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探讨印度经济走衰的文章汇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2:13:58
印度孟买房价飞涨:平均售价90倍人均GDP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yzjj/20120629/162612439724.shtml
文/袁原

  孟买是印度的金融中心,这里三面环海、人口众多,似乎唯有向高处修建楼房才能解决住房紧张问题。

  然而,孟买楼房普遍“身高”有限。与其他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市相比,这里的摩天大厦少得可怜。

  政策不利和融资困难是孟买楼房不“长个”的原因所在,结果是房价飞涨,而民众难求栖身之所。

  长不高的建筑

  孟买并非没有高楼。留美归来的富商阿披实克·洛达在市中心拥有一幢摩天大厦,这座高楼耸立在一片低矮建筑物中,可谓孟买的独特风景线。

  站在洛达的高楼望出去,整个孟买一览无遗。除了建在废旧厂区和西面临海地带的几处高楼,整个城市看上去低矮破旧。

  东面临海地带是破旧厂房、大片专供出租的低矮住宅和拥挤不堪的贫民窟。城市南面同样临海,是市中心所在。这里的建筑都有些年头,除了年代久远的码头和英国殖民时期的楼房,还有苏联风格的办公楼和住房。

  距离市中心最近的大片绿地是一个马会俱乐部及其赛马场。这是富人云集的地方,俱乐部会员常在这里用黄油烤面包喂流浪狗。

  孟买好似一把嵌入阿拉伯海的弯刀,三面临海的地理特征注定土地资源紧张。更糟的是,这里缺乏有效的城际运输网络,在孟买工作的人只能选择就近而居。如此一来,孟买人口密度直线飙升,位居全球各大城市前列。

  同样是土地资源紧张的临海大城市,香港和纽约选择修建高层建筑提高土地使用率。除了大兴土木建高楼,孟买似乎也别无出路。然而,出现在孟买天际线的高楼寥寥无几,而且大都集中在管理相对宽松的郊区和废旧厂区。

  孟买只有31栋建筑“身高”超过100米。而在香港和纽约,这样高度的楼房分别有500多座,连巴拿马城的高层建筑也比孟买多。

  住不起的楼房

  孟买楼房不“长个”,造成当地房价飞涨、一屋难求。

  由于人口密度大、楼市供给有限,孟买成为一个拥挤不堪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仅4.5平方米。

  另一方面,孟买的房价高得令人难以承受。位于城里非中心地带的一套普通公寓售价在100万至300万美元,一套93平方米简陋住宅的平均售价为25万美元,相当于当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90倍。

  孟买城内公寓房稀少且昂贵,贫民窟的规模却日益扩大。如今,这个城市60%人口在贫民窟安家,居住在砖瓦、木板或石棉瓦搭建的简易“窝棚”中。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规模也不小,但其中居民也只占全城人口二成。

  即使没有在贫民窟安家的孟买人,居住条件也不容乐观,近半数以出租房为家。这些出租房不少是房主搭建的简易住宅,或是公务员享受的福利分房。

  低效率的市场

  供不应求的市场和高房价显然是孟买发展房地产的利好因素,然而,这里的房地产非但没有一片繁荣,反而还有不少楼盘滞销。

  孟买已开工或建成的地产项目中,大部分是以富人为潜在消费者的高档公寓。不过,孟买真有这么多富人吗?在开发高档楼盘时,地产商似乎无暇顾及这样的问题。然而,一个开发商如今承认:“哪有百万富翁会没房住?”

  房地产服务公司分析师阿舒托什·利马耶估计,孟买至少有2.8万套已建成或在建公寓滞销。他认为,就当前成交情况而言,孟买市场需要至少3年才能消化上述存量。

  咨询公司分析师潘卡杰·卡普尔则认为,孟买的存量房不下3.8万套,至少4年才能售出。

  孟买房地产市场如此低效而垄断,以致呈现畸形发展态势:尽管有为数众多的楼盘滞销,房价仍然居高不下。

  实际上,即使传出地产公司负债和经济增长减速等不利消息,孟买房价仍然不见松动。印度上市企业公开账目显示,有近五分之一地产企业经营状况堪忧。

  分析人士因此担忧,孟买房地产市场不久将全面逆转。甚至有媒体报道,一个地产开发商酒后吐真言,对孟买楼市前景忧心忡忡:“不久就要有报应,无论保时捷还是兰博基尼,无论私人保镖还是高级门禁,通通逃不过报应。”

  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孟买更加无望解决大多数人的住房问题。过去10年来,这个城市已经投入100亿到200亿美元开发土地、兴建楼盘,但仍然难以赶上人口增长速度。孟买如今有1200万人口,以当前建设速度,至少要60年才能让每个孟买人都有栖身之所。

  孟买房地产步入今日困境,政策因素不可忽视。

  为了限制外来人口定居,孟买出台了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规定新建建筑物房屋面积最多只能是该地产项目所占地皮面积的1.3倍。在香港和纽约,建筑物房屋面积上限是地皮面积的5倍。难怪哈佛大学学者爱德华·格莱泽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城市里,孟买有着最严厉的土地使用限制。

  严厉而繁多的政策限制令地产商望而却步。孟买城内其实仍有可用于地产开发的地皮,但由于地价高昂一直闲置。城里大片出租用房日益老旧,有待重建再开发,但也难寻地产商涉入。

  两个月前刚刚退休的孟买市政专员苏博德·库马尔说,孟买用于出租的1.5万幢住宅中,只有3%重新开发再利用。

  难融入的资金

  融资困难是制约孟买房地产发展的另一因素。

  当地银行虽然向购房者发放抵押贷款,却不愿为开发商竞拍地皮提供贷款。在孟买,项目动工之前预售楼房司空见惯,而开发商即使不能如约交房也不会赔偿已经付款的购房者。

  尽管孟买地产界声称已主动引进机构投资者、取消这种不良操作流程,但房屋预售仍然屡禁不止。常见情况是,热销楼盘动工之前,购房者已经私下缴付了全部房款以及额外的20%费用。

  银行不愿发放买地贷款,是为了维持金融稳定,却带来不利地产业发展的副作用。一旦觉察到销售不利或资金短缺,开发商可以随时终止在建楼盘,反正已经提前收取了购房者的房款。

  此外,地产业成为吸引非法资金的最佳目标。据估计,八成以上黑钱通过投资地产“漂白”。

  在与孟买主城区东岸隔海而望的新区,矗立着大片崭新的公寓住宅,空荡荡的阳台和空调机位显示这些楼房至今无人入住。地产中介介绍,这些空房作为投资产品持有,已经闲置了一段时间。正是由于没有偿还银行贷款的压力,即便没有买家“接棒”,开发商和投资型房客也能够空置房屋而不降价出售。

  不合理的严苛限制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在孟买,地产商贿赂政客,结果要么可以超出规定标准盖更大的房子,要么可以用低价拿下地皮。在孟买市政专员任上,库马尔曾试图肃清地产腐败,却发现“建筑师和开发商左右着整个体系”。

印度孟买房价飞涨:平均售价90倍人均GDP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yzjj/20120629/162612439724.shtml
文/袁原

  孟买是印度的金融中心,这里三面环海、人口众多,似乎唯有向高处修建楼房才能解决住房紧张问题。

  然而,孟买楼房普遍“身高”有限。与其他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市相比,这里的摩天大厦少得可怜。

  政策不利和融资困难是孟买楼房不“长个”的原因所在,结果是房价飞涨,而民众难求栖身之所。

  长不高的建筑

  孟买并非没有高楼。留美归来的富商阿披实克·洛达在市中心拥有一幢摩天大厦,这座高楼耸立在一片低矮建筑物中,可谓孟买的独特风景线。

  站在洛达的高楼望出去,整个孟买一览无遗。除了建在废旧厂区和西面临海地带的几处高楼,整个城市看上去低矮破旧。

  东面临海地带是破旧厂房、大片专供出租的低矮住宅和拥挤不堪的贫民窟。城市南面同样临海,是市中心所在。这里的建筑都有些年头,除了年代久远的码头和英国殖民时期的楼房,还有苏联风格的办公楼和住房。

  距离市中心最近的大片绿地是一个马会俱乐部及其赛马场。这是富人云集的地方,俱乐部会员常在这里用黄油烤面包喂流浪狗。

  孟买好似一把嵌入阿拉伯海的弯刀,三面临海的地理特征注定土地资源紧张。更糟的是,这里缺乏有效的城际运输网络,在孟买工作的人只能选择就近而居。如此一来,孟买人口密度直线飙升,位居全球各大城市前列。

  同样是土地资源紧张的临海大城市,香港和纽约选择修建高层建筑提高土地使用率。除了大兴土木建高楼,孟买似乎也别无出路。然而,出现在孟买天际线的高楼寥寥无几,而且大都集中在管理相对宽松的郊区和废旧厂区。

  孟买只有31栋建筑“身高”超过100米。而在香港和纽约,这样高度的楼房分别有500多座,连巴拿马城的高层建筑也比孟买多。

  住不起的楼房

  孟买楼房不“长个”,造成当地房价飞涨、一屋难求。

  由于人口密度大、楼市供给有限,孟买成为一个拥挤不堪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仅4.5平方米。

  另一方面,孟买的房价高得令人难以承受。位于城里非中心地带的一套普通公寓售价在100万至300万美元,一套93平方米简陋住宅的平均售价为25万美元,相当于当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90倍。

  孟买城内公寓房稀少且昂贵,贫民窟的规模却日益扩大。如今,这个城市60%人口在贫民窟安家,居住在砖瓦、木板或石棉瓦搭建的简易“窝棚”中。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规模也不小,但其中居民也只占全城人口二成。

  即使没有在贫民窟安家的孟买人,居住条件也不容乐观,近半数以出租房为家。这些出租房不少是房主搭建的简易住宅,或是公务员享受的福利分房。

  低效率的市场

  供不应求的市场和高房价显然是孟买发展房地产的利好因素,然而,这里的房地产非但没有一片繁荣,反而还有不少楼盘滞销。

  孟买已开工或建成的地产项目中,大部分是以富人为潜在消费者的高档公寓。不过,孟买真有这么多富人吗?在开发高档楼盘时,地产商似乎无暇顾及这样的问题。然而,一个开发商如今承认:“哪有百万富翁会没房住?”

  房地产服务公司分析师阿舒托什·利马耶估计,孟买至少有2.8万套已建成或在建公寓滞销。他认为,就当前成交情况而言,孟买市场需要至少3年才能消化上述存量。

  咨询公司分析师潘卡杰·卡普尔则认为,孟买的存量房不下3.8万套,至少4年才能售出。

  孟买房地产市场如此低效而垄断,以致呈现畸形发展态势:尽管有为数众多的楼盘滞销,房价仍然居高不下。

  实际上,即使传出地产公司负债和经济增长减速等不利消息,孟买房价仍然不见松动。印度上市企业公开账目显示,有近五分之一地产企业经营状况堪忧。

  分析人士因此担忧,孟买房地产市场不久将全面逆转。甚至有媒体报道,一个地产开发商酒后吐真言,对孟买楼市前景忧心忡忡:“不久就要有报应,无论保时捷还是兰博基尼,无论私人保镖还是高级门禁,通通逃不过报应。”

  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孟买更加无望解决大多数人的住房问题。过去10年来,这个城市已经投入100亿到200亿美元开发土地、兴建楼盘,但仍然难以赶上人口增长速度。孟买如今有1200万人口,以当前建设速度,至少要60年才能让每个孟买人都有栖身之所。

  孟买房地产步入今日困境,政策因素不可忽视。

  为了限制外来人口定居,孟买出台了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规定新建建筑物房屋面积最多只能是该地产项目所占地皮面积的1.3倍。在香港和纽约,建筑物房屋面积上限是地皮面积的5倍。难怪哈佛大学学者爱德华·格莱泽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城市里,孟买有着最严厉的土地使用限制。

  严厉而繁多的政策限制令地产商望而却步。孟买城内其实仍有可用于地产开发的地皮,但由于地价高昂一直闲置。城里大片出租用房日益老旧,有待重建再开发,但也难寻地产商涉入。

  两个月前刚刚退休的孟买市政专员苏博德·库马尔说,孟买用于出租的1.5万幢住宅中,只有3%重新开发再利用。

  难融入的资金

  融资困难是制约孟买房地产发展的另一因素。

  当地银行虽然向购房者发放抵押贷款,却不愿为开发商竞拍地皮提供贷款。在孟买,项目动工之前预售楼房司空见惯,而开发商即使不能如约交房也不会赔偿已经付款的购房者。

  尽管孟买地产界声称已主动引进机构投资者、取消这种不良操作流程,但房屋预售仍然屡禁不止。常见情况是,热销楼盘动工之前,购房者已经私下缴付了全部房款以及额外的20%费用。

  银行不愿发放买地贷款,是为了维持金融稳定,却带来不利地产业发展的副作用。一旦觉察到销售不利或资金短缺,开发商可以随时终止在建楼盘,反正已经提前收取了购房者的房款。

  此外,地产业成为吸引非法资金的最佳目标。据估计,八成以上黑钱通过投资地产“漂白”。

  在与孟买主城区东岸隔海而望的新区,矗立着大片崭新的公寓住宅,空荡荡的阳台和空调机位显示这些楼房至今无人入住。地产中介介绍,这些空房作为投资产品持有,已经闲置了一段时间。正是由于没有偿还银行贷款的压力,即便没有买家“接棒”,开发商和投资型房客也能够空置房屋而不降价出售。

  不合理的严苛限制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在孟买,地产商贿赂政客,结果要么可以超出规定标准盖更大的房子,要么可以用低价拿下地皮。在孟买市政专员任上,库马尔曾试图肃清地产腐败,却发现“建筑师和开发商左右着整个体系”。

刘小雪:高利率等致印度工业减速 拖累其经济增长
http://news.sohu.com/20120626/n346521379.shtml
中广网北京6月26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金砖国家中的印度,自四月份以来频繁出现在国际评级机构的评定名单上。穆迪在昨天晚间宣布,由于印度经济增长放缓和商业景气情况恶化可能是暂时的,因此维持印度主权评级展望为“稳定”。

  而在此之前,4月份和6月11号,标普和惠誉分别将印度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反映出该国经济状况恶化,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因此与这些相比,穆迪在昨天晚间维持印度主权评级展望“稳定”的消息,给予了印度政府急需的缓冲时间。

  碰巧的是就在昨天,印度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旨在抑制印度货币“卢比”贬值的举措,包括:把海外投资者持有卢比计价的国债上限从150亿美元提高到200亿美元;将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印度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的投资锁定期由3年减少到1年等等。

  在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和惠誉的眼中,印度经济前景堪忧,曾被标普评定为“可能是金砖国家中第一个坠落的天使”,而在穆迪最新的评价中,印度的主权评级展望“稳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印度经济真实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副研究员刘小雪博士对此作出评论。

  不同的评级机构在不同时间对印度的主权信用评级所做的判断不一样,穆迪最新的说法是展望“稳定”,并说印度经济增长放缓和商业景气情况恶化可能是暂时的。客观评价一下,印度经济状况是真的很糟糕,还是我们不必太过悲观?

  刘小雪: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印度经济这两年的表现。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印度影响逐渐显现,2008年前后印度政府及时采取了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充分调动了国内需求,迅速实现了经济复苏,当时是全球经济速度增长最快的国家;2009年经济增速就恢复到了8.4%;2010年、2011年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

  但是刺激性经济政策的副作用也很快显现出来,从2009年末开始,WPI(物价指数)一路飙升。从2009年到2010年的平均3.6%升至2010年到2011年的9.6%,在已经结束的上一个财年中2011-2012,作为印度经济的直接掌控者RBI一直忙于在保增长和稳物价之间寻求平衡。但不幸的是这两个目标都落空了,印度全年经济增长从上年的8.4%降到了6.5%,特别是最后一个季度只有5.3%,这是过去9年来最低的。

  另一方面,虽然央行从2010年3月连续13次升息,但是通胀率依然在8%左右,大大高于政府年初的目标。

  如果从部门经济来分析,这次经济下滑主要在于工业增长不利,而工业之所以增长放缓原因有三个。第一,高利率。央行13次提高利息,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第二,国际大宗物资价格持续波动,而且长期来看以上涨为主,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第三,欧债危机,出口市场在缩小,流入印度的外资也在减少。这三个原因导致印度工业减速,而工业也是最终拖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他观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的分析说,经验显示,投资与GDP的占比下降1%会使经济增长下降约0.3%。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印度投资与GDP的占比下降了3.7个百分点,以此计算,印度的经济增长下降略多于1个百分点。这一现象的长期影响将会十分惊人,如果经济保持7%的增长率,20年后的印度人均收入与以8%的速度增长相比,将下降近1000美元,降幅超过50%。
真实的印度:Chindia来了吗?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yzjj/20120702/125712454822.shtml
文/新浪财经印度特约观察员  吴顺煌

  在各国经济对比上,中印对比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两国人口相当,是全球两个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并且被纳入金砖四国,彼此都由于经济改革而实现经济腾飞。然而有趣的是,中印两国发展模式非常不同。比中国的经济改革要慢10年的印度,走出了一条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相比于“中国制造”,印度的经济模式可称作“印度消费”。

  “从飞机下来,放好行李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疯狂的购物”!在印度德里大学留学,已经有一年没有回国的小陈兴奋地向笔者讲述她回国后的第一行动。同为发展中国家,但相比于印度,从路过摊到大卖场,中国琳琅满目的商品真令人叹为观止。

  上个月从德里回到广州,同样相隔一年,笔者也是感同身受。在印度德里,诺大一个首都,购物中心却屈指可数。每次出门办事都得自备干粮,因为很多地方还真找不到地方吃饭。另外,相比于到处都是便利店的广州,在德里的热天里,有时要买瓶水,连走路所消耗的能量已经就把还没买到手的水给抵消掉了。

  然而,让小陈感到疑惑不解的是,当商品过剩的中国,正在拼命扩大内需时,商品匮乏的印度,却在强调促进出口?难道印度人消费太多东西了吗?相比于中国琳琅满目的商品,这种逻辑还真是与现实想去甚远。

  不可思议的“印度服务”

  在各国经济对比上,中印对比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两国人口相当,是全球两个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并且被纳入金砖四国,彼此都由于经济改革而实现经济腾飞。

  然而有趣的是,中印两国发展模式非常不同。比中国的经济改革要慢10年的印度,走出了一条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相比于“中国制造”,印度的经济模式可称作“印度消费”。其经济特式是以服务业(特别是IT外包业)和消费为主,并形成消费驱动型的经济模式。

  目前,印度的服务业占比接近60%,其中IT外包业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并有望在新的一年突破1000亿美元关口。从孟买郊区的呼叫中心,到班加洛尔各世界五百强的研发中心,组成了独具特色的“世界的办公室”。

  我们讲拉动经济增长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印度消费”这驾马车显得过分强劲,在印度,国民消费占据GDP的70%。看到这个比例,中国消费者肯定要羡慕印度人,前世界银行(微博)中国局局长黄育川认为中国消费数据一直被低估,应当高于35%,如果按照40%计算的话,根据购买力平价,人均GDP不到中国1/2的印度,生活上并不比中国穷多少,其人均消费水平在中国的80%以上。

  然而,生活质量却不仅仅表现在国民收入或者消费上,公路、水电、卫生环境等等公共服务也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在这一点上,印度的情况却令人担忧。

  笔者年初去了一趟印度北部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首府德拉敦(Dehradun),在还没到达之前,对那里抱着很大期待。德拉敦处于印度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交界处,气候宜人,是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据说也是印度著名的教育中心,IT外包的集中地之一。查看其城市经济水平,人均GDP更是印度平均水平的4倍。

  抵达时恰逢国大党领袖拉夫-甘地(Rahul Gandhi)在德拉敦拉选票,笔者兴奋地去凑个热闹,没想到却被其黄土飞扬,并用竹竿搭棚的城市广场给填住了。在其市中心,人口稠密,车水马龙,马路颠簸,破旧楼房以及每家每户门口的小排水沟,却让人想起了八十年代中国的农村地区。家里住在广东一个小村庄的留学生小陈也认为,即使是印度首都德里大学周边最好的小区,包括楼房和周边环境,都没有他家乡的好。

  印度在20年的经济发展中,农民学会了手机上网,城市里塞满了小汽车,电视机走进每家每户,中产阶级不断壮大,过上“小康生活”的人是越来越多。唯有一点变化不快的是,公路依然颠簸狭窄,楼房依然破旧,在印度的大城市,到处都可以看到耐克和麦当劳(微博)突兀地进聚到一间两层高的旧房子里,而房子前面电线杆的电线密如丝网,电线杆下的狭窄马路上塞得水泄不通,真让人捉摸不透。

  没有亲身体验印度的人,倒可以看看电影——《世界是平的》(Outsourcing)。电影中的呼叫中心的硬件设施之落后感到吃惊,其位于孟买郊区的办公楼及其周边环境,还比不上90年代中国山区里的希望小学。即使在全球离岸外包中心古尔冈市,世界500强的办公楼外面依然横躺着尘土飞扬的黄土路。而要保证高档写字楼的供电,每栋大楼还要自备柴油发电机以防经常的断电(见新浪财经《真实的印度:在德里推销安利的中国商人》)。

  印度需要“制造”

  以上印度快速增长中的不可思议的现象,缘于服务业与工业发展的失调。虽然印度经历了仅次于中国的高速增长,但相比于中国成熟的工业化水平来讲,印度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其工业部门每年对GDP的贡献,只相当于服务的一半。

  据印度政府《Economic Survey: 2011-2012》的报告,在过去的一个财年里,印度工业占GDP的百分比仅为26%,其中提供公共服务的电力、燃气和供水仅占GDP的1%,制造业也不到10%,而中国的制造业占GDP比例却高达35%。这样一种经济结构类似于葡萄牙和希腊这样的中等发达国家,这在新兴经济体中还是绝无仅有的。

  根据IMF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人均GDP比印度2倍还要多,按此计算,中国人均的工业生产总值高出印度的4倍,人均制造商品量更高出印度的5倍。也就是说,假如中印两国生产集中力量生产相同的产品,那么中国市场上生产出5双鞋,印度却连1双都做不到。

  如此薄弱的制造业,给“印度消费”带来了严重挑战。服务业无法满足8亿农民和2.5亿贫困人口的就业需求,特别是IT外包业,只能使少数教育精英受益。2011年印度中央计划委员会的《人类发展报告》称,印度5%的富人掌握了全国38%的财富,而60%位于底层的人却只拥有13%的财富;同时,服务业也无法为全球第三大赤字国进口更多的商品。在2000-2010年10个年头里,印度虽然是全球出口最快的国家之一,年均出口增长率近20%,与中国不相上下,但其进口增长却比出口增长还要快。2012年印度的贸易赤字高达1850亿美元,占GDP近10%。印度仅排在美国和英国后面,是全球第三大贸易赤字国。

  今年第一季度,印度GDP增速下降至9年来新低,仅为5.3%。由于对印度前景看淡,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有两家(标准普尔和惠誉)把印度主权信用评级调换到“负面”级,并把责任归咎于印度政府改革的停滞不前。

  与中国相反的是,印度改革重点应当聚集于投资和出口另外两驾马车上面。也就是说,印度不光要消费,还要着力发展“拉动投资-发展工业-增加出口”模式,增加投资和出口的比重。

  一言以蔽之,小陈在德里和广州购物经验上的落差,说明了一个问题:印度制造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同时,为了消除贫困,改善贸易失衡,印度更需要大力“制造”,增加出口。

  印度发展制造业需要做的第一步是:把办公楼外面的黄土路铺上沥青,修建更多的发电厂。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叫做增加投资。用中国的经验来说,是大搞“铁公鸡”。

  Chindia(中印体)?

  2005年,

  印度经济学家、现任印度农村发展部长的拉梅什(Jairam Ramesh)出版了一本命名为《理解Chindia:对中国和印度的思考》(Making Sense of Chindia: Reflections on China and India)论文集,创造了一个新的合成词Chindia(China+India)。  拉梅什在书中认为,中印两国经济结构具备互补性,两国应该抓住时机走到一起,发挥互补优势。加上两国同有着辉煌的历史,这正是Chindia的魅力所在。

  当时正值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硅谷”班加洛尔,这让印度很多人感到吃惊,评论员戈依(Peter Ghooi)说,在这个交通堵塞、基建落后的地方,没想到还有些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

  时间过去了7个年头,Chindia依然能够勾引起人们的美好愿望。在2005-2012年间,中国已经变成了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的贸易额从19亿美元增长到了74亿美元,7年里翻了4倍多。

  而“中国制造”经验对印度来讲,更加有可为之处。根据彭博社报道,在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中,有60%以上都来自于生产资料。这当然要归功于印度对基建的加大投入,而中国领先十年的经验,正是印度所需要的。这其中就包括来自中国物美价廉的涡轮发电机,这种发电机,能为印度电厂节省30%的采购成本。

  这或许是一个好的开始,中印两国是否能够持续增长,并发挥互补优势,成就Chindia,甚至重返1820年两国占据全球GDP一半江山的辉煌时代,关键要看双方的转型意志。

看样子相比印度的房地产业,任总的工作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反正除了那1亿人,剩下的都不是人了,管他什么乱七八糟的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