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30 大力神运输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7:43:28
根据《世界飞机手册》、《世界军用飞机百科大图鉴1914-1990》、空军世界相关资料整理</P>

<P>
  在世界各国空军使用的飞机中,没有比洛克希德公司的 C-130“大力神”(Hercules)更重要的了。自 1955 年开始生产以来,这种飞机不断地改进以满足不同的要求,但它的基本设计非常合理,以至现在的生产型飞机与原型机外型几乎没有差别。这种飞机是按照美国空车的要求制造的一种能在简易机场起降,以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为动力的战术运输机。C-130 是美国最成功、最长寿和生产最多的现役运输机,在美国战术空运力量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同时也是美战略空运中重要的辅助力量。Hercules 是希腊神话中大力神的名字。
<b>历史</b>
  C-130 诞生在“柏林封锁事件”发生后。“柏林事件”起因是二战刚刚结束后,由于苏联和盟国间矛盾逐渐激化,苏联为向西方盟国加压,封锁了所有通往西柏林的陆上道路。而西柏林在停战协议中是盟国的占领区,当时居民还需要靠盟国救援生存下去。苏联认为只要封锁西柏林一段时间,盟国必将向苏联让步。但盟国立即展开了从空中向西柏林运送救援物资的行动,在长达近一年的封锁期内向西柏林昼夜不断的空运物资。这一史无前例的大空运彻底打乱了苏联的计划,最后苏联不得不重开封锁线,倒落得个坏名声。

柏林空运使各国意识到战略空运的价值
  “柏林事件”使各国充分认识到空运的重要性,而性能出色的运输机是空运力量的核心。因此当时刚由美国陆军独立出来的美国空军,于1951年向美国各大飞机制造公司发出关于新型运输机的技术招标,为期两个月,其技术要求细节如下:
  运送 92 名步兵或 64 名全副武装的伞兵时,航程必须达到 1,980 千米;最大载重需达到 13,608 千克,能够运载当时美军大多数的装甲车辆、火炮和卡车等大型货物;
  货舱主舱门设计应能使车辆直接进入,必须有空投伞兵用的侧舱门;
  可在土质或钢板平铺的简易跑道上进行短距起降;
  为了能进行低空低速空投,必须能在 225 千米/小时的低速条件下做稳定的掠地飞行;
  能在一台发动机失灵的情况下正常飞行。


YC-130 原型机
  此后洛克希德公司的先进技术设计部门——即著名的“臭鼬工厂”(Skunk Works)很快地完成代号 L-206 的原型机。L-206 方案于 1952 年 11 月战胜了其他厂家的设计方案,获得了空军的原型机制造试验合约。原型机 YC-130 于 1954 年 8 月 23 日在加州伯班克完成首次飞行。空军对两架原型机的试验表示满意,随后在 1953 和 1954 年订购了 27 架 C-130。第一架生产型的 C-130A 于 1955 年 4 月 7 日试飞,1956 年 12 月 9 日开始交付美国空军,第一装备这种新型运输机的美国空军部队是从 1956 年 12 月开始进驻阿德莫尔空军基地的第 463 战术空运联队。早期飞机总货舱净容积是 12.19×3.05×2.74 立方米。
  C-130 采用上单翼、四发动机、尾部大型货舱门的机身布局。这一布局奠定了战后的中型运输机的设计“标准”,此后绝大多数中型运输机都没有跳出这个框框。众多的重型运输机也采用了相似的设计。因此说 C-130 是当代运输机的“鼻祖”,也并不太过分。
  C-130 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其设计彻底的力求满足战术空运的实际要求,因此它非常适合执行各种空运任务。铝合金半硬壳式结构机身大型的尾部货舱门就是一个好例子。这一设计起源于二战中的军用滑翔机,运输机中 C-123 是第一种采用这种设计的型号。但是把这一设计完善并推而广之的是 C-130。C-130 的货舱门采用了上下两片开启的设计,能在空中开闭;在空中舱门放下时是一个很好的货物空投平台,尤其是掠地平拉空投的时候,在地面又是一个很好的装卸坡道。而且该舱门也是整机气密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各种 C-130 的货运型都可以贴地投放 11,000 千克重的货物。投放时,飞机贴地飞行,后舱门打开,首先拖出一个钩子,钩子的另一端与货盘和货物相连,当钩子与地面空投场上的钢索啮合时,货物就被从后舱门拖出。由于货盘有能量吸收系统,货物滑行 30 米后停下。当货物超过 22,000 千克时,需要使用条带式降落伞将货物从货舱中拖出。

从内部看 C-130 的货舱门
  C-130 的主起落架舱也设计得很巧妙,起落架收起时处在机身左右两侧旁突起的流线型舱室内。这个设计使得起落架舱不会占用宝贵的主机身空间,大大方便了货舱的设计,且使得主机身的结构能够连续而完整,强度大。另外一个好处是这种设计左右主轮距较宽,在不平坦的简易跑道上稳定性好。当然缺点也很明显:突起的起落架舱增大了飞行阻力,但总体上利大于弊,因此这一设计也为之后的各种运输机沿袭。C-130 起落架舱内还装有用于启动四台主发动机的辅助动力装置,在战地条件下不需要地面设备的帮助就可以起飞或移动。

C-130 的主起落架机轮
  上单翼也是 C-130 的一大特点,当然此布局第一次被采用不是在 C-130 上。二战时上单翼的设计并不流行,因为中低翼布局能令起落架的高度缩短,且制造上较为简易。但随着运输机吨位体积的不断飙升,中低翼设计的缺点越来越突出:增大的螺旋桨使得机翼离地的距离必须增大,但这样的话沉重的机身离地距离也增大了,对机身强度、起落架的要求更高了,装卸货物也很麻烦。因此上单翼在这个时候就很可贵了:即可留出足够离地距离给螺旋桨(也包括翼吊式喷气式发动机),又使得机身能贴近地面。战后大量运输机采用了上单翼布局。C-130 机翼的详细资料为:翼根翼型为 NACA 64A318,翼尖翼型 NACA 64A412,上反角 2°30′,安装角翼根 3°,翼尖 0°,1/4 弦线后掠角 0°。全金属双梁受力蒙皮结构,机械加工的整体加强变厚度蒙皮壁板,长度 14.63 米。副翼由普通铝合金制成。串联式液压助力器,由两套独立的液压系统供压。副翼上有调整片。富勒式铝合金后缘襟翼,机翼前缘用发动机引气防冰。
  总而言之 C-130 在设计上是相当完美的,这也使得其发展改进的余地很大。
<b>家族</b>
  C-130 可按需要运送或空降人员以及空投货物,返航时可从战场撤离伤员。经过改型后,还可用于高空测绘、气象探测、搜索救援、森林灭火、空中加油和无人驾驶飞机的发射与引导等多种任务。为了适应不同用途,C-130 有如下各种型别:
  <b>C-130A</b> 第一种生产型。装 4 台 T56-1A 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 2,296 千瓦(3,750 轴马力)。三桨叶螺旋桨直径 4.6 米,总燃油量 19,865 升,后又增装两个容量各为 1,705 升的翼下副油箱。最大起飞重量 56,337 千克,有效载重 15,876 千克,航程是 3,520 千米。1955 年 4 月 7 日首次试飞,1956 年 12 月开始交付使用,1959 年 2 月停产,共生产 231 架,其中包括澳大利亚空军使用的 11 架。最初的 27 架使用 AN/AN-42 雷达,后期采用 AN/APN-59,机首因此增大,结果获得了“小木偶鼻”的外号。



澳大利亚空军的 C-130A

C-130A 极初期型,没有突起的机鼻
  <b>C-130B</b> 发展型。装 4 台 T56-A-7A 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 3,017 千瓦(4,050 轴马力)。采用四桨叶汉密尔顿标准螺旋桨。在内侧发动机短舱以内的机翼里增设了油箱,总燃油量从 18,000 千克增加到 20,000 千克。加强了起落架,飞机起飞总重增加到 61,200 千克,为适应更大的起飞重量,机身结构进行了加固,液压和电子设备也进行了改进。速度增加了 24 千米/小时。1958 年 11 月 20 日首次试飞,1959 年 6 月 12 日开始交付使用。共生产了 230 架,其中包括印度空军 10 架、加拿大空军 4 架、巴基斯坦空军 6 架、南非空军 7 架;有 4 架改型为 LC-130F,12 架改型为 HC-130G,46 架改为 KC-130F、7 架改成 C-130F。

涂有东南亚迷彩,正在卸货的 C-130B,此场景很容易让人想起越南战场
  <b>C-130C</b> 美国空军附面层控制试验机,编号 NC-130B。飞机外侧发动机为 YT56-A-6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起飞时发动机的尾流吹过副翼、襟翼、方向舵和升降舵,可使飞机失速速度减小到 97 千米/小时。起飞总重 45,360 千克时,起飞滑跑距短到 170 米,着陆滑跑距离缩短到 190 米。原型机于 1960 年 2 月首次试飞,后计划取消。

C-130C 正在 NASA 进行大角度着陆测试
  <b>C-130D</b> A 型的改进型。主要用于南北极地,共制造了 12 架。起落架改成机轮滑橇式,可使用助推火箭起飞。为适应去南极的长途飞行,在机翼下增挂两个容量各为 1,705 升的副油箱,机舱内又增设两个容量各为 1,890 升的油箱。

美国纽约国警队第 109 战术空运大队带滑撬的 C-130D 停在格林兰雷达站旁

C-130D 的滑撬</P>

<P>
<b>家族</b>
  <b>C-130E</b> 远程 C-130E 是为了在 C-141 交付使用前满足军事空运局对一种越洋运输过渡性飞机的需求生产的,基本结构同于 B 型,仅增加航程。装 4 台 T56-A-7A 涡轮螺桨发动机,这种飞机的内侧吊舱中装有 2 个机翼油箱,每个载油 5,148 升,机内油量也有增加,机身结构得到加强,总重量增加到 70,307 千克。载 9,072 千克有效载荷时航程是 7,411 千米,最大有效载荷是 20,412 千克。加强了起落架。共生产 510 架。美国战术空军、海军、海岸警卫队及加拿大、伊朗、哥伦比亚、土耳其、巴西、瑞典和阿根廷等 10 多个国家都使用了此型。1961 年 8 月 25 日首次试飞,1962 年 4 月开始交付,1975 年 2 月停产。从 1963 年美国空军战术空运司令部得到这种型号飞机后,这种飞机在越南战场在战术运输中首当其冲。从 1965 年至 1969 年,6 架 C-130E 被改装为 WC-130E。与 WC-130B 相比,WC-130E 航程更大,并增强了数据传输线路技术。

1966 年驻泰国乌汶基地的 C-130E
  <b>WC-130 </b>在美国空军气象勤务部换装 WC-130B 机队后,便开启 WC-130 系列机型长达四十余年、甚至更延续的服役生涯。虽然 WC-130 是由 C-130 运输机改装而來,但与 WB-29、WB-50 截然不同的是 WC-130 在出厂前,已针对气象勤务部的需求,妥善的将各式气象装备安装在全新的 C-130 机体上,故 WC-130 可视为全新的机种,非若 WB-29、WB-50 是在老旧的机体上进行大幅的改装工程。
  WC-130 系列包括 A、B、E、H 与 J 等机型,不仅在美国空军使用,也销售給巴基斯坦、菲律宾、哥伦比亚等九个国家使用,就连英国皇家空军也曾改装一架 C-130 为军事气象飞机,因此,WC-130 可算是西方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专业军事气象飞机。

WC-130E 残段
  越战期间,美军为了瘫痪越共在“胡志明小道”的行动,开始规划执行代号“Popeye”的军事任务,就是利用 3 架 WC-130A 飞机,轮番对“胡志明小道”实施人工增雨作业。自 1966 年起,先在泰国进行测试,直到掌握中南半岛的大气环境状态后,于 1967 年 3 月开始对“胡志明小道”展开翕动,自此该区域经常突然出现暴雨、山洪爆发、洪水冲断桥梁和毁坏堤坝的现象,其破坏程度并不亚于轰炸。起初北越认为是自然现象,后來才知道这是美国使用气象飞机实施人工增雨的结果。在 1971 年 6 月是美军进行人工增雨的最盛时期,大批北越运输车辆陷在泥泞之中,一周之內经过“胡志明小道”的车辆由原来的 9,000 辆减少至 900 辆。
  早期 WC-130B 仅装置大气采样仪,然而这个装置只是冷战时期政治因素下的产物,与气象侦察相关性不大,故在苏联解体后,该装置即从机身上移除,此外飞机上也装有自动观测仪器、電脑和雷达等先进设备。WC-130 气象飞机所搭载的装备祥述如下:

第 53 气象侦察中队的 WC-130H
  整合式气象侦察系统:可分成以下三个子系统
    数字化 GPS 投掷式探空仪系统,此项装备可說是气象侦察仪器中最重要的系统。
    大气资料系统,可随着飞机在不同的攻角状态,将气压高度、雷达高度、温度与露点温度等资料换算成飞行高度面上的气象因子。
    卫星通讯系统。
  光学式露点湿度仪。
  红外线海面温度测量系统。
  双频道的风向风速、露点温度海面温度、气压高度与雷达高度仪的记录器。
  都卜勒气象雷达
  工作站级的电子计算机平台。
  目前最新服役的 WC-130J 型气象飞机已陆续执行各项气象侦察任务,仍然拥有“飓风猎人”部队之称呼,美国空军评估 WC-130 机队将服役至 2030 年,并随时依计划提升其性能。

最新型号:WC-130J,注意其新型螺旋桨。隶属第 53 气象侦察中队,负责侦察发生在太平洋与大西洋地区的台风动态
  <b>C-130F</b> 原编号 GV-1U,美国海军空运专用型,与 KC-130F 类似,但无翼下副油箱和舱内加装油箱。起飞总重 61,200 千克,共生产了 7 架。

美国海军的 C-130F
  <b>C-130H</b> 加大功率型。基本结构同 C-130E,装T56-A-15 涡轮螺桨发动机,单台功率 3,661 千瓦(4,910 轴马力),但由于结构的限制,发动机功率只能使用到 3,355 千瓦(4,500 轴马力)。机身中段结构得到改进,制动系统得到提高。为了安装新型辅助动力装置,起落架舱加长了 55.9 厘米。1957 年4  月开始交付使用,截止 1988 年 12 月 31 日,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共订购 366 架,国外用户有 50 个国家和地区,共订购 478 架。1986 年底开始交付中国台湾省订购的 12 架和日本订购的 8 架。总共有由 C-130H 和 HC-130H 改装而成的 15 架 WC-130H 取代早期的 WC-130B 飞机。WC-130H 在主机舱内装有一个辅助油箱,并增加了机组人员。曾经有一架 WC-130H 失事。

C-130 家族主力:C-130H
  <b>C-130H-MP/PC-130H</b> 军事巡逻和搜索救援型。基本结构同 C-130H,最大起飞总重 70,310 千克,最大载重 18,630 千克。设备包括搜索雷达、照相设备、计算机控制的惯性导航和欧米加导航系统,还有救援空投设备,搜索半径 370 公里时,可续航 16 小时 50 分钟;高度 1,525 米,搜索半径 3,333 公里时,搜索时间为 20 分钟。已交付给马来西亚空军 3 架、印尼空军和美国海岸警卫队各 1 架。

马来西亚空军的 C-130H-MP
  <b>C-130H-30</b> 加长型。结构更改与 C-130K 类似。交付 35 架,其中阿尔及利亚空军 7 架,喀麦隆空军 1 架,迪拜空中之翼 1 架,法国空军 7 架,印度尼西亚空军 7 架,1980 年 9 月正式交付,尼日利亚空军 3 架,沙特阿拉伯西班牙空军 1 架,泰国皇家空军 3 架,韩国 4 架。两架尼日利亚飞机可改装成载客 90 人的运输机,改装时间不到 1 小时。C-130H-30 保持有 2 个世界航空航天协会的该级别的世界飞行记录和 1 个美国记录,分别为:一次通过可以连续投下 24 个集装箱,总重 19,624 千克;一次通过可以空投一个完整的榴弹炮班组(包含三只货盘上的装备及 8 名伞兵);一次空运可以空投 92 名全副武装的伞兵。

荷兰空军的 C-130H-30
  <b>C-130K</b> 英国皇家空军自 1965 年订购了 C-130K,并编号为“大力士”C.MK.1。机体与 C-130H 相同。大部分电子设备和装卸设备由英国制造提供。1966 年 10 月 19 日首次试飞,1966 年 12 月 16 日开始交付使用,共生产 66 架。其中后 30 架机身延长了 4.57 米,并被重命名为“大力神”C.Mk.3 型,后来加装了空中加油管,编号为“大力士”C.MK.3P。机体的延长使得货舱内可多装载两只货盘或 28 名士兵,不过代价是起飞重量增大、航程减小,该型号在洛克希德公司内部的编号为 C-130H-30。剑桥的马歇尔公司得到了英国政府支持的合同,把 1 架 XV208 飞机改装为“大力士”W.MK.2 标准型,用于气象研究。

安装受油管的“大力士”C.MK.3P

“大力士”W.MK.2 气象侦察机
  <b>C-130G(EC-130G)</b> 型是“北极星”潜射战略弹道导弹潜艇支援运输型,用于向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提供通信、运输服务,与 E 型基本相同,这是一个奇怪的型号,另一些资料指出是 EC-130G,而且序列号也对应,EC-130G 是美国海军使用的 EC-130 新编号。机上有甚低频无线电,可向航行在世界任何地方的导弹潜艇转达紧急指令。

EC-130G
  <b>JC-130A/B NC-130H</b> 辅助火箭发射及太空任务。搜索救援和回收型。JC-130B 用于回收“发现者”号人造地球卫星。

判读为正在回收卫星弹射舱的 JC-130B
  <b>AC-130A/E/H/U</b> 从美国空军在越南的早期经验得出,对小目标需要进型快速反应的集中火力攻击,特别是对隔离地区防御者的支援所发动的夜间进攻。最初的解决方案采用的是由道格拉斯 C-47 改装的武器运输型 AC-47,非正式地被称为“喷火魔龙”或“鬼影”。该机最初安装了 3 挺侧射式 7.62 毫米通用机枪,很快被改装为 3 挺 7.62 毫米多管“米尼冈”机枪。美国空军航空系统分部研制的武装运输机应用由南美未开发地区飞行员所采用的原理。即:从一架飞行的飞机上垂下根绳子,绳子下端吊只重桶,当飞机连续做急转弯时,可以使桶静止在一个想象的锥体的顶部,这样可用在飞机不能着陆的地方收集邮件和其他类似的物品。利用这个原理武装运输机的飞行员需要将飞机倾斜在 30° 至 50° 之间,围绕者目标进行左盘旋,就可对目标作连续瞄准、射击。

AC-130A 原型机

AC-130A 侧视图
  当使用这种作战方法时,需要提高火力,改进传感设备。瞄准设备和装甲。费尔柴尔德 C-119 被改装成 AC-119G“影子”和 AC-119K“毒刺”,分别服役于第 17 和第 18 特种作战中队。这时美国空军航空系统分部在 1965 年也开始把第 13 架生产型的 C-130A 改装为“武装运输机”II 标准型。这改装包括安装 4 门 20 毫米“火神”航炮、4 挺 7.62 毫米“米尼冈”机枪、照明弹设备和改进的瞄准设备。在 1967 年末,这种飞机在越南得到实战试用,而且 LTV 电子系统公司获得一个紧急合同,将 7 架 JC-130A 导弹跟踪型改装为 AC-130A 标准型。这些飞机上安装了搜索灯、传感器、前视红外目标探测系统、直视图像增强器。1968 年底,驻扎在泰国乌汶的第 14 空中突击联队的 4 架这种飞机在越南战场服役。在“令人惊奇的包裹”计划中,1 架 C-130 被进一步改装,2 门 20 毫米航炮被装有计算机火控装置的 40 毫米航炮所替代。

射击中的 AC-130H
  由于该计划成功地实施,使得 11架 C-130E 在一项“铺路鬼怪”的计划中被改装成 AC-130E 标准型.这种飞机具有较厚的装甲防护、较好的电子设备,并可载更多的武器。自从 1973 年安装了功率更大的 T56-A-15 发动机后,这些飞机被改为 AC-130H 标准型。用于越南战争的最后一项研制工作是按照“铺路掩护”计划安装了 105 毫米榴弹炮和激光目标指示器。越南战争结束时,保留下来的 AC-130A/H 飞机回到美国。服役于基地设在埃格林的第一特种作战联队。1983 年 10 月美国占领格林纳达期间 AC-130 飞机被用于攻击古巴阵地。
  “大力神”武装运输机的最新型是 AC-130U,该机是 C-130H 的改型,由罗克韦尔公司生产了 13 架,配备的武器包括 1 门 25 毫米 GAU-12/U 航炮、1 门 40 毫米“博福斯”炮、1 门 105 毫米榴弹炮和最新型的目标探测火控系统。

具有先进传感器的 AC-130U

</P>根据《世界飞机手册》、《世界军用飞机百科大图鉴1914-1990》、空军世界相关资料整理</P>

<P>
  在世界各国空军使用的飞机中,没有比洛克希德公司的 C-130“大力神”(Hercules)更重要的了。自 1955 年开始生产以来,这种飞机不断地改进以满足不同的要求,但它的基本设计非常合理,以至现在的生产型飞机与原型机外型几乎没有差别。这种飞机是按照美国空车的要求制造的一种能在简易机场起降,以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为动力的战术运输机。C-130 是美国最成功、最长寿和生产最多的现役运输机,在美国战术空运力量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同时也是美战略空运中重要的辅助力量。Hercules 是希腊神话中大力神的名字。
<b>历史</b>
  C-130 诞生在“柏林封锁事件”发生后。“柏林事件”起因是二战刚刚结束后,由于苏联和盟国间矛盾逐渐激化,苏联为向西方盟国加压,封锁了所有通往西柏林的陆上道路。而西柏林在停战协议中是盟国的占领区,当时居民还需要靠盟国救援生存下去。苏联认为只要封锁西柏林一段时间,盟国必将向苏联让步。但盟国立即展开了从空中向西柏林运送救援物资的行动,在长达近一年的封锁期内向西柏林昼夜不断的空运物资。这一史无前例的大空运彻底打乱了苏联的计划,最后苏联不得不重开封锁线,倒落得个坏名声。

柏林空运使各国意识到战略空运的价值
  “柏林事件”使各国充分认识到空运的重要性,而性能出色的运输机是空运力量的核心。因此当时刚由美国陆军独立出来的美国空军,于1951年向美国各大飞机制造公司发出关于新型运输机的技术招标,为期两个月,其技术要求细节如下:
  运送 92 名步兵或 64 名全副武装的伞兵时,航程必须达到 1,980 千米;最大载重需达到 13,608 千克,能够运载当时美军大多数的装甲车辆、火炮和卡车等大型货物;
  货舱主舱门设计应能使车辆直接进入,必须有空投伞兵用的侧舱门;
  可在土质或钢板平铺的简易跑道上进行短距起降;
  为了能进行低空低速空投,必须能在 225 千米/小时的低速条件下做稳定的掠地飞行;
  能在一台发动机失灵的情况下正常飞行。


YC-130 原型机
  此后洛克希德公司的先进技术设计部门——即著名的“臭鼬工厂”(Skunk Works)很快地完成代号 L-206 的原型机。L-206 方案于 1952 年 11 月战胜了其他厂家的设计方案,获得了空军的原型机制造试验合约。原型机 YC-130 于 1954 年 8 月 23 日在加州伯班克完成首次飞行。空军对两架原型机的试验表示满意,随后在 1953 和 1954 年订购了 27 架 C-130。第一架生产型的 C-130A 于 1955 年 4 月 7 日试飞,1956 年 12 月 9 日开始交付美国空军,第一装备这种新型运输机的美国空军部队是从 1956 年 12 月开始进驻阿德莫尔空军基地的第 463 战术空运联队。早期飞机总货舱净容积是 12.19×3.05×2.74 立方米。
  C-130 采用上单翼、四发动机、尾部大型货舱门的机身布局。这一布局奠定了战后的中型运输机的设计“标准”,此后绝大多数中型运输机都没有跳出这个框框。众多的重型运输机也采用了相似的设计。因此说 C-130 是当代运输机的“鼻祖”,也并不太过分。
  C-130 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其设计彻底的力求满足战术空运的实际要求,因此它非常适合执行各种空运任务。铝合金半硬壳式结构机身大型的尾部货舱门就是一个好例子。这一设计起源于二战中的军用滑翔机,运输机中 C-123 是第一种采用这种设计的型号。但是把这一设计完善并推而广之的是 C-130。C-130 的货舱门采用了上下两片开启的设计,能在空中开闭;在空中舱门放下时是一个很好的货物空投平台,尤其是掠地平拉空投的时候,在地面又是一个很好的装卸坡道。而且该舱门也是整机气密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各种 C-130 的货运型都可以贴地投放 11,000 千克重的货物。投放时,飞机贴地飞行,后舱门打开,首先拖出一个钩子,钩子的另一端与货盘和货物相连,当钩子与地面空投场上的钢索啮合时,货物就被从后舱门拖出。由于货盘有能量吸收系统,货物滑行 30 米后停下。当货物超过 22,000 千克时,需要使用条带式降落伞将货物从货舱中拖出。

从内部看 C-130 的货舱门
  C-130 的主起落架舱也设计得很巧妙,起落架收起时处在机身左右两侧旁突起的流线型舱室内。这个设计使得起落架舱不会占用宝贵的主机身空间,大大方便了货舱的设计,且使得主机身的结构能够连续而完整,强度大。另外一个好处是这种设计左右主轮距较宽,在不平坦的简易跑道上稳定性好。当然缺点也很明显:突起的起落架舱增大了飞行阻力,但总体上利大于弊,因此这一设计也为之后的各种运输机沿袭。C-130 起落架舱内还装有用于启动四台主发动机的辅助动力装置,在战地条件下不需要地面设备的帮助就可以起飞或移动。

C-130 的主起落架机轮
  上单翼也是 C-130 的一大特点,当然此布局第一次被采用不是在 C-130 上。二战时上单翼的设计并不流行,因为中低翼布局能令起落架的高度缩短,且制造上较为简易。但随着运输机吨位体积的不断飙升,中低翼设计的缺点越来越突出:增大的螺旋桨使得机翼离地的距离必须增大,但这样的话沉重的机身离地距离也增大了,对机身强度、起落架的要求更高了,装卸货物也很麻烦。因此上单翼在这个时候就很可贵了:即可留出足够离地距离给螺旋桨(也包括翼吊式喷气式发动机),又使得机身能贴近地面。战后大量运输机采用了上单翼布局。C-130 机翼的详细资料为:翼根翼型为 NACA 64A318,翼尖翼型 NACA 64A412,上反角 2°30′,安装角翼根 3°,翼尖 0°,1/4 弦线后掠角 0°。全金属双梁受力蒙皮结构,机械加工的整体加强变厚度蒙皮壁板,长度 14.63 米。副翼由普通铝合金制成。串联式液压助力器,由两套独立的液压系统供压。副翼上有调整片。富勒式铝合金后缘襟翼,机翼前缘用发动机引气防冰。
  总而言之 C-130 在设计上是相当完美的,这也使得其发展改进的余地很大。
<b>家族</b>
  C-130 可按需要运送或空降人员以及空投货物,返航时可从战场撤离伤员。经过改型后,还可用于高空测绘、气象探测、搜索救援、森林灭火、空中加油和无人驾驶飞机的发射与引导等多种任务。为了适应不同用途,C-130 有如下各种型别:
  <b>C-130A</b> 第一种生产型。装 4 台 T56-1A 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 2,296 千瓦(3,750 轴马力)。三桨叶螺旋桨直径 4.6 米,总燃油量 19,865 升,后又增装两个容量各为 1,705 升的翼下副油箱。最大起飞重量 56,337 千克,有效载重 15,876 千克,航程是 3,520 千米。1955 年 4 月 7 日首次试飞,1956 年 12 月开始交付使用,1959 年 2 月停产,共生产 231 架,其中包括澳大利亚空军使用的 11 架。最初的 27 架使用 AN/AN-42 雷达,后期采用 AN/APN-59,机首因此增大,结果获得了“小木偶鼻”的外号。



澳大利亚空军的 C-130A

C-130A 极初期型,没有突起的机鼻
  <b>C-130B</b> 发展型。装 4 台 T56-A-7A 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 3,017 千瓦(4,050 轴马力)。采用四桨叶汉密尔顿标准螺旋桨。在内侧发动机短舱以内的机翼里增设了油箱,总燃油量从 18,000 千克增加到 20,000 千克。加强了起落架,飞机起飞总重增加到 61,200 千克,为适应更大的起飞重量,机身结构进行了加固,液压和电子设备也进行了改进。速度增加了 24 千米/小时。1958 年 11 月 20 日首次试飞,1959 年 6 月 12 日开始交付使用。共生产了 230 架,其中包括印度空军 10 架、加拿大空军 4 架、巴基斯坦空军 6 架、南非空军 7 架;有 4 架改型为 LC-130F,12 架改型为 HC-130G,46 架改为 KC-130F、7 架改成 C-130F。

涂有东南亚迷彩,正在卸货的 C-130B,此场景很容易让人想起越南战场
  <b>C-130C</b> 美国空军附面层控制试验机,编号 NC-130B。飞机外侧发动机为 YT56-A-6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起飞时发动机的尾流吹过副翼、襟翼、方向舵和升降舵,可使飞机失速速度减小到 97 千米/小时。起飞总重 45,360 千克时,起飞滑跑距短到 170 米,着陆滑跑距离缩短到 190 米。原型机于 1960 年 2 月首次试飞,后计划取消。

C-130C 正在 NASA 进行大角度着陆测试
  <b>C-130D</b> A 型的改进型。主要用于南北极地,共制造了 12 架。起落架改成机轮滑橇式,可使用助推火箭起飞。为适应去南极的长途飞行,在机翼下增挂两个容量各为 1,705 升的副油箱,机舱内又增设两个容量各为 1,890 升的油箱。

美国纽约国警队第 109 战术空运大队带滑撬的 C-130D 停在格林兰雷达站旁

C-130D 的滑撬</P>

<P>
<b>家族</b>
  <b>C-130E</b> 远程 C-130E 是为了在 C-141 交付使用前满足军事空运局对一种越洋运输过渡性飞机的需求生产的,基本结构同于 B 型,仅增加航程。装 4 台 T56-A-7A 涡轮螺桨发动机,这种飞机的内侧吊舱中装有 2 个机翼油箱,每个载油 5,148 升,机内油量也有增加,机身结构得到加强,总重量增加到 70,307 千克。载 9,072 千克有效载荷时航程是 7,411 千米,最大有效载荷是 20,412 千克。加强了起落架。共生产 510 架。美国战术空军、海军、海岸警卫队及加拿大、伊朗、哥伦比亚、土耳其、巴西、瑞典和阿根廷等 10 多个国家都使用了此型。1961 年 8 月 25 日首次试飞,1962 年 4 月开始交付,1975 年 2 月停产。从 1963 年美国空军战术空运司令部得到这种型号飞机后,这种飞机在越南战场在战术运输中首当其冲。从 1965 年至 1969 年,6 架 C-130E 被改装为 WC-130E。与 WC-130B 相比,WC-130E 航程更大,并增强了数据传输线路技术。

1966 年驻泰国乌汶基地的 C-130E
  <b>WC-130 </b>在美国空军气象勤务部换装 WC-130B 机队后,便开启 WC-130 系列机型长达四十余年、甚至更延续的服役生涯。虽然 WC-130 是由 C-130 运输机改装而來,但与 WB-29、WB-50 截然不同的是 WC-130 在出厂前,已针对气象勤务部的需求,妥善的将各式气象装备安装在全新的 C-130 机体上,故 WC-130 可视为全新的机种,非若 WB-29、WB-50 是在老旧的机体上进行大幅的改装工程。
  WC-130 系列包括 A、B、E、H 与 J 等机型,不仅在美国空军使用,也销售給巴基斯坦、菲律宾、哥伦比亚等九个国家使用,就连英国皇家空军也曾改装一架 C-130 为军事气象飞机,因此,WC-130 可算是西方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专业军事气象飞机。

WC-130E 残段
  越战期间,美军为了瘫痪越共在“胡志明小道”的行动,开始规划执行代号“Popeye”的军事任务,就是利用 3 架 WC-130A 飞机,轮番对“胡志明小道”实施人工增雨作业。自 1966 年起,先在泰国进行测试,直到掌握中南半岛的大气环境状态后,于 1967 年 3 月开始对“胡志明小道”展开翕动,自此该区域经常突然出现暴雨、山洪爆发、洪水冲断桥梁和毁坏堤坝的现象,其破坏程度并不亚于轰炸。起初北越认为是自然现象,后來才知道这是美国使用气象飞机实施人工增雨的结果。在 1971 年 6 月是美军进行人工增雨的最盛时期,大批北越运输车辆陷在泥泞之中,一周之內经过“胡志明小道”的车辆由原来的 9,000 辆减少至 900 辆。
  早期 WC-130B 仅装置大气采样仪,然而这个装置只是冷战时期政治因素下的产物,与气象侦察相关性不大,故在苏联解体后,该装置即从机身上移除,此外飞机上也装有自动观测仪器、電脑和雷达等先进设备。WC-130 气象飞机所搭载的装备祥述如下:

第 53 气象侦察中队的 WC-130H
  整合式气象侦察系统:可分成以下三个子系统
    数字化 GPS 投掷式探空仪系统,此项装备可說是气象侦察仪器中最重要的系统。
    大气资料系统,可随着飞机在不同的攻角状态,将气压高度、雷达高度、温度与露点温度等资料换算成飞行高度面上的气象因子。
    卫星通讯系统。
  光学式露点湿度仪。
  红外线海面温度测量系统。
  双频道的风向风速、露点温度海面温度、气压高度与雷达高度仪的记录器。
  都卜勒气象雷达
  工作站级的电子计算机平台。
  目前最新服役的 WC-130J 型气象飞机已陆续执行各项气象侦察任务,仍然拥有“飓风猎人”部队之称呼,美国空军评估 WC-130 机队将服役至 2030 年,并随时依计划提升其性能。

最新型号:WC-130J,注意其新型螺旋桨。隶属第 53 气象侦察中队,负责侦察发生在太平洋与大西洋地区的台风动态
  <b>C-130F</b> 原编号 GV-1U,美国海军空运专用型,与 KC-130F 类似,但无翼下副油箱和舱内加装油箱。起飞总重 61,200 千克,共生产了 7 架。

美国海军的 C-130F
  <b>C-130H</b> 加大功率型。基本结构同 C-130E,装T56-A-15 涡轮螺桨发动机,单台功率 3,661 千瓦(4,910 轴马力),但由于结构的限制,发动机功率只能使用到 3,355 千瓦(4,500 轴马力)。机身中段结构得到改进,制动系统得到提高。为了安装新型辅助动力装置,起落架舱加长了 55.9 厘米。1957 年4  月开始交付使用,截止 1988 年 12 月 31 日,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共订购 366 架,国外用户有 50 个国家和地区,共订购 478 架。1986 年底开始交付中国台湾省订购的 12 架和日本订购的 8 架。总共有由 C-130H 和 HC-130H 改装而成的 15 架 WC-130H 取代早期的 WC-130B 飞机。WC-130H 在主机舱内装有一个辅助油箱,并增加了机组人员。曾经有一架 WC-130H 失事。

C-130 家族主力:C-130H
  <b>C-130H-MP/PC-130H</b> 军事巡逻和搜索救援型。基本结构同 C-130H,最大起飞总重 70,310 千克,最大载重 18,630 千克。设备包括搜索雷达、照相设备、计算机控制的惯性导航和欧米加导航系统,还有救援空投设备,搜索半径 370 公里时,可续航 16 小时 50 分钟;高度 1,525 米,搜索半径 3,333 公里时,搜索时间为 20 分钟。已交付给马来西亚空军 3 架、印尼空军和美国海岸警卫队各 1 架。

马来西亚空军的 C-130H-MP
  <b>C-130H-30</b> 加长型。结构更改与 C-130K 类似。交付 35 架,其中阿尔及利亚空军 7 架,喀麦隆空军 1 架,迪拜空中之翼 1 架,法国空军 7 架,印度尼西亚空军 7 架,1980 年 9 月正式交付,尼日利亚空军 3 架,沙特阿拉伯西班牙空军 1 架,泰国皇家空军 3 架,韩国 4 架。两架尼日利亚飞机可改装成载客 90 人的运输机,改装时间不到 1 小时。C-130H-30 保持有 2 个世界航空航天协会的该级别的世界飞行记录和 1 个美国记录,分别为:一次通过可以连续投下 24 个集装箱,总重 19,624 千克;一次通过可以空投一个完整的榴弹炮班组(包含三只货盘上的装备及 8 名伞兵);一次空运可以空投 92 名全副武装的伞兵。

荷兰空军的 C-130H-30
  <b>C-130K</b> 英国皇家空军自 1965 年订购了 C-130K,并编号为“大力士”C.MK.1。机体与 C-130H 相同。大部分电子设备和装卸设备由英国制造提供。1966 年 10 月 19 日首次试飞,1966 年 12 月 16 日开始交付使用,共生产 66 架。其中后 30 架机身延长了 4.57 米,并被重命名为“大力神”C.Mk.3 型,后来加装了空中加油管,编号为“大力士”C.MK.3P。机体的延长使得货舱内可多装载两只货盘或 28 名士兵,不过代价是起飞重量增大、航程减小,该型号在洛克希德公司内部的编号为 C-130H-30。剑桥的马歇尔公司得到了英国政府支持的合同,把 1 架 XV208 飞机改装为“大力士”W.MK.2 标准型,用于气象研究。

安装受油管的“大力士”C.MK.3P

“大力士”W.MK.2 气象侦察机
  <b>C-130G(EC-130G)</b> 型是“北极星”潜射战略弹道导弹潜艇支援运输型,用于向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提供通信、运输服务,与 E 型基本相同,这是一个奇怪的型号,另一些资料指出是 EC-130G,而且序列号也对应,EC-130G 是美国海军使用的 EC-130 新编号。机上有甚低频无线电,可向航行在世界任何地方的导弹潜艇转达紧急指令。

EC-130G
  <b>JC-130A/B NC-130H</b> 辅助火箭发射及太空任务。搜索救援和回收型。JC-130B 用于回收“发现者”号人造地球卫星。

判读为正在回收卫星弹射舱的 JC-130B
  <b>AC-130A/E/H/U</b> 从美国空军在越南的早期经验得出,对小目标需要进型快速反应的集中火力攻击,特别是对隔离地区防御者的支援所发动的夜间进攻。最初的解决方案采用的是由道格拉斯 C-47 改装的武器运输型 AC-47,非正式地被称为“喷火魔龙”或“鬼影”。该机最初安装了 3 挺侧射式 7.62 毫米通用机枪,很快被改装为 3 挺 7.62 毫米多管“米尼冈”机枪。美国空军航空系统分部研制的武装运输机应用由南美未开发地区飞行员所采用的原理。即:从一架飞行的飞机上垂下根绳子,绳子下端吊只重桶,当飞机连续做急转弯时,可以使桶静止在一个想象的锥体的顶部,这样可用在飞机不能着陆的地方收集邮件和其他类似的物品。利用这个原理武装运输机的飞行员需要将飞机倾斜在 30° 至 50° 之间,围绕者目标进行左盘旋,就可对目标作连续瞄准、射击。

AC-130A 原型机

AC-130A 侧视图
  当使用这种作战方法时,需要提高火力,改进传感设备。瞄准设备和装甲。费尔柴尔德 C-119 被改装成 AC-119G“影子”和 AC-119K“毒刺”,分别服役于第 17 和第 18 特种作战中队。这时美国空军航空系统分部在 1965 年也开始把第 13 架生产型的 C-130A 改装为“武装运输机”II 标准型。这改装包括安装 4 门 20 毫米“火神”航炮、4 挺 7.62 毫米“米尼冈”机枪、照明弹设备和改进的瞄准设备。在 1967 年末,这种飞机在越南得到实战试用,而且 LTV 电子系统公司获得一个紧急合同,将 7 架 JC-130A 导弹跟踪型改装为 AC-130A 标准型。这些飞机上安装了搜索灯、传感器、前视红外目标探测系统、直视图像增强器。1968 年底,驻扎在泰国乌汶的第 14 空中突击联队的 4 架这种飞机在越南战场服役。在“令人惊奇的包裹”计划中,1 架 C-130 被进一步改装,2 门 20 毫米航炮被装有计算机火控装置的 40 毫米航炮所替代。

射击中的 AC-130H
  由于该计划成功地实施,使得 11架 C-130E 在一项“铺路鬼怪”的计划中被改装成 AC-130E 标准型.这种飞机具有较厚的装甲防护、较好的电子设备,并可载更多的武器。自从 1973 年安装了功率更大的 T56-A-15 发动机后,这些飞机被改为 AC-130H 标准型。用于越南战争的最后一项研制工作是按照“铺路掩护”计划安装了 105 毫米榴弹炮和激光目标指示器。越南战争结束时,保留下来的 AC-130A/H 飞机回到美国。服役于基地设在埃格林的第一特种作战联队。1983 年 10 月美国占领格林纳达期间 AC-130 飞机被用于攻击古巴阵地。
  “大力神”武装运输机的最新型是 AC-130U,该机是 C-130H 的改型,由罗克韦尔公司生产了 13 架,配备的武器包括 1 门 25 毫米 GAU-12/U 航炮、1 门 40 毫米“博福斯”炮、1 门 105 毫米榴弹炮和最新型的目标探测火控系统。

具有先进传感器的 AC-130U

</P>
出于成本上的考虑,洛克希德最终放弃了 L-400 的研制,转而与与意大利在 G.222 基础上联合研制了 C-27J
  <b>HTTB</b> 洛克希德公司在 L-100-20 基础上研制的高技术试验机 HTTB,作为短距离起降研究飞行器于 1984 年 6 月试飞。

</P>
MI-9?
<P>摘自airkiller.myrice.com

米-8多用途直升机(北约代号“河马”)由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制造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由喀山飞机制作厂生产,可胜任多种军事或者民用任务。算上其高级改进型米-14和米-17,米-8系列是世界直升机中生产量最大的家族.米-8是一种双发、五叶单旋翼的大型直升机。1964年米-8军用型及民用型同时开始投产。当时米-8的军用型包括米-8T,用于运输、要人接送、电子战和侦察;米-8TV武装型;米-8MPS搜索救援型。</P><P>
为苏联军队设计的米-8T运输直升机采用不可收放的前三点起落架。五叶主旋翼由铝合金制造。机组3人,包括机长、导航员和飞行工程师。座舱有大气空调装置,可加热。在救护救援型里,还加装有氧气系统。为提高战场生存力,米-8的驾驶舱外围设有装甲。燃料箱充填有抑爆泡沫层。整机有灭火系统,液压和动力系统、操纵系统均有双重备份。另外还装有除冰装置。</P><P>米-8安装有完善的货物装卸设备,借助机上的绞车可以方便的运载军用物资。绞车由电力驱动,承重能力200千克,还可用于救援地面或海面人员。在机舱地板上安装有货物固定点。机舱有一大型后门,带有装卸斜道,运载吉普车等时,车辆可直接开如机舱。机舱也可容纳12副担架。动力装置为两台克里莫夫TV2-117涡轴发动机,安装在机舱顶部。进气口有防尘装置,以便在野战机场起落。机上还有辅助动力装置,可在主发动机不运转的情况下向机上设备提供动力。机内共有两个固定油箱,加上两个外挂油箱,可携带燃油1870升。另外还可在机舱内加装两个桶形油箱,整机燃油携带量可上升至3700升。当然这会减少载货空间。</P><P>米-8TV武装直升机是T型的改型,在机舱内加装了7.62mm机枪,在两个主起落架上方各加装了三个武器外挂点,能挂装S-5 57mm火箭发射器。另外还可外挂9M-17P反坦克导弹(北约代号AT-2“耐火箱”)。</P><P>米-8TV采用了动力更强的TV3-117VMA发动机,升限从MT型的1760米提高到3950米。最大外挂重量增大至4000千克。加上还加装了红外诱饵发射系统,共计有6个ASO-2V诱饵发射器,其中3个在机身左侧,其余在右侧。</P><P>米-8MPS是搜索救援改型。在救援中,机组人员可以空投无线电信标标定出救援区域,以便救援人员进行搜索。机上可运载10人,并可以吊挂一个PSN-10救生筏。为胜任海上任务,该机还可在海面上做30分钟的漂浮。米-8AMTSh是武装型改型。机上安装了机炮、火箭发射器,以及8枚ATAKA反坦克导弹。</P><P>
米-8P(上图)是客运型号,将军用型上的圆形舷窗改为方形。机身部分喷涂黑色,以防发动机排气染污。该机能运载28名乘客。</P><P>其他改型包括:</P><P>米-8 重要人员运输型
米-8PPA 空中预警型
米-8TG 液化气型,采用克里莫夫发动机,使用液化气燃料,2000年8月首飞
米-9 空中指挥通讯型</P><P>
</P><P>米-14(上图)是米-8的海军改型,具有船底型的机身结构,可漂浮在水面上。米-14包括以下改型:</P><P>米-14BT 基型
米-14PL 反潜型
米-14PL 搜索救援型
米-14P 两栖运输型
米-14PZH 在BT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两栖灭火型,改进单价约100万美元
</P><P>米-17是米-8的深入改进型号,为提高高海拔高温性能,采用了更加强大的发动机,于1975年开始服役。北约称米-17为“河马”H。苏联军方称之为米-8MT,米-17是出口型的名称。米-17于1981年亮相与巴黎航展,83年出口古巴。实际上苏军众多的米-8MT并非全新生产,而是改装旧的米-8而来的。如米-8电子战型改装后就成为米-17P。</P><P>
米-17和米-8最大的外观区别是其尾桨在机头方向的右边,米-8则在左边。发动机采用两台2250马力的伊索托夫TV3-117VM发动机。
米-17VA 空中医护型
米-17M,加大发动机功率武装型,也是米-17数目最多的型号
</P><P>九十年代,喀山工厂开始转产米里设计局更先进的机型,如米-38等,米-17的主要生产任务由远东地区的乌兰-乌德厂承担,同时米里设计局对米-17的发动机、电子设备、可靠性进行了改进,称为米-171,从1991年开始量产。一些米-171也被称为米-8AMT。</P><P>中国从七十年代就引进了米-8,后来又先后引进了米-17和米-171,用作军事和民间货物运输用途。以下均为国内的米-17。




米-17座舱



米-8系列型号对比图


查看米-17剖视图

</P><P>基本技术数据</P><P>最大速度: 260千米/小时(1000米高度)
机长: 18.31米
旋翼直径: 21.29米
机高: 5.6米
机舱长度: 5.25米</P><P>还真有米-9.原来没注意.</P>
MM就素弓虽啊!
<P>我们中国也进口了C130?????????</P><P>不是吧?</P>
<P>进口过它的民用型L-100.</P>
<P>絲路花雨同志是個高手!</P><P>海灣戰爭的時候上初中,開始迷上武器,那時候讓美軍裝備迷得一塌糊塗,那時候大黃蜂航母還沒退役,立志考北航,可是陰差陽錯學了計算機,~~~研究生如果畢業,可能的話要搞軍用cps,就怕人家不要我</P>[em06]
<P>楼住,好贴,很有知识性,支持.顶!</P>[em02][em02][em17][em17]
<P>呵呵,感觉象在看以前的航空知识!</P><P>10楼的,我也是差不多那时候开始看军事书的(90年....初一) </P><P>不过也只是看没有钻研....惭愧惭愧 菜鸟的说</P>
好飞机,比运8强多了
俺们的运八相比之下发展的太慢了!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