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难见的幽兰---林徽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3:47:33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style="TABLE-LAYOUT: fixed; TEXT-ALIGN: justify; WORD-BREAK: break-all" width="90%">

<TR>
<TD align=left class=z3 width="100%"><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48.jpg">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49.jpg">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0.jpg">
林徽因16岁随赴欧考察的父亲游历欧洲,卜居伦敦一年,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一定要学建筑。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都选择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系,因为当时的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改入该校美术学院,但主修的还是建筑。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1.jpg">
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有一幅图片两人一同倚坐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屋顶上,1936年的林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2.jpg">
16岁时的林徽因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3.jpg">
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4.jpg">
被引用最多的美丽照片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5.jpg">
父亲林长民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6.jpg">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7.jpg">
在美国读大学的照片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9.jpg">
与文豪泰戈尔在一起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72.jpg">
结婚照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73.jpg">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74.jpg">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75.jpg">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76.jpg">
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77.jpg">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78.jpg">
病后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80.jpg">
在自家院子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81.jpg">
人到中年气质依然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82.jpg">
病中淡泊的身子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83.jpg">
一代才女安息之处



</TD></TR></TABLE><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style="TABLE-LAYOUT: fixed; TEXT-ALIGN: justify; WORD-BREAK: break-all" width="90%">

<TR>
<TD align=left class=z3 width="100%"><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48.jpg">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49.jpg">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0.jpg">
林徽因16岁随赴欧考察的父亲游历欧洲,卜居伦敦一年,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一定要学建筑。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都选择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系,因为当时的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改入该校美术学院,但主修的还是建筑。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1.jpg">
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有一幅图片两人一同倚坐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屋顶上,1936年的林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2.jpg">
16岁时的林徽因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3.jpg">
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4.jpg">
被引用最多的美丽照片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5.jpg">
父亲林长民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6.jpg">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7.jpg">
在美国读大学的照片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39/Img219833959.jpg">
与文豪泰戈尔在一起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72.jpg">
结婚照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73.jpg">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74.jpg">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75.jpg">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76.jpg">
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77.jpg">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78.jpg">
病后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80.jpg">
在自家院子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81.jpg">
人到中年气质依然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82.jpg">
病中淡泊的身子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4/14/40/Img219834083.jpg">
一代才女安息之处



</TD></TR></TABLE>
即使在在现在来看,也是个很漂亮的女生[em02]
有文化底蕴的就是有气质
才女
<P>时光把女人雕刻得更美</P>
才女
<P>喜欢这种MM</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T62</I>在2005-1-8 21:05:33的发言:</B>

<P>喜欢这种MM</P></DIV>

我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