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6岁首次结婚 坚决不与大4岁的妻子同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1:29:06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正文 2012年07月13日 08:35
核心提示:毛泽东对父亲的包办婚姻心存不满,他秉承了父亲的倔犟性格,渐渐滋生了反叛心理,但他没有采取“逃婚”等方式来反抗,而是采用既默认又不顺从的独特方式来应付这场婚姻——坚决不和罗氏同房。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3/15998131_0.shtml


本文摘自《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作者:张艾子,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曾说:“我14岁时,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这时也几乎没有想到她。”

这是毛泽东的第一次婚姻,已经出版的许多书籍上都有所描述。

美国著名作家、记者索尔兹伯里在《长征秘闻》中谈到毛泽东的第一次婚姻时,说:“毛15岁时,他父亲曾强迫他与一个比他大四五岁的女子结婚。他出于礼仪参加了婚礼,但拒绝与她接触。由于这桩不圆满的婚事,这个女子的名字始终没有透露过。”

英籍作家韩素音女士也在《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一书中猜测说:“毛不肯和那位姑娘有任何联系,这使新娘一家备受闲话与羞辱,直到今天,韶山人还不肯说出新娘姓什么。我们仅知道她比他大四五岁,容貌秀丽。”

那么,毛泽东所说的“20岁的女人”,即他的原配妻子到底是谁呢?

1911年编撰的《(湘潭)中湘韶山毛氏三修族谱》卷十三中,记载了毛泽东第一次婚姻的情况:“泽东,字润之,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辰时生,配罗氏,光绪十五年九月二十六丑时生,宣统二年正月初二寅时卒。”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原配叫罗氏。

罗氏真名叫做罗一姑,人称大秀,家住湘潭县杨林乡赤卫村楼门前(今属韶山市杨林村),生于光绪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9月26日,比毛泽东大四岁另两个月。毛泽东曾对斯诺说:“我14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这可能是毛泽东在罗氏的虚年龄的基础上进行了夸大,也有可能是斯诺记录有误,因为当时毛泽东和斯诺对话时,毛泽东用的是汉语,而斯诺是用英语提问的,中间由翻译相互传达,出现错误也在所难免。同样,毛泽东在《毛泽东自传》里说“我父母在我16岁时就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人”,也是按虚年龄计算的。

罗氏家境较富裕,有田产,不乏读书之人,在当地也算是颇具声望的大户。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罗氏,聪明贤惠、知情达理。她在家中排行第二却是长女,因此操持家务也是一把好手。

而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个勤俭持家、精明能干的人,他之所以给儿子找了一个“大媳妇”,也是有他自己的盘算的。一是毛、罗两家本是世交,上两辈就有亲戚关系。罗氏祖母毛氏,是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的堂姊妹,即韶山冲毛咏堂之女,亦即毛泽东的姑祖母。旧时社会上习惯于以表兄妹结亲,谓之“亲上加亲”,并视为美举。

二是毛顺生想要拴住毛泽东的心。当时,毛泽东虽然辍学在家务农,但毛顺生总觉得他人大心大,不够安分。他知道山外有山的道理,担心毛泽东的心要飞出山外。毛顺生一心一意地想要毛泽东学习商业,继承他辛辛苦苦创下的产业并发扬光大。他坚信,女性的温柔是可以消磨男人的凌云壮志的,养家糊口的担子重了,毛泽东想飞也飞不走。

三是为了亟待解决的家庭劳力问题。毛家当时有水田20余亩,毛顺生又长年在外从事贩卖生意,虽然农忙时家里请了一个长工,但里里外外仍靠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一个人操持。文氏既要照顾年迈的公公毛翼臣,又要照料毛泽东兄弟三人,当时毛泽东的小弟弟毛泽覃尚只有两岁,文氏时常要带他下田劳作,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而当时罗氏年方十八,温顺善良、身高体壮,是一位操持家务的好手。因此,毛顺生见到这位表侄女后,甚为喜爱,在给大儿子毛泽东讨了一个媳妇的同时,无疑也给家里添了一个上等的劳动力。

而罗家见毛泽东年仅14岁,虽未到男子成熟的年龄,但长得一表人才,而且聪明好学,知书明理,才华出众;加之毛家的家境也好,又是亲戚,可谓门当户对。因此,罗家欣然答应与毛家结为秦晋之好。

1907年,毛、罗两家的老人“合八字”、“订庚”、“择吉”、“发轿”、“拜堂”,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就完成了旧时结婚的所有仪式。毛泽东和他的原配夫人罗氏就在这看似热闹非凡的传统婚庆中,被两方的老人撮合到了一起。

少不更事的毛泽东,根本就没有想到父母会这么早为自己操办婚事,因此心中闷闷不乐。为顾及父母和亲友的面子,他只好默默忍受着这桩“痛苦的婚姻”。美国作家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这样写道:

可怜的毛泽东呆若木鸡。出于某种考虑,泽东有礼貌地接受了这种生硬的可怕的仪式,他规规矩矩地向每位来宾磕头。惊恐万分的新娘被揭去红盖头,像新买来的商品第一次接受检查。但是他绝不与这位比他大六岁的新娘住在一起,并发誓说决不碰她一根头。

对于这桩婚姻,不管毛泽东的态度如何,毛、罗两家的老人都是满意的,尤其是毛顺生和文氏。罗氏嫁到毛家后,为毛家增添了劳力,也成为文氏最得力的助手。而18岁的新娘罗氏,当时也是幸福的,虽然自己比毛泽东大4岁,但是她是通过明媒正娶嫁到毛家的,是毛家的长媳,其地位已得到族人的认可。从此,罗氏以“生为毛家人,死为毛家鬼”的姿态,进入角色,开始适应毛家的生活。但她万万没想到,从两家大人给毛罗两人提亲时起,就已经开始了这场婚姻的悲剧,罗氏将在毛家度过她婚后寂寞而短暂的生活。

罗氏嫁到毛家时,正值毛家人丁兴旺、家业发展顺利之时。罗氏在毛家克尽儿媳之责,帮助婆母文氏夫人干些针线女红之类的活计,颇为相得。她很体贴丈夫,为他端茶送饭,洗衣浆裳,和弟媳王淑兰(毛泽民的发妻)相处得也很好。

毛泽东对父亲的包办婚姻心存不满,他秉承了父亲的倔犟性格,渐渐滋生了反叛心理,但他没有采取“逃婚”等方式来反抗,而是采用既默认又不顺从的独特方式来应付这场婚姻——坚决不和罗氏同房。

刚开始,毛顺生和文氏还以为自己的儿子毛泽东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渐渐发现毛泽东和罗氏之间好像有一种隔阂,于是他们就开始劝导毛泽东。但任凭他们怎么劝导,毛泽东就是不与罗氏同房。母亲见他年龄小,而且这种事也不能过多地明说,也就暂且作罢。毛顺生大骂毛泽东“大逆不道”之后,也只能赞同文氏的意见,心想过段时间儿子是会转过弯来的。

后来,毛泽东也改变了策略,他坚持每晚睡前一个人坐在外面看书,累了一个人另“困”。由于毛泽东看书时用毛毯挡住了窗子,父母大人以为儿子已经“转过弯来”,心中窃喜。罗氏脸皮又薄,不好意思同婆婆等人讲,抑郁一天天淤积在心。

罗氏在毛家度过了她短暂的人生旅程上的最后三年。191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二),罗氏因患细菌性痢疾去世,年仅21岁。毛泽东和家人怀着不同的感慨,将罗氏埋在上屋场对面的楠竹坨,坟茔离后来安葬的毛泽东父母墓只有几十步远,绿荫一片,宁静安详。年轻的罗氏静静地陪伴着他的阿翁阿婆,躺在这里已近百年。她未能看到他的丈夫毛泽东后来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未能看到她的丈夫与他的战友们所开创的千秋基业,未能享受到新中国的幸福生活。最遗憾的是,她没能看到新中国妇女的翻身解放和婚姻自由。

尽管与罗氏转瞬即逝、徒有虚名的婚姻于毛泽东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但对毛泽东后来婚姻观的形成却有着很大的影响。10年之后,毛泽东对长沙“赵五贞小姐自杀事件”给予了非同寻常的关注--

1919年10月,长沙发生了一起反叛包办婚姻的悲剧。当时,长沙有一家眼镜店,店主叫赵海楼,有一女叫赵五贞。赵五贞就读于周南女中,知书达理,善裁缝和刺绣,在婚姻上也有自己的主张。然而,父母听信媒婆之言,要把她嫁给一个有钱的古斋少老板作填房。赵五贞不顺从,于是在出嫁的当天,在花轿上用剪刀切喉自杀。

毛泽东从《大公报》上得知这一惨案后,震动极大。悲剧发生的第二天,他就写了《对于赵五贞女士自杀的批评》一文。毛泽东在写这篇文章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原配夫人罗氏。也是由于父母的包办,罗氏自18岁进毛家,没有过上一天真正的夫妻生活,不到三年,罗氏即在婚后的寂寞与孤独中死去。她和赵五贞一样,死在封建婚姻的棍棒之下。

毛泽东越想越痛恨封建制度给青年人带来的痛苦,于是,他怀着对旧婚姻制度的极大义愤,又连续在《大公报》、《女钟界》等报刊上发表了《赵女士的人格问题》、《改革婚制问题》、《婚姻问题敬告男女青年》、《打破媒人制度》、《女子自主问题》等10余篇文章,指出赵女士的死是由于社会、母亲、夫家“三面铁网坚重围着,求生不能”,“这件事的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愚昧”,“思想不能独立,爱情就不能自由”。

毛泽东深深地知道,自己就是封建旧婚姻制度的受害者,而自己的原配夫人罗氏则和赵五贞小姐一样,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痛斥媒人说合、父母包办、八字订终身的封建旧俗、推崇恋爱神圣时说:“夫妇关系,完全要以恋爱为中心,余事种种都系附属。”并称赞赵五贞的人格:“不自由,毋宁死。雪一般的刀上面,染上怪红的鲜血。柑子园尘秽中被血洒满,顿化作庄严的衢。赵女士的人格也随之涌现出来,顿时光焰万丈。”他主张对旧式婚姻的反叛应当采取斗争的形式,而不是无谓的自杀。

毛泽东和罗氏短短三年的婚姻,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自然他们也没有孩子。1941年编撰《(湘潭)中湘韶山毛氏四修族谱》时,毛宇居将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远智)列在罗氏名下承祧。

毛泽东虽然不承认与罗氏的这桩婚事,但他与罗家的亲情不但没有被割舍反而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得以丰富和升华。

建国后不久,一封由北京邮来的交“罗鹤楼老先生启”的信件,寄往罗家。这正是毛泽东的亲笔信。收信人罗鹤楼便是罗一姑的父亲。毛泽东向罗府全家表示问候,并说如罗老先生身体尚健,欢迎他去北京走走。遗憾的是,罗鹤楼老先生已于1943年12月去世了。关山阻隔,毛泽东不知这个情况,才有了这封迟到的信件。

1925年2月,毛泽东回乡搞农民运动,常去杨林一带走村串户,访贫问苦。罗家是去杨林的必经之路。毛泽东因此常去罗家。这期间,毛泽东与罗老先生,还有他的侄儿罗石泉交往甚多。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后来罗石泉加人了中国共产党,连罗鹤楼老先生也成了农协的积极分子。

“马日事变”后,罗鹤楼和侄儿罗石泉自然受到牵连。国民党反动派抄了罗鹤楼的家,逮捕了罗石泉,对他们进行了种种迫害。50多岁的罗鹤楼只好携家带口,远走洞庭湖区种湖田。罗石泉罚重款后,经人保释出狱,去华容一带当上了教书先生,过着流离颠沛的生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才回到家乡。回家不久,罗鹤楼老先生就去世了,终年72岁。

新中国成立后,罗石泉在家乡教小学。前面说到的毛泽东写给罗鹤楼的信,便是由罗石泉代为复信的。毛泽东收到他的信后,即给他写信:来信收悉,十分想念你们。承蒙关注,极表谢意。

1950年5月,毛岸英受父命回乡,专门约请罗石泉到他居住的毛氏公祠见面叙谈。毛岸英依乡例叫他“舅舅”,赠他鹿茸、茶叶及人民币20万元(旧币),详细询问了他的家庭生活和身体状况,转达了父亲对他的问候。

那时,罗石泉已经61岁,年老多病,家口众多。他任教的小学是族立学校,薪水没有保证,生活十分困难。岸英回京后,向父亲谈了罗家的情况,毛泽东当即请人为他汇去300万元(旧币),以解燃眉之急。弟媳王淑兰从北京回韶山负责招待所的工作后,毛泽东又嘱咐她:要常去罗家看看,他们都是受苦人。王淑兰记着大哥的嘱托,曾多次和九弟毛泽连去罗家看望他们,并送去大米、黄豆和豆腐干等物。

从以上的事实不难看出,毛泽东当年不满意的只是那桩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而对罗氏和罗氏家族,却没有丝毫的嫌弃之情。相反地,正是因为这桩婚姻的不幸,他对罗氏一家更加充满了关心和同情。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正文 2012年07月13日 08:35
核心提示:毛泽东对父亲的包办婚姻心存不满,他秉承了父亲的倔犟性格,渐渐滋生了反叛心理,但他没有采取“逃婚”等方式来反抗,而是采用既默认又不顺从的独特方式来应付这场婚姻——坚决不和罗氏同房。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3/15998131_0.shtml


本文摘自《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作者:张艾子,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曾说:“我14岁时,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这时也几乎没有想到她。”

这是毛泽东的第一次婚姻,已经出版的许多书籍上都有所描述。

美国著名作家、记者索尔兹伯里在《长征秘闻》中谈到毛泽东的第一次婚姻时,说:“毛15岁时,他父亲曾强迫他与一个比他大四五岁的女子结婚。他出于礼仪参加了婚礼,但拒绝与她接触。由于这桩不圆满的婚事,这个女子的名字始终没有透露过。”

英籍作家韩素音女士也在《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一书中猜测说:“毛不肯和那位姑娘有任何联系,这使新娘一家备受闲话与羞辱,直到今天,韶山人还不肯说出新娘姓什么。我们仅知道她比他大四五岁,容貌秀丽。”

那么,毛泽东所说的“20岁的女人”,即他的原配妻子到底是谁呢?

1911年编撰的《(湘潭)中湘韶山毛氏三修族谱》卷十三中,记载了毛泽东第一次婚姻的情况:“泽东,字润之,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辰时生,配罗氏,光绪十五年九月二十六丑时生,宣统二年正月初二寅时卒。”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原配叫罗氏。

罗氏真名叫做罗一姑,人称大秀,家住湘潭县杨林乡赤卫村楼门前(今属韶山市杨林村),生于光绪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9月26日,比毛泽东大四岁另两个月。毛泽东曾对斯诺说:“我14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这可能是毛泽东在罗氏的虚年龄的基础上进行了夸大,也有可能是斯诺记录有误,因为当时毛泽东和斯诺对话时,毛泽东用的是汉语,而斯诺是用英语提问的,中间由翻译相互传达,出现错误也在所难免。同样,毛泽东在《毛泽东自传》里说“我父母在我16岁时就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人”,也是按虚年龄计算的。

罗氏家境较富裕,有田产,不乏读书之人,在当地也算是颇具声望的大户。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罗氏,聪明贤惠、知情达理。她在家中排行第二却是长女,因此操持家务也是一把好手。

而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个勤俭持家、精明能干的人,他之所以给儿子找了一个“大媳妇”,也是有他自己的盘算的。一是毛、罗两家本是世交,上两辈就有亲戚关系。罗氏祖母毛氏,是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的堂姊妹,即韶山冲毛咏堂之女,亦即毛泽东的姑祖母。旧时社会上习惯于以表兄妹结亲,谓之“亲上加亲”,并视为美举。

二是毛顺生想要拴住毛泽东的心。当时,毛泽东虽然辍学在家务农,但毛顺生总觉得他人大心大,不够安分。他知道山外有山的道理,担心毛泽东的心要飞出山外。毛顺生一心一意地想要毛泽东学习商业,继承他辛辛苦苦创下的产业并发扬光大。他坚信,女性的温柔是可以消磨男人的凌云壮志的,养家糊口的担子重了,毛泽东想飞也飞不走。

三是为了亟待解决的家庭劳力问题。毛家当时有水田20余亩,毛顺生又长年在外从事贩卖生意,虽然农忙时家里请了一个长工,但里里外外仍靠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一个人操持。文氏既要照顾年迈的公公毛翼臣,又要照料毛泽东兄弟三人,当时毛泽东的小弟弟毛泽覃尚只有两岁,文氏时常要带他下田劳作,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而当时罗氏年方十八,温顺善良、身高体壮,是一位操持家务的好手。因此,毛顺生见到这位表侄女后,甚为喜爱,在给大儿子毛泽东讨了一个媳妇的同时,无疑也给家里添了一个上等的劳动力。

而罗家见毛泽东年仅14岁,虽未到男子成熟的年龄,但长得一表人才,而且聪明好学,知书明理,才华出众;加之毛家的家境也好,又是亲戚,可谓门当户对。因此,罗家欣然答应与毛家结为秦晋之好。

1907年,毛、罗两家的老人“合八字”、“订庚”、“择吉”、“发轿”、“拜堂”,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就完成了旧时结婚的所有仪式。毛泽东和他的原配夫人罗氏就在这看似热闹非凡的传统婚庆中,被两方的老人撮合到了一起。

少不更事的毛泽东,根本就没有想到父母会这么早为自己操办婚事,因此心中闷闷不乐。为顾及父母和亲友的面子,他只好默默忍受着这桩“痛苦的婚姻”。美国作家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这样写道:

可怜的毛泽东呆若木鸡。出于某种考虑,泽东有礼貌地接受了这种生硬的可怕的仪式,他规规矩矩地向每位来宾磕头。惊恐万分的新娘被揭去红盖头,像新买来的商品第一次接受检查。但是他绝不与这位比他大六岁的新娘住在一起,并发誓说决不碰她一根头。

对于这桩婚姻,不管毛泽东的态度如何,毛、罗两家的老人都是满意的,尤其是毛顺生和文氏。罗氏嫁到毛家后,为毛家增添了劳力,也成为文氏最得力的助手。而18岁的新娘罗氏,当时也是幸福的,虽然自己比毛泽东大4岁,但是她是通过明媒正娶嫁到毛家的,是毛家的长媳,其地位已得到族人的认可。从此,罗氏以“生为毛家人,死为毛家鬼”的姿态,进入角色,开始适应毛家的生活。但她万万没想到,从两家大人给毛罗两人提亲时起,就已经开始了这场婚姻的悲剧,罗氏将在毛家度过她婚后寂寞而短暂的生活。

罗氏嫁到毛家时,正值毛家人丁兴旺、家业发展顺利之时。罗氏在毛家克尽儿媳之责,帮助婆母文氏夫人干些针线女红之类的活计,颇为相得。她很体贴丈夫,为他端茶送饭,洗衣浆裳,和弟媳王淑兰(毛泽民的发妻)相处得也很好。

毛泽东对父亲的包办婚姻心存不满,他秉承了父亲的倔犟性格,渐渐滋生了反叛心理,但他没有采取“逃婚”等方式来反抗,而是采用既默认又不顺从的独特方式来应付这场婚姻——坚决不和罗氏同房。

刚开始,毛顺生和文氏还以为自己的儿子毛泽东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渐渐发现毛泽东和罗氏之间好像有一种隔阂,于是他们就开始劝导毛泽东。但任凭他们怎么劝导,毛泽东就是不与罗氏同房。母亲见他年龄小,而且这种事也不能过多地明说,也就暂且作罢。毛顺生大骂毛泽东“大逆不道”之后,也只能赞同文氏的意见,心想过段时间儿子是会转过弯来的。

后来,毛泽东也改变了策略,他坚持每晚睡前一个人坐在外面看书,累了一个人另“困”。由于毛泽东看书时用毛毯挡住了窗子,父母大人以为儿子已经“转过弯来”,心中窃喜。罗氏脸皮又薄,不好意思同婆婆等人讲,抑郁一天天淤积在心。

罗氏在毛家度过了她短暂的人生旅程上的最后三年。191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二),罗氏因患细菌性痢疾去世,年仅21岁。毛泽东和家人怀着不同的感慨,将罗氏埋在上屋场对面的楠竹坨,坟茔离后来安葬的毛泽东父母墓只有几十步远,绿荫一片,宁静安详。年轻的罗氏静静地陪伴着他的阿翁阿婆,躺在这里已近百年。她未能看到他的丈夫毛泽东后来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未能看到她的丈夫与他的战友们所开创的千秋基业,未能享受到新中国的幸福生活。最遗憾的是,她没能看到新中国妇女的翻身解放和婚姻自由。

尽管与罗氏转瞬即逝、徒有虚名的婚姻于毛泽东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但对毛泽东后来婚姻观的形成却有着很大的影响。10年之后,毛泽东对长沙“赵五贞小姐自杀事件”给予了非同寻常的关注--

1919年10月,长沙发生了一起反叛包办婚姻的悲剧。当时,长沙有一家眼镜店,店主叫赵海楼,有一女叫赵五贞。赵五贞就读于周南女中,知书达理,善裁缝和刺绣,在婚姻上也有自己的主张。然而,父母听信媒婆之言,要把她嫁给一个有钱的古斋少老板作填房。赵五贞不顺从,于是在出嫁的当天,在花轿上用剪刀切喉自杀。

毛泽东从《大公报》上得知这一惨案后,震动极大。悲剧发生的第二天,他就写了《对于赵五贞女士自杀的批评》一文。毛泽东在写这篇文章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原配夫人罗氏。也是由于父母的包办,罗氏自18岁进毛家,没有过上一天真正的夫妻生活,不到三年,罗氏即在婚后的寂寞与孤独中死去。她和赵五贞一样,死在封建婚姻的棍棒之下。

毛泽东越想越痛恨封建制度给青年人带来的痛苦,于是,他怀着对旧婚姻制度的极大义愤,又连续在《大公报》、《女钟界》等报刊上发表了《赵女士的人格问题》、《改革婚制问题》、《婚姻问题敬告男女青年》、《打破媒人制度》、《女子自主问题》等10余篇文章,指出赵女士的死是由于社会、母亲、夫家“三面铁网坚重围着,求生不能”,“这件事的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愚昧”,“思想不能独立,爱情就不能自由”。

毛泽东深深地知道,自己就是封建旧婚姻制度的受害者,而自己的原配夫人罗氏则和赵五贞小姐一样,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痛斥媒人说合、父母包办、八字订终身的封建旧俗、推崇恋爱神圣时说:“夫妇关系,完全要以恋爱为中心,余事种种都系附属。”并称赞赵五贞的人格:“不自由,毋宁死。雪一般的刀上面,染上怪红的鲜血。柑子园尘秽中被血洒满,顿化作庄严的衢。赵女士的人格也随之涌现出来,顿时光焰万丈。”他主张对旧式婚姻的反叛应当采取斗争的形式,而不是无谓的自杀。

毛泽东和罗氏短短三年的婚姻,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自然他们也没有孩子。1941年编撰《(湘潭)中湘韶山毛氏四修族谱》时,毛宇居将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远智)列在罗氏名下承祧。

毛泽东虽然不承认与罗氏的这桩婚事,但他与罗家的亲情不但没有被割舍反而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得以丰富和升华。

建国后不久,一封由北京邮来的交“罗鹤楼老先生启”的信件,寄往罗家。这正是毛泽东的亲笔信。收信人罗鹤楼便是罗一姑的父亲。毛泽东向罗府全家表示问候,并说如罗老先生身体尚健,欢迎他去北京走走。遗憾的是,罗鹤楼老先生已于1943年12月去世了。关山阻隔,毛泽东不知这个情况,才有了这封迟到的信件。

1925年2月,毛泽东回乡搞农民运动,常去杨林一带走村串户,访贫问苦。罗家是去杨林的必经之路。毛泽东因此常去罗家。这期间,毛泽东与罗老先生,还有他的侄儿罗石泉交往甚多。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后来罗石泉加人了中国共产党,连罗鹤楼老先生也成了农协的积极分子。

“马日事变”后,罗鹤楼和侄儿罗石泉自然受到牵连。国民党反动派抄了罗鹤楼的家,逮捕了罗石泉,对他们进行了种种迫害。50多岁的罗鹤楼只好携家带口,远走洞庭湖区种湖田。罗石泉罚重款后,经人保释出狱,去华容一带当上了教书先生,过着流离颠沛的生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才回到家乡。回家不久,罗鹤楼老先生就去世了,终年72岁。

新中国成立后,罗石泉在家乡教小学。前面说到的毛泽东写给罗鹤楼的信,便是由罗石泉代为复信的。毛泽东收到他的信后,即给他写信:来信收悉,十分想念你们。承蒙关注,极表谢意。

1950年5月,毛岸英受父命回乡,专门约请罗石泉到他居住的毛氏公祠见面叙谈。毛岸英依乡例叫他“舅舅”,赠他鹿茸、茶叶及人民币20万元(旧币),详细询问了他的家庭生活和身体状况,转达了父亲对他的问候。

那时,罗石泉已经61岁,年老多病,家口众多。他任教的小学是族立学校,薪水没有保证,生活十分困难。岸英回京后,向父亲谈了罗家的情况,毛泽东当即请人为他汇去300万元(旧币),以解燃眉之急。弟媳王淑兰从北京回韶山负责招待所的工作后,毛泽东又嘱咐她:要常去罗家看看,他们都是受苦人。王淑兰记着大哥的嘱托,曾多次和九弟毛泽连去罗家看望他们,并送去大米、黄豆和豆腐干等物。

从以上的事实不难看出,毛泽东当年不满意的只是那桩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而对罗氏和罗氏家族,却没有丝毫的嫌弃之情。相反地,正是因为这桩婚姻的不幸,他对罗氏一家更加充满了关心和同情。
嗯,,,,
这不是浪费资源么。
古时候的人真苦,感冒也死人,肺炎也死人,我如果能渡劫成功就用大法力把人类拯救了。
唉················
真真是食人的封建礼教,封建制度!
和徐志摩学的
坑人家大姑娘   
太祖爷新婚,坐怀不乱之性格实在佩服。
这不是坑人吗……
毛对女人可是真不怎么样
放现在就是适合谈恋爱 不适合结婚
  毛主席在感情方面很不厚道,薄情寡义,始乱终弃啊。
他的凌云壮志几乎是以自己的全部亲人为代价的。
估计这罗姑娘长的确实寒碜。
毛主席在感情方面很不厚道,薄情寡义,始乱终弃啊。
不管什么样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爱一生的人,杨开慧一去,太祖再无倾心,这是太祖的不幸。
上将2009 发表于 2013-1-1 20:39
不管什么样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爱一生的人,杨开慧一去,太祖再无倾心,这是太祖的不幸。
在杨开慧前的那位呢?
上将2009 发表于 2013-1-1 20:39
不管什么样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爱一生的人,杨开慧一去,太祖再无倾心,这是太祖的不幸。
那后来的呢?杨开慧的死,主席也有点责任吧。为啥不早点接上山?
lijie8257 发表于 2013-1-5 11:32
那后来的呢?杨开慧的死,主席也有点责任吧。为啥不早点接上山?
大4岁 确实有点那什么 小4岁 就应该没啥问题了
这叫童养媳
梦想去飞翔 发表于 2013-1-4 18:03
在杨开慧前的那位呢?
杨开慧前面就是罗氏,后面是贺子珍。。。。

贺子珍有政治婚姻的意思

霏菲飞 发表于 2013-1-5 18:35
杨开慧前面就是罗氏,后面是贺子珍。。。。

贺子珍有政治婚姻的意思
我说的是恋人。
梦想去飞翔 发表于 2013-1-4 18:03
在杨开慧前的那位呢?
不合没成
梦想去飞翔 发表于 2013-1-5 19:40
我说的是恋人。
您说的是陶斯咏吧?
上古残剑 发表于 2013-1-6 21:48
您说的是陶斯咏吧?
嗯,是的。
性格太强的人不是良配。无论男女。
年轻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叛逆的行为,
lijie8257 发表于 2013-1-5 11:32
那后来的呢?杨开慧的死,主席也有点责任吧。为啥不早点接上山?
早和贺子珍同居。
叛逆,不愿娶童养媳
在毛那年代,童养媳是很流行的
现在叫男的找个大自己4岁的都不容易,不是人人都有御姐控
“夫妇关系,完全要以恋爱为中心,余事种种都系附属。”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毛的恋爱观婚姻观了。他应该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更不是一个拖泥带水的人。
太祖本质上是个浪漫 不拘小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