过纯俄文网站,发现不是一般晕......一个字也看不懂,哪怕试图猜测一丁点意思都麻油办法,比韩文的还要糟糕~~~[em06]</P>
很多东西都最好看原文,我们的很多翻译特别是对专业性很强文章的翻译是不行的
<P>[em01][em01][em01]</P><P>可能是翻译有误~~</P><P>不排除以讹传讹</P>
<P>呵呵</P><P>超大上很多人很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最研发很好,不做是浪费了</P>
你有没有考虑俯冲的角度啊???可能人家是小角度的俯冲1.5公里就下降那么几米。虽然是几米也算是俯冲啊,同时也不排除老毛子广告有夸张的成分。
靠。楼上这么能灌!
<P>这种错误也能找出来,楼主真强~~我顶</P><P>    但不知道事实是不是这样??难说</P>
反正136都试射过SS-N-22了,是骡子还是马应该心里有数了,海军应该不会愿意再当冤大头的.[em05][em05][em05]
<B>以下是引用<I>lx6a</I>在2005-1-23 12:00:07的发言:</B>
反正136都试射过SS-N-22了,是骡子还是马应该心里有数了,海军应该不会愿意再当冤大头的.[em05][em05][em05]

<P>人家在说SS-N-12,非SS-N-22。</P>
<B>以下是引用<I>hungry</I>在2005-1-22 14:20:00的发言:</B>


<P>摘录如下:<B></P>
<P>“.....................按照俄罗斯刊物的文章,玄武岩导弹在超地平线攻击作战中有三次降高过程。雷达开机前50秒左右,导弹巡航高度从弹道高度陡降到100米,在雷达开机捕获目标后,导弹在次降到5-7米。此时导弹执行战斗指令,战斗部最后的远端保险解锁。经过两次降高俯冲导弹增速很大,并且在执行战斗指令时加大像燃烧室喷油量,使导弹增速到2.5Ma以上。在撞击目标最后1.8秒左右导弹转入俯冲,巨大的半穿甲战斗部在穿入目标舰体后.............”</B></P>
<P>文章下面还有如此描述:<B>“........曾经有人认为这类导弹在末端会自动升高弹道,然后从目标正上方垂直俯冲攻击目标,这就是所谓的过天顶攻击,实际上这种模式早已被放弃......”</B></P>

<P>你看的很细心啊,像这种军事杂志都是些二流写手写的,他们从来每当过兵,从来没搞过科研,就靠着看了基本军事杂志,连基本的常识还没搞懂呢,就开始混稿费了</P>
<P>什么“所谓的过天顶攻击,实际上这种模式早已被放弃”</P>
<P>有海战记录以来就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记录,怎么谈得上这种模式被放弃呢?有这种模式对于导弹是及其危险的,在爬高过程中很容易脱离海杂波而暴露自己,不被击毁才怪,这种愚蠢的弹道,不要说放弃了,考虑都不会有人考虑的</P>
<B>以下是引用<I>springhost</I>在2005-1-22 18:02:09的发言:</B>
很多东西都最好看原文,我们的很多翻译特别是对专业性很强文章的翻译是不行的


逻辑上的错误跟翻译有关系么?
<B>以下是引用<I>五彩稻草人</I>在2005-1-23 23:05:21的发言:</B>
&gt;
<P>你看的很细心啊,像这种军事杂志都是些二流写手写的,他们从来每当过兵,从来没搞过科研,就靠着看了基本军事杂志,连基本的常识还没搞懂呢,就开始混稿费了</P>
<P>什么“所谓的过天顶攻击,实际上这种模式早已被放弃”</P>
<P>有海战记录以来就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记录,怎么谈得上这种模式被放弃呢?有这种模式对于导弹是及其危险的,在爬高过程中很容易脱离海杂波而暴露自己,不被击毁才怪,这种愚蠢的弹道,不要说放弃了,考虑都不会有人考虑的</P>

<P>是啊,在对方刺刀面前把肚子挺出来,想起来就觉得玄。。。。。。。还是平面的蛇行机动实用</P>
要想弄到任何国家的导弹这样的武器系统的性能数据,只能通过非正常的途径(收买或者窃取),通过正常途径弄到的资料都是经过加工的,数据基本上都是修改过的。
<B>以下是引用<I>五彩稻草人</I>在2005-1-23 23:05:21的发言:</B>
&gt;
<P>你看的很细心啊,像这种军事杂志都是些二流写手写的,他们从来每当过兵,从来没搞过科研,就靠着看了基本军事杂志,连基本的常识还没搞懂呢,就开始混稿费了</P>
<P>什么“所谓的过天顶攻击,实际上这种模式早已被放弃”</P>
<P>有海战记录以来就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记录,怎么谈得上这种模式被放弃呢?有这种模式对于导弹是及其危险的,在爬高过程中很容易脱离海杂波而暴露自己,不被击毁才怪,这种愚蠢的弹道,不要说放弃了,考虑都不会有人考虑的</P>

<P>
<P>主观臆断了,你看完原文就知道,作者功力可不在你之下。</P>
<P>当年美国人确实考虑过此种愚蠢导弹。发现不行,所以放弃继续发展。</P>
<B>以下是引用<I>JCFERRET</I>在2005-1-24 10:29:48的发言:</B>
&gt;
<P>
<P>主观臆断了,你看完原文就知道,作者功力可不在你之下。</P>
<P>当年美国人确实考虑过此种愚蠢导弹。发现不行,所以放弃继续发展。</P>

<P>
<P>纵观整篇文章,其实没有明显的大问题,立意和分析都很详细,大量的细节也很丰富。</P>
<P>之所以提出这个,是提醒很多杂志们,注意一个很普遍的通病。就是对于前苏/俄系统的武器的相关资料最好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评判基准。由于苏/俄系的武器在我军很普遍,因此这几年大量的数据资料都有被拔高的趋势,造成了很多资料其实都令人看着有点费解。</P>
<P>相比西方的武器数据来说,苏俄系统的资料其实很全,但真正清晰的没多少。如果都引用广泛存在的资料而不加以考察的话,难免会出现以上的明显矛盾来。杂志本着公正中肯的立场,应该着重还苏、俄系统的资料来一个统一的合理面目。</P>
<P>文章中的例子还有一个存疑的(只是个人想法,不肯定):</P>
<P>就是P700花岗岩的发射方式。发射总量达9吨的导弹,冷发射非常危险,9吨重“巨型迫击炮”的后坐力和震动即使是“衣阿华”也未必吃得消。看基洛夫演习时的模拟发射,也不像是冷发射。</P>
<P>放两张图研判。</P>
<P> 1。海难的全貌:
图中后面的模块,有折叠弹翼,应该是助推火箭,弹翼后方有一个貌似“弹带”的环,或许可以理解为“巨型迫击炮”的一种佐证。</P>
<P>2。奥斯卡上的P700:
图中打开的发射筒可以看到,筒身内壁并非光滑紧凑而是非常凹凸不平,如此一来那个环“弹带”的作用就不能发挥了。况且水下发射的话,由于浮力,冷发射比较好处理。水面舰艇,即使采用冷发射,个人怀疑火箭发动机也应该同时点火才令人不那么担心。也就是说冷热结合吧?</P>
<P>图2中还可以看到,P700发射筒的角度,不是以往一贯说法的70度,此文章说的60度也许还比较合适。有些文章所谓的“准垂直发射”一说实在是太抬举了。只是埋在甲板下的倾斜发射,水平夹角可能比大多数资料描述的都要小。</P>
<P>楼主:</P>
<P>我的理解是小角度俯冲,命中点在目标水线附近。</P>
<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5-1-24 13:10:30的发言:</B>

<P>楼主:</P>
<P>我的理解是小角度俯冲,命中点在目标水线附近。</P>


最后的命中点最好是在水线以下2-3M左右,这样对目标的杀伤更彻底。
捕鲸叉就是末段跃升再俯冲攻击上层建筑的模式。
<P> 按照某个俄国网站上的英文描述是这样的,末端速度0.8马赫,高度50米,俯冲攻击目标。</P><P>------------------------------------------------------</P><P>The missile can cruise at high level, between 10
and 15 km altitude, when it has a maximum speed of M2.5. At low level the
missile cruises at M0.8, and for the terminal phase the missile descends to
an altitude of 50 m and then dives down onto the target.</P>
<P>按照俄文网站的说法,П-500 的研制时间非常早,能否作出像搂主引述的那样“高级”的掠海动作,我表示非常怀疑。</P>
<P>没在俄文网站上找到什么有价值的关于П-500的末端弹道的信息,真正详细介绍的就一篇,在各个网站之间抄来抄去。</P>
<P>还有一个笑料是,作者不明白马赫数和高度的关系,高度越高,达到高的马赫数越容易,因为空气变稀薄了,音速降低了,而且空气阻力也小了,比如英国的“闪电”,在11000米可以飞到马赫2.2,在海平面只能飞到M0.95。</P><P>在5~7米的高度,飞M2.5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加上还要做机动。基本上是“mission impossible”。还是我给出的英文资料比较可信。</P><P>说作者“胡说八道”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评价。</P>
<B>以下是引用<I>最伟大的民间科学家</I>在2005-1-24 18:04:25的发言:</B>

<P>还有一个笑料是,作者不明白马赫数和高度的关系,高度越高,达到高的马赫数越容易,因为空气变稀薄了,音速降低了,而且空气阻力也小了,比如英国的“闪电”,在11000米可以飞到马赫2.2,在海平面只能飞到M0.95。</P>
<P>在5~7米的高度,飞M2.5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加上还要做机动。基本上是“mission impossible”。还是我给出的英文资料比较可信。</P>
<P>说作者“胡说八道”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评价。</P>

<P>
<P>看完文章再评论,作者正是在说明这些报道不可信。</P>
<P>这样的结论谁不知道?难道作者干这个这么多年,连这个都不懂么?</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4 23:15:26编辑过]
<P>没看原文就不要急于给作者下结论,太浮躁了。</P><P>人家摘抄了部分俄国资料,楼主没有把作者的分析也节选上来,你什么都没看,当然得不出任何关于作者后来纠正了这个错误的信息。</P><P>JC的有些风气还是好的,严谨一些,认真一些。</P><P>我觉得妄下结论才是JC上不好的风气,你说呢?</P>
<B>以下是引用<I>JCFERRET</I>在2005-1-24 23:39:15的发言:</B>

<P>没看原文就不要急于给作者下结论,太浮躁了。</P>
<P>人家摘抄了部分俄国资料,楼主没有把作者的分析也节选上来,你什么都没看,当然得不出任何关于作者后来纠正了这个错误的信息。</P>
<P>JC的有些风气还是好的,严谨一些,认真一些。</P>
<P>我觉得妄下结论才是JC上不好的风气,你说呢?</P>

<P>我能下什么结论,我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妄下结论”,请你给我说清楚,难道只是因为写这段文字的人和你沾点关系,人家连评论的资格都没有了?
<P>JC的风气严谨?你一定是穿越时空,直接从99年就奔过来了吧。
<P>见谁咬谁,打棍子,扣帽子才是JC的不良风气吧。</P>
<P>有话不会好好说?怎么跟吃了枪药似的,说话一股子火药味。又跟得了什么病似的,夹着尾巴,见谁咬谁?</P><P>我招你惹你了?</P>
<P>大家表吵架~~~~都没有根本矛盾嘛。[em04][em04][em04]</P>
<P>我的初衷也不是批判这篇文章,相反我觉得这篇文章内容详尽,资料丰富,是好文章。原文也的确曾分析经指出P500不可能做出先急跃再俯冲的动作。是我在引用的时候没讲清楚。</P>
<P>只不过认为美中不足的是引用的资料有问题。这也是很多杂志文章的一个通病。俄式武器的资料很多,但两个问题就是:第一缺乏统一性,出处不同的偏差很大;第二就是内容非常含糊,往往缺乏权威资料。因此引用的时候可以说五花八门就是了。如果杂志界可以主动做做分析查证这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为军迷们解决一个难题了。</P>
<P>其实个人以为,任何一种武器的性能,都离不开研发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对于导弹来说,电子元件、制导雷达、火箭发动机技术、材料、工艺等限制。导弹飞行更受到气动力学条件的限制,速度和射程永远存在矛盾,不可能想多快就多快,想怎么飞就怎么飞。</P>
<P>到底是谁有话不会好好说呢?</P><P>“说作者“胡说八道”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评价。”这算不算见谁打谁。</P><P>我们两个人说话的语气,不用自己评价,谁在出言不逊,不至于谁都分不清吧?</P><P>JC的参与者确实素质越来越差,但是认真看问题的人还是有。</P><P>再说了,让你看完原文再评价,这话又怎么得罪你了?</P><P>没有看过原文,连作者认同什么,质疑什么都不知道,先扣大帽子的是我么?</P>
<B>以下是引用<I>JCFERRET</I>在2005-1-25 14:44:28的发言:</B>

<P>到底是谁有话不会好好说呢?</P>
<P>“说作者“胡说八道”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评价。”这算不算见谁打谁。</P>
<P>我们两个人说话的语气,不用自己评价,谁在出言不逊,不至于谁都分不清吧?</P>
<P>JC的参与者确实素质越来越差,但是认真看问题的人还是有。</P>
<P>再说了,让你看完原文再评价,这话又怎么得罪你了?</P>
<P>没有看过原文,连作者认同什么,质疑什么都不知道,先扣大帽子的是我么?</P>

<P>拜托,先咬人一口还要倒打一耙?我只是在论坛上对一段话发表评论而已,就这段话而言,作者的确是在胡说八道,如果是俄文报章所刊载,那是俄国人在胡说八道,如果中国的作者也要捧这个臭脚,那是在一起胡说八道。
<P>有话不会好好说么?如果说作者在后续的文章中说过俄国人说得不对,提醒一句“作者在原文中也有批驳,你误会了云云”,你不会说么?说句不好听得活,这种基本的礼貌Basic你都不懂,还在论坛上充什么大瓣蒜?
<P>看看你的发言,通篇都是“作者工作了么这么多年,不会什么都不知道”(除了这个你还会说什么?),你忘了你当年也很不屑地评论过张召忠,请问?张召忠教授也工作了这么多年?而且,他的著作你都读过?
<P>我找出了俄国网站对于SS-N-12的评述,我们感兴趣的是SS-N-12的末端弹道,请您这个不懂礼貌的“贵宾”告诉我,SS-N-12的末端弹道是么?</P>
<P>那么请问是哪位中国作者在捧臭脚呢?</P><P>我又说什么不好听的了?先端正自己的心态好不好?</P><P>这个作者是干这行,技术出身。张召忠是走官场的,没有技术基础,能比么?张召忠没有著作,只有出版物。</P>
<P>懒得跟你吵,我是来讨论问题的,不是来吵架的。</P><P>请你告诉我П-500 &laquo;Базальт&raquo;的末端弹道是如何阿?</P>
我不是来讨论问题的,我是来替作者“平反”的。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吧。
不是翻译,是作者引用了一些观点,然后再批驳这些观点。
不管是毛子得原文也好,还是翻译得东西也好,一个感觉,毛子得东西另类是另类了一些,有些数据我看要压掉一半得水分才能有点可以相信~~~
<P>偶个人感觉那文章还是不错的, 提出了不少新观点, 也提到了大家认识的问题.</P><P>个人感觉大家只要别拿21世纪的美军武备对抗上世纪80年代的苏军装备, 那很多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对苏军武器的效能也更好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