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紫荆杂志 2005/1之 军事天地专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9:40:21
<B>中国与世界同步发展无人战斗机

</B>  北京  东 林

    世界兵器近期的新亮点是无人驾驶战斗侦察机(简称无人战斗机)。无人驾驶战斗机最大价值是不会直接造成进攻人员伤亡。其次,因为无人战斗机具有极强的隐形能力,被光学雷达和无线电电子雷达发现的概率较低,其作战半径可与现代化战斗机相比。尽管其尺寸比现代战斗机小一半,可它装有各式传感器和激光、电子设备,能够深入敌纵深腹地发现隐蔽的防空系统,将其迅速摧毁。另外,无人战斗机生产成本低,使用技术和维护简便,也是军事统领者们青睐的主要原因。

    美军视无人战斗机为新杀手

    无人战斗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生的多次局部战争中崭露头角,自一九九九年北约空军对科索沃实施的"联盟力量"行动中一展风采后,无人战斗机传送情报信息及攻击等功劳卓著。它主要将侦察到的视频图像情报,直接传给阿维亚诺空军基地的指挥中心,那里的信息处理人员再将情报传给前线的空中控制员,以帮助他们在没有地面情报保障的情况下,对难以确定的目标进行锁定。在B-52轰炸机对科索沃南部空袭时,就有一架RQ-1"捕食者"无人战斗机在南斯拉夫部队上空侦察和识别目标,并不断地发射激光束指示目标,同时使得作战中心的参谋军官能够及时了解B-52轰炸机的轰炸效果。在科索沃战争后期,"捕食者"无人战斗机普遍安装了激光指示器,可直接为F-16、F/A-18和其它轰炸机临空指示目标,但还没有来得及使用,战争就结束了。

    RQ-1"捕食者"无人战斗机使用当初并非就是明星,最初主要是用于执行侦察任务。它之所以轰动一时,是因为它能够将战场敌方行动的视频图像在较短时间传给指挥官及战场上空的飞行人员,并为他们的远程精确制导攻击指示目标,所以深受北约飞行员们的好评;同时部份无人战斗机还可携带导弹,直接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二○○一年十月十七日,美国空军出动了三架RQ-1"捕食者"无人战斗机对阿富汗塔利班部队进行打击,每架无人战斗机携带两枚"狱火"式空对地反坦克导弹,击中奥马尔的车队和"基地"组织的山洞。

    "捕食者"无人战斗机的最初使用并不是在阿富汗战场上。一九九五年,北约在波斯尼亚进行了短期的空中行动,"捕食者"无人战斗机及时为空中行动提供实时视频图像情报的能力,给各国的军事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与传统的侦察卫星和U-2侦察机提供的过时图像信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因此美国空军一口气订购了足够装备12个编队的"捕食者"无人战斗机和"捕食者"系统(包括地面控制站和一些附加设备,总价值2,500万美元)。

    在阿富汗战场上,"捕食者"无人战斗机除了携带导弹外,还安装一台光电摄像仪,一个用于夜间摄像的红外线探测仪和一个用于在多云天气发现目标的合成孔径小型雷达跟踪仪。这些较为先进的探测器,使"捕食者"无人战斗机可以识别大到军械库,小到比坦克还小的车辆及各种目标。它攻击载有塔利班主要领导人奥马尔的车队时很准确。可惜当时携带的导弹数量太少,未能全部摧毁。美国空军一位将军说:"今后的战斗行动,都会优先考虑使用'捕食者'无人战斗机。"

    中国无人战斗机着陆系统世界领先

    无人战斗机己获得各国军事统领的信任。关健在于它能将较准确的情报信息,及时传送给空中作战飞机实施精确打击。按惯例"捕食者"无人战斗机一般在目标上空沿设计好的航线飞行,在对地面重兵器、掩体或运输车队侦察时,不易被敌地面部队发现,并可直接引导AC-130攻击机实施攻击。攻击飞机无须飞一两次航线校正方向再攻击。过去作战部队依赖的往往是延误的情报,总要有第三者进行情报分析,然后分发,有时情报专家常常要用几天甚至十几天时间去分析各种情报信息,理清所需要的目标或其它关键性数据,然后提供给飞行员和其它服务对象。现在这种烦琐的过程已不复存在了,由无人战斗机获取最新情报信息,快速传送给指挥中心和目标区域内的飞行员们,两者获取情报信息数据的速度是一样的。

    现代高技术无人战斗机已被世界各国列为军事改革重点发展研究的新技术,尤其是美国、俄国、法国、日本以及我国都有确切的计划和限时完成的目标。从整体上分析,美国的研制进度较快,并多次应用实战,效果理想。也应看到RQ-1"捕食者"无人战斗机虽然身怀绝技,在现代战争中屡立新功,令其它国家的无人战斗机望尘莫及,但成功的背后居高不下的事故率,也是惊人的。据美国空军统计:二○○一年十月至二○○二年九月,"捕食者"无人战斗机共飞行4,576小时,因事故损毁5架,这其中不包括战斗中坠毁和被击落的,经济损失逾1,650万美元。无人战斗机不像有人驾驶的飞机,拥有多种备份的机械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或发动机发生停车,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失去了控制。"捕食者"无人战斗机回收状态不稳定,还存在难点。操控员只依靠机头前安装的摄像机拍摄影像引导着陆,风险极高,最容易发生事故。在这一点只有我国基本解决了,而对于其它各国还是一个不小的难点。

    我国研制的无人战斗机比美国和俄国的飞机外部形状略大一些,重量较重。但着陆设备比较先进,事故率较小,缺点是机上电子设备和传感器不如美国,况且我国研制的无人战斗机未经过实战的检验,还处在军事演习和实验验证阶段。</P><B>中国与世界同步发展无人战斗机

</B>  北京  东 林

    世界兵器近期的新亮点是无人驾驶战斗侦察机(简称无人战斗机)。无人驾驶战斗机最大价值是不会直接造成进攻人员伤亡。其次,因为无人战斗机具有极强的隐形能力,被光学雷达和无线电电子雷达发现的概率较低,其作战半径可与现代化战斗机相比。尽管其尺寸比现代战斗机小一半,可它装有各式传感器和激光、电子设备,能够深入敌纵深腹地发现隐蔽的防空系统,将其迅速摧毁。另外,无人战斗机生产成本低,使用技术和维护简便,也是军事统领者们青睐的主要原因。

    美军视无人战斗机为新杀手

    无人战斗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生的多次局部战争中崭露头角,自一九九九年北约空军对科索沃实施的"联盟力量"行动中一展风采后,无人战斗机传送情报信息及攻击等功劳卓著。它主要将侦察到的视频图像情报,直接传给阿维亚诺空军基地的指挥中心,那里的信息处理人员再将情报传给前线的空中控制员,以帮助他们在没有地面情报保障的情况下,对难以确定的目标进行锁定。在B-52轰炸机对科索沃南部空袭时,就有一架RQ-1"捕食者"无人战斗机在南斯拉夫部队上空侦察和识别目标,并不断地发射激光束指示目标,同时使得作战中心的参谋军官能够及时了解B-52轰炸机的轰炸效果。在科索沃战争后期,"捕食者"无人战斗机普遍安装了激光指示器,可直接为F-16、F/A-18和其它轰炸机临空指示目标,但还没有来得及使用,战争就结束了。

    RQ-1"捕食者"无人战斗机使用当初并非就是明星,最初主要是用于执行侦察任务。它之所以轰动一时,是因为它能够将战场敌方行动的视频图像在较短时间传给指挥官及战场上空的飞行人员,并为他们的远程精确制导攻击指示目标,所以深受北约飞行员们的好评;同时部份无人战斗机还可携带导弹,直接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二○○一年十月十七日,美国空军出动了三架RQ-1"捕食者"无人战斗机对阿富汗塔利班部队进行打击,每架无人战斗机携带两枚"狱火"式空对地反坦克导弹,击中奥马尔的车队和"基地"组织的山洞。

    "捕食者"无人战斗机的最初使用并不是在阿富汗战场上。一九九五年,北约在波斯尼亚进行了短期的空中行动,"捕食者"无人战斗机及时为空中行动提供实时视频图像情报的能力,给各国的军事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与传统的侦察卫星和U-2侦察机提供的过时图像信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因此美国空军一口气订购了足够装备12个编队的"捕食者"无人战斗机和"捕食者"系统(包括地面控制站和一些附加设备,总价值2,500万美元)。

    在阿富汗战场上,"捕食者"无人战斗机除了携带导弹外,还安装一台光电摄像仪,一个用于夜间摄像的红外线探测仪和一个用于在多云天气发现目标的合成孔径小型雷达跟踪仪。这些较为先进的探测器,使"捕食者"无人战斗机可以识别大到军械库,小到比坦克还小的车辆及各种目标。它攻击载有塔利班主要领导人奥马尔的车队时很准确。可惜当时携带的导弹数量太少,未能全部摧毁。美国空军一位将军说:"今后的战斗行动,都会优先考虑使用'捕食者'无人战斗机。"

    中国无人战斗机着陆系统世界领先

    无人战斗机己获得各国军事统领的信任。关健在于它能将较准确的情报信息,及时传送给空中作战飞机实施精确打击。按惯例"捕食者"无人战斗机一般在目标上空沿设计好的航线飞行,在对地面重兵器、掩体或运输车队侦察时,不易被敌地面部队发现,并可直接引导AC-130攻击机实施攻击。攻击飞机无须飞一两次航线校正方向再攻击。过去作战部队依赖的往往是延误的情报,总要有第三者进行情报分析,然后分发,有时情报专家常常要用几天甚至十几天时间去分析各种情报信息,理清所需要的目标或其它关键性数据,然后提供给飞行员和其它服务对象。现在这种烦琐的过程已不复存在了,由无人战斗机获取最新情报信息,快速传送给指挥中心和目标区域内的飞行员们,两者获取情报信息数据的速度是一样的。

    现代高技术无人战斗机已被世界各国列为军事改革重点发展研究的新技术,尤其是美国、俄国、法国、日本以及我国都有确切的计划和限时完成的目标。从整体上分析,美国的研制进度较快,并多次应用实战,效果理想。也应看到RQ-1"捕食者"无人战斗机虽然身怀绝技,在现代战争中屡立新功,令其它国家的无人战斗机望尘莫及,但成功的背后居高不下的事故率,也是惊人的。据美国空军统计:二○○一年十月至二○○二年九月,"捕食者"无人战斗机共飞行4,576小时,因事故损毁5架,这其中不包括战斗中坠毁和被击落的,经济损失逾1,650万美元。无人战斗机不像有人驾驶的飞机,拥有多种备份的机械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或发动机发生停车,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失去了控制。"捕食者"无人战斗机回收状态不稳定,还存在难点。操控员只依靠机头前安装的摄像机拍摄影像引导着陆,风险极高,最容易发生事故。在这一点只有我国基本解决了,而对于其它各国还是一个不小的难点。

    我国研制的无人战斗机比美国和俄国的飞机外部形状略大一些,重量较重。但着陆设备比较先进,事故率较小,缺点是机上电子设备和传感器不如美国,况且我国研制的无人战斗机未经过实战的检验,还处在军事演习和实验验证阶段。</P>
<P><B>本期专题1</B></P><P><B>石油运输:中国石油安全的致命弱点

</P></B>    北京  孙晋忠

    众所周知,可靠的石油运输信道和拥有大量石油资源同样重要,而且石油运输信道比油田更脆弱、更敏感。政治性突发事件、战争和恐怖活动等都有可能造成石油运输信道的中断。显而易见的是,目前中国的石油运输体系十分脆弱,存在着许多严重隐患,无法从根本上保障中国海外石油的安全运输。

    马六甲:中国安全的阿基利斯脚踵

    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洋北部、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信道,也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历来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二战后,马六甲海峡归沿岸国家,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三国共管,每年通过海峡的船只约5万多艘,马六甲海峡因此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

    中国经济对进口石油依赖度越来越高,马六甲海峡的战略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目前中国从波斯湾地区以及北非、西非、东南亚线绝大多数油轮,无一例外地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可以说是中国石油运输线中极为重要的一站。据测算,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成是中国船只,而中国进口原油的4/5左右要通过这条海峡。这种情况下,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一旦这条信道受阻,中国将面临能源中断供给的危机。

    在这一海域除了经常发生的海盗袭击事件外,也可能发生恐怖主义事件。据统计,全球60%的海盗袭击都发生在这条海峡,而且随着国际恐怖组织的介入并与当地海盗勾结,油轮有可能越来越成为袭击者的打击目标。

    更为重要的是,这条世界上少有繁忙的水道现在已经成为各个大国的重要战略目标。美国、日本、印度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海军都布防马六甲,打击海盗是它们最基本的理由。所有这些都为马六甲海峡的局势增添了一层变量,使中国这条重要的石油运输线路更具有不确定性。

    根据二○○四年四月披露的美军名为《区域海事安全计划》的反恐新方案,美国将向马六甲海峡派驻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以防止恐怖主义袭击,打击武器扩散、毒品走私和海盗等犯罪活动。

    日本一向重视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视之为"海上生命线"。日本的“有事法制”相关七法案中假定的“周边地区可能出现的紧急事态”就包括马六甲海峡。日本以打击海盗为由频频向马六甲附近派遣海上巡逻力量,并多次要求和东南亚国家举行打击海盗的军事演习。

    印度出于地理优势的原因,对马六甲海峡也十分关注,在马六甲海峡的西部入口修建海军基地、部署重兵,并频繁举行军事演习。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其中某个国家以打海盗、反恐之名,行控制这个“咽喉水道”之实,极有可能威胁中国石油供应链的安全,中国将面临断油、缺油的危险。一旦台海危机爆发,美国势必对中国实行外贸禁运,甚至切断中国石油进口信道,首当其冲的就是马六甲海峡。

    没有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克拉地峡、中缅信道等方案也不安全

    为了避开所谓的"马六甲困局",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克拉运河(以及管线)、中缅信道、中巴信道等以及外交合作使"马六甲问题"马六甲化。但是这些方案存在着政治、经济以及外交方面的难题。

    克拉地峡方案由来已久,泰国政府一直积极进行推销。其设想是在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开通一条运河,这条运河北连中南半岛,南接马来半岛,全长120公里,宽400米,深25米。一旦运河建成,以后船只则不必穿过马六甲海峡,可直接从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进入太平洋的泰国湾。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程至少缩短约1,200公里,大型轮船可节省2至5天时间,每趟航程预计可节省近30万美元。但是问题是,根据初步测算,开凿克拉地峡运河需耗时10年,耗资280亿美元。二○○四年四月份,泰国又提出了一个临时解决办法:修建一条连接克拉地峡两端的输油管。据估计只需6亿美元。

    对中国来说,前一个方案不仅耗资巨大,而且泰南穆斯林聚居的五个府长期以来闹独立,而运河预案刚好将这五府与国土主体隔开,将来存在着一系列潜在的问题。同时也对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利益造成冲击,在东盟内部形成新的矛盾和冲突,必然影响中国与马六甲海峡两岸国家的关系。而后一个方案,则要求石油重复装卸,还要在克拉地峡的两端修建大型码头,占用的大型油轮要增加一倍。在经济上并不合算。

    中缅信道指的是,来自中东的石油或者非洲的石油可以在到达实兑港后,通过陆路经过缅甸的瑞丽、曼德勒最后到达中国云南省的昆明。与传统的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湛江和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这条"印度洋线路"要近1,200多公里,而且要安全得多。但是这条线路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工程难度大,而且涉及的事情太多,尤其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非常棘手。就中国来说,云南地区缺少石油工业基础,石油输送的基础设施有限,如果要建设中缅石油管道,那么相应地就需要在云南建设大规模的石油冶炼基地,同时筹划建设从云南向其它省市的输油线路和管道。加上石油陆路运输费用本身昂贵,最终经济上可能成本过高。

    另外也有人积极鼓吹泛亚洲石油大陆桥方案。该方案主要是利用目前准备修建的泛亚铁路进行石油运输,但要使石油运输避开马六甲海峡,则必须在安达曼海寻找一个有铁路的港口卸载。与海运、管道运输相比,铁路的运量较小,效益不高而且周期漫长。

    中巴信道固然有很大的创新性,但是由于复杂的地理因素和克什米尔地区因素,其障碍几乎是难以逾越的。

    但问题是这些方案多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从商业的角度看,在石油贸易发达的今天,这些投资都过于昂贵。因此,如果目的只是为了避免受制于美国,那这些项目的实际作用也将非常有限。

    无论是运河或者是管道,缩短的距离极其有限,不足1,000公里。仍然都在美国控制的范围之内。在中国缺乏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的情况下,如果一旦与美国发生冲突,即便这些措施和目标得到实现,美国凭借其世上无敌的海军舰队,甚至可以釜底抽薪,在中东地区就切断中国石油运输线路--如果中国最终不能实现油气资源多元化,而单独依靠海上运输的话。这些措施的脆弱性是十分明显的。

    设法参与、维护马六甲海峡的安全是现实的选择

    如何确保石油运输信道的安全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的因素,需要采取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近期、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并采取相应对的措施。

    就目前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仍将使用马六甲海峡这条海上运输信道。因此,设法参与、维护马六甲海峡的安全,确保海峡的航道畅通,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维护中国石油运输安全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手段之一。因此中国应积极参与马六甲安全事宜,反对本地区以外的任何国家控制马六甲海峡的企图。中国主张马六甲问题马六甲化,即由沿岸国家来解决;如果问题不能解决,可以上升到区域安全的层次,在东盟框架内寻求破解之道。这个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马六甲沿岸国家一直极力反对外部力量介入马六甲海峡。去年马六甲沿岸三国在拒绝美国介入后达成了一项协议,即三国各派出5到7艘军舰及100名海军人员组成联合巡逻特遣部队,全年在海峡进行联合海上巡逻,改变以往每年只进行四次巡逻的做法。但是由于力量有限,三国对于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开展国际合作维护海峡安全持欢迎的态度。鉴于中国绝无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战略意图,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东南亚国家的担心和顾虑。随着中国对马六甲海峡航道利用率的不断增加,中国参与马六甲海峡安全对话的做法,得到了东南亚国家的理解。

    对于这种动议,中国可在中国东盟“10+1”合作框架内进行合作。政府间可以就海上航行安全等诸多问题进行坦诚对话,对话内容则可以涉及打击海盗活动、海洋环境保护、海上搜救及人道主义援助等多个方面。同时,中国还可以与有关国家分享海上信息和情报,就马六甲海峡乃至区域海上安全航行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报交换。在此基础上,中国还可以将安全合作扩大到开展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内容可以以海上搜救、人道主义援助、缉毒为主,等合作机制成熟以后,可以考虑实施以打击海盗及其它海上犯罪活动为内容的联合演习。当然这种外交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外部大国插手的复杂性。

    既然海上石油运输暂时无法摆脱大国的钳制,中国可以加强陆路管线建设,在陆地上寻求突破,方向则是在西部的中亚和东北亚地区。在东北亚地区,中国可以与日韩加强合作建设相应的陆路管线,如建设东西伯利亚--中国--韩国--日本的天然气管道,以及西西伯利亚--中亚--中国--日本的石油管道建设;在中亚地区则可以建设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到中国的输油管道。中国对中亚和俄罗斯能源资源的投资,能够为中国提供避开美国海军控制的航道的石油供应线,降低中国由于中东石油供应阻碍甚至中断所造成的脆弱,而且中国的陆上军事优势将发挥积极作用。

    同样存在的问题,俄罗斯作为全球石油秩序和政治格局的主要棋手,石油外交成为其发挥大国作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它不会把筹码完全放在中国身上,更不愿意单纯成为中国的原料产地。安大线的夭折固然有日本参与的因素,但是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俄罗斯对中国的戒备。现在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是否能修建一条通往中国大庆的支线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现阶段,中国石油安全的惟一突破口就在中亚,而其重点就在哈萨克斯坦。

    有人提出发展强大的海军,为海上石油运输船队保驾护航。否则在中国海军能够在苏伊士运河和波斯湾以东与大国海军达成某种力量均衡之前,中国海洋石油信道的安全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建设海军带有战略性色彩,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成的,除了经济的因素要考虑外,还有政治和外交因素。

    中国石油运输出现“马六甲困局”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石油的进口来源非常单一,主要是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这也就决定了石油运输线路的单一性,从而决定了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我们目前固然要考虑石油运输线路的多元化,更要关注石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中国石油进口大部分仍来自中东,不大可能改变这一格局。但是可以逐步降低其在整个石油进口中的比例,提高其它国家和地区如非洲、南美的比例。这样中国既可以充分利用国外成本较低的石油资源,又可以降低进口地集中带来的风险。这才是最终降低石油可能出现危机的最佳手段。 </P>
<B>2石油需求:中国十年后六成靠进口

</B>  北京  张 苹

    自一九九三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纯粹的石油进口国,此后对石油的进口需求连续多年"高歌猛进",每年基本以平均8%的速度增长。《二○○四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 二○○三年,相对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9.1%的增幅,中国能源需求总量猛增了13.8%,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核能消费的增长均超过了10%。去年中国的石油需求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每天的新增需求达到了1l0万桶左右,石油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汽、柴、煤三大类油品消费总量预计为1.36亿吨左右,比二○○三年增长4.6%。中国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两大因素左右未来中国石油需求

    展望中国的能源需求走势,预计未来20年内中国石油需求将呈强劲快速增长的态势,石油供应形势严峻。这一分析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腾飞已经令中国成为世界原油需求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也是中国石油消费节节递增的内在动力。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GDP的每一点增幅都拉动了巨大的能源消费。从中国历年的经济发展指针分析,中国的GDP年增长7%至8%,每年石油需求量就会平均增加4%至5%。

    到二○二○年,中国预计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届时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这一时期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是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迅猛发展的经济和社会使得中国对能源、尤其是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增。同时,为了扩大内需,中国政府数十年来向基础建设投入钜额资金,并放松了对购房和汽车生产的限制,以刺激大众支出。这些措施致使基建、房地产等领域快速发展,拉动了中国建材等化工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也导致石油消耗量突飞猛进。

    二○○三年以来,对中国经济过热的担忧,促使政府透过宏观调控遏抑部分增长过热的行业,但运输及农业等耗油量高的行业仍受到鼓励和扶持,将会刺激石油需求继续强劲增长。据分析,在39个工业大项中,耗能和耗油多的制造、冶金、机械、器材、化工的比重达到50%以上,这标志着中国已进入高耗能和高耗油的重化工业时期。

    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中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二○一○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亿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中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较低的能源效率加剧了石油的供需矛盾,使能源严峻的状况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缓解。

    二是国内汽车消费的蓬勃兴起。国际能源机构(IEA)最新公布的《二○○四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称:"中国已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引擎,其工业和交通领域还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可谓一语切中核心。也就是在十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还只是用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今天,经济发展意味着数以百万计的人已经把自行车换成了汽车。官方的统计显示,中国每天有将近一万四千辆新车上路,而且汽车工厂还在夜以继日地生产。《纽约时报》分析,二○○四年,中国的汽车销量-包括小客车以及运货车、公共汽车等大型车辆,可望达到500万辆。国家商务部的最新报告也证实,去年中国汽车总产量预计在500万辆,同比增长13%左右。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在未来的10至20年里,中国汽车产量将维持年均30%左右的增长速度。到二○一○年前,中国汽车产量将突破1,000万辆,并由此成为重要的汽车出口国。奔跑在中国公路上的汽车预计将增加4倍,达到1亿辆,将近是美国汽车总数的一半。

    汽车产业的迅猛增势,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等生活方式的变化,让中国的石油供应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过去15年里,中国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其中新增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二来自交通运输业,而汽车的能耗成了“罪魁”。国务院发展中心预测,按照目前的能耗状况,到二○一○年,机动车燃油需求至少达到1.4亿吨,到二○二○年,至少达到2.5亿吨,在石油总消费量中占大部分。未来中国石油自给有巨大缺口

    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五位的产油大国,但是同时也是石油消费大国。从中国经济增长的短、中期情况观察,到二○二○年,中国经济将保持6.6%以上的增长速度,石油的需求相应地也将保持3.8%左右增长势头。满足这种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靠国内增产,空间已相当有限。

    目前中国最大的大庆油田已进入开发的中后期,而新开发的塔里木油田的年生产规模只有大约500万吨,和大庆油田相去甚远。官方的统计显示,在过去10年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6.66%,而同期的石油产量年均增速仅为1.75%。二○○五年、二○一○年和二○一五年中国原油缺口将分别为9,500万吨、1.37亿吨和1.94亿吨。在未来8至10年之内,中国的石油产量已不可能有大的增长。二○二○年中国的原油产量预计为1.8亿到2.0亿吨,之后将逐渐下降。也就是说,中国石油需求量和国内产量之间的巨大缺口,只能依靠进口来填补。

    国际能源机构(IEA)预计,到二○一○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增长一倍,达到每天400万桶。到二○三○年,预计中国每天将进口大约1,000万桶石油,约49,000万吨左右,即目前的5倍,几乎与美国目前的石油进口量相当,进口量占总需求的比例,也将激增到82%。而中国预测,预计到二○二○年,中国石油需求量为4亿吨,年均递增12%,在未来10年间,中国石油的净进口需求将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长,届时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可能接近60%。因为受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大量能源密集型制造业、持续上升的汽车销售量以及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未来的石油需求量将保持刚性增长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进入了石油消费时代,需求增速加快,到二○一五年日需求量将上升为1,200万桶,但中国的需求还没有打破全球的供需平衡,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并不令人担忧。从目前全球的能源分布看,世界石油产量增幅为3.8%,远远高于石油需求增长2.1%的比例。去年出现的世界石油价格飙升,并非全球性资源紧缺,主要是缘于石油消费的强劲增长、库存减少,以及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石油需求增长的近忧与远虑

    英国石油专家彼得·R·奥得尔曾这样论断:“无论按什么标准而言,石油工业都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行业,它可能是唯一牵涉到世界每一个国家的一种国际性行业。”因此,石油供应是否短缺以及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关乎中国的经济效率、国家安全和国民福利。

    对经济的影响。据专家估算,油价每提高1美元,消费者一年就要损失120亿美元;如果油价上涨10美元/ 桶并维持一年的话,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会减少0.5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增长率则会减少0.75个百分点。

    油价上涨对中国国民经济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二○○三年一月,中国进出口当月出现12.5亿美元贸易逆差,这是一九九六年以来所从未有过的。海关统计资料表明,二○○三年一月中国进口石油836万吨,同比增长77.7%,平均进口价格上升了51%,净增11.1亿美元。换句话说,造成外贸逆差的“罪魁祸首”正是国际油价的飙升。

    去年一到九月,中国进口原油多支付外汇大约40亿美元。第四季度,国际石油价格曾经一度冲破55美元/桶,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震荡。根据第四季度行情发展及进口量推算,全年进口原油大约将支付3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六成以上。如果按照二○○三年的平均进口价格计算,由于二○○四年价格上涨的因素,大约多支付外汇66.6亿美元。仅原油一项,就将使中国产生3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而对外出口是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因素。高油价还将拖累全国GDP下降0.7至0.8个百分点,这仅仅是油价上涨的直接影响。由于石油涉及行业广泛及产业链长,油价上升将使航空、铁路等运输行业以及人造橡胶、塑料等化工行业带来强烈的冲击,直接影响到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

    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在未来的10至20年,中国至少60%的原油将依赖进口。这不仅将使中国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上最主要的买主,也会使中国面临更大的政治和能源安全压力。

    目前,中国进口的原油46%左右来自中东地区,19%来自亚太地区,19%来自非洲国家。中国每年进口原油的近一半来自中东这个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过分单一的石油供应将会带来巨大的风险,一旦在供应链上出现任何问题,国内会出现石油危机。这一点西方国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有过深刻的教训。

    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能源命脉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国际大型石油技术服务公司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确定其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据有关资料,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型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出,今后中国将在利用中东石油资源上不可避免地首先与美国展开竞争。在中国开发利用中亚油气资源方面,美国和其它西方垄断资本也对中国形成了“抢占”之势,如前些年当中国还在同俄就能源合作进行谈判之时,英国的BP公司就投钜资购买了俄"露西亚"石油公司的不少股份,部分控制了原本拟向中国供气的俄东部最大的气田克维克金斯克的勘探开发权;英荷壳牌公司则购买了俄最大的垄断集团--天然气股份公司的股权,以控制西西伯利亚的开发权。此外,美埃克森和美孚石油公司、日本三菱公司都已购买俄萨哈林石油公司的股份。日美还联合投资了俄萨哈林三个石油开发项目中的两个项目。由此可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能源竞争中,中国已处于被动受制于人的劣势,对国际石油市场及能源供应产地,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能源供应形势不容乐观。 </P>
<B>“石油霸主”:美国掌握生杀大权

</B>  北京  姜军

    美国控制了世界主要的石油资源和石油运输信道,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耗国,每年消耗世界石油产量的1/4,国际石油贸易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美国等西方国家与石油输出国组织之间的石油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一直都很激烈。

    依赖中东石油的国家受到美国的制约和影响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的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枢纽地区,争夺中东石油控制权是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最多的五个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和伊朗都位于中东。中东石油单井产量高,成本低,可出口石油多。世界年产石油36亿吨,中东地区虽年产石油12亿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3,但有8亿吨可供出口,占世界石油出口的一半以上。在世界石油消费中,中东地区石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伊拉克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1/10,而且储量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美国占领了伊拉克、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资源生产和出口,可利用伊拉克的有利位置威慑遏制伊朗,利用伊拉克石油产量削弱沙特阿拉伯的影响,影响世界油价,从而改变了中东地区的石油力量对比,在世界石油战略格局中占有主动。利用阿富汗战争美国进入中亚,美国加大在里海中亚地区的石油投资力度,使中东和中亚这两大世界石油产区在美国的影响和控制之下。美国拥有控制海上运输线的能力,是美国以石油为战略武器遏制竞争对手重要手段,使依赖中东石油的国家受到美国的制约和影响。

    只有美国海军拥有控制全球海上咽喉航道的能力

    世界石油运输信道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激烈。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海洋运输优于陆上运输,较少受到国界的限制。由于石油产地与消费国间远隔重山大海,海上运输成为石油输送的重要方式。全球海上一半的运力用于石油运输,20万、30万直至50万吨级的巨型油轮相继问世。巨型油轮使运输成本下降,但受运输信道的限制也日益增大。巨型油轮在战时易受袭击,为了运输安全,美国、前苏联等都把航道咽喉点当作战略重点。

    美国在一九八六年二月宣布美国要控制全球海上16个咽喉要道,它们是: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莫桑比克海峡和好望角航道、佛罗里达海峡和巴拿马运河等。美军宣称,一旦发生敌对行动,他们就截断和关闭这些咽喉点。随着苏联的解体,苏联海军的衰落,只有美国海军拥有控制全球海上咽喉航道的能力。世界每天石油产量有8,000多万桶,其中贸易量3,500多万桶,这些石油绝大部分要通过海上运输,其中有1,500多万桶石油要通过波斯湾地区的霍尔木兹海峡,有900多万桶通过马六甲海峡,有310万桶通过苏伊士运河,有150多万桶通过黑海海峡,有70多万桶通过巴拿马运河,这些海上石油运输咽喉都在美国海军力量的控制之下。美国随时可以封锁这些海峡或对进出这些海峡的油轮进行检查。伊拉克战争,美国进入伊拉克进一步加强了美国的这种能力。

    美俄围绕石油在中亚地区展开竞争

    阿富汗战争以来美国还加大了对里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管道控制的力度。为了使里海地区石油的输出有利于西方、削弱俄罗斯和伊朗对里海地区石油运输的影响,美国力主建设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的输油管道已经开工,将于二○○五年建成,管道经过亲美的格鲁吉亚和土耳其,避开伊朗和俄罗斯。美国控制了中东和里海地区的海上石油运输线,将使依赖进口中东石油的国家受到美国的制约。围绕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哈萨克之间石油运输管线的建设问题,日本不断制造矛盾阻挠俄罗斯石油管线进入中国。

    俄罗斯是世界上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近几年利用石油涨价的机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上石油输出国组织之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对国际石油战略格局的影响日益加大。俄罗斯二○○三年产油4.2亿吨。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占俄罗斯国家外汇收入的一半以上,石油在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罗斯是欧佩克组织以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拥有极大的油气生产潜力。二十一世纪俄罗斯的石油战略目标是持续增加石油产量,扩大出口,换取更多的外汇,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和国家复兴。

    前几年世界石油价格下降使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外汇收入明显减少,近几年石油价格的上涨使俄罗斯外汇收入增加,外汇收入的增加使俄罗斯实力增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及输油管道码头等设施都有明显收缩。原主要属于苏联的里海现也变成了五国共有,围绕里海法律地位的争夺和划分也存在着争议。近年来由于俄罗斯国力下降,俄罗斯对独联体这些前苏联国家的吸引力和影响越来越小。

    俄罗斯近年来受到车臣战争和恐怖活动的影响。车臣战争与石油也有密切的关系。车臣所在的北高加索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许多国家的石油利益在这里相互交织,里海地区通往西方的输油管道经过这里,而阿拉伯国家中的石油出口国不希望里海石油出现在世界市场上与其竞争,他们通过支持车臣伊斯兰极端分子破坏和控制经过车臣境内的巴库至新罗西斯克的输油管道,使其石油不能正常运输就能达到目的。这对阿拉伯石油出口国和土耳其都有利。车臣分子也抢劫经过车臣的石油,使俄罗斯不得不终止输油管道的运转,并考虑重新修建一条绕开车臣的输油管道。为此俄罗斯发动了两次车臣战争。

    而美国加紧在中亚地区和里海地区与俄的石油争夺,则以优于俄罗斯的经济实惠为诱饵,利用独联体内的矛盾,加紧对独联体国家渗透,利用阿富汗战争进入中亚抢占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美国已把中亚和高加索地区视为美国的国家利益范围。美国向这一地区的8个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为控制里海石油资源,仅在阿塞拜疆的里海开发项目中,美方资金就已占了26%以上的份额,在与阿塞拜疆、乌兹别克、哈萨克、土库曼等国家签署的数十个协议中,美方资金已占它们引进外资总额的50%以上。美国在黑海和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中与俄罗斯既合作又竞争,俄罗斯则利用自己境内大量的油气吸引投资,影响国际政治,左右逢源改善自己的地位。 </P>
<B>4石油争夺:引发并改变战争

</B>  北京  均 柯

    当今世界的战争与冲突许多都与石油有关,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与石油有关。俄罗斯的两次车臣战争也与车臣位于石油运输信道的重要位置并利用石油收入开展独立活动有直接关系,美国、俄罗斯围绕格鲁吉亚及里海地区的石油资源和石油运输界线进行的较量仍在进行中。非洲的安哥拉内战、刚果内战、尼日利亚的内战都是争夺石油而引起的。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国内的动荡也是石油引起的。

    石油工业衰落是萨达姆倒台的另一重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富产石油的中东地区连续发生战争,成为世界战争的主要舞台。海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方国家认为,自海湾经霍尔木兹海峡、阿曼湾至阿拉伯海的海上信道,是西方世界的经济生命线。海湾地区内的伊拉克、伊朗和沙特三雄鼎立,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争夺海湾地区的石油霸权。

    一九八○年开始的两伊战争从起因到结束都与石油有关。开始的纠纷起因于界河阿拉伯河的划分问题。战争从陆上打到海上。战争前期伊拉克的石油输出港被炸毁,石油收入减少,于是伊拉克在一九八四年发动了"油轮战",袭击往来伊朗油港的各国油轮,共击中海上油轮125艘,平均3天一艘,使油船望海湾而却步,两伊战争打了8年,两败俱伤,两国的国防实力大减。其后的海湾战争伊拉克以失败而告终,国力迅速衰落。二○○三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使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垮台,美军直接占领了伊拉克。这其中,伊拉克石油工业衰落导致国家实力下降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石油的使用大大改变了战争样式

    有了石油作为动力之源,舰艇才能在全球海洋上航行,才能实施快速机动夺取制海权,才使飞机实现了全球机动,使战场空间涉及的范围由陆地到了海上、空中和外层空间。近几场战争,美国的轰炸机可以从美国本土起飞,通过空中加油,奔袭万里之外的战场,然后不间断飞行返回美国本土。有了石油作动力,海军舰艇加快了航速,提高了续航能力,能在远离基地的海域作战,增大了战略袭击的突然性。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英国派出特混舰队远征1. 3万公里到南大西洋作战,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使用石油等提炼的燃料可使火箭发射,将航天器送上太空,从而使战争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

    石油使战争由陆地或海上的平面战争,发展成陆、海、空和外层空间同时进行的立体战争。随着各种汽车、装甲车等机动车辆和飞机等运输工具的使用,军队的机动能力大大提高,步兵乘坐车辆,机动时速由平均5-6公里提高到30-40公里,紧急情况下可达100多公里。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陆军第3机械化师日最高机动速度达到160多公里。有了直升机和大型运输机后,在作战和应付突发事件时,可快速将兵力投送到关键地区,迅速改变局部战场的兵力对比。渡河和架桥器材、气垫船和自行火炮等武器装备可以超越江河和海滩等各种复杂地形,为打赢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石油的使用提高了军队作战的推进速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依仗摩托化、机械化能力,编成突击集团,实施"闪电战"战略,占领了波兰等国家。石油的使用,能将作战平台送到更远的战场,将弹药投送到更远的地方,增大了武器的杀伤力。现代战场空间的攻击和防御纵深都大大扩展了,战略性作战战场空间的攻击纵深可达1万公里以上,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都可能遭到战略袭击,战略防御也将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防御。

    石油系统成为现代战争打击的重要目标

    现代战争实践表明,战争已从过去消灭有生力量为主转变为侧重打击指挥系统和经济目标,重点是石油、电力等能源目标。美国一九八八年提出的"五环目标理论"认为现代战争要选准打击的重心,其中第一环目标是国家指挥控制中心,第二环就是关键性生产设施。包括直接支持作战的电力与石油系统。摧毁这些目标可使对方的作战能力成为无源之水,并使国家决策层因不堪忍受经济破坏而放弃抵抗。现代石油和电力生产设施数量大、分布广,企业内构成互相依赖的生产系统,"攻一点,毁一片",现代的炼油厂,目标大、很难防护。电力网等设施使用大量计算机进行控制、电流、电压稍有变化就会毁掉。石油和电力企业大量使用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增加了自然灾害、人为和战争破坏的易损性。

    一九九一年的海湾战争和一九九九的科索沃战争充分显示了打击能源目标对战争进程与结局的影响,海湾战争42天,伊拉克炼油设施的80%,电力设施的50%遭到炸毁。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在78天的空袭中,摧毁了南联盟炼油能力的100%,库存油料的70%,发电能力的70%,还用石墨炸弹破坏了电网。南联盟赖以支持战争的经济潜力被摧毁殆尽,不得不承认失败。</P>
<B>5石油问题:今年的头号挑战

</B>  北京  古田月

    美国今年还会为石油开战?

    在石油战略上最能冲锋陷阵的当然是美国的布什总统。让我们看看世界的热点地区就会明白。地结三洲、环连四海的中东,蕴藏着世界上70%的石油,然而,石油不仅给中东带来了滚滚的财富,也带来了挥之不去的历史性灾难。一九八○年到一九八八年的两伊战争,表面上是两个中东石油大国的边境冲突,实质上是美国纵容下的一场削弱中东石油强国的财富消耗战。

    两伊不明不白地打了八年之后,发现各自2,000亿美元的财富已经不翼而飞。而美国人通过各种渠道销售给他们的军火就有数百亿美元之多,其中光卖给伊拉克的生化武器就有数十亿美元。难怪美国人在伊拉克战争前说他们已经掌握着伊拉克拥有核生化武器的证据。

    伊拉克战争开战的理由千条万条,但美国人从来不说的真正理由就是石油利益。而不仅仅是人们熟悉的中东的石油,美国更深的战略企图是通过控制中东的石油,进而控制距中东战场不远的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伊拉克战争的胜利,已经让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利益又得寸进尺了。

    与中东不远的是里海地区。这个地区的油气资源比起中东来一点也不差,初步的勘测储量据说已经达到600亿吨。整整是伊拉克的目前储存量的三倍。里海地区,必将是下一场石油争夺战的生死之地。去年乌克兰大选中的美国背后参与同俄罗斯的殊死较量,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地区的战略重要性。这个地区明年冲突会加剧!

    去年美国想得手的石油地区都已经得手,今年呢?美开始把越来越多的目光和"关爱"投向了一个一般不被看作是主要能源产区的地方,特别是非洲等地区。美石油行业游说组织就加大了游说的力度,他们的核心想法是要求美将石油来源多样化。与中东地区和里海沿岸、南美等原油供给地相比,从稳定性和成本两方面来说,非洲都处于有利地位,有人预计到二○一六年,美国从非洲进口的原油比率将上升到25%甚至是35%,超过整个波斯湾地区。为此,在非洲,美军对产油地区的军事影响正在快速增强。

    这真是向非洲"火上浇油"。美国的军事大员们,正在准备向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的军队输送武器,帮助训练他们的军官并招募军人。五角大楼官员已开始寻求在该地区建立永久军事基地,重点锁定在塞内加尔、加纳、马里、乌干达和肯尼亚。

    在美洲,美国越来越盯紧自己的"后院"。专家最新的研究发现,世界上最大的油层并不在中东,也不在俄罗斯、西非或里海地区,而是在西半球的两个国家:委内瑞拉和加拿大。目前,委内瑞拉是世界第五大石油输出国,欧佩克的第四大产油国,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八位。也正是基于石油安全的考虑,美对委内瑞拉的政权变更非常感兴趣。近年来,委政局不稳,政变内乱不断,反对派背后都有美国的支持,查维斯总统的日子的确有点不好过。

    此外,美国海军越来越多的兵力还被派遣去保护外国石油运输的安全。驻扎在巴林的海军第五舰队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巡逻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油轮航线。海军也提高自己保护马六甲海峡、波斯湾与美国的东亚盟友之间的重要海上联系的能力。新一届布什政府已经坚定执行以往的石油战略,美国随着经济扩张、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逐渐显现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靠使用能源来维持的呀,这个事实当然全世界的人们都明白。

    俄罗斯靠石油过日子

    去年的俄罗斯,靠石油收入过紧日子的程度让全世界吃惊,据世界银行估计,整个石油能源机构的收入比重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1/4。但是国家统计委员会提供的数字仅仅是9%。因为俄罗斯越来越依赖石油出口,所以专家警告说,俄罗斯现在更容易受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但是,俄罗斯今非昔比,叶利钦执政年代,须向美国贷款度日。现今普京执政,进行经济改革,发展一日千里,光是石油的输出,已见国富民裕,而黄金及钻石储藏量,亦仅次于南非,无须再向国际举债。现在,石油出口国组织减产,油价飙升,对全球石油第二大出口国的俄罗斯来讲,正好带来正面经济收益效应。

    刚刚过去的一年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石油出口增加,大大刺激了俄罗斯经济。据说今年俄罗斯已内部制定了计划,由去年日平均石油产量850万桶达到900万桶以上,这将大大超过世界石油第一生产大国沙特阿拉伯二○○三年日均 776万桶的产量。俄罗斯经济开发通商部表示:"石油和天然气是我们战略性的'出口核武器'"。

    国外石油业界分析说,俄罗斯产油第一大国地位的确立,将对OPEC产生重大的冲击作用,国际石油生产、出口的战略格局在发生重大的变化。目前,英国、美国和日本都在争夺俄罗斯的油气资源。英国BP公司投资60亿美元与俄TNK公司合作,组成BP-TNK石油公司,在俄进行石油开发。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和德克萨科等石油公司积极与俄罗斯石油财团尤科斯等进行资本合作,欲购买俄石油公司的股份。

    俄罗斯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量快速扩大,带动经济快速增长。使二○○四年的经济增长率约达到6.8%,油气出口大增使俄的外贸顺差达560多亿美元,目前的外汇储备则达到了80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有了这样的成功经验刺激后,俄罗斯在国际战略上便频频使出石油手段。面对中国对俄罗斯"安达线"不践约的不满,俄罗斯领导人公开向中国人说出了"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俄罗斯的利益"。是的,因为金钱,俄罗斯却不怕得罪中国而屈从于金钱更多的日本人。日本人自然也不含糊,决心以"石油换回领土",但"北方四岛"的谈判却又一次让日俄的经济买卖陷入了政治与历史的漩涡之中。今年,他们能走出这个历史的漩涡吗?

    日本处处与中国作对

    日本对中国的正在崛起深感不安,"中国威胁论"近年来在日本难以退出"市场"。可以说,日本的新民族主义出现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不断崛起。一些日本政治家坚定地认为,只有靠军事力量才能平衡中国的崛起,支持日本的国家利益。但是,直接动枪动炮当然不行,于是日本的一些人选择了"石油控制"这一软战略。

    俄罗斯《独立报》说,日本将赌注增加到近百亿美元,与中国拼争远东石油。              

    报道说,日本和中国都在督促俄罗斯对修建东部石油管道做出决定,俄罗斯能源部长透露,日本政府答应为此目的贷款和投资,其中20亿美元用于开发东西伯利亚新油田。《金融时报》援引日本能源部门官员的话说,俄罗斯得到日本用于修建管道这笔钱的条件是:把管道修到太平洋沿岸,而不是中国东北。日本驻俄罗斯大使表示,日本提出的方案符合日俄两国的利益。他说,日本希望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从中东国家进口的石油占日本进口石油的90%。这位大使还指出,俄罗斯通过建设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的管道可以提高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但是俄罗斯政府希望独立自主地评价所有这些方案。

    更实际的动作还在于直接的争夺。日本《每日新闻》报道,为了向联合国申请延伸本国大陆架范围,日本政府组建了"日本大陆架调查公司",正式开始对日本大陆架的地形、地质情况进行全面勘测。此举将扩大日本大陆架范围,可能使日本大陆架界线延伸至350海里。里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它又是个资源穷国,在面积狭小的日本列岛上,除森林、水利资源外,石油、矿产等发展工业必需的天然资源极度匮乏,严重依赖进口。东海大陆架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日本早就垂涎三尺。日本原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在国会就大陆架调查问题进行答辩时说,这些海域中埋藏着价值几十万亿日元的石油、天然气和矿物资源,对日本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例如,仅钓鱼岛周边海域的石油储藏量就高达1,095亿桶,相当于曾经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的原油储藏量;日本生产航天航空器件、高精度机床等高科技产品所需的钴、锰、镍等稀有金属全部依赖进口,在这片大陆架地层中,钴的储量可供日本使用1,300年,锰的储量可供日本使用320年,镍的储量够日本使用100年;那里还埋藏着够日本使用100年的天然气,丰富的、被认为可以代替石油的"可燃冰"(即含有甲烷的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渔业资源。

    这片大陆架在战略上和军事上对日本也有重要意义。这片大陆架海域是中国向东进入太平洋、美国向西进入东亚以及俄罗斯南下的必经信道,日本认为,控制了这条国际信道,就能影响几个大国,并从中获取巨大的利益。 </P>
<B>6石油安全:中国急需制定应对之策

</B>  北京  姜春良

    编者按: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能够替代石油且有石油那么成本低的新能源,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安全与石油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世界上的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及数量有限,获得和控制足够的石油资源成为大国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围绕石油争夺,导致了无数次的战争和武装冲突,如今这样的战火还在燃烧,大国间为石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石油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能源,而是影响、决定中国未来兴衰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对石油问题,中国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本刊约请中国军界及内地的部分专家,就中国石油的战略、需求、运输及变通办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上的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战略利益,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竞相采取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多种措施争夺剩下的石油,二十一世纪世界石油的竞争更加激烈,成为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原因。

    国际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世界石油资源总体上看比较丰富,现已探明可采储量2,600亿吨,可在保持较高水平上持续开采40多年,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在继续增加新的探明储量。石油资源总量保证全球石油需求50年不成问题,但是石油生产和消费的分布极不平衡。石油产地主要集中在中东、俄罗斯、美洲和非洲地区,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石油储量及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均居世界首位。石油的主要消费区都与主要产区相分离。石油消费主要集中在北美、亚洲和欧盟。这三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合计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80%以上。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1/4,美国二○○三年石油进口占国内总供应量63%,每日进口原油960万桶,达到创记录的水平。二○○四年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继续提高,美国进口石油最多的五个国家是加拿大、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第三位。世界上不平衡的石油生产和消费格局,使石油消费国对石油出口国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这些石油生产国中断石油供应,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九.一一"事件的发生,美国发动了针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恐战争,以阿拉伯国家为主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影响受到美国和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牵制而下降。美国控制了伊拉克,对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委内瑞拉等欧佩克产油国采取各种措施,削弱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影响。目前海湾地区的石油生产份额从占世界的40%下降到了30%以下。最值得注意的是伊朗石油产量在过去20多年里下降了35%,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在过去的10年下降了20%。

    石油已成为当今国际冲突的重要诱因

    美国以反恐为由,发动阿富汗战争,进军中亚、外高加索,建立军事基地,美英联军发动伊拉克战争,法、德、俄三国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有争夺石油的背景。大国间的石油争夺表面平静,但实际上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它们之间的争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争夺石油资源,二是争夺石油运输线路,三是争夺石油市场及石油定价权。石油对各大国性命攸关。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年进口原油6亿吨,占其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如果国外石油供应中断或油价暴涨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俄罗斯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石油出口国,石油出口收入占国家外汇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的40%以上。这些年来,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得益于石油出口和石油的高价位。因此,石油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石油生产与消费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安全,都采取石油出口多元化和石油引进多元化的政策。俄罗斯为了避免石油出口过分依赖某个或某些国家的状况,逐步实行石油出口多元化的政策。在西边,它的油气主顾是德国等欧洲国家。为了减轻对它们的依赖,俄决定大量向美国和土耳其出口油气。在东亚,不仅计划把油气卖给中国,而且还准备卖给日本和韩国。美国十分重视石油引进多元化的政策,为了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已逐步将石油供应地向北美、拉美、俄罗斯、中亚和西非转移。

    大国为了争夺油气资源、运输线路和市场,积极开展能源外交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特别活跃,而且往往由普京总统亲自主持,俄罗斯为了争当世界石油超级大国,这些年来,除了大力增加产量、扩大出口外,还在能源外交方面采取了以下重大举措:

    首先,利用俄罗斯对中亚和外高加索产油国的传统影响和这些国家的油气需要借用其领土出口,一面争夺这些国家的油气资源,控制这些国家的油气出口运输。

    其次,尽管俄罗斯本国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仍大力向外扩展,购买伊拉克、伊朗及其它一些国家的石油资源股权。第三,加大油气出口,扩大俄罗斯油气在世界油气市场的份额。第四是在远东石油管线的走向上,利用石油掌握石油出口到中国和日本的主动权,谋取石油经济利益。

    油气富集区几乎全部被国际石油公司瓜分完毕

    仅以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为例。据统计,到二○一○年,这里生产的天然气可达1,200亿立方米,其中出口1,000亿立方米。但是,前些年俄罗斯已同土库曼斯坦签订合同,近期购买土库曼斯坦天然气500亿立方米,远景购买600亿立方米。二○○三年十二月,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签订合同,计划修建一条从土库曼斯坦经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同月,保加利亚、土耳其、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奥地利签订从中亚到欧洲的天然气管道协议,输气量将在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天然气管道之上。土库曼斯坦无多余的天然气可供出口。中东80%以上的油田股份被西方石油公司拿走,其它国家要想获得上游资源,只能从西方石油公司手中购买或者从资源国手中购买条件较差、成本较高的油田。因此,其它国家进入资源国油气产业上游的空间越来越小。

    国际石油市场动荡不稳,石油价格走高,对许多国家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二○○三年平均油价达到28美元一桶,去年十月油价达到55美元一桶。这一价格的形成,不全是供需关系作用的结果,而主要与政治军事因素有关。近一年来,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及战后的动荡、委内瑞拉工潮及恐怖主义活动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石油市场。

    中国石油战略的总体道路和模式

    展望未来20年,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中国石油战略的总体道路模式应当是:统筹考虑经济与能源、社会与环境、国内与国外、开源与节流、短期与长期等方面的关系,加速建立石油安全战略体系,推动油气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用安全、经济的油气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确保石油稳中有增,天然气加快发展。争取通过努力,到二○一○年和二○二○年,使中国原油产量稳定增长到1.8亿-2亿吨,全国天然气产量达到800亿立方米和1,200亿立方米。

    2、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利用国际资源,建立规模化多元化的海外油气供应体系。利用国外资源,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发展国际贸易,二是到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油气生产供应基地。要充分发挥国家公司的比较优势,以中东、中亚-俄罗斯和非洲的油气项目为基础,抓住机会,优选有利地区,发展新项目,加快建成几个具有较大规模的海外油气生产供应基地。实现油气来源、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确保石油供应安全。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力度推进节约用油,提高石油资源利用效率。长期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按照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快建立节约型企业,加快替代石油的开发进程,全面形成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模式和经济结构。

    4、加快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缓解国际油价波动影响的能力。中国石油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同时国家石油应急反应系统还没有形成。这样,国际上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可能出现外供石油中断或因油价暴涨,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因此,应抓紧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石油储备体系。

    5、为了维护中国石油安全,应加强国防力量建设,尤其要加强海军和空军力量建设,提高军队防卫作战能力,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保护石油进口的运输线,为中国石油安全提供安全环境保障。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海外石油投资和从国外进口石油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能力明显不足。为了保护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及海上石油安全,中国军队防卫作战能力应当不断增强,使其拥有慑止敌对力量对中国石油安全威胁和破坏的能力,打击破坏中国石油安全的各种敌对行动,维护中国石油安全和经济发展利益。中国海洋石油蕴藏量尚未完全探明,中国石油的海上开发和中国石油进口的海上运输安全,都迫切需要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力量进行保护。目前中国海军、空军力量与国家海上与海外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差距。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石油进口的日益增多都迫切需要加强中国军事力量的建设</P>
<B>本期新闻人物: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

</B>  (北京)马京生  王建蒙

    孙家栋小传:

    中国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曾担任过东方红卫星等多种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并担任过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曾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科学家,荣获一等功、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   在第五届珠海航展上,耸立的探月工程雕塑和“嫦娥一号”卫星模型引起了众人的关注,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中华民族在把航天员送上太空之后,又拉开了探月的序幕。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孙家栋比谁心里都清楚这副担子的重量。今年二月探月工程正式由国家批准立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将在未来两年内,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如何让“嫦娥一号”进入月球轨道,接受地面控制指令,回馈信息,是中国航天领域的新课题。6套24件有效载荷1年内将完成4大科学任务: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5大系统工程目前进展顺利。可孙家栋深知,嫦娥舒袖神话浪漫,卫星探月道路艰辛。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75岁高龄的孙家栋,焕发了青春,像精力充沛的小伙子每天忙得不着家。他深邃的目光已经瞄准了两年内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绕月飞行和之后发射月球车的远大目标。

    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的“状元”

    一九五一年九月,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年后,在学院大门最显眼的“状元榜”上出现了孙家栋的照片。原来,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每年把年终考试获得全优5分的学生照片放入金字塔形的“状元榜”,如果年年都能连续保持,他的照片便会一年比一年大,一年往上挪一次。然而,随着照片越来越大,数量也将越来越少,等到顶尖级的照片所剩无几之时,也就到了学生毕业的时候。此时,与众不同的是名列榜首的“状元”,将会获得一枚纯金质的斯大林头像奖章。这枚奖章对苏联学生来讲可以说是梦寐以求,因为毕业时获得这种奖章的毕业生,不仅可以比普通学生的军衔高一级,而且还可以优先选择自己满意的工作,并带双份工资享受3个月的休假。5年后,孙家栋获得了那枚人人羡慕的纯金奖章,这在当时中国留学生中屈指可数。

    钱学森点将搞起了卫星

    一九五八年四月,孙家栋在隆隆的火车轰鸣声中,谢绝了众多的挽留,归心似箭地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征途。因为就在这一年,苏联送给中国两枚P-2近程导弹。历史的戏剧性在于:200年前,康熙皇帝送给俄国沙皇两箱中国的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又回赠了两枚"现代火箭"。而留苏学生孙家栋的命运,就和这两枚导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回国后,孙家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即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孙家栋学的是飞行器发动机技术,他被安排到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他思路敏捷的才智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很快就被任命为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程战略导弹的总体主任设计师,并且挑起了导弹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研究室主任的重任。之后,孙家栋又升任为总体设计部副主任。

    孙家栋从毕业后就搞导弹研制,心想这辈子就情结导弹了。可是人生之路冷不丁来了个急转弯,他的智能和能力引起钱学森的注意,钱老亲自点将,由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他没想到自己搞了近10年的导弹,又与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周总理说:“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很好嘛!”

    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此时正是“文革”期间,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孙家栋,从水火不容的两派中智挑“航天卫星十八勇士”,这18个人专业技术特长搭配合理,名单报给钱学森,钱学森点头赞同。两派群众高举彩旗,敲锣打鼓,共同欢送他们走马上任。孙家栋作为卫星技术总体负责人,向周恩来总理汇报进展情况时,周总理夸他说:“这么年轻的小伙子就是卫星专家,很好嘛!”

    此时,孙家栋的大脑正困扰着一个难题,卫星许多仪器上镶嵌着毛主席金属像章。这在当时可不是一般的小问题,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三忠于、四无限”的个人崇拜把人们的情绪推向了极端,稍有不慎便会被造反派无限上纲。发表不同意见是要冒政治风险的。孙家栋看到周总理和蔼可亲的笑容,下定决心把萦绕在心头多时,而又无法解决的难题吐露了出来:“总理,目前卫星的初样试验已经基本完成,可是正样卫星的许多仪器上都镶嵌有毛主席的金属像章,我们非常理解大家热爱毛主席的心情,但安装紧凑的卫星仪器会由于毛主席像章而导致局部发热,还会涉及重量分配使卫星在空中运行的姿态受到影响,另外也将使卫星的整星重量增加,使火箭的运载余量变小。”

    周总理认真地听完了孙家栋条理清晰的汇报,神情严肃地说:“我们大家都是搞科学的,搞科学首先应当尊重科学。比如说人民大会堂也不是到处都挂有毛主席像。所以,卫星仪器上的毛主席像章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只要把道理给群众讲清楚,就不会有问题。”周总理的话使孙家栋豁然开朗,悬在他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充当“生意人”的角色

    中国火箭承揽发射外国卫星,孙家栋又充当起“生意人”的角色,与国际航天界商家打交道。

    经国务院批准,由外交部、国防科工委和航空航天工业部联合组成中国航天对外发射代表团,孙家栋任代表团团长。经过几轮谈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的代表终于在《关于卫星发射责任的协议备忘录》和《关于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国际贸易问题的协议备忘录》上郑重地签了字。一九九○年四月七日,我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卫星发射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开始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

    同年七月十六日,长征2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把巴基斯坦的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一九九二年八月十四日长征2号E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将澳大利亚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之后,瑞典搭载卫星、菲律宾通信卫星、亚太1号、亚太2号、中卫1号、鑫诺1号通信卫星接连发射上天,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14颗铱系统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每当谈到中国航天所走过的历程时,孙家栋总是说:“搞航天绝不是一个人能办成的事情,主要是靠发挥集体智能,主要是依靠国家从各个方面给予的支持,才能出来成果。我们硬是靠着那么一种干劲,把‘两弹一星’搞成了,这就是真正的中国特色。”

    为了卫星 和老伴巧遇医院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作为我国第一颗大容量通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的孙家栋,已经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忙了很长一段时间。此时火箭、卫星都已测试完毕,发射场的各项工作都已就绪,卫星发射恰好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

    偏偏这时,夫人魏素萍患了脑血栓,病情严重,医院立即对她进行了全力以赴的紧张抢救和治疗。消息当天便传到了远在几千里之外的西昌发射场,几乎试验队人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唯独孙家栋不知道,同事们向他保密是一个方面,而此时他的脑子里装的全是卫星,他要在发射前夕把所有出现的技术问题再回顾一遍,一定要保证对卫星火箭出现的问题在上天前都能清零,做到万无一失。 一周后,卫星被成功地送入太空。

    这时的孙家栋马不停蹄,他立即赶回北京主持与美国航天代表团的谈判,会谈文件签字后他便累倒了,大家用担架把他直接抬进了附近的医院。

    巧的是,老伴魏素萍就和他住在同一所医院里。只是两个互相思念的人谁也不知道对方在住院。后来,医生把老两口安排到了同一间病房,直到这时繁忙的孙家栋和老伴魏素萍彼此才有了照应,享受着病房里的温馨。

    弹指一挥间,这对老夫妻从一见钟情到相伴变老,爱情不仅使他们战胜疾病,而且促使他们事业有成。魏素萍是个好医生,也是家里的好后勤,她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孙家栋。孙家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力争二○○六年十二月发射升空。孙家栋要亲手将中国“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美好的现实。 </P>
<B>本期台海观潮:关注台军“软转型”

</B>  北京  李江帆

    二○○四年年中,台湾当局提出新一轮的对外军购方案,其中包括12架P-3C反潜巡逻机、6套“爱国者”PAC-3防空导弹和8艘柴电动力潜艇,方案总金额高达6,108亿元新台币。近12年来台湾武器采购费用总计已达1.31万亿元新台币(438.5亿美元),平均每年约36.5亿美元。在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的同时,台军正在不遗余力地抓紧“软转型”,在这方面的努力,也许不像大规模军购那样引人瞩目,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转型更值得关注。

    作战思想向“决战境外”、“先发制人”转型

    台军防卫作战的指导思想几经变迁,从最初的攻势调整为守势,由反攻大陆调整为“攻守一体”、“防卫固守、有效吓阻”,再调整为“有效吓阻、防卫固守”,但前几次调整均属“守势”,基点还是企图通过建立有效的“吓阻”实力,来使对方意识到可能的战争代价而不敢发动战争,从而达到遏制战争的目的。

    从一九七一年开始,台军的岛屿防卫战略采用“阻敌于彼岸、击敌于半渡、毁敌于水际、歼敌于阵内”的指导思想。其后,历任“参谋总长”也强调“歼敌于台海、空域”及“不将战争带入本土”。这些守势作战中的攻势行动只是防卫作战的配合行动。而“决战境外”、“先发制人”却一改台军一贯作战思想,将拳头伸向大陆,把战场移到了岛外,这是台军作战指导思想的一次大转变。

    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台军抗登陆的作战纵深扩大到彼岸,使其防御纵深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近150-200公里,因此对台军的机动能力、远程打击能力、特种作战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指挥机构向“一体”、“联合”转型

    首先是强化了国防部的统筹领导职能。过去,台湾军队中参谋总长和参谋总部在军事战略制定和武器装备采购等重大问题上拥有很大权力。“国防部长”主要负责行政事务,对军队的各项事务少有插手。陈水扁上台后,于二○○一年通过了两项“国防”法案,初步完成了指挥机构的改革。根据新的法案,“总统”仍然是总司令,文职“国防部长”取代参谋总长成为指挥链条中仅次于“总统”、代表“总统”实施军事行动的人员。相应地,“国防部”负责战略计划、装备采购和总体预算分配。参谋总部缩编为战时的参谋机构。

    两项“国防”法实施后,台湾武装力量不再隶属于强势的参谋总长和弱势的“国防部长”双重的指挥机构,而是统一归属国防部,进入内阁系列,落到陈水扁、民进党的手中。

    其次是强化军兵种的指挥权力。依据“决战境外”的战争指导原则,台湾军队积极“筹建源头打击力量,优先强化海空军力”,最大的举措就是组建了飞弹司令部。它是三军组织变革中唯一扩编并达“司令部”层次的部队,而导弹“司令”一职也提升为中将。由原来陆军导弹指挥部提升而来的“飞弹司令部”,实际上成为“第四军种”。通过统一指挥陆军的对空防御、反导防御,以及海军岸基反舰导弹,实现岛内防御与对大陆纵深攻击的结合。

    部队编制向精干化、专业化、信息化转型

    台湾于一九九五年提出“精实案”,即精简指挥机构中的高层人员,合并野战部队人员,建立5种不同类型的主攻旅,即装甲旅、装甲步兵旅、步兵旅、空中骑兵旅和特种作战旅。 从二○○四年一月起,“国防部”实施新一轮精简,这次行动被称为“精进案”,目的是进一步将现役军人的数量从二○○二年的38.5万人,裁减到二○○六年的34万人,最终减到二○一二年的30万人。而另一方面,将职业军官和军士与征召入伍的比例由当前的3.6:6.4提高到6:4,增加大量军士。

    打造新型数字化战车旅。目前,台军已对部署在新竹湖口的“王牌部队”542装甲旅的一个战车营进行实验编装。该部队装备有M60A3、CM11坦克、CM12、M41D、M113A1和M88A1装甲车等多种武器。在多次“汉光”演习中,美军专家甚至直接参与了对这支部队的指挥控制。台湾“国防部”、中山科学研究院与“陆军总部”目前正在联手,力图尽快将现有装甲战车数字化。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没有侦察卫星这一建设数字化部队必备的基本条件,“数字化战车旅”只能靠“中科院”研发的无人飞行载具、OH-58D战搜直升机及侦察车、侦察兵提供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定位,通过网络传输,再由装甲部队立即给予“精准攻击”,这不能不令台军尴尬。 </P>
<P>杂志简介</P><P>《紫荆》杂志创刊于一九九0年十月,是香港出版的一本以政治、经济评论为主,集文化、科学、娱乐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月刊。
《紫荆》杂志客观介绍中国政府的政策及中国实况,及时展示神州风采、开放新篇、侨乡新貌,分析香港时事,刊出大量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评论、通讯、专访和专题文章,其权威性的特稿、专访和珍贵的独家照片、历史照片尤受各界关注。
《紫荆》杂志向读者提供准确真实的报道,客观公正的评论,科学可信的知识,健康有益的娱乐。
《紫荆》杂志每月5日在香港出版,全部彩色印刷,每期至少96页,刊有精美图片70-100张,文字逾10万字。
《紫荆》杂志自创刊以来,销量稳定,长年订户不断增加。除在香港、澳门各大书店、报摊有售以外,现已向中国内地及世界上74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拥有海内外读者50万。 </P>
不错,顶!![em02][em02]
<P>好东西啊,</P>
<B>以下是引用<I>janewwl</I>在2005-1-14 19:56:39的发言:</B>

<P>杂志简介</P>
<P>《紫荆》杂志创刊于一九九0年十月,是香港出版的一本以政治、经济评论为主,集文化、科学、娱乐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月刊。
《紫荆》杂志客观介绍中国政府的政策及中国实况,及时展示神州风采、开放新篇、侨乡新貌,分析香港时事,刊出大量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评论、通讯、专访和专题文章,其权威性的特稿、专访和珍贵的独家照片、历史照片尤受各界关注。
《紫荆》杂志向读者提供准确真实的报道,客观公正的评论,科学可信的知识,健康有益的娱乐。
《紫荆》杂志每月5日在香港出版,全部彩色印刷,每期至少96页,刊有精美图片70-100张,文字逾10万字。
《紫荆》杂志自创刊以来,销量稳定,长年订户不断增加。除在香港、澳门各大书店、报摊有售以外,现已向中国内地及世界上74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拥有海内外读者50万。 </P>


请注意看《紫荆》去年11号的一篇关于中沙关系的文章,那是鄙人的作品。
<B>沙特愿成为中国稳定的供油国

</B>    英国  陈勇勋

    编者按:现居英国的陈勇勋先生与沙特高层交往甚密,他最近给本刊来信,透露了沙特高层在不同场合表示,愿意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成为中国长期、稳定、可靠的供油国,供油量可达每年6,000万吨。以下是陈先生的来信。

    二○○二年一月十七日,我在沙特利雅得会见了沙特情报部长的私人顾问安南沙拉先生,他是我认识了9年的朋友。会谈内容涉及沙特愿意成为中国战略伙伴的意愿,并成为中国稳定的供油国。初步谈及在中国海南省建立世界最大的储油库,同时逐步建立起超大型炼油厂,取代新加坡成为亚洲区域最大的石油及石油制成品的现货、期货中心。沙特方面的看法是上海终将成为亚洲的石油买卖中心,取代新加坡的地位。我认为可以利用机遇,通过建立亚洲、甚至于是世界最大的原油储备中心,为中国带来几个重大的利益:

    稳定原油的来源,就意味着保障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度发展的命脉。这一点是相当明确的。

    中国可以取代新加坡成为亚洲的原油中心。这对于中国的金融、经济、保险、航运业有很大的助益,并进一步加强中国的政治战略地位,在造船(巨型油轮、成品油轮)方面,更能进一步加快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地位。同时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保险业务、金融、证券市场的完善、加速和国际接轨方面,有很大的助益。

    与世界最重要、最大的产油国建立了深厚而又长期的关系。沙特也是默士林(穆斯林)世界两座最神圣、最重要的清真寺所在地。沙特同时也是欧佩克(OPEC)的主要国家,沙特的原油生产量目前居世界第一位,储量也是世界第一,开采成本0.5美元/桶,俄罗斯则是12-14美元/桶,哈萨克斯坦是8美元/桶。所以沙特的深厚、长期的影响力应该是与日俱增,尤其是在国际油价高居不下的情况下。

    这也许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油源稳定会促成中国境内石油及石油制成品市场的长期稳定。这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会减少投机、炒作的机会;对于生产成本的控制有莫大的帮助。会进一步降低通货膨胀的危机。

    安南沙拉认为有必要见一见他的首长,于是在二○○二年一月十九日在吉达安排会见了他的顶头上司。会谈中纳瓦夫王子明确表达了沙特的意愿,说明这也是皇储的主张及看法。

    次日,在位于吉达的沙特共和国卫队总部会见皇储的女婿费塞尔亲王,他是共和国卫队西区的副总司令,专职保卫麦加和麦地那两座圣城,此职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会谈中,他正式说明皇储非常愿意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且长期、大量供油给中国。

    几天后,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再次会见费塞尔亲王。他再次重申希望皇储的政治战略想法能够准确反映到中国的最高领导层。

    同年八月二十八日,我与吴思科大使、曹甲昌经济参赞一起在沙特石油部会见纳依米石油大臣。纳依米第一句话就是:"皇储命令我会见你们,我也非常高兴见到你们,沙特希望成为中国的战略伙伴及大量供应石油给中国。"会谈中谈及中石化,石油大臣当场失态,气冲冲地说:"中石化的态度非常不好,答应我们在青岛建立炼油厂,9年都没有答案,拖拖拉拉、推三阻四,并没有甚么诚意。"在结束之前,石油大臣对我说:"我非常愿意投资到你们的项目。"我说:"欢迎部长随时投资"。

    去年二月二十六日,在沙特皇储办公室主任的安排下,再次在沙特石油部会见了纳依米大臣。吴思科大使和曹甲昌参赞同时会见。会谈原定30分钟,结果谈了一个半小时。会谈的重点是:加快脚步,让中石化别再牵扯沙特的后腿。沙特确实想在中国投资数十亿美元。纳依米大臣临别之前加重语气说:"皇储已经表示了最大的意愿支持在中国建立超大型储油库,那是我们国家最高阶层的最终决定。我作为沙特的石油大臣,也全力支持、配合,我可以保证每年向中国供应6,000万吨石油。"

    沙特到中国建立超大型储油库,要求由ARAMLO沙特国家石油(沙特阿美)公司投资最少50%股份。并由指定的一家沙特中间公司居中配合。这是其它国家想也想不到的绝好机会。新加坡也派出特使去争抢这个项目,希望将其建在新加坡,但是皇储决定建在中国。</P>
<B>以下是引用<I>pupu</I>在2005-1-15 14:53:19的发言:</B>
&gt;

请注意看《紫荆》去年11号的一篇关于中沙关系的文章,那是鄙人的作品。

<P>呵呵 !看把你急的----</P>
妈的!该死的中石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惘顾国家的利益!该杀!!!
<B>以下是引用<I>帝国远征</I>在2005-1-15 19:49:33的发言:</B>
妈的!该死的中石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惘顾国家的利益!该杀!!!


嘿嘿,你也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