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世界舰船》:东海的特性与反潜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6:19:17
本文原文发表于2012年第5期日本《世界舰船》杂志,作者小林正男历任日本海上自卫队“高潮”号潜艇艇长、第2潜水队司令、潜水舰队作战主任、第1潜水队群司令,2007年11月至2009年3月担任日本海上自卫队潜水舰队司令,海将(中将)军衔,现已退役。本文系其个人观点,并非日本防卫省官方观点,但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

东海概观

  东海是被中国大陆、朝鲜半岛、九州岛、西南诸岛(即琉球群岛,下同)、台湾所包围的海域,黄海有时也被视为东海的一部分。从辽东半岛“根部”中朝边境起,到东海最南端的西表岛,距离大约1700公里,若去掉黄海部分,则最北端从济州岛南部算起,南北大约950公里,东西最宽处大约700公里。对比二战中盟军进行反潜的大西洋战场,从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到部署U艇的法国西海岸,宽度将近6600公里,即使从纽约算起,也有近5400公里。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反潜战舞台”的东海是很狭小的。

  谈到东海的深度,其三分之二的面积是中国大陆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其余基本是中等深度的海域。大陆架是水深小于20 0米的浅海,而大陆架内大致沿中日中间线以西的海域更只有不到100米的水深。所谓中等深度的海域,即从大陆架东沿到西南诸岛附近(大致有130~200公里的宽度),其南半部分的水深有1000~2000米,北半部分的水深只有400~1000米,可以说在西南诸岛附近急剧变浅。

  而且东海里流动着黑潮——经与那国岛与台湾之间北上进入东海,大致沿大陆架边缘流动,在北纬30度附近突然折向东,经过屋久岛、种子岛以南,进入太平洋。即使在2月上旬的冬季,黑潮流域水温也有21~22摄氏度(只不过受汇入东海的长江影响,在大陆沿岸一带,水温逐渐下降)。一部分黑潮在屋久岛西部海域附近逐渐降低温度,北上形成对马暖流,使得包括济州岛近海在内的九州南部海域都比较温暖。

从水下声波看东海

  声波在水下的传播除了受到水温、水压、盐分浓度等因素的影响,还可能在海底和海面形成折射。因此从影响声波折射程度的海底底质、传播声音的海水层厚度这两方面来讲,水深对声波传播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再考虑到黑潮沿大陆边缘涌动,使得东西向的声波难以反向传播,即产生了“声波屏障”的效果。所以,从水下声波看东海,同样可以清晰地区分为黑潮流域西侧的大陆架海域和其东侧的中等深度海域。

大陆架海域

  大陆架海域的最大特点是水深缺乏变化,海底地势平坦,易于反射声波。因此,这里水中产生的声音在海面和海底之间经过多次反射,可以传播非常远的距离。

  从反潜战的观点来看,一方面,目标潜艇的航行噪音衰减程度很小,可以传播很远,使得浅海被动声纳具有较好的搜索效果;另一方面,如果在浅海发出主动声波信号,固然由于海面和海底的多重反射而传播很远,但声波在每次反射时都会产生回波,导致多处出现信号,即使包括来自潜艇的真实声音回波,也会带来严重的判别困难。尤其是高性能的低频大功率声纳的主动探测信号,其回波影响更大,判别更加困难。总之,被动声纳要比主动声纳更适于在大陆架浅海海域进行探测。

  当然,在浅海使用主动声纳搜索并非一定不可,近年来正通过两种方法加以改善:其一是改进信号处理技术,尽可能排除杂波回波的影响,在此不作赘述;其二就是双/多基地声纳搜索。

  双/多基地声纳搜索,就是将发出探测声波的舰只与接收潜艇反射声波的舰只合理分布,发射舰与接收舰的配置为1对1则称双基地,多对多或1对多则称多基地。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回波在发射舰的方向上强度较高,但在接收舰等别的方向上却很容易将其与潜艇反射声波区别出来。

  这种方法可谓替在浅海进行主动声纳搜索“开辟了新的道路”,目前被给予很大的期望。它可以利用低频声纳的声波不易衰减且能远距传播的特性,通过配备类似美国海军音响测量船上的低频大功率声纳,再配合装备拖曳阵列声纳的水面舰艇和潜艇,从而有希望像探照灯刺破黑暗那样,实现大面积海域的高效主动搜索。

中等深度海域

  西南诸岛西侧的中等深度海域又是另一番样子,其海底地形比大陆架更富于变化。若仔细观察这一海域,还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从台湾东侧海域到冲绳本岛西南侧,水深达1000~2000米,其二是冲绳本岛北侧的较浅海域。不过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海底易于反射声波,但由于水深更大,因此声波不会类似大陆架那样因多重反射而远距离传播。

  而且,冲绳本岛西南侧的中等深度海域虽然与其北侧海域相比,深度更大,但仍然没有足够的深度来产生声波会聚区(CZ)。然而在夏季,因海水表层的水温升高,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海面附近产生的下降声波加剧折射,无法到达海底,而是再次会聚到海面附近。这种现象类似C Z,只不过产生的间隔比CZ短,如此会导致声纳突然探测到目标,但过一会儿又突然失去目标,再靠近一点,又可能重新探测到目标,这还是比较有利于主/被动声纳进行远程探测的。一般出现这种现象需要1000米左右的水深,在东海则只有冲绳本岛西南侧的中等深度海域才会发生。

  当中等深度海域不能发生这种现象时,在海面附近产生的声波一旦到达地形复杂的海底,就会产生复杂的反射。从被动搜索的原理来看,这容易接收到海底反射声波和直接来自目标的声波两种信号,所幸通常情况下是能区分开的,不至于产生太大干扰,只是在仅使用拖曳阵列声纳而探测到海底反射声波的情况下,会增加测定目标准确方位的难度。从主动搜索的原理来看,由于复杂的海底反射声波会产生复杂的海底回音,意味着主动探测变得困难了,换句话说,在这个海域进行高效的主动搜索前,需要进行前述双/多基地搜索。

从作战角度看东海

  众所周知,中国南海舰队也部署有大量先进潜艇,活动海区特性与东海差异很大,因此本文观点不适用于东海之外的反潜战情况。

  如果将东海视为作战海域,则其突出特征是海域狭小,而且被日本、中国、韩国的海军基地和机场包围:大体上从东海中部起,距日本海上自卫队佐世保基地约600公里,距中国东海舰队司令部宁波约40 0 公里,距韩国海军作战司令部釜山约750公里,距冲绳本岛约350公里。这样算来,即使以15节的普通航速,从中国起航,只需半天多就能到达东海中部,即使从最远的釜山出发也只需1天。考虑到空中加油机的存在,东海也完全被纳入了各国战机的活动范围。

  反潜难度

  鉴于互射核生化弹头的弹道导弹而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很低,因此本文探讨反潜战的背景是,假设日本与中国爆发局部武装冲突,更有可能出现舰艇和飞机之间的常规海上对抗。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巡逻机和舰艇若进入东海,由于前述的距离关系,中国无疑也会采取相应行动,因此日本舰艇和战机如果以反潜为目的进入东海,必须做好与对方的战机和舰艇遭遇战的思想准备。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进行反潜战吗?

  进行反潜战,必须首先知道敌方潜艇的存在。因此,反潜兵力要在某一海域常态性待命,运用可能的大面积搜索手段来探测潜艇,或根据对敌方潜艇的目击情报、出港信息、舰船被潜艇攻击的信息等来掌握敌方潜艇存在的大致海域。然后,需要对该海域进行依次搜索,缩小探测范围,最终发现敌方潜艇的位置。发现后,我方(原文假定为日方,下同)要立即转入攻击,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 即使发射了反潜鱼雷,单次打击也很有可能由于对方使用反鱼雷诱饵而被规避掉;即使听到了水下的爆炸声,也无法立即判断攻击是否成功,毕竟受损潜艇仍有可能紧急修复逃生,因此必须得到确实击沉的证据才能确认。

所以说,进行反潜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若不能确保制空权和制海权,实施起来会非常困难,至少会导致作战效率明显下降。然而,假如以中国这样的大国为对手,在避免全面战争的态势下,还要随时保持空海优势,实现彻底破坏其作战能力,这是很困难的(无论是日本自卫队还是美军,在东海都是一样)。因此可以认为,越接近中国近海,实施反潜战越困难,在日本西南诸岛附近则相对容易。 此外,在东海的公海区域,经常有韩国、俄罗斯等国潜艇航行,我方需要避免对这些潜艇的攻击,这又会加剧在东海反潜的困难。

水雷战评析

   一旦爆发激烈的海上武装冲突,需要充分考虑水雷的因素。中国已经认识到,在与美国的对抗中,水雷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故对此大力发展。除了封锁台湾之外,为了阻止美军或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支援作战,中国都有可能布设水雷。

  关于这一点,2009年6月美国海军学院发表的《中国的水雷战》一文也有提及。该研究推测中国的水雷保有量为“5万至10万枚规模”(同时暗示实际保有量可能多于此推测),包括锚雷、沉底雷、火箭动力上升水雷等品种,从大陆架浅海到最深达2000米的海域均可布设,布设平台则有水面舰艇、潜艇、飞机等,包括改装的民船和渔船(该报告指出,中国海军已经对前述所有平台都进行了布设水雷训练)。也就是说,中国具有运用水雷的明确意图,具备可在几乎整个东海布设的水雷库存及其布设手段。

  因此,发生武装冲突时,以水雷布设为前提,我方首先要确认舰艇经过的航路是否有水雷,必要时需开辟可安全通航的扫雷航道。如果考虑到中国可能有大量秘密布设沉底雷的改装渔船,则需防范海域不仅包括西南诸岛之间的海峡,还包括冲绳近海和佐世保港的高后崎附近海域等。毕竟东海以及与之相连的海域中,有很多区域具备布设水雷的必要深度和地理重要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西南诸岛的海峡里,可能存在中日两国水雷混杂布设的情况。如果我方将反潜战的目标设定为阻止中国潜艇进入太平洋,那么我方也可以在西南诸岛的海峡布设水雷,同时在限定通航海域的基础上,将反潜舰艇部署在此,实施封锁性反潜战,这会极为有效。与此同时,中国想派出扫雷舰,在西南诸岛的海峡里为本国潜艇开辟航道将极为困难,毕竟这里是日本比较容易获得空海优势的沿岸海域,甚至可以一边开辟安全的扫雷通道,一边在需要之处布设有效的水雷场。

  总之,作为反潜战的重要环节,日本应该认真考虑廉价而有效的水雷布设措施。

关于东海日常反潜的政治判断

   日常反潜之目的,不在于攻击潜艇,而只是尽可能从远离本国领海之处掌握到他国潜艇的动向,根据需要来阻止其非法行动,可以简单理解为巡逻警戒。乍一看,在公海上实施这样的任务没有任何问题,但考虑到中国对于排他性经济水域(EEZ,又称海洋专属经济区)的主张,我方行动就会出现问题。

   所谓EEZ,大体上是距领土沿岸200海里(约370公里)范围内的海域,但东海最宽的部分只有630公里左右,因此若从中日两国的岛岸各划200海里范围,很明显就会重叠。所以,中日之间需要确定各自在东海的EEZ边界:中国的主张是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从而使得中国的EEZ大幅超过200海里范围,逼近到日本一侧;日本的主张则是以两国海岸线的中间线作为EEZ边界,至今不被中国承认。

  而且,尽管EEZ的产生初衷是取得资源管辖权和平衡各国通航自由,但中国似乎意图对与资源无关的别国公海军事行动进行限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2009年3月在海南岛南部海域,中国拖网渔船妨碍美国海军音响测量船的航行。

  根据这些事实,我方在东海大陆架部分进行日常反潜搜索时,可以预见,中国很有可能以“侵犯EEZ管辖权”为由,采取军事和外交上的强硬措施,如果不能有效应对,这种反潜行动反而会损害日本利益。因此,笔者建议在东海实施日常反潜时,需要与美国协调一致,尤其要商讨清楚:在EEZ内进行军事活动时,能够自由航行的公海范围到底是采取不限海域的立场,还是以日本主张的中间线为限,或者只是限定在最不易引发问题的中等深度海域?这都需要作出决断,与其说是军事判断,不如说是在全面考虑对华关系和日本国家利益基础上的政治判断。这再度表明东海的特殊性,即使是我方的日常性反潜,也不能单纯地凭军事思维来实施。



可以说这位日本海自军官的观点评析很冷静很客观 可以被中国在东海作战时用作借鉴 或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 取长补短 另外这篇文章中一个最重要的为依托的观点特别要注意 就是反潜战要以稳固的制空权制海权为依托   
不过最后这位军官的政治判断 还是可见小日本的误解之深
本文原文发表于2012年第5期日本《世界舰船》杂志,作者小林正男历任日本海上自卫队“高潮”号潜艇艇长、第2潜水队司令、潜水舰队作战主任、第1潜水队群司令,2007年11月至2009年3月担任日本海上自卫队潜水舰队司令,海将(中将)军衔,现已退役。本文系其个人观点,并非日本防卫省官方观点,但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

东海概观

  东海是被中国大陆、朝鲜半岛、九州岛、西南诸岛(即琉球群岛,下同)、台湾所包围的海域,黄海有时也被视为东海的一部分。从辽东半岛“根部”中朝边境起,到东海最南端的西表岛,距离大约1700公里,若去掉黄海部分,则最北端从济州岛南部算起,南北大约950公里,东西最宽处大约700公里。对比二战中盟军进行反潜的大西洋战场,从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到部署U艇的法国西海岸,宽度将近6600公里,即使从纽约算起,也有近5400公里。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反潜战舞台”的东海是很狭小的。

  谈到东海的深度,其三分之二的面积是中国大陆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其余基本是中等深度的海域。大陆架是水深小于20 0米的浅海,而大陆架内大致沿中日中间线以西的海域更只有不到100米的水深。所谓中等深度的海域,即从大陆架东沿到西南诸岛附近(大致有130~200公里的宽度),其南半部分的水深有1000~2000米,北半部分的水深只有400~1000米,可以说在西南诸岛附近急剧变浅。

  而且东海里流动着黑潮——经与那国岛与台湾之间北上进入东海,大致沿大陆架边缘流动,在北纬30度附近突然折向东,经过屋久岛、种子岛以南,进入太平洋。即使在2月上旬的冬季,黑潮流域水温也有21~22摄氏度(只不过受汇入东海的长江影响,在大陆沿岸一带,水温逐渐下降)。一部分黑潮在屋久岛西部海域附近逐渐降低温度,北上形成对马暖流,使得包括济州岛近海在内的九州南部海域都比较温暖。

从水下声波看东海

  声波在水下的传播除了受到水温、水压、盐分浓度等因素的影响,还可能在海底和海面形成折射。因此从影响声波折射程度的海底底质、传播声音的海水层厚度这两方面来讲,水深对声波传播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再考虑到黑潮沿大陆边缘涌动,使得东西向的声波难以反向传播,即产生了“声波屏障”的效果。所以,从水下声波看东海,同样可以清晰地区分为黑潮流域西侧的大陆架海域和其东侧的中等深度海域。

大陆架海域

  大陆架海域的最大特点是水深缺乏变化,海底地势平坦,易于反射声波。因此,这里水中产生的声音在海面和海底之间经过多次反射,可以传播非常远的距离。

  从反潜战的观点来看,一方面,目标潜艇的航行噪音衰减程度很小,可以传播很远,使得浅海被动声纳具有较好的搜索效果;另一方面,如果在浅海发出主动声波信号,固然由于海面和海底的多重反射而传播很远,但声波在每次反射时都会产生回波,导致多处出现信号,即使包括来自潜艇的真实声音回波,也会带来严重的判别困难。尤其是高性能的低频大功率声纳的主动探测信号,其回波影响更大,判别更加困难。总之,被动声纳要比主动声纳更适于在大陆架浅海海域进行探测。

  当然,在浅海使用主动声纳搜索并非一定不可,近年来正通过两种方法加以改善:其一是改进信号处理技术,尽可能排除杂波回波的影响,在此不作赘述;其二就是双/多基地声纳搜索。

  双/多基地声纳搜索,就是将发出探测声波的舰只与接收潜艇反射声波的舰只合理分布,发射舰与接收舰的配置为1对1则称双基地,多对多或1对多则称多基地。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回波在发射舰的方向上强度较高,但在接收舰等别的方向上却很容易将其与潜艇反射声波区别出来。

  这种方法可谓替在浅海进行主动声纳搜索“开辟了新的道路”,目前被给予很大的期望。它可以利用低频声纳的声波不易衰减且能远距传播的特性,通过配备类似美国海军音响测量船上的低频大功率声纳,再配合装备拖曳阵列声纳的水面舰艇和潜艇,从而有希望像探照灯刺破黑暗那样,实现大面积海域的高效主动搜索。

中等深度海域

  西南诸岛西侧的中等深度海域又是另一番样子,其海底地形比大陆架更富于变化。若仔细观察这一海域,还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从台湾东侧海域到冲绳本岛西南侧,水深达1000~2000米,其二是冲绳本岛北侧的较浅海域。不过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海底易于反射声波,但由于水深更大,因此声波不会类似大陆架那样因多重反射而远距离传播。

  而且,冲绳本岛西南侧的中等深度海域虽然与其北侧海域相比,深度更大,但仍然没有足够的深度来产生声波会聚区(CZ)。然而在夏季,因海水表层的水温升高,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海面附近产生的下降声波加剧折射,无法到达海底,而是再次会聚到海面附近。这种现象类似C Z,只不过产生的间隔比CZ短,如此会导致声纳突然探测到目标,但过一会儿又突然失去目标,再靠近一点,又可能重新探测到目标,这还是比较有利于主/被动声纳进行远程探测的。一般出现这种现象需要1000米左右的水深,在东海则只有冲绳本岛西南侧的中等深度海域才会发生。

  当中等深度海域不能发生这种现象时,在海面附近产生的声波一旦到达地形复杂的海底,就会产生复杂的反射。从被动搜索的原理来看,这容易接收到海底反射声波和直接来自目标的声波两种信号,所幸通常情况下是能区分开的,不至于产生太大干扰,只是在仅使用拖曳阵列声纳而探测到海底反射声波的情况下,会增加测定目标准确方位的难度。从主动搜索的原理来看,由于复杂的海底反射声波会产生复杂的海底回音,意味着主动探测变得困难了,换句话说,在这个海域进行高效的主动搜索前,需要进行前述双/多基地搜索。

从作战角度看东海

  众所周知,中国南海舰队也部署有大量先进潜艇,活动海区特性与东海差异很大,因此本文观点不适用于东海之外的反潜战情况。

  如果将东海视为作战海域,则其突出特征是海域狭小,而且被日本、中国、韩国的海军基地和机场包围:大体上从东海中部起,距日本海上自卫队佐世保基地约600公里,距中国东海舰队司令部宁波约40 0 公里,距韩国海军作战司令部釜山约750公里,距冲绳本岛约350公里。这样算来,即使以15节的普通航速,从中国起航,只需半天多就能到达东海中部,即使从最远的釜山出发也只需1天。考虑到空中加油机的存在,东海也完全被纳入了各国战机的活动范围。

  反潜难度

  鉴于互射核生化弹头的弹道导弹而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很低,因此本文探讨反潜战的背景是,假设日本与中国爆发局部武装冲突,更有可能出现舰艇和飞机之间的常规海上对抗。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巡逻机和舰艇若进入东海,由于前述的距离关系,中国无疑也会采取相应行动,因此日本舰艇和战机如果以反潜为目的进入东海,必须做好与对方的战机和舰艇遭遇战的思想准备。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进行反潜战吗?

  进行反潜战,必须首先知道敌方潜艇的存在。因此,反潜兵力要在某一海域常态性待命,运用可能的大面积搜索手段来探测潜艇,或根据对敌方潜艇的目击情报、出港信息、舰船被潜艇攻击的信息等来掌握敌方潜艇存在的大致海域。然后,需要对该海域进行依次搜索,缩小探测范围,最终发现敌方潜艇的位置。发现后,我方(原文假定为日方,下同)要立即转入攻击,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 即使发射了反潜鱼雷,单次打击也很有可能由于对方使用反鱼雷诱饵而被规避掉;即使听到了水下的爆炸声,也无法立即判断攻击是否成功,毕竟受损潜艇仍有可能紧急修复逃生,因此必须得到确实击沉的证据才能确认。

所以说,进行反潜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若不能确保制空权和制海权,实施起来会非常困难,至少会导致作战效率明显下降。然而,假如以中国这样的大国为对手,在避免全面战争的态势下,还要随时保持空海优势,实现彻底破坏其作战能力,这是很困难的(无论是日本自卫队还是美军,在东海都是一样)。因此可以认为,越接近中国近海,实施反潜战越困难,在日本西南诸岛附近则相对容易。 此外,在东海的公海区域,经常有韩国、俄罗斯等国潜艇航行,我方需要避免对这些潜艇的攻击,这又会加剧在东海反潜的困难。

水雷战评析

   一旦爆发激烈的海上武装冲突,需要充分考虑水雷的因素。中国已经认识到,在与美国的对抗中,水雷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故对此大力发展。除了封锁台湾之外,为了阻止美军或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支援作战,中国都有可能布设水雷。

  关于这一点,2009年6月美国海军学院发表的《中国的水雷战》一文也有提及。该研究推测中国的水雷保有量为“5万至10万枚规模”(同时暗示实际保有量可能多于此推测),包括锚雷、沉底雷、火箭动力上升水雷等品种,从大陆架浅海到最深达2000米的海域均可布设,布设平台则有水面舰艇、潜艇、飞机等,包括改装的民船和渔船(该报告指出,中国海军已经对前述所有平台都进行了布设水雷训练)。也就是说,中国具有运用水雷的明确意图,具备可在几乎整个东海布设的水雷库存及其布设手段。

  因此,发生武装冲突时,以水雷布设为前提,我方首先要确认舰艇经过的航路是否有水雷,必要时需开辟可安全通航的扫雷航道。如果考虑到中国可能有大量秘密布设沉底雷的改装渔船,则需防范海域不仅包括西南诸岛之间的海峡,还包括冲绳近海和佐世保港的高后崎附近海域等。毕竟东海以及与之相连的海域中,有很多区域具备布设水雷的必要深度和地理重要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西南诸岛的海峡里,可能存在中日两国水雷混杂布设的情况。如果我方将反潜战的目标设定为阻止中国潜艇进入太平洋,那么我方也可以在西南诸岛的海峡布设水雷,同时在限定通航海域的基础上,将反潜舰艇部署在此,实施封锁性反潜战,这会极为有效。与此同时,中国想派出扫雷舰,在西南诸岛的海峡里为本国潜艇开辟航道将极为困难,毕竟这里是日本比较容易获得空海优势的沿岸海域,甚至可以一边开辟安全的扫雷通道,一边在需要之处布设有效的水雷场。

  总之,作为反潜战的重要环节,日本应该认真考虑廉价而有效的水雷布设措施。

关于东海日常反潜的政治判断

   日常反潜之目的,不在于攻击潜艇,而只是尽可能从远离本国领海之处掌握到他国潜艇的动向,根据需要来阻止其非法行动,可以简单理解为巡逻警戒。乍一看,在公海上实施这样的任务没有任何问题,但考虑到中国对于排他性经济水域(EEZ,又称海洋专属经济区)的主张,我方行动就会出现问题。

   所谓EEZ,大体上是距领土沿岸200海里(约370公里)范围内的海域,但东海最宽的部分只有630公里左右,因此若从中日两国的岛岸各划200海里范围,很明显就会重叠。所以,中日之间需要确定各自在东海的EEZ边界:中国的主张是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从而使得中国的EEZ大幅超过200海里范围,逼近到日本一侧;日本的主张则是以两国海岸线的中间线作为EEZ边界,至今不被中国承认。

  而且,尽管EEZ的产生初衷是取得资源管辖权和平衡各国通航自由,但中国似乎意图对与资源无关的别国公海军事行动进行限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2009年3月在海南岛南部海域,中国拖网渔船妨碍美国海军音响测量船的航行。

  根据这些事实,我方在东海大陆架部分进行日常反潜搜索时,可以预见,中国很有可能以“侵犯EEZ管辖权”为由,采取军事和外交上的强硬措施,如果不能有效应对,这种反潜行动反而会损害日本利益。因此,笔者建议在东海实施日常反潜时,需要与美国协调一致,尤其要商讨清楚:在EEZ内进行军事活动时,能够自由航行的公海范围到底是采取不限海域的立场,还是以日本主张的中间线为限,或者只是限定在最不易引发问题的中等深度海域?这都需要作出决断,与其说是军事判断,不如说是在全面考虑对华关系和日本国家利益基础上的政治判断。这再度表明东海的特殊性,即使是我方的日常性反潜,也不能单纯地凭军事思维来实施。



可以说这位日本海自军官的观点评析很冷静很客观 可以被中国在东海作战时用作借鉴 或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 取长补短 另外这篇文章中一个最重要的为依托的观点特别要注意 就是反潜战要以稳固的制空权制海权为依托   
不过最后这位军官的政治判断 还是可见小日本的误解之深
楼主就不必再重复发我的这篇帖子了。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2701