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抗战后已生产青霉素 国内战乱致无法规模投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1:11:26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正文 2012年07月12日 16:21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谢静娴 戎丹妍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2/15979413_0.shtml
核心提示:既然青霉素已经试制成功,效果又这么显著,为什么没有大批量生产呢?“战乱时期,条件非常艰苦。想要大量生产青霉素根本不可能。”樊真宁说。最终,工业化生产盘尼西林的梦想未能实现,只能说是试验性地生产了一些盘尼西林。



本文摘自《合肥晚报》2010年11月24日第A12版,作者:谢静娴 戎丹妍,原题:中国第一支青霉素产于何处?

南京农业大学一隅,有一幢极为普通的砖瓦楼,这便是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的所在地。据说,这里馆藏着中国第一支青霉素。这支青霉素究竟是怎么来的?是谁研制出来的?它的背后有着怎样一段故事呢?

●试管里的沙土不同寻常

南京农业大学内的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有两层,里面如同迷宫一般七拐八绕,一路过来,我们看到了很多与农业有关的东西,有木犁、石磨、秤杆等器具,还有水稻、小麦等作物标本,而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一个密封的试管安静地躺在偌大的展柜内。因为年代久远,试管上的标签已经破损,完全看不出字迹,试管里的粉末也是黑乎乎的。难道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青霉素吗?听着馆内卢夏老师的介绍,我们心生疑惑:平常我们在医院看到的青霉素可不是这样的,这管青霉素的粉末发黑,会不会是因为时间久了氧化的结果?

卢夏老师的解释令人大跌眼镜,他说里面保管的不是青霉素,青霉素氧化后确实会变色,但这个试管里的确实不是青霉素,那些黑色的粉末其实是沙土,而在沙土里面,才掩藏着我们肉眼看不到的青霉素的菌种。看似肮脏的沙土,其实是保存菌种最好的“棉被”。人们把一些干净的沙土全面杀毒,土里没了营养也没了其他菌,然后再把青霉素的菌种接种在土里,这样可以保存很多年。要用到菌种时,再把它接种出来,然后繁殖复制。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一支保存着国内最早青霉素菌种的玻璃沙土管。

卢夏老师还说,这支青霉素菌种的主人是南农大老校长、微生物学家樊庆笙。樊庆笙故去后,他的子女将青霉素菌种捐给了学校的博物馆。可是,老校长是从哪里得到这支青霉素菌种的?

●老校长历经艰险带回青霉素菌种

樊真宁也是南农大的老师,现已退休在家。小时候,樊真宁就常常缠着父亲说这段故事,对这支青霉素十分了解。“这支青霉素是我父亲冒着危险从国外带回的。”樊真宁说。

樊庆笙出身贫寒,凭着聪慧和努力考取了金陵大学,并顺利留校任教。1940年,樊庆笙被选派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进修一年。1941年,正当樊庆笙学习期满准备回国时,发生了珍珠港事件,太平洋航路全部被封锁,樊庆笙回乡无路。没办法,樊庆笙只好向赞助他留学的洛氏基金会申请延期,但只申请到半年。半年后,战火依然激烈,此时樊庆笙生活已无着落,幸好他的细菌系导师给了他帮助,每个月给他60美元生活补助。三年后,樊庆笙取得了博士学位。
回国的机会终于来了。1944年1月20日,樊庆笙登上了美军的运输船。“父亲说过,这一路可真是艰难险阻。太平洋上,日机围追堵截,炸弹就在轮船周围爆炸,激起数丈浪花。”樊真宁回忆道。她说,载着父亲的这艘船走走停停,在巴拿马,当地华侨听说有中国军医到来,非常欢迎,停留了数日,但在进入太平洋时,轮船故障,只好又折回巴拿马修理。运输船在太平洋好不容易突破了日军的层层封锁,他们才到了印度。接着,他们又乘上美军的运输机,沿着危险的驼峰航线飞越崇山峻岭,冒着生命危险才到达昆明,而这时已经是1944年7月了。

和樊庆笙一起踏上中国大地的,还有他随身携带的三支青霉素菌种。要知道,当时的青霉素菌种在美国问世不久,被人们称为“黄色的魔物”,这些黄色的粉末比当时的黄金还贵重,樊庆笙又怎么会有这些异常珍贵的青霉素菌种呢?

1929年,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了盘尼西林(青霉素)代谢物有噬菌现象,作为当时微生物界最辉煌的成就,这一伟大的发现影响了美国的科技界。1943年,威斯康辛大学的生化和细菌学院建立了研制盘尼西林的小组,同年秋天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盘尼西林的发明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当时,正在威斯康辛大学读博的樊庆笙一直密切地关注着盘尼西林的研制,他觉得,苦难中的中国更需要盘尼西林。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樊庆笙向美国医药助华会会长VanSlyke女士坦陈了自己的想法。没料想,VanSlyke女士很尊重他的想法,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樊庆笙共拿到了三支菌种。

虽然带回了菌种,可毕竟数量有限,在那个战乱年代,中国能不能生产自己的青霉素呢?

●中国首批青霉素怎样试制成功

回国后,樊庆笙一直在血库工作。血库位于昆明的昆华医院内,南面隔湖就是当时的卫生署中央防疫处。处长汤飞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细菌、病毒学家,当时他正领导一个小组,也准备进行盘尼西林的研制工作,可是他们只有从印度辗转弄来的两支菌种,同时缺少新技术及仪器设备。樊庆笙的到来恰似天意,二人决定把研制盘尼西林的工作放在防疫处做,因为那里已有些科研基础。

这样,在血库尚未运转前的一个月,樊庆笙等人着手盘尼西林的研制。就在这一年——1944年年底,第一批5万单位/瓶的盘尼西林面世,当时他们还公开发表了论文。战乱中的中国成为世界上率先制造出盘尼西林的七个国家之一,这一令人瞩目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第一批试制的青霉素到底有多少支,现在已无法知道了。”樊真宁说,因为条件有限,生产的数量也不多,但在当时确实挽救了不少生命。

既然青霉素已经试制成功,效果又这么显著,为什么没有大批量生产呢?“战乱时期,条件非常艰苦。想要大量生产青霉素根本不可能。”樊真宁说。最终,工业化生产盘尼西林的梦想未能实现,只能说是试验性地生产了一些盘尼西林。

在中国,人们习惯性地称盘尼西林为青霉素,这个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青霉素这个名字就是樊庆笙所起的。

抗战胜利后,樊庆笙和留学归国的细菌学家童村一起合作研究盘尼西林。也就在这个时期,樊庆笙考虑到盘尼西林生产出来以后应该有个中国名字。根据分类学的特征,他提议叫“青霉素”,依据有二:一是形态上,这种霉株泛青黄色,所以取其“青”;二是意义上,英文中的词尾“-in”在生物学上常翻译为“素”,如维生素(Vitamin)。盘尼西林的英文是Penicillin。两者合一,最终命名为“青霉素”。童村也表示赞成。于是,“青霉素”这个名字就这样一直使用到现在。

后来,樊庆笙因为要到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前身)任教,不再从事青霉素的研制,而是重新回到农业菌种方面的研究,可这三支青霉素菌种,他却一直珍藏在身边。

1997年冬天,已经86岁的樊庆笙身体日渐衰弱。这天,他收到了北京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中国农业博物馆即将创立,想征集部分文物。樊庆笙回房找了一会儿,出来时手中托着三支试管。那是沙土玻璃管,非常小,已经熔封了口。“算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再三想了想,低调的老人还是没把试管捐出去。樊真宁说,对研制青霉素这件事,父亲很淡然,从不主动说起。老人离世后,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这三支青霉素,将其捐献给南京农业大学的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目前展览的就是其中一支。

“每次实验时,只需要从中取一丁点样本就可以,青霉素菌接种出来后可以大量复制。”樊真宁说,每次用完后,父亲就会把试管密封起来。因为保存得比较好,试管中的青霉素菌种应该还“存活”着。

樊庆笙等人研制出的第一批青霉素,当时是5万单位/瓶的规格,而现在的青霉素已经可达80万单位/瓶了。医学专家说,青霉素的研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且还将永远继续下去,因为我们不知道等在我们前面的又会是什么样的阻挠。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正文 2012年07月12日 16:21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谢静娴 戎丹妍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2/15979413_0.shtml
核心提示:既然青霉素已经试制成功,效果又这么显著,为什么没有大批量生产呢?“战乱时期,条件非常艰苦。想要大量生产青霉素根本不可能。”樊真宁说。最终,工业化生产盘尼西林的梦想未能实现,只能说是试验性地生产了一些盘尼西林。



本文摘自《合肥晚报》2010年11月24日第A12版,作者:谢静娴 戎丹妍,原题:中国第一支青霉素产于何处?

南京农业大学一隅,有一幢极为普通的砖瓦楼,这便是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的所在地。据说,这里馆藏着中国第一支青霉素。这支青霉素究竟是怎么来的?是谁研制出来的?它的背后有着怎样一段故事呢?

●试管里的沙土不同寻常

南京农业大学内的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有两层,里面如同迷宫一般七拐八绕,一路过来,我们看到了很多与农业有关的东西,有木犁、石磨、秤杆等器具,还有水稻、小麦等作物标本,而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一个密封的试管安静地躺在偌大的展柜内。因为年代久远,试管上的标签已经破损,完全看不出字迹,试管里的粉末也是黑乎乎的。难道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青霉素吗?听着馆内卢夏老师的介绍,我们心生疑惑:平常我们在医院看到的青霉素可不是这样的,这管青霉素的粉末发黑,会不会是因为时间久了氧化的结果?

卢夏老师的解释令人大跌眼镜,他说里面保管的不是青霉素,青霉素氧化后确实会变色,但这个试管里的确实不是青霉素,那些黑色的粉末其实是沙土,而在沙土里面,才掩藏着我们肉眼看不到的青霉素的菌种。看似肮脏的沙土,其实是保存菌种最好的“棉被”。人们把一些干净的沙土全面杀毒,土里没了营养也没了其他菌,然后再把青霉素的菌种接种在土里,这样可以保存很多年。要用到菌种时,再把它接种出来,然后繁殖复制。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一支保存着国内最早青霉素菌种的玻璃沙土管。

卢夏老师还说,这支青霉素菌种的主人是南农大老校长、微生物学家樊庆笙。樊庆笙故去后,他的子女将青霉素菌种捐给了学校的博物馆。可是,老校长是从哪里得到这支青霉素菌种的?

●老校长历经艰险带回青霉素菌种

樊真宁也是南农大的老师,现已退休在家。小时候,樊真宁就常常缠着父亲说这段故事,对这支青霉素十分了解。“这支青霉素是我父亲冒着危险从国外带回的。”樊真宁说。

樊庆笙出身贫寒,凭着聪慧和努力考取了金陵大学,并顺利留校任教。1940年,樊庆笙被选派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进修一年。1941年,正当樊庆笙学习期满准备回国时,发生了珍珠港事件,太平洋航路全部被封锁,樊庆笙回乡无路。没办法,樊庆笙只好向赞助他留学的洛氏基金会申请延期,但只申请到半年。半年后,战火依然激烈,此时樊庆笙生活已无着落,幸好他的细菌系导师给了他帮助,每个月给他60美元生活补助。三年后,樊庆笙取得了博士学位。
回国的机会终于来了。1944年1月20日,樊庆笙登上了美军的运输船。“父亲说过,这一路可真是艰难险阻。太平洋上,日机围追堵截,炸弹就在轮船周围爆炸,激起数丈浪花。”樊真宁回忆道。她说,载着父亲的这艘船走走停停,在巴拿马,当地华侨听说有中国军医到来,非常欢迎,停留了数日,但在进入太平洋时,轮船故障,只好又折回巴拿马修理。运输船在太平洋好不容易突破了日军的层层封锁,他们才到了印度。接着,他们又乘上美军的运输机,沿着危险的驼峰航线飞越崇山峻岭,冒着生命危险才到达昆明,而这时已经是1944年7月了。

和樊庆笙一起踏上中国大地的,还有他随身携带的三支青霉素菌种。要知道,当时的青霉素菌种在美国问世不久,被人们称为“黄色的魔物”,这些黄色的粉末比当时的黄金还贵重,樊庆笙又怎么会有这些异常珍贵的青霉素菌种呢?

1929年,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了盘尼西林(青霉素)代谢物有噬菌现象,作为当时微生物界最辉煌的成就,这一伟大的发现影响了美国的科技界。1943年,威斯康辛大学的生化和细菌学院建立了研制盘尼西林的小组,同年秋天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盘尼西林的发明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当时,正在威斯康辛大学读博的樊庆笙一直密切地关注着盘尼西林的研制,他觉得,苦难中的中国更需要盘尼西林。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樊庆笙向美国医药助华会会长VanSlyke女士坦陈了自己的想法。没料想,VanSlyke女士很尊重他的想法,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樊庆笙共拿到了三支菌种。

虽然带回了菌种,可毕竟数量有限,在那个战乱年代,中国能不能生产自己的青霉素呢?

●中国首批青霉素怎样试制成功

回国后,樊庆笙一直在血库工作。血库位于昆明的昆华医院内,南面隔湖就是当时的卫生署中央防疫处。处长汤飞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细菌、病毒学家,当时他正领导一个小组,也准备进行盘尼西林的研制工作,可是他们只有从印度辗转弄来的两支菌种,同时缺少新技术及仪器设备。樊庆笙的到来恰似天意,二人决定把研制盘尼西林的工作放在防疫处做,因为那里已有些科研基础。

这样,在血库尚未运转前的一个月,樊庆笙等人着手盘尼西林的研制。就在这一年——1944年年底,第一批5万单位/瓶的盘尼西林面世,当时他们还公开发表了论文。战乱中的中国成为世界上率先制造出盘尼西林的七个国家之一,这一令人瞩目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第一批试制的青霉素到底有多少支,现在已无法知道了。”樊真宁说,因为条件有限,生产的数量也不多,但在当时确实挽救了不少生命。

既然青霉素已经试制成功,效果又这么显著,为什么没有大批量生产呢?“战乱时期,条件非常艰苦。想要大量生产青霉素根本不可能。”樊真宁说。最终,工业化生产盘尼西林的梦想未能实现,只能说是试验性地生产了一些盘尼西林。

在中国,人们习惯性地称盘尼西林为青霉素,这个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青霉素这个名字就是樊庆笙所起的。

抗战胜利后,樊庆笙和留学归国的细菌学家童村一起合作研究盘尼西林。也就在这个时期,樊庆笙考虑到盘尼西林生产出来以后应该有个中国名字。根据分类学的特征,他提议叫“青霉素”,依据有二:一是形态上,这种霉株泛青黄色,所以取其“青”;二是意义上,英文中的词尾“-in”在生物学上常翻译为“素”,如维生素(Vitamin)。盘尼西林的英文是Penicillin。两者合一,最终命名为“青霉素”。童村也表示赞成。于是,“青霉素”这个名字就这样一直使用到现在。

后来,樊庆笙因为要到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前身)任教,不再从事青霉素的研制,而是重新回到农业菌种方面的研究,可这三支青霉素菌种,他却一直珍藏在身边。

1997年冬天,已经86岁的樊庆笙身体日渐衰弱。这天,他收到了北京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中国农业博物馆即将创立,想征集部分文物。樊庆笙回房找了一会儿,出来时手中托着三支试管。那是沙土玻璃管,非常小,已经熔封了口。“算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再三想了想,低调的老人还是没把试管捐出去。樊真宁说,对研制青霉素这件事,父亲很淡然,从不主动说起。老人离世后,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这三支青霉素,将其捐献给南京农业大学的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目前展览的就是其中一支。

“每次实验时,只需要从中取一丁点样本就可以,青霉素菌接种出来后可以大量复制。”樊真宁说,每次用完后,父亲就会把试管密封起来。因为保存得比较好,试管中的青霉素菌种应该还“存活”着。

樊庆笙等人研制出的第一批青霉素,当时是5万单位/瓶的规格,而现在的青霉素已经可达80万单位/瓶了。医学专家说,青霉素的研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且还将永远继续下去,因为我们不知道等在我们前面的又会是什么样的阻挠。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医药史上最伟大的发现,没有之一。可以说,没有以青霉素为代表的一系列抗生素的发明,我们今天至少有一半的同志都没法活着坐在电脑前上网。
zy820717 发表于 2012-7-13 12:50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医药史上最伟大的发现,没有之一。可以说,没有以青霉素为代表的一系列抗生素的发明,我 ...
“没有之一“这4个字说的太片面了。

人类社会还在发展,今胜于昔,明天又会胜于今。
namelessfish 发表于 2012-7-13 13:03
“没有之一“这4个字说的太片面了。

人类社会还在发展,今胜于昔,明天又会胜于今。

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肯定会取得更辉煌的成就,比如说,如果能研制出彻底治疗病毒的药物,就足以和抗生素的发现但媲美。但到目前为止,在人类医学史上,确实还没有哪种药物或者技术的出现,能够像抗生素这样,显著提高人类寿命的。
实验室生产跟工业化生产那可差的太远了。
中国的工业大多和青霉素类似,今天看似玲琅满目的商品,其实真正能自己生产的寥寥无几……
namelessfish 发表于 2012-7-13 13:03
“没有之一“这4个字说的太片面了。

人类社会还在发展,今胜于昔,明天又会胜于今。
  一点也不片面,没有抗生素的年代好多人甚至淋点雨得个肺炎就挂了。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医药史上最伟大的发现,没有之一。可以说,没有以青霉素为代表的一系列抗生素的发明,我 ...
能和青霉素媲美的至少还有奎宁和磺胺 而奎宁已经过去了 磺胺只在战争时期能大发神威
当代和青霉素齐名的还有阿司匹林
磺胺类药物也是很有效的。
lijie8257 发表于 2012-7-13 16:16
磺胺类药物也是很有效的。
记得小时候,复方新诺明是一种很常见的消炎药,效果也挺好的。
zy820717 发表于 2012-7-13 12:50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医药史上最伟大的发现,没有之一。可以说,没有以青霉素为代表的一系列抗生素的发明,我 ...
从抗生素发展角度当然可以这么说,从医药史上这个“没有之一”太武断了。
胡扯八道,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给我看看,直到现在青霉素菌种依然在不断改良中,就凭实验室里捣鼓的那点技术就说能生产青霉素,不是扯淡是什么
zy820717 发表于 2012-7-13 12:50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医药史上最伟大的发现,没有之一。可以说,没有以青霉素为代表的一系列抗生素的发明,我 ...
没有之一这句话过了,磺胺类抑菌药重要性不比早期β-内酰胺类药物小
“没有之一”太武断了。伟大是肯定的。
美国大量生产青霉素主要就是为了大规模的战争,人家怎么越战乱生产的越多。
宋子文不是说要全依赖进口吗
实验室里的东西也好意思说自己生产?
如果真能研究出来就算不打仗哪个厂能生产?别最后卖给白皮猪
Destiny8384 发表于 2012-7-13 13:26
中国的工业大多和青霉素类似,今天看似玲琅满目的商品,其实真正能自己生产的寥寥无几……
美国的商品有多少是自己真正生产的?不要抒情,要有干货
天牛-李 发表于 2012-7-19 12:19
美国的商品有多少是自己真正生产的?不要抒情,要有干货
有能力生产和愿不愿意生产是两回事情,就像睡惯了席梦思的人不睡沙发不代表人家不会睡沙发,所谓的干货就是所谓国产率9x%的东西,就是那剩下的Y%就是人家愿意生产而你又生产不出的东西。就像现在打字用的电脑,中国会造主板会造内存等等,只有那1%的CPU没有规模生产的民用商品。

zy820717 发表于 2012-7-13 12:50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医药史上最伟大的发现,没有之一。可以说,没有以青霉素为代表的一系列抗生素的发明,我 ...


说说牛痘的事吧,“最伟大! 没有之一!”有点过了。没有牛痘接种,不要说上网,什么时候发明电脑都是个问题。
zy820717 发表于 2012-7-13 12:50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医药史上最伟大的发现,没有之一。可以说,没有以青霉素为代表的一系列抗生素的发明,我 ...


说说牛痘的事吧,“最伟大! 没有之一!”有点过了。没有牛痘接种,不要说上网,什么时候发明电脑都是个问题。
应该说抗生素是人类医学界最伟大的发明吧。不知道中药里面有没有类似于的东西
zy820717 发表于 2012-7-13 12:50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医药史上最伟大的发现,没有之一。可以说,没有以青霉素为代表的一系列抗生素的发明,我 ...
这不过是历史上的一个闪光点,虽然它很亮,但是历史是一条实现,光靠一个两个点是不行的,否则这条线根本就画不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