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台湾、朝鲜、越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6:18:36
读《台湾、朝鲜、越南》

onion
(6196)Saturday, June 07, 2003 3:25 AM

读《台湾、朝鲜、越南》

作者guanjin2002另辟蹊径,思路可嘉,不落俗套,笔者非常欣赏,受其启发,有一两点不同联想。

因为是说历史,就有历史观,我觉得guanjin2002的历史观略有偏颇,有些说法,太多的“今天”的色彩,把一些因素单拿出来讲,而没有考虑当时历史的整体性,比如,仅仅考虑“汉人”的法统,而忽视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这使得该文出不了国门,中国国内因为政治原因,有些历史经常不讲,但国际上不管你国内政治,什么都讲,有不同的历史观,如果你仅仅以汉人历史观为中国历史观,不仅经不起推敲,反而在帮助所有分裂中国的势力在论证了。比如,说唐朝中国有一个“黄金时代”云云,就是把“唐”简单等同于“中国”,但要依此论证,西藏就出了问题。事实上唐帝国时期今天中国版图内,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帝国,就是吐蕃,所以仅仅“唐”一家不能作为今天的“中国”的“前身”。唐在军事上并不很出色,当时雄居青藏高原的吐番帝国,势力远达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包括今天云贵、甘青都在其版图,吐蕃和唐帝国对峙和战争延续200多年,全面争夺中亚、东亚和云贵川的势力范围,斗争十分激烈十分戏剧性,当时欧亚大陆东部战略形势的主轴,主要就是吐蕃和唐的争夺,对吐蕃战略,才一直是唐帝国国家战略的最核心问题。大部分时间唐处于守势,军事上唐败多胜少,吐蕃略强,吐蕃一度攻下唐的首都长安,还扶植了傀儡皇帝,不过相对来说,唐帝国经济文化政治上唐略胜一些,这种对峙,有点像后来美苏对峙,后来吐蕃在和唐长期争夺之中,国力渐渐不支,内部出问题,自己瓦解,唐乘机大量兼并领土,但这时唐本身也逐步走向瓦解。

关于朝鲜和越南,不能不谈元朝和清朝,元清都是“中国”的正宗,绝不是什么“外族”,中国今天领土的合法性,就是从清帝国继承来的,今天中国人自己必须恢复对清帝国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认识到它曾经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辉煌的时代之一,否则还谈什么领土问题?正因为清朝的强盛和成功,到了清末才有“本钱”衰落,割地赔款那么多,还有今天96万,否则早亡国了。清末幸亏袁世凯的主张,清帝有退位诏书,构成“中华民国”合法拥有清帝国版图的铁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今天领土的合法性,也是直接继承这个法统,所以清帝国的合法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今天中国版图的合法性,国际所有试图分裂肢解中国的势力,都是在集中否定这一点,都在论证“清”和“元”不是中国,如果中国人自己也把元和清视为“异族”“外族”,那就别说朝鲜越南,连西藏新疆东北都是问题了。

谈国家,不能只谈领土,更要看人,中国到底失没失去朝鲜越南,这还不好说。比如朝鲜这个民族的特点,自古就一直就是对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特别“执著”,比华人更多的体现儒家那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品行,朝鲜本来是明朝的藩属,一直死心塌地的盟邦,清入关之前,30多年明清战争,朝鲜一直坚定地站在明一边,毫不动摇毫不妥协,没有任何暗渡陈仓吃里扒外之举,但明自己不争气,屡战屡败,根本不能保护朝鲜,后来清打败朝鲜,朝鲜臣服清,但私下里一直看不起清,认为他们野蛮等(跟某些汉人清流一个毛病),还是认同明,继续保持沿用明的年号礼仪等,后来明亡,朝鲜成为清的藩属,受清保护,但私下感念前明很久,甚至想挑起反清复明大旗,这也是造成清和朝鲜关系始终没有彻底整合为一体的原因,今天朝鲜史学界有所反思,认为当时朝鲜太过于强调对明“从一而终”,造成和清朝的关系不够紧密,为后来日本占领朝鲜埋下伏笔。但是,朝鲜后来改为效忠清帝国后,在大原则上又是死心塌地忠贞不二,决不背叛,朝鲜人当时是直接通过中国科举考试进入中国政权体系的,而当时西藏青海内外蒙等反而没有达到这种整合程度,朝鲜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写的反而是以苏州南京等为背景的故事,说明“当时”朝鲜,并不拿中国当“外国”,须知不同时代,人的国家观念也不同,今天的“主权国家”的概念,从西方传来,不过一百多年,此前人们不是这么想问题的。

最大的问题,是鸦片战后中国这个“宗主”又不能保护朝鲜越南等藩属,包括尼泊尔等,关键时刻担当不起责任,这是“失去”朝鲜的真正原因,如果当时能保护,根本不会失去,很可能就跟新疆西藏一样,自然地从清的藩属转到“中国民国”和“人民共和国”名下了。袁世凯当时就任中国驻朝鲜总督,说起来也够了合法了(中国在西藏也就是两个驻藏大臣),中国在“领土”意义上失去朝鲜,不是500年前,而是1894年,而“心理上”失去更晚,朝鲜在被日本统治时期,反殖民的朝鲜人也视中国为理所当然的后方,感觉上并不完全是两个国家,今天的大韩民国政府,就是在上海建国的,而且一直和中华民国政府情同手足,其中就保留了很多过去宗主国和藩属的情谊,中国在心理上“失去”朝鲜,起自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民族独立的浪潮,南北朝鲜在美苏扶持下独立建国,比较美苏,中国太弱,影响太小,其实中共建政后,实际上是把共军中所有朝族人抽出,送到北韩,构成北韩军最早的骨干,说明当时还是有不分彼此的感觉,但朝鲜战争后,南韩为美国独占,北韩苏联派占上风,华派受到严重排挤,朝鲜总体感情上才产生巨大转变。

越南在清朝也一直是藩属,藩属并不是完全独立,实际上也可以视为广义的“领土”的一部分,今天胡志明市,其实本来是华人建立的,说来话长了,说明当时并没有“失去”,后来和朝鲜一样,因为不能保护,才失去。如果没有苏联影响,从1949年后,越南和中国本来也是不分彼此,名以上是不是独立国不重要。

综合国势强弱,从来都是准确地反映在势力范围上,强一分,就扩大一分,弱一分,就失去一分,这方面,谁也不会亏,谁也不会多得,上帝基本公平,不同时代,形式不同,或叫藩属,叫盟国,叫独联体,叫……但实质差不多。今天国人很少知道,在19世纪,东南亚曾经出现过一个华人建立的现代共和国家,兰芳共和国,前后存在70多年,后来被荷兰人打败,当时荷兰人一直有顾虑,不敢全面占领,怕同文同种的中国干预,但中国当时已经摇摇欲坠,捉襟见肘,根本顾不上,也不把他们当自己人,结果荷兰人后来才放大胆子把该国彻底灭掉,这件事对后来南洋华人的心态,可能有某种影响。

说到底,领土国家都是表面的东西,核心还是人心向背问题,如果他认你,不是名义上的领土,可能胜似领土,清朝入关后,有汉臣建议清帝继续修长城,清帝笑曰,前明耗尽国力修长城,民不聊生,也没挡住我们入关,今天我们施恩于内外蒙古,蒙古人对我们忠诚,守卫边疆,就是我们的钢铁长城,从某种意义上,清帝是很有“现代”眼光的。试想,如果中国周边都死心塌地倾向中国,不是中国领土又如何,反而更方便,不用负那么多扶贫之类的责任,但好处都有,但真正难得是,你怎么才能让周边的“蒙古”们,死心塌地投靠你,这需要军事等“硬实力”,但也需要博大的胸怀和眼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包容、巧妙得体的谋略,等等,到承德看看避暑山庄,就知道清朝怎么能把蒙古人变成自己的血肉长城,甚至把远在伏尔加河的蒙古部落,都吸引过来,成为最早的“海龟”………

onion
====

《联合早报》读《台湾、朝鲜、越南》

onion
(6196)Saturday, June 07, 2003 3:25 AM

读《台湾、朝鲜、越南》

作者guanjin2002另辟蹊径,思路可嘉,不落俗套,笔者非常欣赏,受其启发,有一两点不同联想。

因为是说历史,就有历史观,我觉得guanjin2002的历史观略有偏颇,有些说法,太多的“今天”的色彩,把一些因素单拿出来讲,而没有考虑当时历史的整体性,比如,仅仅考虑“汉人”的法统,而忽视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这使得该文出不了国门,中国国内因为政治原因,有些历史经常不讲,但国际上不管你国内政治,什么都讲,有不同的历史观,如果你仅仅以汉人历史观为中国历史观,不仅经不起推敲,反而在帮助所有分裂中国的势力在论证了。比如,说唐朝中国有一个“黄金时代”云云,就是把“唐”简单等同于“中国”,但要依此论证,西藏就出了问题。事实上唐帝国时期今天中国版图内,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帝国,就是吐蕃,所以仅仅“唐”一家不能作为今天的“中国”的“前身”。唐在军事上并不很出色,当时雄居青藏高原的吐番帝国,势力远达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包括今天云贵、甘青都在其版图,吐蕃和唐帝国对峙和战争延续200多年,全面争夺中亚、东亚和云贵川的势力范围,斗争十分激烈十分戏剧性,当时欧亚大陆东部战略形势的主轴,主要就是吐蕃和唐的争夺,对吐蕃战略,才一直是唐帝国国家战略的最核心问题。大部分时间唐处于守势,军事上唐败多胜少,吐蕃略强,吐蕃一度攻下唐的首都长安,还扶植了傀儡皇帝,不过相对来说,唐帝国经济文化政治上唐略胜一些,这种对峙,有点像后来美苏对峙,后来吐蕃在和唐长期争夺之中,国力渐渐不支,内部出问题,自己瓦解,唐乘机大量兼并领土,但这时唐本身也逐步走向瓦解。

关于朝鲜和越南,不能不谈元朝和清朝,元清都是“中国”的正宗,绝不是什么“外族”,中国今天领土的合法性,就是从清帝国继承来的,今天中国人自己必须恢复对清帝国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认识到它曾经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辉煌的时代之一,否则还谈什么领土问题?正因为清朝的强盛和成功,到了清末才有“本钱”衰落,割地赔款那么多,还有今天96万,否则早亡国了。清末幸亏袁世凯的主张,清帝有退位诏书,构成“中华民国”合法拥有清帝国版图的铁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今天领土的合法性,也是直接继承这个法统,所以清帝国的合法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今天中国版图的合法性,国际所有试图分裂肢解中国的势力,都是在集中否定这一点,都在论证“清”和“元”不是中国,如果中国人自己也把元和清视为“异族”“外族”,那就别说朝鲜越南,连西藏新疆东北都是问题了。

谈国家,不能只谈领土,更要看人,中国到底失没失去朝鲜越南,这还不好说。比如朝鲜这个民族的特点,自古就一直就是对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特别“执著”,比华人更多的体现儒家那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品行,朝鲜本来是明朝的藩属,一直死心塌地的盟邦,清入关之前,30多年明清战争,朝鲜一直坚定地站在明一边,毫不动摇毫不妥协,没有任何暗渡陈仓吃里扒外之举,但明自己不争气,屡战屡败,根本不能保护朝鲜,后来清打败朝鲜,朝鲜臣服清,但私下里一直看不起清,认为他们野蛮等(跟某些汉人清流一个毛病),还是认同明,继续保持沿用明的年号礼仪等,后来明亡,朝鲜成为清的藩属,受清保护,但私下感念前明很久,甚至想挑起反清复明大旗,这也是造成清和朝鲜关系始终没有彻底整合为一体的原因,今天朝鲜史学界有所反思,认为当时朝鲜太过于强调对明“从一而终”,造成和清朝的关系不够紧密,为后来日本占领朝鲜埋下伏笔。但是,朝鲜后来改为效忠清帝国后,在大原则上又是死心塌地忠贞不二,决不背叛,朝鲜人当时是直接通过中国科举考试进入中国政权体系的,而当时西藏青海内外蒙等反而没有达到这种整合程度,朝鲜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写的反而是以苏州南京等为背景的故事,说明“当时”朝鲜,并不拿中国当“外国”,须知不同时代,人的国家观念也不同,今天的“主权国家”的概念,从西方传来,不过一百多年,此前人们不是这么想问题的。

最大的问题,是鸦片战后中国这个“宗主”又不能保护朝鲜越南等藩属,包括尼泊尔等,关键时刻担当不起责任,这是“失去”朝鲜的真正原因,如果当时能保护,根本不会失去,很可能就跟新疆西藏一样,自然地从清的藩属转到“中国民国”和“人民共和国”名下了。袁世凯当时就任中国驻朝鲜总督,说起来也够了合法了(中国在西藏也就是两个驻藏大臣),中国在“领土”意义上失去朝鲜,不是500年前,而是1894年,而“心理上”失去更晚,朝鲜在被日本统治时期,反殖民的朝鲜人也视中国为理所当然的后方,感觉上并不完全是两个国家,今天的大韩民国政府,就是在上海建国的,而且一直和中华民国政府情同手足,其中就保留了很多过去宗主国和藩属的情谊,中国在心理上“失去”朝鲜,起自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民族独立的浪潮,南北朝鲜在美苏扶持下独立建国,比较美苏,中国太弱,影响太小,其实中共建政后,实际上是把共军中所有朝族人抽出,送到北韩,构成北韩军最早的骨干,说明当时还是有不分彼此的感觉,但朝鲜战争后,南韩为美国独占,北韩苏联派占上风,华派受到严重排挤,朝鲜总体感情上才产生巨大转变。

越南在清朝也一直是藩属,藩属并不是完全独立,实际上也可以视为广义的“领土”的一部分,今天胡志明市,其实本来是华人建立的,说来话长了,说明当时并没有“失去”,后来和朝鲜一样,因为不能保护,才失去。如果没有苏联影响,从1949年后,越南和中国本来也是不分彼此,名以上是不是独立国不重要。

综合国势强弱,从来都是准确地反映在势力范围上,强一分,就扩大一分,弱一分,就失去一分,这方面,谁也不会亏,谁也不会多得,上帝基本公平,不同时代,形式不同,或叫藩属,叫盟国,叫独联体,叫……但实质差不多。今天国人很少知道,在19世纪,东南亚曾经出现过一个华人建立的现代共和国家,兰芳共和国,前后存在70多年,后来被荷兰人打败,当时荷兰人一直有顾虑,不敢全面占领,怕同文同种的中国干预,但中国当时已经摇摇欲坠,捉襟见肘,根本顾不上,也不把他们当自己人,结果荷兰人后来才放大胆子把该国彻底灭掉,这件事对后来南洋华人的心态,可能有某种影响。

说到底,领土国家都是表面的东西,核心还是人心向背问题,如果他认你,不是名义上的领土,可能胜似领土,清朝入关后,有汉臣建议清帝继续修长城,清帝笑曰,前明耗尽国力修长城,民不聊生,也没挡住我们入关,今天我们施恩于内外蒙古,蒙古人对我们忠诚,守卫边疆,就是我们的钢铁长城,从某种意义上,清帝是很有“现代”眼光的。试想,如果中国周边都死心塌地倾向中国,不是中国领土又如何,反而更方便,不用负那么多扶贫之类的责任,但好处都有,但真正难得是,你怎么才能让周边的“蒙古”们,死心塌地投靠你,这需要军事等“硬实力”,但也需要博大的胸怀和眼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包容、巧妙得体的谋略,等等,到承德看看避暑山庄,就知道清朝怎么能把蒙古人变成自己的血肉长城,甚至把远在伏尔加河的蒙古部落,都吸引过来,成为最早的“海龟”………

onion
====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